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6奴隸管奴隸 文 / 大鍋菜
在燕國的遼東東部。也就是今天的長白山附近。秦國的保安貿易等公司遇到了一件大難題。
箕氏朝鮮國王前來歸附。但保安貿易公司不是國家武裝力量。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們只說明接受國王的投降。具體的事宜還必須請示國家。由於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待遇問題。所以此事暫時擱置下來。保安,貿易公司方面將此事上報給了蒙恬。而蒙恬飛馬將此事稟報給了咸陽。
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朝末代國君紂王的叔叔箕子因與紂王政見不合,帥其封國臣民5000餘人出走,後來到今朝鮮北部。武王伐紂成功後,將其封為諸侯國,史稱「箕氏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箕氏朝鮮為何突然歸附源自於秦國保安,貿易公司頻繁在長白山附近展開軍事活動。他們不斷的騷擾箕氏朝鮮。這對箕氏朝鮮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這種騷擾是帶有毀滅性質的,因為秦國國內極度缺乏奴隸。而奴隸貿易成為發家致富最快的手段之一,箕氏朝鮮相對進入文明比較靠前。當地已經開始進入農耕文明。人口較為稠密,同時,還有固定的定居點。這必須襲擊遊牧民族部落要輕鬆的多。於是,大量的保安,貿易公司瘋狂的進入這個地方。
但隨著騷擾的增加。箕氏朝鮮開始嚴加戒備,同時也開始同這些人進行交涉。但無一例外全部被抓,沒有釋放回來。在抓獲大量奴隸的時候。秦國人也發現一些原有中原人的情況。秦國的法律明文規定不能使用本民族作為奴隸,否則即為重罪。所以,這些人在經過大量的篩選之後便放走了。留下的只是那些當地的土著。當地的土著也受箕氏朝鮮影響,開始進入農耕文明。
所以,保安,貿易公司大量的人員不斷的進入箕氏朝鮮頻繁的襲擊這些土著部落。箕氏朝鮮根本無法組織兵力進行對抗。因為,他們的規模雖然只有一百多人,但是稍加打擊之後,便立即聚齊起幾千人採取重大的報復行動。這些人武器異常的犀利,平常的兵器難以抵擋。同時考慮是同一民族。箕氏朝鮮便決定歸附秦國。
箕氏朝鮮國王也意識到,統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秦國開始頻繁的展開軍事侵襲。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被肅清之後,開始大規模的入侵箕氏朝鮮。
秦國人認同箕氏朝鮮但不認同當地的土著。他們認為,當地土著沒有資格享受農耕文明。而且,這些土著帶有很大的惰性。他們偷懶,好吃,同時也不斷的逃跑。相比於北方抓獲的匈奴,胡人等。這些土著的缺點實在是太大了。
為此,東蒙州的農場主從來不買這些土著,即便是價格非常的便宜,也不願意購買。因為他們愛逃跑。誰也不願意買一個逃跑的奴隸。
為此,這就將導致大量的奴隸滯銷。為此,一個農場主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匈奴人,胡人來管理這些箕氏朝鮮來的土著。
匈奴,胡人把平時積攢怨氣全部發洩在這些懶惰的傢伙身上。這些土著剛來的第一天。他們就會狠狠的暴打一頓,直到活活打死一批人為止。此目的是用來恐嚇這些土著。讓他們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
接著,就是打上不同的符號,主要是防止其逃跑,同時也要戴上厚厚的鐵鏈。匈奴,胡人成為他們看押的對象。只要這些土著稍加反抗,或者是不滿,便立即暴打致死。此法立即引來了所有農場主的倣傚。他們紛紛大量的購進這些土著。同時讓少量的匈奴,胡人來看押這些土著。
由於處於緊張忙碌的豐收時節,農場主往往安排大量繁重的活給這些新來的土著。如果不能完成,則將狠狠的教訓一頓。這就導致大量土著大批量的死亡,同時又會有大量的新的土著進來。
這些土著就是後來的高句麗,朝鮮人的祖先。不斷更新的土著極大的刺激保安,貿易公司將矛頭指向朝鮮半島,這些需要時間,需要解決箕氏朝鮮問題之後。
奴隸問題不僅僅刺激著秦國,燕國也逐漸的參與其中,最早是邊境軍隊自發參與,漸漸的。一些軍隊開始主動和秦國的保安,貿易公司參與進來。他們一同襲擊當地的土著。因為秦國不接受同民族。所以,燕國人也很識相的只襲擊當地土著。
同時,燕**隊,也開始積極的向北發展,也就是今天的,遼寧北部,吉林展開軍事行動。捕獲當地的部落為奴隸,在平原地區還好說,但是一旦進入山地森林地帶。燕**隊受到一定的損失。而這些少數部落將是未來的契丹,女真人。同時還有正在形成的鮮卑等民族。由於生存環境惡劣,這也導致他們好戰的民族本性。但他們的武器卻極端落後。燕國吃過幾次虧之後。便立即轉而南下。攻擊朝鮮土著。
對於北方的匈奴。則被嚴厲的壓縮在大漠以北地區。他們將無法南下,因為,他們越過大漠之後還要面對莫名其妙的攻擊,不知道怎麼回事,他們就被炸死了。同時還有大量密集的鐵絲網。不單單是這些,同時還要應對那些神出鬼沒的秦人。他們不斷的越過大漠襲擾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