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9新外交格局 文 / 大鍋菜
「將軍果然好眼力。這位便是韓國女王。」尚文解釋道。
「趙國還沒有派出使節。」李牧說道。
「請女王先坐下。」尚文回頭說道。韓淑卻不願意。她要和尚文站在一起。
「韓國如今已經和秦國交好。是秦國的盟友。既然已經得到秦國的認可,那麼其他其他幾國又能如何?」尚文強橫的說道。
「秦國難道要為韓國出兵不成?」李牧不滿的說道。
「非也,韓國自己就能抵擋住趙軍的進攻。如果不成,秦國可從中斡旋,燕國也願意出兵攻打趙國。趙國恐怕不能兩線作戰吧。」尚文直接說道。
「小小韓國,燕國,本將軍還不懼。」李牧不屑的說道。
「是嗎?戰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冷兵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熱兵器時代即將開啟。火槍大炮的威力,難道將軍不知?」尚文說道。
「本將軍在靈壽擊潰燕國七千多人。難道不足以說明問題?」李牧打出趙國的一張牌。這是談判的資格牌。
尚文搖搖頭。
「將軍只是擊敗了一個旅。三個旅組成一個師。如果燕國派出一個師,那麼將軍要死多少人才能擊潰。」尚文緩緩的說道。
李牧無言以對。這些情況他心裡非常的清楚,只是不願意在氣勢上輸給尚文。這僅僅是雙方談判的一個開始。如果輸掉氣勢,那麼,趙國將要面對極大的被動。
「燕國和秦國簽訂了盟約,韓國也和秦國簽訂了盟約。對這兩個國家秦國,就要擔負起責任。」尚文說道。
「將軍能夠接受秦國的調停。那麼說明將軍是帶有很大的誠意,秦國也帶有很大的誠意。」尚文來回走動的說道。
「誠意?什麼樣的誠意。」李牧帶有戒意問道。
「通商。」尚文直接說道。秦國要藉著調停的機會打開六國的商業大門。
「通商?」李牧問道。
「難道像秦國的期貨一樣,把趙國的糧食全部吸光。又或者是把軍火賣過來,把趙國的黃金吸光。」李牧嚴厲的說道。
「將軍僅僅只是看到了一面而已。」尚文辯解道。
「一面。難道不是這一面嗎?長期如此,我趙國不是敗給秦軍。而是敗給了商人。」李牧說道。李牧在糧食危機出現後,便著手開始調查秦國種種方面做出的措施,他發現,軍火走私,比糧食更加具有危機。軍火吸走了大量的黃金。而這些黃金進入秦國之後便兌換成了紙幣。一些秦國紙幣已經開始在趙國流通起來。秦國的紙幣甚至是和黃金掛鉤的。雖然李牧還不清楚紙幣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但是有一點。他認為,這是巨大危機的來源。秦國放棄了真刀真槍的進攻。轉而使用這種看不見。殺傷效果遠遠超過軍隊進攻的武器。商業。如今,秦國公然提出通商的要求。這不擺明了,秦國的意圖就是要慢慢的將趙國影響改變成趙國。經濟這個詞彙,或許他還不明白。經濟安全李牧更不明白。但是他知道。戰爭需要這些。
「將軍難道沒有看到趙國的變化嗎?趙國富人家已經開始做出了一些變化,這些難道沒有注意到嗎?」尚文問道。
「天下就要大一統了。一統。何為一統。便是統一這個民族。讓這個民族免於多災多難。統一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也需要更加強大的力量將這個民族,國土全部凝聚起來。通商便能完成這樣的大一統。」尚文慷慨的說道。
「大一統?」李牧緩緩的搖頭道。
「趙國難道僅僅是輸出糧食嗎?趙國可以發展趙國本土的產業,就拿趙軍來說。將軍你打的匈奴不敢來犯我華夏邊界。但並未將其徹底消滅。打下的大片草原佔領之後,又拱手讓出。如此往復,終成大患。秦國卻佔領大片草原,成為秦國的肉食供應地。民眾吃上肉食,強身壯骨豈不美哉。」尚文說道。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國組建了大量的商業武裝。這些商業武裝雖然不能和正規軍相比。但卻能夠漸漸的消滅。徹底的消滅那些少數遊牧。他們不斷的主動出擊,騷擾,襲擊少數遊牧,搶奪他們的牛羊,馬匹。掠奪他們的人口為奴。這些奴隸又被大秦驅趕到給地提供種植,放牧。這樣的發展。大秦豈能不強大。秦國民眾過的是什麼生活,趙國民眾過的是什麼生活。兩下一比。還用打嗎?」尚文說道。
「呼。」李牧大出一口氣。不用比了。李牧已經知道趙國輸掉了。
「此番來,我就是給將軍一個訊息。如果趙國不加以改革的話,恐怕將難以維持下去。對於趙軍。我很敬佩。也很佩服那些將士的勇敢。但這些將士的勇敢無法保護自己的兄弟姐妹。大秦掃蕩匈奴的時候,解救了很多這樣的人。他們過的還不如狗。秦軍來了之後,他們過的如何。匈奴,胡人,月氏他們過的不如狗。」尚文大聲的說道。
李牧徹底無話可說了。
「趙軍勇敢卻用於內戰。這是民族的內戰。卻讓外族有了可趁之機。」尚文說道。
「內戰羞恥。」
「我自擔任丞相以來未曾出過一兵進攻過六國。反之,大軍頻繁的進攻那些少數族裔。為的就是擔任一份民族責任。」尚文說道。
「為了這份責任。我擔任丞相期間將不會主動進攻六國。除非迫不得已。秦國還希望六國參與對外作戰當中。如果趙軍願意出兵攻打外族。秦國願意提供一切便利。同時,趙國也可以以此獲利。」尚文臨時的提出了一個想法。本來這次來就是為了談判摸底而來。因為雙方都有不同的要求。為了在不同的要求中獲的共同的認知點。摸底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李牧頭腦被尚文說的有些頭腦發熱。但他強力冷靜下來。秦國的意圖放的很遠。這是李牧初步的認識。因為,這位丞相的眼光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