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42橫掃騎兵 文 / 大鍋菜
楚國在稍晚幾天之後才得知這個消息.不過楚國民間早以風聞此事.他們的消息來源於秦國的報紙.
電報的普及.特別是交通匯合點處都有報社的設置.報社通過電報傳送新聞內容.然後根據新聞內容進行統一印刷.這樣消息更新速度大大加快.電報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傳統驛站的傳播速度.楚國高層才剛剛得到消息.而秦國的報紙已經把消息傳的滿天下都是.這種信息上的傳遞差異.直接決定了兩國反應機制的不同.
楚國水軍損失慘重的消息傳來.楚國上下一片轟動.朝中官員不知所措.項燕卻早就料到這樣的結果.但卻沒有想到秦國會從天上進攻.這次偷襲讓項燕有了某種不好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空中.因為升天對楚國來說都是難事.這天上的威脅.項燕只能無可奈何.未來的進攻秦國很有可能來自天上.而非地面百萬大軍.
而朝中官員對怎麼打敗顯然不是很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秦國的態度.朝中分成很多派系.其中就有一派為議和派.他們在朝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他們不僅擁有權力地位.重要的是.他們代表著楚國新興經濟力量.
在水盜的影響下.他們大肆吞併了九江地區的礦產開採.茶葉種植.蠶絲.油菜等一系列的控制權.而原本那些當地的小富戶們紛紛破產或者被其兼併.
水道運輸不通.貨物就無法運輸.無法運出就沒法收回先期的投資.由於運輸的關係.收購價跌到冰點.價格已經大大跌到成本線以下.為了維持生產.以大地主為代表的高利貸紛紛趁機大肆放貸.然後將其搶奪過來.這樣的手段比搶文明多了.
一方面秦國原材料價格猛升.而另外一面楚國原材料卻低的驚人.這種極端分歧局勢必然不會長久保持下去.事實上.那些通過各種手段搶奪來的大地主.貴族們已經考慮對秦國妥協了.他們在此期間完成了壟斷.現在他們需要恢復原來的價格牟利.
在這樣的氛圍下.楚國議和的聲音非常大.他們的借口是秦國會從長江直接從背後進攻壽春.這樣的局勢對楚國太不利了.為營造氣氛.他們借用秦國報紙的媒體力量大肆傳染秦國轟炸的效果.這引起了很大的恐慌.一時間楚國因為驚恐難以做出決斷.
而在北西域.盟軍開闢了第二處大規模戰場.北西域戰場在秦趙韓三國一萬五千多人開始從北西域口進入北西域.一萬五千多人裝備精良.他們有一萬人的騎兵.另外的士兵也有馬車.駱駝.驢車作為交通工具.總之.這是一支機動性很強的部隊.
而在天山一側.一隊接著一隊的傘兵部隊將要作為山地部隊越過天山進入天山北麓.這是一支奇兵.人數不是很多.只有一千多人.但機槍數量卻很多.每個連隊有四到六挺機槍.一個排還專門編製為機槍火力排.這意味著機槍在步兵火力中已經處於一個中心位置.
「看來我們有些麻煩了.命令機槍排把機槍佈置在那邊的高地上.其餘的兩排則以此為中心向兩邊展開.行動.」李左車率領他的傘兵連隊率先翻過天山.他放棄了隨大部隊進行勝利大進軍的想法.他實在是不想看到自己的部下參與這樣的戰爭行為當中.軍人的榮譽感讓他主動提出了向北進攻作戰的想法.在他的主動要求之下.盟軍批准了他的想法.並且抽掉其他傘兵單位進入天山北麓.
山地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物資補給.不過驢子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傘兵山地部隊配備了半數的驢子用來運輸裝備補給物資.其中機槍子彈佔了一半.士兵的行軍背囊中裝了一倍半的彈藥.
傘兵迅速的展開他們的戰術隊形.相比秦軍的站立射擊.趙軍主動改變戰術形態.站姿改為臥姿.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被對方的弓失殺傷.而步槍改為後拉旋轉式槍機之後.傘兵配備了最先進的武器.但這一款沒有彈倉.這是導致機槍處於中心位置的重要因素.
李左車的運氣不好.還是有意讓他建立這樣的奇攻.一支規模超過五千多騎兵的烏孫人正在返回途中.他們正在和月氏人交戰.烏孫人已經成功的將月氏人驅逐.他們現在要返回部落.然後集體西遷佔據優良牧場.
李左車剛剛越過天山就碰到這樣一支部隊.他的手下建議讓他放過這些西域人.但李左車認為不可以.而且也不想答應.
他的觀察到.烏孫人有些疲憊.旗幟歪斜不齊.騎兵隊形也很散亂.顯然這是一支疲憊之師.而且還有一個有利的地方.那就是突然性.烏孫人根本就沒有想到在這裡會遇到打擊.
李左車的信心建立在機槍火力之上.不僅殺傷力大.重要的是射擊距離.無煙火藥加大了這個攻擊距離.而對烏孫人來講.這個距離遙不可及.
「砰」一發槍彈射出.點三五口徑的步槍彈在三百步外打進對方一名頭領的腦袋上.腦袋當場打出了**.頭領猶如抽了魂魄一般倒地.趙軍上演了他們絕佳的射擊本領.
隨著一聲槍響.五挺機槍開始發出怒吼.所有士兵從容不迫的瞄準射擊.上彈.三百步這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區域.西域人沒有任何一件武器達到這樣的射程.
烏孫人被突然起來的打擊打亂陣腳.大批的人不知道什麼情況就被打死.很多人倒地被自己人的馬匹踐踏.騎兵馬匹受驚造成更大規模的混亂踐踏.
傘兵們可以隨意瞄準射擊.機槍則形成一股彈雨密集射殺對方騎兵.戰場一時間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雙方的作戰距離保持在三百步左右.傘兵手中的武器可以輕鬆的擊中四百步開外的騎兵目標.而騎兵沒有一種有效武器改變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