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生於康熙末年

小說博覽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去纓 文 / 雁九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去纓

    直到王全泰告辭離開,曹顒也沒提御史彈劾之事。並非是袖手旁觀,而是曉得這樣的彈劾除了使得王全泰名聲受累外,不會傷筋動骨。

    其實,這些御史對王全泰的彈劾,目的未必在王全泰身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更多的是一種試探,試探王全泰背後的十三爺,試探龍椅上的皇帝。

    想要看看十三爺是否能護住自己門人,看看宮裡那位是不是一如既往地信賴十三爺。

    自打北小街那邊修新怡親王府開始,就隱隱地有些流言出來。

    什麼怡親王權重惹著皇帝忌憚啊,什麼皇上命果郡王打理上三旗事務引得怡親王不滿,云云,各種說辭,歸根結底,無非是四個字,「君臣生隙」。

    在大家都羨慕十三爺的權勢時,也有無數人惦記著想要拉十三爺下馬。好容易有了指望,自然引得無數人心熱。

    十三爺的日子,看似風光,卻暗藏凶險。

    就連曹顒,也為怡親王提心吊膽,可並不覺得雍正會遷怒王全泰。

    曹顒雖不曉得雍正賜新府的緣由,可卻曉得這位帝王多疑的性格。

    御史對王家之事許多風聞上奏,粘桿處遞到御案前的定會是詳情。

    老母偏心幼子、虧待長子,多熟悉的橋段。換做其他帝王,知曉這些或許只會罵一聲「老嫗糊塗」;可雍正這裡,卻是感同身受。

    這樣的彈劾,對王全泰並非壞事,說不定還有大好事。

    起碼在雍正心中留下印象,不再單單是親王府出來的門人,而是與自己一樣「忍辱負重」、一樣「被慢待」的長子。

    不過,沒等雍正對彈劾事件表態,十三爺夭了嫡出阿哥。

    今年三月怡親王府就夭折了九阿哥,沒到半年,十三爺又受失子之痛。

    這三月裡沒的小阿哥未滿週歲,又是庶出,份量有限;如今這阿哥卻是怡親王福晉嫡出,是夫妻兩最疼愛的嫡幼子。

    十三爺在康熙四十九年到康熙五十五年之間,身體最差,這期間添的幾個小阿哥、小格格都有些先天不足,夭折兩個,兩個常年吃藥,只有宮裡養育的四格格還有四阿哥弘皎還算康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三爺風濕調理的差不多,身體狀態也最好,生下了健康的七子弘曉。

    等到為先皇守孝後,十三爺因政務繁忙的緣故,操勞過甚,王府相繼誕生的兩位小阿哥就有些孱弱。

    初瑜是常出入怡親王府的,曾還對丈夫提過自己對王府小阿哥的擔心。

    她甚至覺得慶幸,曹府的孩子都健康長大,自己不用經歷喪母之痛。

    曹顒因王府小阿哥的逍遙,想起一個已經在記憶中塵封許久的名字——曹順。

    那個落地就引得母親傷心,自己從不曾給過半點關心的異母弟。

    在江寧時,覺得他是礙眼的;進京後聽到他夭折的消息也不曾有半點難過,曹顒甚至心中還隱隱地慶幸。

    可在曹寅看來,曹順同曹顒一樣,都是他的親骨肉。

    甚至因曹顒是長子,他過於苛嚴了些,父子早年關係並不算親近;對庶出的次子,曹寅帶在身邊的時候更多。

    想到這些,曹顒又羞愧又慶幸。

    羞愧的是,自己只站在母親立場,從沒站在父親立場看待過曹順。

    那種疏離,豈是能瞞人的,父親卻從不曾因這個訓斥一個字;慶幸的是,長生的出生,多少彌補父親喪子之憾。

    半年之內,兩次喪子之痛,就有人猜測十三爺是否能熬得住,會不會病休。

    畢竟,十三爺的身體實不算硬朗。

    沒想到,十三爺一日假也未請,堅持進宮當差。

    聽說皇上勸不住,就命太醫院安排兩個御醫常駐怡親王府,負責為十三爺一家日常的平安脈。

    太醫院裡能出診的太醫分「御醫」與「醫士」兩等,前者滿編十五人,後者滿編四十人。

    兩個御醫常駐,這還是康熙朝裕憲親王福全在世時曾受過的待遇。

    曹顒雖擔心十三爺,可按照習俗,歲以下幼童殤不辦後事,兩人也一直不得見。

    直到月初六這日,戶部輪值,曹顒才見到十三爺。

    眾人卯初進宮,皇上還未召見,都在養心殿外候著。

    十三爺越發清減,身上的親王蟒服曠曠蕩蕩。

    喪子之痛,空口白牙的安慰也不能有什麼舒緩,曹顒同十三爺見禮後,便扯開話題,問起直隸稻米之事。

    自從前幾年,南稻北種的試驗成功後,直隸就開闢了不少水稻田。

    先前還好,多是各府試驗田,田畝有限;今年卻是稻田正式推廣開來第一年,又趕上豐年,水稻大收。

    雖說京城人家多吃米,可直隸百姓卻是習慣吃麥,鮮少吃大米。

    如今水稻豐收,糧食賣不出去,有積壓之憂。

    戶部幾位堂官,近日商討的就是直隸水稻的應對之策。

    說起來,這稻田推廣,還同曹顒有干係。

    曹顒在直隸那幾年,重視水利,除了河道清淤與修渠建壩外,還挖了不少水井,主要是緩解直隸十年九旱的農耕劣勢。

    沒想到,水井的增多,引得水田增加,使得水稻種植推廣開來。

    不過,水稻推廣的最大功臣卻不是曹顒,而是十三爺。

    因為是十三爺熱衷推動此事,並且使人從江南選了經年稻農北上,教導直隸百姓種稻。

    按照戶部幾位堂官和議,直隸稻米的最好解決方式,就是朝廷出銀子採買,省的米賤傷農,使得百姓不再種植水稻。

    只是京倉的稻米,都產自湖廣兩,經漕運運送到京。每年入倉的米,都有定數。

    直隸稻米,留在地方官倉,沒人放心;運送到京,又找不到名目。

    這數量不少的稻米,到底以什麼名義在何處安置,就懸而未決。

    其實,曹顒心中有個好建議,那就是充著軍糧。西北這幾年看似平靜,可按潮湧動,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再打一仗。

    可是這些話,不能從曹顒這個與兵部不搭界的官嘴裡說出來。

    否則,沒人會覺得他「高瞻遠矚」,說不定還會覺得他有刺探軍機之嫌。

    十三爺看來也關注直隸稻米之事,聽說戶部堂議的結論是朝廷採買,贊同地點了點頭。

    再聽到幾位堂官不知該如何安置這批稻米時,十三爺不由皺眉。

    並非是沒有官倉收納,而是收在哪裡,大家都不放心。

    地方糧倉,查一次挖出一堆碩鼠,可整頓沒兩年,又是一堆爛攤子;京倉這邊,若是沒有個名頭鎮著,這稻米也危險,膽大敢伸手的人多著。

    說到底,還是貪官太多了,尤其是主管錢糧方面的官吏,實在是清廉者少。

    十三阿哥尋思半響,也沒做什麼指示,只道會請皇上定奪。

    曹顒心中,若有所思。

    說來也怪,往日小朝輪班,皇上多是在卯初到晨初之間召見臣子。

    今天,大家在養心殿外候了一個多時辰,依舊不見太監出來召眾人進殿。

    過了晨正,還沒聽到養心殿裡有什麼動靜,眾人神色都有些閃爍。

    到了巳初,陽光越來越烈,大家額頭上都汗津津的。

    可沒有人敢抱怨什麼,就連素來淡定的曹顒,都覺得心驚肉跳,忍不住胡思亂想,雍正怎麼了,為何不召見臣子?

    是龍體有恙,還是有其他變故?

    曹顒從來沒有這麼清醒的認識到,雍正確實是位靠譜、讓人有安全感的皇帝。

    這種心安,不是伴君如伴虎相對的心安,而是整個國家的修生養息,整個大環境安定的心安。

    到了巳時二刻,怡親王終於忍不住,上前吩咐內侍通稟。

    沒等殿外小太監進去,就見總管太監陳福出來宣口諭,命眾人進殿。

    進殿後,眾人都跪下。

    因為雍正並沒有像平日那樣後至,而是已經坐在龍椅上。

    令人意外的是,十七阿哥也在。

    曹顒低下頭,隨著眾人下跪請安,又在雍正叫起後,隨著眾人起身。

    雍正那嘶啞的聲音,委實透漏出幾許不尋常來。

    曹顒不好抬頭看雍正,就望向侍立在左前方的十七阿哥。

    這望過去,他卻是一愣,十七阿哥的涼帽上去了紅纓,滿臉沉重。

    這只有在遇喪事時,才會去紅纓!!

    養心殿氣氛肅靜,只有幾位堂官的稟奏聲。

    從頭到尾,雍正只開了兩次口,都是「著怡親王定奪」。

    散了小朝,戶部幾位堂官從養心殿出來,十三爺被留下。

    不知其他幾位大人是否留意到十七阿哥的頂戴,反正大家都多了幾分嚴肅,安靜地出宮。

    誰死了?

    勤太妃?

    曹顒搖搖頭,若是勤太妃薨,十七阿哥就不只是去纓那麼簡單。

    是了,自打莊太妃薨,十六阿哥宗人府的差事,就暫由十七阿哥打理。

    薨是的是宗室,還是有份量的宗室,才會引得十七阿哥面帶沉重,引得雍正不同尋常。

    曹顒將自己相關的宗室王公想了一圈,要是他們有事的話,自己早就得了消息;既不是他們,就不用自己跟著瞎操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