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227章 歷史的真相 文 / 七月初三

    第227章歷史的真相

    「咳咳」李恪覺眾人開始變得沉默不語,乾咳兩聲打破這種僵硬的氣氛,「難道就沒有別的解釋?」他嘴上這麼問,心裡卻是已經接受了馬周分析的結果。因為,通過馬周的分析,他想到了今天千秋殿楊妃聽李世民給自己的任命後的表情,他當時就覺得楊妃可能已經猜到了李世民任命自己的意圖,只是她出於對自己的保護才沒有說出來,怕自己心裡受不了會做出出格的事情來。想到這裡,李恪不由的疑惑道,「難道真的是這樣嗎?」隨即他的心情也變得沮喪起來。

    「殿下,微臣覺得馬御史的分析確實有道理,但微臣猜測皇上的意圖並不這麼簡單。」岑本見李恪有些難堪,便開口說道。

    「先生的意思是父皇另有深意?」李恪將目光定格岑本的臉色詢問道。

    岑本見李恪急切的想知道答案,便對他微微一笑道,「皇上確實另有深意!」隨即,他將目光轉向眾人不緊不慢的說道,「如果單從皇上今天上午對殿下的任命來分析的話,賓王的解釋很有道理,皇上對殿下達這樣的任命確實為了阻止的殿下回京。可是,剛才殿下又提到另一件事情,讓微臣想到了這件事情才是對皇上上午對殿下委以重任的真正目的。」

    「那件事情?」岑本的話還沒有說完,鄧同達便急忙問道。

    「高麗使者請求皇上重開兩國邊關貿易的事情。」岑本含笑著說道。

    李恪聽岑本這麼一說,突然心有感悟,不由的聯想到了上午自己和李世民御書房對話,似乎找到了真正答案。而書房坐的眾人當除了李恪之外,馬周和褚遂良兩人聽完岑本的話,心裡也有所領悟,沉思片刻,不由的點頭示意,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岑本見孫伏伽和鄧同達兩人還是有些疑惑便解釋道,「皇上上午御書房對殿下的任命是統領河東道河北道兩地的數十萬大軍,那麼鄧縣令有沒有想過皇上這個任命的另一層意思呢?」

    「另一層意思?」孫伏伽思片刻不由的出聲道,「難道皇上的意思的讓殿下掌管河東道河北道兩地?」

    「對!」岑本道,「皇上的意思就是讓殿下通過領軍而掌管兩地,而高麗想重開邊關貿易的話,那大唐就必須要開啟河東道和高麗國之間邊境所接壤的城市通道。因此,皇上之所以任命殿下牧守兩地,就是想防範於未然,防止今後高麗對大唐有所企圖。」

    岑本的話說完,鄧同達、孫伏伽兩人不由的暗自鬆了口氣,他們現終於明白了皇上對漢王這樣的任命的真正原因。

    不過,隨即孫伏伽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皇上為了防止高麗今後作亂,那為什麼非要任命殿下擔當此任呢?」

    確實,孫伏伽的問題提的很尖銳,大唐能征善戰的大將不少,李世民確實沒有必要非要任命李恪!因此,他的這個問題說明了岑本的解釋有些牽強附會。

    岑本沒有說話,他只是看了一眼一旁的褚遂良,對他微微點頭,褚遂良會意,便開口說道,「皇帝給殿下這樣的任命可能是今天御書房跟殿下問話時才下的決定,而他之所以任命殿下統領兩地兵馬並防止高麗今後作亂,以微臣的反而分析,原因有兩個:第一,昨天太極殿殿下對吐谷渾王子的強硬手段向四國使者表明了自己的態,那就是誰不尊重大唐,誰就不會有好下場。而四國使者高麗使者已經見識到了殿下的強硬手段,知道殿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皇上讓殿下掌管大唐跟高麗今後貿易的邊關重鎮,就是想告訴高麗不要有非分之想,非則後果不堪設想。第二個原因就是,今天御書房殿下和皇上的對話,其實是皇上想真正的瞭解一下殿下是否有能力被委以重任,而殿下的回答又恰好讓皇上很滿意,所以,皇上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嗯!」褚遂良分析完,眾人不由的點頭表示這個解釋很合乎情理。

    「如果按照秘書郎和岑書的意思,那皇上早就知道了高麗使者此行的目的?」鄧同達不由的問道。

    「高麗出使大唐,這樣重大事情豈能瞞得了皇上?」孫伏伽開口反問道。

    「確實瞞不了皇上!」鄧同達現自己問的這個問題很白癡,不由的尷尬一笑。

    因為有了岑本的分析,大家現李世民對李恪的任命並不是馬周所說的那樣氣氛便活躍不少,不像剛才那麼壓抑。李恪同樣心情也暢快了很多,不再像剛才那麼沮喪,要是真如岑本說的那樣,李世民任命自己掌管河東道和河北道兩地是為了防止跟高麗重開邊關貿易後高麗有所企圖的話,那麼自己這一趟回長安又賺了不少啊!

    而這個時候,岑本又道,「殿下,不管是那種猜測,我們現還都不能確定。畢竟兩種分析都合情合理,都有可能,因此,只有等待皇帝同意了跟高麗開通邊關貿易,通過高麗使者對你的態才能夠真正的確定那種分析為恰當。」

    「嗯!」李恪聽岑本這麼一說,剛才還有點激動的心情冷靜了下來,沉聲道,「確實不能過早的下結論!」

    不過旁邊的馬周倒不像李恪這樣因為心情遭遇了兩重天而變得冷靜了下來,他對岑本的分析頗為信服,同時又不由的問道,「岑書的分析馬周頗為佩服,只是不知道岑書從何而得出高麗必會作亂呢?而皇上肯定是為了防止高麗作亂才這麼任命的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岑本笑道,「賓王可曾記得前朝和高麗的關係嗎?」

    岑本這麼一提醒,馬周便陷入了沉思,片刻他醒悟過來,急忙對岑本拱手道,「岑書大才我不及也!」

    而李恪同樣對岑本睿智佩服不已,岑本說他是從高麗和隋朝的關係判斷出高麗是個不安分的國家,他們只要等到自己實力強大的時候肯定不會安分守己。

    對於隋朝和高麗關心,李恪通過這兩年多來對大唐適應和瞭解,他對隋朝和高麗的理解和後來歷史記載和史學研究家的分析不一樣,他認為隋朝征伐高麗的原因並不是歷史上說的那樣,而他認為的真正的原因是隋征高麗主要是高麗東北擴張、企圖控制東北民族以及不斷侵擾邊境,因而引起隋朝的自衛反擊。

    雖然這種觀點後世頗難成立,但是李恪親歷和瞭解很多歷史上沒有記載的事實之後,覺得歷史上對於隋煬帝動這場戰爭的背景、原因、目的和意義,多是來字唐朝以後的獻記載,而眾多的政治家、歷史學家都是不斷通過唐獻的記載地從許多方面表評論,進行研究。因此,他們才會認為隋煬帝三征討高麗只是自己好大喜功,隋朝的覆亡是隋煬帝三征高麗所帶來的代價,是他彰顯治武功的結果。

    殊不知三次征伐高麗的失敗,直接導致隋王朝的傾覆,作為唐朝統治者當然要以隋為鑒,要從如何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等現實政治的角,孤立地看待這一事件,因此,他們才會譴責隋煬帝窮奢極欲和濫用民力。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人的評論雖有其合理之處,但若以此來概括這場戰爭的起因,則無疑失之偏頗。

    而後人只是以唐獻得來的研究結果來理解這場戰爭,理解這段歷史,這無疑是用唐人的身份以政治的角,孤立地看待這一事件,因此失去了歷史原因的本色,人們才會對隨征高麗有那樣的評價,把全部的責任歸結道隋朝的統治者楊廣而不是高麗的野心膨脹。

    而李世民作為唐朝的統治者,他對這場戰爭所包含的深刻意義洞若觀火。所以,他這場戰爭把戰爭的責任歸咎於隋煬帝個人的同時,也實際上繼承了隋朝對高麗的政策。因此,才會未雨綢繆,才會高麗和大唐還沒有開通邊關貿易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今後邊關可能出現的危機。

    而這個決定的真正目的就是,李世民借鑒了隋朝和高麗的關係,他知道高麗自身強大之後肯定會不斷侵擾邊境企圖控制東北民族和地域,才會有了這樣的安排。

    通過岑本的一句話,李恪想到了這段歷史生的真正原因,

    因此,岑本一說,馬周通過對前朝和高麗的關係的瞭解,便很自然的理解了岑本為什麼會說李世民任命李恪掌管數十萬大軍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高麗開通邊關貿易後的作亂。而隋朝滅亡不久,三征高麗時間不過才過去了短短幾十年,因此大家對這場戰爭的真正原因還很瞭解。因此,他們對於岑本的解釋表示信服。

    李恪見自己心所憂慮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又看了一下窗外,現時間已經不早了,便吩咐眾人早點去休息。

    眾人離開後,李恪書房召見了朱童,朱童向她匯報了今天鷹衛獲得的情報。可是,李恪聽完朱童的匯報後臉色不由的變得陰沉起來,他憤怒的將自己緊握的雙手狠狠的砸書桌上。

    朱童被李恪的舉動下了一跳,但他不敢問過問,只能靜靜的等待。半響,李恪似乎從憤怒稍微緩解了一下自己的情緒,便又問了朱童一些其他情報。朱童不敢怠慢一一將自己獲得的情報詳細說給了李恪聽,李恪聽完朱童的匯報之才顯得疲憊的揮手讓他離開了書房。

    朱童離開,書房又陷入了沉靜當,靜的就練蠟燭燃燒的聲音也能聽得出來。而李恪的將自己融入到了這種寧靜,冷峻的目光注視著眼前搖曳的燭光不知道想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