正文 第五百三十三章 深圳台與西遊記(上) 文 / 一品黃山
「老闆,你可是真是把我們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鄭丹瑞給林孝智沖了一杯紅茶端到他面前,抱怨連連:「也不知道這一次我們亞視跟金像獎的合作會不會黃了
「謝謝」
林孝智接過茶杯只抿了一口就放下了,聞言臉上並無太多表情變化。
因為之前跟h簽的三年電視直播協議到今年結束,年初時《電影雙週刊》主動找上門來,想跟最近風頭無兩的亞視合作。
說起來他一直懷疑,以金像獎評委會的尿性,自己這樣的純商業片導演很難入他們的法眼,過去幾屆金像獎裡雖說他每一屆都能獲得多個提名,其中不乏重量級獎項,但最終真得到的也就只有兩座小獎獎盃而已,本屆他能得到『最佳導演,提名,說白了還是金像獎評委會甚至可以說是《電影雙週刊》的故意為之。
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自己釋放的善意,但心高氣傲如他看來,卻不下於施捨。
這也是緣何林孝智雖然批准了亞視這邊跟金像獎談合作,另一邊卻給他們上上眼藥的原因之一。
《電影雙週刊》還有金像獎評委會的一些人把持著金像獎的評選權,看似十幾個組織一起選拔很公平實際上不僅不對外吸納意見,內裡更充斥著各種交易,這些絕不是一個希望做大做強的電影大獎所該有的,別人不願意也不敢來曝光,他林孝智就只好自己赤膊上陣。
本不準備回答這個問題的,奈何見鄭丹瑞反覆念叨,他也只好開口回答幾句:「別跟我說在頒獎典禮前,你沒聽說影評人協會跟導演協會為了《婚姻勿語》跟《雙城故事》鬧起來的事。87年之前金像獎的評選雖然是內部進行,但有眾多影評人跟電影人的監督,每一屆都是兢兢業業,每一個獎項都非常合理且公平。可自那一年一下子擴增了影評人協會、攝影師協會等多個組織後,金像獎就完全變了味道。我可是聽說一條潛規則,不是導演協會的人不可能被提名為最佳導演、同理不是攝影協會的人也不可能得到最佳攝影獎。還有那些影評人,光靠喜好這幾年盲目推藝片上位,這算是什麼,把金像獎當成自己的玩具嗎?」
鄭丹瑞嘴巴動了動,卻沒有接話。
他跟金像獎協會內不少高層私交莫逆,當然比外人知曉的更多,也很清楚林孝智說得不假。只是這些都是些潛規則,為了這個跟金像獎那邊鬧了,在他看來多少還是得不償失的。
只是看了一眼他的表情,林孝智就猜到了他心裡並不贊同自己的意見,對於鄭丹瑞這員大將他還是比較看中的,只好繼續點撥說:「金像獎的確在香港很有影響力,但我們並不懼它,別忘了這一次是他們主動找上門來的。依托亞視跟寰亞,我們真要摒棄金像獎重新弄一個電影大獎出來,金像獎那邊也只能於瞪著眼。而且這才是年初,距離下一屆金像獎開幕還有將近一年呢,該急的絕不該是我們」
給他這麼一點撥,鄭丹瑞皺眉回味了一會兒,突然抬頭看向了他,心中恍然大悟。
是了,正如林孝智所說的。如果對手只是亞視一家電視台,又或者只是寰亞一家電影公司,金像獎絕對不會只聽外界傳了點林孝智對他們不滿的風聲,就主動上門來有意談合作。因為他林孝智不僅手握香港最大的電影集團,在電影圈裡擁有巨大人脈,同時還是香港傳媒巨頭,真要甩開金像獎單于,只靠《電影雙週刊》這個財政狀況一直不好的後台,金像獎血拼他們鐵定財力跟廣告宣傳上遠不能與他們相比。
現在金像獎那邊就算是氣惱林孝智捅婁子的舉動,恐怕也更應該擔心他對金像獎的不滿態度。距離下一屆的金像獎看似還有一年時間,不過考慮到月就會停止收錄本年度入圍電影,並進行廣告、造勢、內部評選、對外公佈提名等等,實際上留給金像獎那邊的時間其實只剩下半年左右。更應該著急的是他們才對……
金像獎當初找上門來要跟亞視合作,最先聯繫的就是他鄭丹瑞。而這也是他擔任亞視副總以來的首次運作,所以鄭丹瑞還是非常希望兩家最終能走到一起的。
明白了這些,他才把心中的煩惱給壓了下去。跟林孝智說起了今天請他來的事兒……
大陸的電視台比整整遲了十數年後才開放的電影高門檻不同,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就引進了大量的歐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電視劇、動畫片。
比如美國的電視劇《海底遊記》改名《大西洋底來的人》在央視台上映,結果形成萬人空巷。
《大西洋底來的人》劇中的時尚墨鏡「麥克鏡」也就是蛤蟆鏡,居然成為了當時僅次於香港電子錶的暴利產品。幾毛錢在沿海地區進貨的墨鏡,在「麥克鏡」熱潮中,甚至能夠賣到幾十塊錢要知道當時大陸很多居民一個月的收入也不過幾十塊甚至十幾塊錢而已。
隨後引入《加裡森敢死隊》一經放映也是大火,這部在美國反響一般般的電視劇,登陸大陸後立刻成了國民電視劇,原本全集有集,但是播放到16集的時候。因為引發了一些社會事件被勒令停播,結果讓央視打上了「全劇終」字幕,引得觀眾嘩然,紛紛給央視寫信,質疑為什麼放了一半就不放了,還打上全劇終字幕欺騙觀眾。(有興趣的自己去查,不多談)
而央視當時引進《大西洋底來的人》、《加裡森敢死隊》這樣美劇,僅僅是用了幾千美元至一兩萬美元的超低代價引進的。後來,美劇仍然小範圍地傳播著。
因為大陸當時居民對於精神需求逐漸增大,央視引進播放的海外影視劇,引進一部,紅一部
上海台在19ru年便與專門拍攝電視劇的美國勞裡瑪影視公司簽訂了合同,每年固定引進3到4部美劇,由上海電視台譯制並在當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在該台首播之後,成為經典之作。
《成長的煩惱》給中國觀眾展示了一種全
全新的美國家庭教育方式,也帶來了「肥皂劇」的概念。「他們可以跟孩子承認錯誤,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斷然不可能的。」
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誹謗》在內地相繼播放,轟動一時,持續了外來電視劇的衝擊熱潮。
在八十年代初,亞視也是那個時候曾經跟大陸有過一段時間的合作,靠半賣半送的超低價,向大陸輸出了《霍元甲》、《陳真》這幾部電視劇,儘管沒賺到什麼錢,但亞視卻因此在大陸贏得了不菲的口碑跟潛在影響力。這可以說是亞視當時的新老闆邱德根入主亞視後,為亞視帶來的改變。
可惜的是,這項合作卻沒能夠堅持下來。主要原因還是當時邱德根只買下了亞視部分股權,另一半還掌握在澳洲財團手上,而這些大鼻樑的傲慢白人一看邱德根把亞視的優質電視劇低價賣給大陸登時不樂意了,抱起團來在董事會議上找他的麻煩。當時邱德根才剛入主亞視不久,不願意跟那幫澳洲佬鬧起來導致亞視內部動盪,加上大陸食髓知味後再找上亞視想要購買更多電視劇時,開出的價錢依舊是白菜價,最終斷了亞視跟大陸之間的合作。
反而是邵一夫的h趁機聯繫上了大陸,接連對大陸輸出了《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多部電視劇,影響力逐漸超越了亞視,而邵一夫跟他的h也因此撈到了不少政治資本,自香港回歸談判以來,他跟他的無線便一直是大陸積極拉攏的對象。
不過八十年代的大陸,還沒有完全走出政治時代的影響。因此電視台看似開放,實際上政策也是朝令夕改,上半年批准引進,下半年很可能廣電就要卡了。
美劇跟一些其他國家引進的電視劇,因為可能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後便減少了引進。港片也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因素影響,於同一時期遭砍。
不過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尤其是這幾年林孝智的不斷幕後推動,今天亞視終於再一次迎來了這麼一個機會,一水之隔的深圳そ台找上門來了,想跟亞視合作從亞視引進幾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