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官居一品

小說博覽 第七八六章 爭執 下 文 / 三戒大師

    沒過兩天,徐階便給張居正創造了,與皇帝單獨見面的機會——命其為隆慶講解前朝政務。為了讓皇帝快的擔負起應的責任,內閣早幾個月前,便決定由大學士分別為皇帝開講,張居正還沒開始插手國事,被派去給皇帝講課,也是題應有之義。

    所以誰都把這沒當回事兒,但兩天後,司禮監過來宣旨:『少師大學士徐階,當世廟時,承嚴氏亂政之後,能矯枉以正、澄濁為清,懲貪墨以安民生,定經制以核邊費,扶植公論,獎引才賢,一時朝政修明,官常振肅,海宇稱為治平,皆其力也。匪嘉渥典,曷勸將來?茲特進徐階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少師兼少傅,賜蟒袍、金印,准許紫禁城乘輿,並加蔭兩子為錦衣衛指揮僉事……』這幾乎是人臣能得到的高榮譽了。

    高拱等人當時就震驚了,不知為何突然聖心大變。

    他們還沒反應過來,徐階卻已經回過神來,叩謝恩,固辭道:「啟奏陛下,自古尊無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稱。國初雖設此官,左相國達,功臣第一,亦止為左柱國。乞陛下免臣此官,著為令典,以昭臣節。」

    眾人不由暗暗讚歎:『能巨大的榮耀面前保持清醒,徐閣老確實令人讚佩』……卻不知,其實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師夏言,正是大明唯一一個授此榮銜的大臣,風光一時無兩,卻難免身敗名裂,所以對這個『上柱國」徐階是敬謝不敏的。

    其實隆慶之所以要給他高榮譽,除了他操持國政的功勞外,主要的是,獎掖他當年對自己的回護之情。前日張居正為皇帝講述前朝故事,說到二王爭嫡的艱苦歲月時,隆慶感歎道:「當時朕受父皇冷落,官皆以為景王會後來居上,故而皆對朕避之不及,甚至為了討好景王,故意設法出朕的醜……」說著他滿懷感情的望向張居正道:「得虧有你們幾位師傅,竭全力的保護朕,咱們今天才能坐這裡……」

    「皇上謬讚了。」張居正卻正色道:「其實當時裕邸諸位講官,朝大都根基淺薄,地位高的高師傅,也不過是國子監祭酒而已,雖然心竭力的維護皇上,但僅憑我們幾個,還是沒法和先帝、景王還有嚴家父子周旋的。」

    「哦?」隆慶聽出他話裡有話,問道:「你是說,還有人暗相助?」

    「不錯。」張居正點點頭道:「能先帝跟前,為陛下說得上話;有資格和嚴家父子周旋的;能讓景王忌憚的,只有當時任次輔的徐閣老。也正是他常年如一日的暗保護皇上……」

    「朕怎麼從未聽說過?」隆慶吃驚道。

    「徐閣老的身份特殊,他是先帝的近臣,又被嚴家父子視為眼釘,如果把立場表露的太明顯,不但會引來先帝的猜忌,嚴家父子也將處之而後快,那樣不僅幫不上皇上,還會害了您。」張居正淡淡道:「但徐閣老對陛下的拳拳之心,是無須質疑的……記得幾年前,世廟一日忽有疑於陛下,命時任禮部尚書的徐閣老檢成祖之於仁宗故事。」當年成祖皇帝,曾經一決心廢太子、立漢王高煦,所謂『故事』者指此。

    雖然明知事情已經過去了,但隆慶還是緊張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原來先帝真的有過廢長立幼之心,要是沒人幫自己說話,恐怕現自己和朱載圳的命運,就要顛倒過來了。便聽張居正講述當年的秘辛道:「幸虧有徐華亭為陛下從容譬解,說仁宗雖然不如漢王聰明討喜,但勝寬仁持重,適合做守成令主。況且如果立仁宗,則漢王仍存,反之,則仁宗必亡。先帝聽了後,沉思良久,不久便派翰林編修為王府講官,這就是相輔的意思。顯然先帝已經拿定了主意。」頓一頓又道:「徐華亭對微臣青眼有加,諸多大事皆與我相商。故此事惟臣一人知之,諸臣皆不得聞也。」

    隆慶聽後久久不語,隔了一天,便生了前面所述的一幕。

    ~~~~~~~~~~~~~~~~~~~~~~~~~~~~~~~~

    面對皇帝給的榮譽,徐階卻堅決不受『上柱國』銜。

    見國老如此謙恭,皇帝當然倍加歡欣,沒有再強迫他接受,而是轉封左柱國,並手書『碩德國老』條幅送到淵閣,一時恩寵無加,人人稱羨……其他人還好,高拱心裡就不是個味了,他知道這下自己再和徐階起衝突的話,恐怕皇帝不會再偏幫自己。嚴重的,群臣眼,徐閣老也得到了聖眷。自己這個帝師,再也威脅不到徐階,相反還可能遭到他的打擊報復。

    很多人肯定要和自己拉開距離,那些言官們這下也再無顧忌,肯定要朝他開炮了。一想到這些糟心事兒,高拱便嘴裡苦,心裡堵,暗暗埋怨自己的好學生,耳根和心腸都太軟了。

    接下來到年根的幾十天,內閣開始忙著進行各種總結、盤點,能吵架的地方不多,加之高拱收斂了許多,所以雖然日復一日的忙碌,卻也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太平時光。

    沈默他們也結束了觀政,開始分擔一些任務,其張居正負責的是盤查戶部總帳冊,以備年終財政會議上使用;陳以勤負責研究吏部送來的官員考核檔案,準備為來年京察定下基調;沈默則負責兵部的賬目分析,同樣是為了年底的財政會議上,能夠和各部據理力爭,不至於被他們牽著鼻子走。

    當然也不光是忙著作總結了,同樣還除了很多國務。先是,廣東那邊已經調查清楚,流血事件的背後,其實是宗族械鬥。因為官府清丈田畝前,要求各保甲先自行申報田畝數,這兩族為了偷逃田稅,想辦法想將各自的田地往免稅的學田、濟孤田上掛靠,但免稅的畝數畢竟有限,兩族為了爭搶份額生了口角。又因為彼此早有宿怨,故而越演越烈,終變成械鬥,粵地民風彪悍,結果出了十幾條人命。

    其實彼時,龐尚鵬正費口舌,試圖說服廣州的大家族接受一條鞭法,而清丈田畝還尚未正式開始呢。對於那起血案,他頂多算是間接責任,哪能以罪魁禍而論呢?事實證明,當時沒有草率處理是對的,那幾個粵籍御史顯然要負大的責任。但徐階以保護言路為由,不准再予追究;這樣一來,沒法追究龐尚鵬的責任,只是下提醒他,要注意方法,不准激化矛盾。

    ~~~~~~~~~~~~~~~~~~~~~~~

    沈默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內閣的辛勞,因為許多情況僅限高層所知,原先內閣人少,一些工作才不得不交給司直郎完成,現補充了人手,自然全都收了上來,所以大量繁複的工作,必須親力親為。加之,他們這批後進大學士,與上一批有些不同。人家高拱三位,都是卸了部務,淨身入閣的,他們三個卻還仍然兼著部裡的差事。按例,大學士兼部堂的,應定期回部坐堂,日常部務由佐貳處理,但一應重要事務,還是應當由其親自決定。

    陳以勤那邊還好些,吏部有楊博這位大拿,他回不回去都不影響,所以只是隔三差五回去看看,平時大部分時間都內閣耗著;而沈默和張居正就不行了,戶部沒有尚書、張居正又是個好攬權的,他的部務改革剛剛開始,哪怕有徐養正盯著也不放心,非得每天回去一趟,才能鎮住那些偷奸耍滑之輩。

    禮部按說事兒少,可也得分時候,明年又是大比之年,兩京一十三省都要開秋闈了。這可是大明這具國家機器的頭等大事,意義重大、萬眾矚目,由不得半點疏漏。每一處考場的主副考官、監考官、提督官、乃至謄抄書吏,全都要由禮部派員;每一處貢院的考場,以及考試條件,也需要禮部去查驗封閉……雖然鄉試秋天才舉行,但因為大明的疆域實太廣闊,所以從現就要開始忙碌。

    既要操心部務,又不能耽誤了內閣的事兒,沈默不得不每日裡從白忙到黑,時常顧不得回家,只能大內住下。一直到臘月二十七,他統共才回家五趟,其還因為寶兒生病,才多跑了兩趟。

    忙碌之餘,讓他欣慰的是,自己先前的佈局都有了進展,似乎已經能收穫一批成果了:

    先,按照他的安排,沙勿略組織了一個佛朗機使團,以向隆慶進貢的遠夷使者身份請求進京。有大明禮部尚書的關照,自然一路綠燈,從上海出來到北京,順利的向禮部遞交了使團牒,並很快到了沈默手裡。他見沙勿略給皇帝的奏疏,固然頗有采,卻沒有展現自身的特長,便親自為其修改。因此,沙勿略終呈上的這份奏疏辭采通達,又合規矩。

    奏疏沙勿略自稱為『臣」說外臣仰慕華天朝,從八萬里外而來,為了進京,上海、北京等地學習漢語,研讀國聖賢之書,並向自己的同胞熱情介紹大明。結果他們也十分的嚮往天朝上國,於是組成了一個小小的使團,攜帶著上種西方貢品,不遠萬里前來大明,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接見。

    這個願望可不太容易實現,因為垂拱而治的隆慶皇帝,自登基至今上朝的次數屈指可數,接見外臣的數量,也是用手指就能數出來。連自己的大臣都難得一見,又哪輪得上一個外國的遠臣呢?當然沈默只要說一聲,隆慶肯定會給他個面子,見見那些老外。但沈默現身份特殊,反而不能隨便說話,以免留人話柄。所以他只能暗指點,教給他們打動皇帝的秘密武器。

    秘密就藏所進的貢品裡。貢品清單所列包括:黃金天帝圖像、黃金天帝母圖像、金嵌銀天帝經、珍珠鑲嵌十字架、懷表、音樂報時自鳴鐘;管風琴、長管等十幾種西洋樂器,以及《萬國輿圖》、《泰西曆法》等數種圖書……都是要麼價值昂貴、要麼奇罕見,可謂費勁心機,可見其對此行的期望,已經到了不計血本的地步。

    這份禮單連同所貢禮品,由沈默直接遞給了司禮監。與輔臣們的克己辛勞截然相反,從此君王不早朝之後,隆慶皇帝專攻吃喝玩樂,甚至贏得了『小蜜蜂』的雅號。當然辛勤耕耘之外,皇帝也愛好涉獵各種奇的玩意兒,所以看了這些貢品,備覺奇。

    不過再珍貴的東西,大明皇帝也都不稀罕,奇一陣也就罷了。對於那些書籍是連看都不看,終能讓皇帝愛不釋手,還是那塊懷表……其實與沈默那塊是同一款,但沙勿略按沈默的吩咐,把背殼換成了金的,上面還刻了『萬壽無疆』四個字,以及蝙蝠、慶雲之類的圖案,立刻看著高貴多了。

    隆慶果然愛不釋手,整日拿手把玩。結果被李貴妃看到了,想借去玩幾天……雖然皇帝後宮佳麗三千,但李娘娘母憑子貴,享受著無可動搖的恩寵……皇帝不好拒絕,只得忍痛割愛幾天。但又怕她不歸還,便故意不告訴她,這玩意兒還得上條。結果李妃玩了幾天,那懷表就停擺了,還以為被自己弄壞了呢,趕緊向皇帝請罪,結果隆慶接過來,掏出條匙,一臉淡定的擰了幾下,表針便又滴滴答答的轉動如初。

    望著皇帝一臉的得意,李妃知道自己上當了,嬌嗔著一臉的不依,隆慶趕緊討饒道:「朕就這一塊表,你就別搶了。要不這樣,其餘的東西你看著挑,喜歡哪樣就管拿走。」

    李妃繼續撒嬌,要皇帝陪她一起挑。雖然她是太子之母,榮寵無加,卻也難得和皇帝一起,當然要抓緊一切機會了。

    隆慶自然無不應允,便讓太監把那些貢品,一股腦的從庫裡搬來,陳列暖閣,任憑李妃挑選。女人喜歡精細的東西,偏偏此時歐洲的工藝,遠遠比不上大明,要不也不會出現如此懸殊的貿易差額。所以李妃看來看去,也沒有能入得了眼的。只看那抱小孩的女子挺和氣,就要了那副聖母像去。

    皇帝看她只拿了不值錢的一樣,心裡哪過意的去,於是又催她再挑,道:「好歹都是萬里迢迢運過來,你就再挑兩樣嗎。」

    李妃只好再看,指著一個方方正正大櫃子似的東西笑道:「這些西洋人也真是,萬里迢迢送個櫃子過來,難道有咱大明的好?」

    「這可不是櫃子,」見又有老婆面前表現的機會,隆慶十分開心道:「這個叫大鍵琴,是一種西洋樂器。」

    「樂器?」李妃登時來了興趣,她如今於琴道也算入門,正是恨不能見識天下樂器的時候,當時就要試試。

    「這個,可沒人會彈。」皇帝一邊說著,一邊親自把蓋板掀開,道:「但真好聽……」說著隨手按了幾下,天籟般的叮咚聲,便從那些黑白鍵流淌出來,一下就把李妃給鎮住了,雖然其尊容談不上優美,但細膩生動的音色,卻是任何國樂器不能比擬的。

    她便親自上手彈了幾下,樂器畢竟是相通的,李妃很快摸出了音調,能簡單彈出些旋律,很快就被深深吸引。然而無奈東西樂器的本質,還是有差別的,她總感覺有層窗戶紙隔著,思不得其解,嬌嗔道:「光有樂器不會彈奏,還不如個櫃子呢。」

    隆慶也覺著這玩意兒,要是彈奏好了,肯定比那些吱吱呀呀的絲竹聲好聽多了,這樣飲酒作樂時,也能多些趣味。想想便道:「那些西洋人肯定知道怎麼玩,這樣,朕見見他們,幫你問問。」於是下令禮部,擇期召見外賓。

    ~~~~~~~~~~~~~~~~~~~~~~~~~~~~~

    不同於皇帝兒戲般的理由。對於這次接見外使朝貢,內閣十分重視,因為王朝國家鼎盛的標誌之一,就是『萬邦來朝」而大明因為國力衰落,加之閉關鎖國,除了朝鮮、琉球等幾個素來親近天朝的屬國之外,已經和絕大多數藩國斷掉了往來。現竟有泰西貢使慕名而來,使久曠的大臣們倍感奇興奮,尤其是徐閣老,竟命禮部給予高的國禮。

    還是沈默勸道:「場面一大、儀式一多,皇上又要不耐煩了,以後不再接見使團怎麼辦?」

    徐階一想也是,本朝皇帝的懶惰,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為了增加其對國事的興趣,還是一切從簡的好,於是要沈默自行安排,他也不再過問。

    結果接見外使的地點,安排了皇帝愛的西暖閣——

    分割——

    病去如抽絲,一直渾身酸痛,頭腦昏沉,勉強寫出的東西也不甚滿意,改來改去,還是不滿意,但總不能再拖一天,請大家原諒則個……希望明天會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