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五章 說服! 文 / 曾經的約定
曹操看著太史慈先前為難的樣子,原本已經有些失望,不過卻不會因此而瞧不起太史慈,畢竟讓太史慈在短時間想到一種解決東漢政治弊病的方式太過難為眼前這個看上去還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了,不過他多麼有才華。
但此刻看見太史慈神色一緩,雖然有點不敢相信,但心中忍不住又燃起了希望。知道太史慈已經為自己想出了好辦法,不由大喜。
他卻不知太史慈久不開口的原因並非因為別無良策,而是因為實在想不到好的措詞可令他接受。
只聽太史慈開口道:「孟德兄這麼佩服管仲丞相,應當知道管仲丞相以發展商業為治國根本吧?」
曹操點頭道:「不錯,自古以來,齊魯大地地近大海,民風與中原的農耕地帶截然不同,漁鹽冶鐵甲於天下,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本就是個商業氣息極濃的諸侯國,就是在現在,青州的商業也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繁榮。」
不過曹操心中卻莫名其妙,不知道太史慈為什麼忽然扯到這些事情上面。
太史慈不動聲色的接著說道:「齊國因為管仲成為東方霸主,*的是商業,戰國時,商鞅輔佐秦國,使其成為西方霸主,卻用了完全不同的手段。」
曹操接口道:「商鞅之才確實不遜於管仲,他*在秦國發展農業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的最強者,如無此人為秦國打下良好的基礎,後來的秦始皇要一統天下,恐怕並非易事。」
太史慈搖頭道:「應該是癡人說夢才對。」
不理曹操的詫異,一頓又道:「孟德兄可知道同是法家的改革家,管仲和商鞅為何改革的道路如此不同?」
曹操被太史慈這奇兵突起的一問問得一愣,這種問題他何曾想過?
不過曹操本就是一個喜歡虛心向別人請教的人物,不恥下問的道:「還請子義一開茅塞。」
太史慈緩緩道:「依小弟看來,這還與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性有關。」
看著曹操露出沉思的樣子,太史慈續道:「齊國自太公姜尚立國後,由於齊國水域的發達、土地的肥沃,再加上姜尚帶去的來自中原的先進的耕種技術,自然使得齊國的農業發達,而管仲的改革實則是把一個農業大國變成了商業大國。」
曹操也是一點就透的人物,恍然道:「這麼說來,那秦國上下本是遊牧民族,大多數百姓居無定所,所以同是法家人物的商鞅就選擇了發展農業的強國之路。」
太史慈點頭道;「不錯,這就是我說的『因地制宜』,這兩位先賢敢於打破前人定下的規矩,讓人佩服。」
一頓道:「不過秦國卻在後來放棄了第二次改革的機會。」
曹操略一深思,開口道:「子義莫非指的是呂不韋?」
太史慈越發地驚訝曹操的敏捷思路,接口道:「孟德兄所見不差,其實在戰國後期,秦國的農業已經非常發達。都江堰、鄭國渠的水利,還有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巴蜀均被大力的開發。」
曹操自是同意這說法,讚歎道:「是啊,想當年秦始皇的軍隊超過百萬,又是常備軍,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如何能統一六國?此時的秦國哪還有半點遊牧民族的那種簡陋野蠻的生活方式?」
太史慈卻歎道:「是啊,可就在這時,秦始皇偏偏殺了呂不韋。」
曹操詫異道:「可是子義,若非呂不韋蓄意謀反,秦始皇焉會對付他?」
太史慈搖頭失笑道:「呂不韋謀反?那是秦國的史官寫的,要知秦始皇最會的就是焚書坑儒,這種在高壓下寫成的史書如何教人信服?哼!我只知道秦國貴族的利益在商鞅變法後全在土地上,他們怎麼會容忍秦國出現呂不韋這種異類呢?莫忘記呂不韋是何出身。」
曹操想起「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又想起了《呂氏春秋》這本強調實用性的雜家代表作,再想想呂不韋自入秦後的銳意進取的所作所為,這才恍然道:「依子義的意思,原來呂不韋這大商人有意要在秦國效仿實行管仲在齊國進行的商業改革!」
看來曹操已經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過事實本來如此,如果不是呂不韋的改革觸怒了秦國貴族,哪會下場如此淒慘,要知商業的利潤是農業的十倍百倍!單是這利益上的差距就會使秦人中的貴族眼紅了,沒有誰會容忍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
雖然呂不韋的下場也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外思想在作祟,但畢竟是次要的,因為在秦國手握重權的別國客卿也為數不少,而且結局都不錯,張儀、甘茂、樓緩、范睢、蔡澤哪個不是證明?即便是慘死在秦二世的昏庸下的李斯在當時也是深得秦始皇的器重。
太史慈沉重地說道:「這就是改革者的悲哀了,商鞅還好些,畢竟自己的改革大業已經完成,死也值了,自有後人評說他的功過,可是呂不韋呢?死都不明不白,還要被冠之以謀反的罪名。」
曹操明顯被勾起了心事,一時之間沉默不語。
太史慈看著曹操,歎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秦始皇最信服的著作是韓非子的《五蠹》,在這書中韓非子認為商人是國家亂政之源。而呂不韋的所作所為恰恰觸怒秦始皇。從這一點上看,呂不韋遠遠不如輔佐越王勾踐後來定居現在的青州的陶朱公范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