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正文 一二八抗戰GMD主要將領 文 / 烈陽化海

    一、 蔣介石

    蔣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後製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gcd和革命勢力。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gmd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於1927年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後,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gmd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gao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抗日戰爭勝利後,與中國gcd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台灣後,歷任「總統」與gmd總裁。1975年4月5日於台北去世。

    二、 張治中

    張治中(1890∼1969),著名愛國將領,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巢湖市居巢區(原巢縣)黃麓鎮洪家疃人。

    黃埔系骨幹將領,原gmd陸軍二級上將。中國gmd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辛亥革命後,在上海參加學生軍。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如北洋倪嗣沖的安武軍,同年南下參加護法戰役。1924年後,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官團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1928年後,任國民政府中央軍校教育長、國民政府第五軍軍長、第四路軍總指揮、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中日淞滬會戰。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5年,調任gmd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任gmd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間營救了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gcd員回延安。1945年8月27日,張治中代表gmd當局去延安迎接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張治中作為gmd談判首席代表,為《重慶談判紀要》的簽署作出了貢獻。1949年4月,張作為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率國民政府代表團赴北京與周恩來為首的中央代表團談判。當和平協定被gmd拒絕後,張治中留在北京。6月,張治中發表了《對時局的聲明》,宣佈脫離gmd陣營,投向人民陣營。9月,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生平經歷

    生於1890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六年九月十四)。其祖父是農民,父親是手工業者。張治中六歲入塾,讀書十年。因少年時家境貧寒,此後的6年中四處奔波流浪,曾在安徽豐樂河鎮(今舒城縣)一位叫呂為才的老闆經營的「呂德勝號」商舖裡做過學徒,從那時開始接觸並閱讀報紙,喜歡寫字算帳,在他的自傳中,有意將此作為人生漂泊的起點。其後先後在揚州的鹽務緝私營充過備補兵,在安慶巡警局當過備補警察,後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3個月後畢業,成為正式警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1912年進入陸軍第二預備學堂。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1924年初,對孫中山確立三大革命政策表示擁護。6月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團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職,與中國gcd人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成深厚友誼。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後曾一度到歐美進行考察。1928年7月後歷任gmd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1932年1月兼任第五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軍以沉重打擊。1933年12月任gmd第四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任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左翼軍總司令,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淞滬會戰)。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0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1941年皖南事變後向蔣介石上書,主張繼續國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gmd六大上,當選為gmd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常務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gmd政府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營救過被盛世才囚禁於新疆的一批gcd員回延安。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同gcd打過仗的gmd將領,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他曾多次代表gmd去延安同gcd談判。1946年1月代表gmd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4月任gmd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國gcd代表談判,雙方議定了《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此協定遭gmd政府拒絕後,他毅然留在北平,並發表《對時局的聲明》。同年9月,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gmd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對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張治中回憶錄》等。

    三、 蔣光鼐

    蔣光鼐(1887~1967),字憬然,漢族,廣東東莞人。祖籍廣東東莞虎門鎮南柵村,我國著名愛國抗日將領,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49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蔣光鼐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23年入粵軍任連長,遞升至副師長。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副軍長、第10師師長。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十九路軍抗擊日軍侵略。後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駐閩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在福建地區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人發動了福建事變,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又聯合原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七戰區副司令長官。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紡織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gmd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卒於北京。

    蔣光鼐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北伐和中原大戰,後任十九路軍總指揮,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中**隊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擔任最高指揮官。在全國人民抗日gao潮和中國gcd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和推動下,十九路軍全體將士士氣高昂,決心抗擊日寇,保衛上海。蔣光鼐召開十九路軍營以上幹部緊急會議,佈置應戰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入夜,日軍以鐵甲車為前導,兵分5路進攻閘北,十九路軍奮勇抵抗,當即予以迎頭痛擊,著名的淞滬抗戰由此開始。日軍憑借陸海空三軍優勢,氣勢囂張,對我軍陣地及民宅、商店狂轟濫炸,發動了四次總攻,卻均遭敗績,四易主帥,死傷累萬。中**隊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以誓死犧牲的精神,組織敢死隊與敵白刃肉搏數十次,衝鋒陷陣,奮戰月餘。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廟行、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予敵以重創。僅閘北一役,便使日軍開戰一周,未取得絲毫進展,損失逾千。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鼓舞了中**隊的愛國熱情,張治中率領第五軍抵達上海增援助戰。全國同胞感奮覺醒,上海各界、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展開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給予十九路軍大力支援。淞滬抗戰,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氣焰,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為以後的全面抗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淞滬抗戰後,蔣光鼐調福建任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動反蔣政變,任「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財政部長,失敗後去香港。1935年聯合十九路軍將領通電反蔣,主張聯共抗日。1946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一屆常務委員,民革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

    四、蔡廷鍇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廣東羅定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曾任孫中山大本營補充團連長、營長,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北伐、討伐桂軍沈鴻英及東征討伐陳炯明等戰役。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團長。北伐戰爭時期任第十一軍新二十四師副師長。1927年寧漢分裂時任第十師師長。後任gmd軍第六十師師長。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軍長。1932年率十九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同年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軍總指揮、福建綏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海外,宣傳抗日救國。1935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大同盟,為最高負責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曾任gmd軍第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兩廣邊境司令,在兩廣指揮作戰。1940年因受蔣介石排擠而去職。1946年與李濟深等在廣州組織中國gmd民主促進會。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發起組織中國gmd革命委員會,被推為中央常務委員、財務委員會主任。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第一、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