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1卷:戰火梟雄 第34章:夜幕潛行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34章:夜幕潛行

    繞到背面去,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真正的繞,大約要繞十幾公里的距離;後一種是從青龍兩側的峭壁山頭爬上去。前者,看似只多跑一段路程,很簡單,但卻失去了襲擊的突然性,而且,這個青龍關最終也得拿下來,因為獨立支隊回榕樹坪基地,走青龍關是必然經路,否則,獨立支隊就有可能面對成千上萬的**圍剿。

    所以,武愛華只能選擇後者,從青龍關兩側的峭壁上悄悄地爬上去,然後以閃電般的手段控制住關口,爭取不發一槍,部隊立即向古城鎮方向和白虎關方向突擊,只有這樣,才能達成作戰目的。

    翻爬峭壁,對於別的部隊來說可能是一大難題,但武愛華的特戰班卻對此進行過專門的訓練,再說,有申仁這個大變.態和武愛華這個二變.態在場,這幾十米高的山坡又有什麼困難。

    「申仁,那段峭壁能否爬上去?」武愛華先問機器人。

    「首長。能。」申仁的身體,從外表看與人類無異,但其韌性、耐力、承重力、暴發力等卻比人類肌肉強得太多。

    自那次申仁因能量耗盡而不能行動後,武愛華平時很注意維護申仁的能量補充與能量儲存,此時,申仁的能量差不多達到了飽和狀態的80%左右,完全能勝任一些特殊任務。

    「好。你負責開路,然後用繩子將李雁冰、周長兵兩個班的士兵吊上去。至於殺敵的事,就交給他們兩個班了。」

    「是。」李雁冰、周長兵兩人就在武愛華身邊,見狀立即答道。說實話,如果是平時,李雁冰也是可以爬上去的,但這是戰鬥,而且要講速度,講隱蔽,李雁冰就沒有那麼自信了。

    「出發!」武愛華見三人都沒有意見,立即命令道。

    青龍關兩邊的峭壁懸崖,有四五十米高,而青龍關本身的寬度僅夠過一輛馬車通過,這種地形如果沒有特別的辦法,就只有強攻一條路可走!

    如果真的演變成那樣,武愛華還不如去打其他土圍子。武愛華選擇古城鎮,一來是這個鎮的敵軍勢力遠弱於縣城;二來在古城得手,其影響可直達兩省,對國民政府的震撼力會大得多。

    在申仁的帶領下,李雁冰、周長兵等22人從樹林中悄悄潛出,藉著地形和夜色的掩護向峭壁方向突去。

    他們這樣小心,當然是為了預防意外。其實,此時青龍關碉堡內只有4個值班的**士兵,其他人都在碉堡後面的營房內喝酒打牌。

    只要查看過青龍關地形的人都知道,除非對方用重炮轟,否則不要想佔領這個關口。可是,這個時代,除了**,誰又有重炮呢。

    10分鐘後,獨立支隊這支突擊力量來到了峭壁下面,申仁從一個戰士手上接過一根長繩,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雙手在壁上試了試,然後四肢並用,慢慢向上爬去。雖然申仁的智能計算速度偏慢,但看在李雁冰的眼裡,卻像神話一樣,因為在申仁上升的過程中,根本不見申仁有什麼轉彎、變向、停頓之類,而是像升降機一樣,直直地上升。其速度,絕對與正常人爬樓梯的速度有得一比。

    申仁用時5分鐘,登上了壁頂。然後,申仁將繩子用力抖了幾抖,這是信號,表示其他戰士可以沿著繩子上向攀爬了!

    好在這個峭壁也不全是平坦的壁面,有些地方,也是可以承力的,這樣,功夫較好、力量較大的李雁冰先攀沿上去,又丟下一根繩子,兩人開始一個一個將人向上提,然後上面提的人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大,速度自然是越來越快。

    從武愛華處出發,到全部23人上到峭壁頂端,耗時剛好30分鐘。眾人向下一望,**的碉堡以及營房就在他們腳下。

    「哥倆好呀——」

    「四季財呀——」營房裡一片燈火通明,**士兵大多正在喝酒划拳。

    「我分配一下任務,特戰班和偵察班各派一個戰鬥小組去佔領碉堡,注意防止**打電話,最好是將**俘虜;其他人,跟我一起去突擊營房!」在微微的星光中,李雁冰用手勢下達著任務。

    「ok!」各小組負責分豎起大拇指,表示明白。

    峭壁頂上,有一些古代戰爭留下的工事遺跡,從悄壁頂上下到**營房和碉堡,有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小路。李雁冰帶著22人,迅速向山下摸去。

    夜色中,除了敵軍營房中傳來喧囂聲外,幾乎是萬籟俱靜。

    「光當!」敵軍營房的大門,被李雁冰一腳踹開!

    「繳槍不殺!我們是紅軍!」李雁冰當仁不讓,第一個衝了進去。

    「啊——」**沒想到紅軍從天而降,驚叫聲中,幾個敵人偷偷去抓不遠處的槍。

    「咻——」緊跟著李雁冰進屋的申仁迅速甩出了早就握在手中的幾把飛刀,幾個敵人的手掌背上立即一片鮮紅。

    飛刀,對於申仁來說,完全就是生而知之,連武愛華這個飛刀高手都自愧勿如。申仁飛刀的特點,一是多把同發,二是精確無比,三是力大無窮!只要需要,申仁的飛刀完全可以擊穿5mm厚的鋼板。

    武愛華的飛刀再厲害,也只能做到左右手同發,數量只是兩把。

    「啊——」幾個試圖拿槍的敵人,頓時捂著自己的手背,嚇得再也不敢動了,而其他的敵人,由於離槍的距離稍遠,想頑抗也沒有辦法,但是,其中一個敵人顯得很聰明,腳輕輕一動,就將桌子上的兩盞馬燈給弄熄了。

    「嘩——」就在營房中剛剛一團漆黑,幾個敵人又想異動之時,申仁左手的一根手指,突然變成了一盞螢光燈,整個營房,突然比剛才馬燈照耀時還要明亮。

    「啊……神仙?」全場盡皆目瞪口呆!不只是**士兵,就是李雁冰等人,都沒想到申仁會有這種本事!

    當然,申仁露出了這一手「本事」之後,敵人變得乖多了,很快就接受了被俘虜的事實,而前去襲擊碉堡的兩組人馬,也同時得手,青龍關,被輕鬆拿下。

    申仁及李雁冰一行的動作,一直在武愛華的觀察之中,見到李雁冰等人全部登上青龍關的山頂時,武愛華一揮手,大部隊向青龍關前潛伏過去。

    武愛華之所以能夠「觀察」到,顯然是依賴於他從後世帶來的那只8倍微光軍用望遠鏡。這個夜晚,有些慘淡的星光,微光望元鏡,剛好能揮發作用。

    而當武愛華等人趕到青龍關前時,周長兵已經指揮士兵將關口的大門給打開了。這道大門,過去是上下提升的石門,現在改成了一道鐵門。

    「同志們,幹得不錯!下面,按預定計劃展開行動!」武愛華稍為觀察了一下青龍關,就下達了新的命令。

    所謂預定計劃,就是突擊古城鎮和白虎關!

    其實,整個古城之戰的要點,在於悄悄拿下青龍關和白虎關,這樣就可以做到「關門打狗」;而整個古城之戰的重點,在於全殲鎮內之敵,不讓敵人有機會逃脫,也不讓敵人有向上級報信的機會。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武愛華不清楚古城鎮的敵人是否有電台這玩意。

    全殲敵人之後的任務,同樣很多。第一是籌糧籌款,武愛華不但缺糧,還缺錢;第二是擴紅,據偵察,鎮上關押有數百名紅軍家屬,這些人,必須解救出來,武愛華的想法是讓他們全部參加紅軍,當然,俘虜中的大部分,武愛華也不準備放回去;第三是鎮壓罪大惡極之人,武愛華這人,擁有的是後世理念,兩軍交戰,打死了對方,這不算什麼,但欠有百姓血債之人,絕不放過!

    「是。司令!」眾人響亮答道。

    按計劃,陸戰排留下兩個戰鬥小組和一挺輕機槍,組成6個人的青龍關守衛小組,他們的任務,就是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將青龍關控制在己方的手中。雖然人數少了點,但除非敵人動作重炮,否則也很難攻下。要攻克青龍關和白虎關,要麼血流成河;要麼採用特別手段。

    由李雁冰帶領特戰班和偵察班奇襲白虎關,待白虎關得手之後,再對鎮內之敵發動攻擊。這是早就計劃好了的作戰步驟。

    根據偵察,鎮內的敵人,主要集中在四個地方。一是**駐防連營房,二是敵朱德全的「鏟共團」,三是敵馬雲鵬的「還鄉團」,四是鎮公所和敵警察所。

    敵連部營房,由於在青龍關和白虎關各派了一個排,所以在鎮內連部營房的,只有敵人的一個排,以及警衛班、偵察班、炊事班及半個機槍班,約70人左右。不過,這股敵人的戰鬥力肯定是最強的。

    朱德全,長汀縣和古城鎮有名富商,亦是有名劣紳。在紅軍佔領長汀之前,朱德全沒少干欺壓良善、強買強賣、欺男霸女之惡事;紅軍來時,朱德全捲著細軟跑到了上海,躲在法租界裡,但他留在古城和長汀的貨物、家財等全部被紅軍徵用,所以,這傢伙極端仇視紅軍,在敵王炳照團「光復」這一地區時,朱德全還為王炳照團捐贈了5萬銀元,可見這傢伙非常有錢。而他所成立的「鏟共團」,則是朱德全聚集自己的家丁、地疲流氓等組成的一個專門報復紅軍家屬,同時充當圍剿紅軍游擊隊急先鋒的一支武裝力量。不過,也許是他的門路少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吧,朱德全近70人的「鏟共團」,竟然沒有一挺機槍這類的重武器。

    馬雲鵬,古城鎮大地主,他與朱德全的經歷幾乎一樣,不過,馬雲鵬的妹妹嫁了一個**高官,所以,這傢伙在與朱德全爭古城鎮鎮長一職時,大獲全勝。並由此給二人造成了一定的矛盾,馬雲鵬手上除了一個12人的警察所外,還有一支經60人的還鄉團。

    這二人雖然有矛盾,但卻不足以被武愛華所利用,因為這二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黨和紅軍極端仇視。

    深夜12點整,白虎關沒發一槍就被紅軍拿下,其中,表現最為出色的還是申仁的飛刀絕技!

    留下兩個戰鬥小組和一挺輕機槍守衛白虎關,其他人在12點30分回到武愛華等人潛伏之地。

    深夜1點,戰鬥正式打響!

    主力30人,由武愛華親自率領,合計2挺重機槍1挺輕機槍攻打敵正規軍連部營房;第二攻擊力量,15人,攜帶1挺輕機槍,由陸戰一排排長楊桂青率領,負責攻打朱德全的「鏟共團」;第三攻擊力量,15人,由重機槍排排長馮建軍率領,負責警戒馬雲鵬的「還鄉團」,之所以是「警戒」,其原因是攻擊人數太少,又沒有機槍火力支持;第四攻擊力量,則是由剩餘的特戰班和偵察班組成,共有16人,由特戰班長李雁冰率領,負責抓捕馬雲鵬和解決敵警察所警察,當他們完成任務後,還要負責支援馮建軍部的作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