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大明另類官商

正文 第131章 論作戰半徑 文 / 梨下海棠

    「嗯!」常智光道:「白蓮,拿一千貫。」

    「是!」白蓮從皮包裡拿出一張寶鈔,常智光接過打馬前去。

    劉挺疑惑跟上去,卻見常智光在那攔路虎面前下馬問:「等多久了?」

    「一個月。」那人交過一東西。

    常智光把寶鈔遞過去。那人看了下寶鈔點頭問:「還需要什麼?」

    常智光遞過一張紙。那人迅速瀏覽了一遍道:「有些有難度,怎麼接貨?」

    「慶州平縣旺福客棧,找一個叫何勇的人。暗號:喝了娃哈哈,拉屎就是佳!回:腦白癡,年輕態。」

    「記下了。」那人沒有再廢話,把斗笠拉低幾分,上馬揚鞭轉頭而走。

    劉挺揮手讓隊伍繼續前進,很好奇的朝常智光放東西的胸部不停掃視。常智光被看得很不自在,自己招供道:「這人是我特約記者的家丁。」

    「特約記者?」

    「恩……就是給他錢,幫我弄消息的人。是光明報駐興慶府的記者收買的。」

    劉挺驚道:「大人派人都派到瓦刺去了?」

    「是啊,吐蕃、大理、韃靼、女真都有我派駐的記者。不過一般不露面,就是記錄下大概的事情,也不採訪,每兩月發回一次消息而已。」常智光笑著反問:「要不你以為這光明報的國際新聞是我們自己捏造的?」

    所謂光明報國際新聞,就是根據一個事實進行擴寫,雖然和完全事實有所出入,但是總有幾分神似。比如大理突然派出三千人馬,據說是朝xx地方維持治安去了。這個新聞在研究之後就變成:「大理xx發生暴亂,軍隊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目前暫無流血衝突,本報記者將進一步關注事態進展。」

    雖然為了安全考慮,記者們發回來報道很片面,但是總強過不知道有沒發生事情好。常智光本來打算是很簡單,就是要提高報紙發行量,增加國際新聞則是其中重點,於是就每個國家都扔了一兩個記者過去。

    而常智光在瓦刺這個特約記者,是派駐瓦刺記者牽線的。和九公公性質不同,九公公基本屬於義務工,平時就混幾個茶錢,早就辭職不幹。而這個特約記者則不然,基本上每條重要消息開價都在千貫以上。

    劉挺非常好奇這特約記者給常智光什麼報道,竟然價值千貫。常智光也不回答,你就猜吧,就不告訴你,氣死你。

    到了秦州地界,馬千乘派了親隨將領帶兩百人迎接,這麼大排場,親隨將領還客氣道:「常大人,馬將軍軍務繁忙,實在無法抽身,這才讓末將迎接大人到西寧州。」

    常智光回道:「將軍辛苦了。」

    「請!」

    過了秦州,這就看出幾分軍事路的影子,從熙州、蘭州一線就可以看見這兩地之間已經成了後勤中轉站,各地抽派的廂軍眾多,本次後勤全部由樞密院負責,調派到負責後勤乃是樞密院正三品的老臣曾布和御史王錫爵。曾布雖然是老好人,但是和李成梁合作多年,對後勤調度很有經驗。事實上,在王錫爵的監督下這些人員、物資的調動確實井然有序。(註:王錫爵是接任張居正的內閣首輔。)

    許多人對古代戰爭中的後勤供應不很瞭解,筆者就在此多說幾句。

    我們學政治經濟學,總講經濟的決定因素,但是一發展到了具體的事件,就往往以主觀來決定了,具體的戰術,往往決定的是暫時的成敗,經濟的基礎才是最關鍵的,諸葛亮可以招招領先,但是也在經濟上奈何不了司馬懿。

    決定這個成敗的關鍵在於古代的作戰半徑問題,我們設想一下,在古代一頭牛拉著自己吃的草和趕車人的糧食,能夠走多遠,這個距離除以二就是一般情況下的作戰半徑,超過這個半徑糧草就供應不上了。沒有糧草的供應,是難以作戰的,諸葛亮對司馬懿也是屢屢輸在這個糧草的供應上。

    為了增加作戰的半徑,古代也有一定的解決方法,首先是建立逐級的傳送體系,比如是一人作戰,一人從一級的糧庫送糧草,然後再二人把糧草從二級的糧庫送到一級糧庫,再四人把糧草從三級糧庫送到二級糧庫,依次類推。這種方法在漢武帝的時代使用,結果是一個作戰人員需要十四個運送糧草的人員,取得對於匈奴的勝利付出了三代人的積蓄和全國一半的人口,這樣的戰爭是否該打?在今天把這個背景說出來後,與各位共同探討漢武帝是否明智?

    還有就是提高自己控制區域的糧食運輸能力,古時一般的做法是修建運河,但是這樣的過程耗費巨大,時間太長,也容易在徭役上激發民變。

    再者提高作戰半徑的方法就是送糧的人把糧食送到後變成作戰人員不返回,同時殺牛也作為軍糧。這樣的做法的問題是造成作戰人員滾雪球式的增加,同時一旦不能快速取勝後果就不堪設想。採取這樣的方案的就是隋煬帝,他多次征伐高麗就是採取這樣的方法,以至於作戰人員迅速增加到根本不必要的百萬大軍,一旦不能速勝,結果就是餓死於道,基本沒有生還。隋朝的滅亡根本原因就在於此,至於隋煬帝的荒淫無恥是後來唐朝人寫的隋史,誇張地成分極大。

    最後的做法為文明社會所不接受,卻是行之有效,那就是吃人肉。以前的霍去病幹過、成吉思汗幹過,朱元璋能夠北伐取勝也幹過。所以朱元璋的北伐勝利也是有不為人道的事情,老岳那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也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這樣吃人肉是很難被倫理所接受的,但是即使是這樣,也是比其他方式要容易,所以他產生了很多成功者,但是他們成功後是不會提及這個成功原因的。

    要提高這樣的作戰半徑,在古代所能夠採取的辦法都是代價巨大的,基本上很困難,所以受作戰半徑的限制,北伐是很困難的。最後提到北伐的供應,實際上在國際上也是如此,俄羅斯在這方面就佔盡便宜,多個國家征伐俄羅斯也是失敗在經濟供應上,只有蒙古取得了勝利,那個勝利也是建築在吃人肉的基礎上的。

    回到正題,常智光一行再過去就是邊境大州西寧州。雖然瓦刺人已經知道大明要從西寧州出兵,但是這個地方先前是無險可守,這裡是涼州地界,也是有名的種植地,到處都是平原。涼州之西,是瓜州,朝東則是大明這次要收回的靈州和永樂州。只不過要從西去靈州,必過橫山,橫山三縣扼守交通要道,乃是瓦刺人對付明軍一貫倚重的天然屏障。

    李成梁當年那一仗就是用血肉拿下這三縣,威脅到其首都興慶府的安全,瓦刺人才乞和。如果不是因為明軍元氣大傷,而三縣對瓦刺人無險可守,也不會決定撤兵。

    至於涼州,瓦刺人不擔心,一望無際的平原,明人不會傻到和瓦刺騎兵去肉搏。

    時間還是比較充裕,常智光和蘇千劉挺兩人邊聊天邊行軍,看西北風景,指點各處商業機會,旅途倒也不寂寞,終於在一月底到達了西寧州管轄地界。到了這地方,馬千乘另外安排了親信將領陪同蘇千。蘇千帶了十名衙役和常智光分開。

    常智光是監軍身份,要去大營報到。而蘇千則要去瞭解當地的風土民情,日常人工工資,道路情況,種植養殖情況等等數據。將來要真佔領了瓦刺一兩個州,這裡就是物資中轉的大本營。至於選擇哪個縣為中轉,那就有很大學問,從西寧州到慶州到延安府過黃河到達太原府,這是一條必須的通道,至於秦鳳路各州市場,蘇千不看好,人口比較分散,人口基數也不高,只有把物資送到太原府,才能說得上一本百利。

    馬千乘不是笨人,他知道一旦秦鳳路繁榮起來,自己所能掌握的軍費就會大翻身。商人的重要性他很瞭解,所以對蘇千絲毫不怠慢,蘇千想知道什麼提供什麼,蘇千想去哪裡,騎兵全程護送。馬千乘很明白,這蘇千是來投資的,而常智光是來幫自己打勝仗的。

    一直到了西寧州距離邊境最後一個縣城攏縣,常智光終於是見到了馬千乘。馬千乘帶人迎接到軍營外,一番客氣後馬千乘小聲道:「李德本李大人聽說你到了,連眼皮都不眨一下,也不出來迎接。」

    「他脾氣就是這樣,他要是看你落難了,他會主動幫幫你。他要看你得意了,不喜歡理你,我估計他就怕人說攀富貴。這老東西氣節是有,但就是不會唸書,他特別對我這狀元不滿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