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五百八十二章 改革軍制第一步 文 / 七月初三

    長安城,御書房看書的李世民顯得很不淡定,看著北方的天際,心思已經朔方的戰役上面。眼看快要入冬,可前方戰事一直膠著狀態,李世民知道這樣的結果對大唐有利,對吐蕃和吐谷渾有弊,可怎麼也不放心,因為李恪的涼州城現能用來守城的步卒實是太少了!而吐蕃和吐谷渾有大軍三十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所幸的是,前方沒有傳來什麼噩耗,涼州城還是堅如磐石一般的唐軍的手,李世民倒是也不怎麼焦急。

    但是,這次吐蕃和吐谷渾三十萬大軍犯境,給了李世民一個深刻的教訓,那就是故不能姑息養奸,跟外族和談,那是權宜之計,只要有能力,就必須要用實力去解決土地爭端問題。就像這次,要不是大軍沒有撤回,依照和談的心思,估計吐蕃和吐谷渾的大軍已經攻下了涼州城。對於遊民民族的本性李世民很清楚,他加清楚要真的攻下的涼州城,大唐會面對什麼樣的浩劫。所以,淡淡的沉思之,他突然下令王德將樞大臣召集到兩儀殿議事。

    已經是傍晚時分,樞大臣們都準備回家,聽到王德的傳喚,大家都驚訝於皇帝為什麼會這種情況下召集議事?難道有什麼大事生?或者朔方戰事……大家也不急細想,匆匆來到了兩儀殿。

    走進兩儀殿時,李世民正背身觀看身後的一副白布繪製成的大大的疆域圖,目光正落朔方。

    「參見皇上——」眾人給李世民行禮。

    「不用多禮,這快要入冬了,朔方戰事還膠著之,你們有什麼看法嗎?」李世民淡淡的問道。

    大家聽這個問題,便陷入了沉思。

    因為,大家心裡清楚,入冬時吐蕃和吐谷渾會撤兵,而自己這裡的建議將會明年大唐和吐蕃、吐谷渾之間的關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不能隨便敷衍。

    「皇上,微臣以為還是要以大軍征討為主,切不能再有議和之想法,這次吐蕃和吐谷渾三十萬大軍犯我邊境,明顯給了我們就是一個信號,那就是吐蕃早有跟大唐一戰的準備,才會敢出這麼龐大的大軍,才會敢進攻涼州城。」侯君集作為兵部尚書,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恩——」李世民輕輕點頭。

    「皇上,我們應該大軍征討為輔,議和為主,戰場上既要打疼吐蕃,還不能跟吐蕃打持久戰,吐蕃是遊牧民族,速來善於征戰,跟他們打持久戰有傷大唐國力啊!」長孫無忌卻是開口勸誡道,依舊支持他以往的觀點,不過卻是做出了調整,以戰為輔,以議和主。

    「恩——」李世民依舊點頭不語。

    他的想讓大家都說出自己的觀點!

    「皇上,微臣以為司空說的很對,跟吐蕃這樣的遊牧民族打持久戰,對大唐很是不利,我們士兵的戰鬥力和糧草輜重方面都比不上吐蕃,有傷大唐國力,還請皇上三思!」王珪也出言建議。

    王珪的話說完,還沒有等李世民點頭,就見魏征說道,「皇上,可以攻打吐蕃,將他們打敗,讓他們主動和談,這樣我們就佔有了先機,不會落了下乘,但微臣也不建議跟吐蕃打持久戰!」

    突然之間,樞大臣之出現了三個反戰派,而他們又都是實權大臣,氣氛一下有點凝重。

    「蕭愛卿,你的意見呢?」李世民向沉默不語的蕭禹問道。

    「皇上,微臣支持侯尚書的建議,必須要徹底殲滅這個遊牧民族,我們可以採取像征服突厥一樣的方式。」蕭禹淡淡的說道,「突厥,他們是一個強大的民族,自古就宿巨幽北和漠北草原,是原大國數朝的死敵,可終究還是被我大唐打敗,將他們收服。所以,對待吐蕃,和談未免落了下乘,上策奈是將他們打敗,讓他們歸順大唐,朔方的西北高原建立州縣制!」

    蕭禹起初聲音很低落,漸漸的聲音高了很多,後竟然是侃侃而談。

    「皇上,微臣也贊同蕭書令的意見!」岑本也出言說道。

    李世民看了一眼房玄齡,見他依舊沉默不語,就開口問道,「玄齡,那你是怎麼看呢?」

    「皇上,微臣以為是戰是和,也看聽聽北王殿下的意見。」房玄齡說道,「大唐沒有跟吐蕃接觸太多,不瞭解這個遊牧民族,很難判斷他們民族的秉性,而北王殿下於吐蕃交戰數場,又跟祿東贊較量多場,對吐蕃的瞭解遠比我們要深刻的多,他對吐蕃的建議也需要值得我們參考!」

    房玄齡這一番話說的李世民滿意的點頭。

    「玄齡說的很對啊,這件事情不能大意,需謹慎對待,讓兵書公給李恪,讓他寫一份關於對吐蕃的國力,民族秉性和士兵戰鬥力,體制等多方面的奏章。」李世民向侯君集說道。

    「微臣領命!」作為兵書尚書,這是兵部是職責,侯君集領命道。

    「還有,經過這次跟吐蕃的大戰,朕覺得長安府兵需要做一番調整,將建的軍稱為禁軍,設立長安南衙府,統領所以軍,南衙府設立大都督一人,副都督兩人,長史和行軍司馬數人,將長安城的十二衛大軍歸到北衙,由北衙同意調遣,北衙府同樣設立大都督一人,副都督兩人,長史和行軍司馬數人,你們覺得怎麼樣?」李世民淡淡的說出了自己的兵制改革。

    要是不明白的人一聽,還以為這是平常的調整,但能夠進兩儀殿議事的人又豈能是庸人?自然從李世民的調整聞出了味道,那就是皇上要改革兵制了!府兵將會逐漸被軍取代,而北衙也將會成為一個雞肋而冷清的衙門,只能成為老將的養老之地,今後大唐的軍事力量會轉移到組建的南衙軍衙門。

    李世民的這個提議一出口,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因為,皇上的這個問題涉及龐大,裡面牽扯很多,自己今天也的第一次聽說,不能不仔細考慮一番。

    所以,眾人又陷入了沉思。

    只有長孫無忌似乎早已察覺了李世民的舉動,他倒是表現的很淡定。

    半響,侯君集依然第一個開口說道,「設立南北衙,統帥軍和十二衛府兵,將兩軍分開管理,有助於今後的作戰,確實有利於大唐,微臣深為贊同!」侯君集作為征戰沙場的老將,聽到李世民的話,自然分析出其利弊,便開口說道。

    其實,他還有一個心思,那就是南北衙的設立,大都督人選會無比重要,而現能夠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又不多,以他現資歷完全可以勝任。所以,他才會第一個支持,要李世民眼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然而,便是大家說法不一,但幾本都不反對,都表示支持!

    這不是說大家都同意,而是李世民的一個習慣,那就是國家政務之事,他可以等大家商量,但涉及到軍隊問題,幾本都是他拍板說話,大家只是充當了參謀而已。而這個習慣也是來源於李世民本身經歷,他的通過政變,通過兵馬獲得了皇位,他對兵馬的重視程自然高於國家政務。

    所以,這場兩儀殿的小朝會,大家商議了良久,這才確定了南衙的一些細節。倒是將剛開始關於大唐對吐蕃和吐谷渾的態擱置到了一邊。

    討論一直到晚間才結束,李世民盛情的邀請大家一同用膳,眾人自然不好拒絕,便跟李世民一同吃飯。這些人當除了一個岑本和王珪,其他人都是跟隨李世民十多年的老人,上殿和處理國政的時候屬於君臣,平常的時候有點朋友之意。所以,這一頓飯吃的也比較融洽,氣氛很不錯。

    深深的夜晚,當樞大臣們出了皇宮,王珪和岑本便聯袂來到了東王府,連夜跟李泰商議如何應對李世民的這才兵權的大調整。而長孫無忌也將長孫順德和劉政會等召集到自己的府邸商議對策。當然。兵書尚書侯君集也沒閒著,回到府就跟自己的幾個幕僚開始謀劃。

    對於各方勢力而言,這才的長安兵馬的調整給了他們一個深入京畿防衛大軍的機會,他們都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頓時之間,長安城又出現莫名的緊張的氣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