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生於康熙末年

小說博覽 第一千零六章 弟歸(上) 文 / 雁九

    第一千零六章弟歸

    孫玨貪她色,愛她財,自是「心肝寶貝兒」掛在嘴上,賭咒發誓地,許以正房之位。

    兩人認識,不過十來天,就做起老夫老妻,蜜裡調油,商議著只等著過了年,挨到十五衙門開印,再籌劃補缺……

    孫玨這番「風流際遇」,並沒有背人,曹顒、曹穎自是對此事一清二楚。

    曹穎說不傷心是假,兩人少年夫妻,結縭十數年,心中多多少少的,終是還存著一絲念頭,盼著他日後能「浪子回頭」,這下終是徹底灰了心,卻也偷偷鬆了口氣。

    既是找了有錢的寡婦做外室,那該想不起折騰她們娘幾個了。

    丈夫的脾氣,她是曉得的,哪裡是長情的人,如此看來,現下可憐的不是她,是那個「有眼無珠」、「行為不檢」的花氏。

    這樣想著,她的心緒漸漸平息,便將過年的東西準備齊全,又親自去曹家接女兒回家過除夕。

    兆佳氏見她過來,說什麼也要他們娘幾個都到這邊過年。

    靜惠與素芯也聽說孫玨進京之事,亦都再三相勸。

    曹穎想起兒子每次回家都要問門房幾句,出門也是囑咐再三,就是怕他不在時,孫玨過欺負她。

    只要孫玨還在京中,兒子心中的不安就不能消除。

    曹穎沉默半響,終於答應帶著孩子們回娘家過年。

    李氏聽說此事,也覺得曹穎應該在這邊過年。既是曹穎帶著孩子們回曹家過年,初瑜這個做舅媽的,也不能不表示。

    可是時間緊,現裁新衣也來不及,初瑜就挑了兩棵好人參,外加幾匹做春衫的好料子,使人給曹穎送去。孫禮備考,需要補身子,正是曹穎需要之物。

    孫禮、孫初兄弟兩個各是筆墨紙硯一套、新書兩匣;孫嫻是對鑲嵌珊瑚的紐絲金手鐲、內造四季絨花一匣。

    還給孫初生母梁氏預備了一份,瑪瑙指一對,衣服料子兩塊。

    梁氏留在孫宅看家,沒有隨曹穎過來。收了初瑜的賞後,她還專程回曹府一趟,給初瑜磕頭,又給兩府主子拜早年。

    她雖是被孫玨收房,抬舉為姨娘,但是守著本分,忠心不背主,這使得曹府的女眷都若有所悟。

    要知道,曹府可是有好幾個待齡的女孩兒。

    為了此事,初瑜還專程同丈夫提起:「三姑奶奶早年受氣,就是帶了外頭買的丫鬟陪嫁,結果都是不安分的,白白地生了許多閒氣。咱們天慧,可不能再如此。現下天慧身邊那幾個,二姑奶奶給的不必說,是王府的包衣奴,調教過的,懂得規矩。其他幾個,杜蘭是家生子,芳蘭卻是外頭買來的。等到年後,還是從家生子兒中再挑些小丫頭子上來才好。」

    曹顒聽了,哭笑不得:「天慧轉年才十歲,說這些是不是早了?她可是咱們的寶貝閨女,不滿十歲,我可是捨不得送她出門子。再說,這丫鬟是否忠心,不止要看出身,還要看品行,家生子兒中就沒有淘氣的了?若想要不受欺負哄騙,還是要會看人識人,能壓制住人才行。」

    初瑜對丈夫關於丫鬟的說法不以為然,但是也不會丈夫辯個明白。畢竟這內宅之事,她只是同丈夫打個招呼,並不是來請丈夫做主。

    「額駙怎麼老念叨十,上次說天祐、恆生要過了十再娶媳婦,現下又天慧也要等到十。男孩子早些晚些沒什麼,女兒要是晚了可不大好。」初瑜說道。

    「長大些,定了性子,眼界寬些,總比還稚嫩著,戰戰兢兢出門當小媳婦強。」曹顒道。

    他能對十五歲的小妻子下手,可捨不得寶貝女兒十五、六就被哪個混蛋欺負了去。

    初瑜聽了,則是想到懷孕生子上。若是年齡小,骨盆不開,這生子就是生死關。想到此處,她心中也贊同丈夫的意見,決定要留女兒過了十再出門子。

    她想起一事兒,道:「國公府那邊,是不是聽了什麼消息,送年禮的婆子過來後,竟打聽起恆生來!真是叫人納罕,自從新皇登基,這去國舅府說媒的都要踏破門檻,他們什麼樣的挑不出來,又來打咱們家的主意?」

    曹顒笑了兩聲道:「聽說年羹堯前幾日來信,替長子向隆科多提親,被隆科多拒絕了。佟家炙手可熱不假,年羹堯卻是皇上最倚仗的心腹,又是皇上的大舅子。隆科多敢拒絕年家,旁人卻不敢去刺年家的眼,這個節骨眼與佟家說親。李四兒一心想要找個好女婿,不急才怪。」

    初瑜聞言,不由擔心:「那可怎麼好?平白拖咱們下水,委實可惡。」

    曹顒笑道:「不用擔心,隆科多即便曉得恆生的身世也不怕,有十六爺在前頭頂著。十六爺可是認準了恆生做女婿,十六福晉也喜歡咱們恆生。」

    初瑜聽了,跟著笑道:「也是,前幾日恆生從妞妞那裡淘換了不少小玩意,都是帶進宮去給大格格……」

    曹府這個年,過得比往年熱鬧。

    雖說長一輩中,曹頌與曹項都不在京城,但是小一輩漸大,給府裡添了不少生氣。

    而且,曹顒已經得了消息,曹頌不日就要回京。

    最早派到西北軍中的上三旗侍衛,都隨著十四阿哥回京。

    大行皇帝次日,新皇曾下旨給西北軍中的十四阿哥,命他馳驛回京,距今已經四十多日,算算行程,也差不多該到了……

    曹府,蘭院。

    用罷年夜飯後,東西兩府眾人都齊聚李氏上房守歲。

    只有高氏年邁,加上想著自己只是曹府的外戚,不好坦然受晚輩的禮,就早一步回芍院安置。

    香玉則是被妞妞、天慧留下,跟著大家一切守歲。孫嫻也在,帶著恬靜的笑容,跟在兩位小姨母身邊。

    六、七個女孩與初瑜她們幾個小妯娌同坐,或是活潑、或是嫻靜、或是嬌憨,花團錦簇,叫人移不開眼。

    李氏與兆佳氏妯娌倆個,坐在炕上,看著屋子裡花團錦簇,臉上也都是歡喜,嘴裡有一句沒一句地搭著話。

    曹穎坐在一邊,聽著兩位長輩說話。

    人丁興旺,才是旺家之兆。

    兆佳氏現下雖只有兩個庶孫,尚未抱到嫡孫,略有不足,但是她也不灰心,因為還有四姐與五兒。

    旗人家的姑娘,有的時候,可是比兒子還頂用。

    旁人家的不說,只看曹家嫁入宗室的兩位姑奶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行皇帝駕崩,新皇登基,為了為先皇祈福,從宮中放了一批宮女出來。

    兆佳氏得了消息,厚著面皮,走了趟怡親王府,求了十三福晉,禮聘了一位從儲秀宮退下來姑姑,教導四姐與五兒禮儀規矩。

    雖說西府也有禮儀姑姑,但是初瑜的人,兆佳氏也不好多用。

    等到後年,兩個女兒同時選秀。

    兆佳氏也看出來了,以這姊妹兩個的長相來說,五兒前程更遠大;可是四姐貴在是嫡出,又有幾個好兄長。

    雖說父兄品級不高,但是親祖父曹璽可是追封了二等伯的。如此一來,指入宗室也未必不可能。

    因這個緣故,近些日子,她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調教兩個女兒身上。

    即便對庶女五兒,也多了幾分和藹。

    李氏的視線,則是落在孫嫻、香玉身上。

    兩個都是她的侄孫女,都是包衣在旗,可是一個是孫家嫡長孫女,一個是李家庶子所留庶孫女,這嫡庶之間,就差別大了。

    孫家不會讓嫡長孫女去參加「小選」,李家卻是連有沒有記得香玉這個孤女都是兩說。

    李家當家太太王氏,論起來是香玉的親祖母,卻是不知因何緣故,對這個孫女很是厭棄。

    這幾年使請安的婆子過來,話裡話外,關注的都是高太君,對香玉這個正經的李家孫小姐,卻是提也不提。

    李家的人雖不看重香玉,可是高太君卻對這個重侄孫女,甚是疼愛。

    十來年養育在身邊,看高氏對香玉的慈愛,有的時候李氏心中都要吃味。同時也明白,老人家孤單,這香玉承歡老太太膝下,自己也當承情。

    屏風外,另設一桌,坐著曹顒兄弟與兩府的小子們,外加孫家兄弟。曹家的小一輩中,只有襁褓中的天寶不在,連最小的天陽也都位列在座。

    天護與天陽兩個都是庶出,雖說這半年天護過繼到曹頫名下,但是怯懦的性子早已養成,說話行事就多了幾分縮手縮腳,帶了小家子氣。

    天陽則是受生母影響,小小年紀就開始會看臉色,失了活潑。

    同他們兄弟兩個比起來,西府的男孩子則是個頂個兒的出色。

    不僅天祐與長生出眾,就連恆生與左住兄弟也都不差。

    不管是「養子」,還是「義子」,這都是大哥的兒子。自己卻是半點骨血也無……

    曹頫想打此處,看著堂兄,倒是不知該佩服堂兄教子有方,還是該嫉妒他好運氣,隨便撿個孩子,都是蒙古小王子;收留對雙胞胎義子,如今又成了對少年秀才。

    曹顒察覺到他的目光,轉過頭,道:「五弟怎麼了?」

    曹頫自然不會說自己小心眼犯了,嫉妒堂兄兒子多,隨口道:「沒什麼,就是想起二哥,還以為他能年前到京。先皇駕崩,已經一個半月,若是馳驛進京,也該到了。」

    十四阿哥在甘州西北軍中,甘州距離京城六千多里路。這馳驛需要多暫時日,曹顒不清楚。

    他只是聽說,從西安到京城的百里加急折子,六日便能抵達京城,西安距離京城四千里。

    曹顒聽了,心裡估算著聖駕在路上的時間,還有十四阿哥返程的時間,察覺出不對來。

    若是沒有變故,十四阿哥早就當到了。

    若是有變故……曹顒的心不由地沉了下去。

    李衛終是沒有去直隸任道台,而是改授雲南鹽驛道,前幾日就出京赴任去。他之前的道台之位,則是由雍親王府一個二等侍衛補了。

    「剿匪」,不會是要對回京奔喪的十四阿哥痛下殺手吧?

    想到這裡,曹顒只覺得後背直冒冷汗。

    他當然不會同情十四阿哥的處境,也不會質疑雍正的選擇,可是隨同十四阿哥回來的,有他最親近的弟弟。

    隨即,他又覺得自己想左了。

    雍正才登基,根基不穩,怎麼會在這個關鍵眼上給自己添罪名的。

    「許是路上耽擱,十五之前,怎麼也都到家了,五弟別急。」曹顒淡淡地說道。

    遠遠地傳來「二踢腳」的響聲,還有霹靂扒拉的鞭炮聲。

    曹顒抬起頭來,看了看旁邊高低櫃上的座鐘,指針正指向十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