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官居一品

小說博覽 嘉靖年間一次被遺忘的「金融危機」zt 文 / 三戒大師

    明朝嘉靖年間,富庶的江南地區店舖林立,商品交易頻繁當時的蘇州府,萬福記的酥餅是遠近聞名的風味小吃,每天門口排隊的顧客絡繹不絕,店家開足馬力生產仍是供不應求。不僅如此,還經常有官府和大戶插班下大訂單,足夠萬福記忙上幾天的,門面生意自然就照顧不了了。有錢有勢的大佬當然得罪不起,但是散客也是不能隨意怠慢的。為了不讓散客再空跑一趟,掌櫃沈鴻昌情急之下,收取定金之後打下了白條,允諾指定的日子一定交貨。

    原本這只是應付散客的權宜之計,管萬福記並沒有這個生產能力,但為了本店的招牌和口碑,沈鴻昌只好硬著頭皮上了。戰戰兢兢過了一個月後,沈鴻昌驚訝地現,情況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糟糕,每天拿著白條來提酥餅的散客寥寥可數,門面賣出去的酥餅也不比以前多出多少,但每天回籠的銅錢多出來不少。

    細心的沈鴻昌多方打聽,才知道有相當多的顧客購買酥餅,並不是留作自己食用,而是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而收禮的人也不見得會自己吃,往往過段日子找個機會轉送出去。可問題是,酥餅存放時間長了就會霉變質,沒法再送人了。再者,拎著偌大的餅盒到別人家裡,既不方便又惹眼。好多人買了這種白條放家裡,什麼時候想吃了就自己跑到萬福記兌換現成的,若是想送人還可以繼續留存著。

    沈鴻昌暗自琢磨起來,做一盒酥餅要花時間、人力和本錢,賣出去只能收到20錢,這種白條幾乎什麼投入都沒有,就可以憑空坐地收錢,而且不用擔心馬上就要兌現,豈不是無本萬利?不久,萬福記開始印製蓋有沈鴻昌私章的餅券,門面叫賣起來。賣餅券的好處確實很誘人,酥餅還沒有出爐,就可以提前收賬,沈鴻昌不用再像以前為討要賒賬而苦惱了。賣餅券的銅錢可以用來做其他賣賣,而且還不用付利錢。顧客手的餅券總會有部分遺失或毀損,這些沒法兌換的酥餅就被白賺了。蘇州城內的布莊、肉鋪、米店掌櫃看著都眼紅了,一窩蜂地跟著模仿,賣起了布券、肉券、米券……

    餅券上面沒有標明面值,購買時按照當時的價格付錢,提貨時不用退補差價。酥餅是用糧食做的,價格跟著糧價變化,豐年和荒年的糧價起伏很大,正常年景的一盒酥餅賣20錢,而豐年只能賣15錢,但荒年可以賣到50錢。一些精明的姓將餅券攢家裡,等酥餅漲價時再賣給人家,性子急的人不屑於這種守株待兔的做法,他們通過賭來年的收成,做起了買空賣空的生意來。倘若來年是豐年,現的餅券就跌價;倘若來年是荒年,現的餅券就漲價。不僅僅是餅券,市面上其他的券也被人做起投機交易來。當鋪和票號見有利可圖,不僅仗著自己本錢雄厚來分一杯羹,輕而易舉地操縱起價格,而且還接受姓各類券的抵押,放起了利子錢。

    如果繼續展下去,或許將會形成為一定規模的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可是歷史不容許假設,嘉靖年間也是倭寇危害江浙甚重的時代。嘉靖三十三、三十四年,倭寇接連3次奔襲蘇州府。一時間,蘇州城內物價飛漲,人心惶惶,商家趁機囤積居奇,市面上的券被姓瘋狂搶購。沒等倭寇攻城,自己就先亂了,蘇州知府任環痛下決心鐵腕治市,強制平抑物價和開倉放糧。市場供應逐漸平穩下來,券的價格落千丈。券不值錢了,債戶倘若歸還利子錢,將券贖回就大不划算了,便紛紛賴起了賬。當鋪和票號裡押著的券天天蝕本,夥計們焦急地上門催討利子錢。可債戶說,利子錢先前都用來搶購東西了,現物價便宜了,我們手頭卻沒錢了,要不那些券就留給你們。當鋪和票號不敢再留這個燙手的山芋,趕緊找行券的店家,要他們按照原價贖回。掌櫃們當然不答應,當鋪和票號狠了狠心,賤價賣給了姓。姓害怕物價再次上漲,湧進店裡要求兌換。商舖哪有這麼多貨呢?債台高築的掌櫃趕緊關門謝客,憤怒的姓砸了店,蘇州城內倒閉的商舖十之五。任環從沒見過這種場面,唯有使出強硬手段:責令各商舖限期回收券,倒閉的商舖收歸官府,斬殺幾個挑頭鬧事的暴民……

    明朝是一個重農抑商的朝代,自視清高的士大夫是瞧不起做生意的,加之這次「金融危機」規模和影響不大,正史居然把這段歷史省略了。管有幾位失意人寫的雜書提及此事,可惜的是,誰也沒有深入探究其的奧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