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財氣沖天

第五卷 人生轉折 VIP卷 二第23章 重要知識 文 / 長安驛

    「前面現象的一個重要結果是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利率一直相關。從美國、德國和日本政府債券的收益率來看,兩個事實比較突出。第一,美國政府債券的收益率從1960至1980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德國和日本。第二,與我們的分析更加相關,德國的年度利率變化趨向於美國利率的變化。日本也是這樣,只不過程度低些。第三,在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期間,利率的共同變化似乎沒有出現較大的差別。以日本為例,固定匯率期間的利率共同運動似乎一直少於浮動匯率時期。」

    楊濤把自己對於影響外匯因素的理解都將給楊沖了,他邊舉例邊總結道:「從前面的實際觀察來看,可以得出下列結論。主要國家的貨幣當局(日本和德國)經常大量干預外匯市場,儘管它們避免這些干預對國內貨幣市場的影響,但它們並沒有經常取得成功。其結果看似矛盾,在浮動匯率時期,這些國家的貨幣當局一直遵循「遊戲規則」,即當對該國貨幣存在超額需求(美元超額供給)時,擴張國內貨幣供應量;當國內貨幣存在超額供給(美元存在超額需求)時,收縮貨幣供應量。這種政策反映應該有利於穩定美元匯率。然而,外匯市場上的這類干預在穩定匯率的長期偏離方面明顯無能為力。為什麼貨幣當局難以影響匯率較大和較長時期的變化。儘管干預經常伴隨著正確的(即穩定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為什麼非沖銷干預難以發揮穩定匯率的作用?」

    楊沖被楊濤問的無奈搖搖頭,答不出來。

    楊濤知道楊沖答不出來,直接給他講道:「答案與貨幣當局自身對特定的目標匯率缺少義務相關。換句話說,目前可以利用的證據顯示,外匯市場上的非沖銷干預不足以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匯率。為了使這類干預政策發揮作用,干預必須同時有對特定匯率(匯率區間)的明確義務。為什麼義務對穩定匯率如此重要?運用「近似理性」的模型,我們可以對此作出解釋。由於極端的不確定性,當基本面在預測將來匯率的權重較低時,影響基本面的政策效應較小。經濟代理人不能評價這些政策對於匯率的重要意義。匯率將繼續為向後看的規則(backward-lookingrules)所驅動,偶爾也為一時的觀點所驅動。這將導致匯率持續偏離經濟模型所預測的均衡匯率。匯率的這種偏離不可能輕易地為貨幣當局所阻止。即使它們奉行改變一些重要基本面的政策。只有對特定匯率承擔義務,才能打破使匯率偏離的這種機制。可信的義務可以作為將來匯率預期的穩定器。沒有這種穩定器,經濟代理人在預測將來匯率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非常大,以致這些代理人在預測將來時。又回到向後看的規則。如果這種義務在可信度方面是成功的,經濟代理人沒有理由再使用向後看的規則來預測將來。貨幣當局的義務穩定了經濟代理人的預期。其結果是,自1970年代以來主要貨幣非常典型的真實匯率的無目標運動將會消失。」

    就像在和自己辯論一樣,楊濤講上癮了,滔滔不絕的道:「近似理性行為理論也說明,傳統的沖銷干預與非沖銷干預的區別可能只有有限的實際意義。傳統理論告訴我們,沖銷干預不起作用,而非沖銷干預有效。近似理性行為理論認為,兩種干預之間的區別可能並不重要。理由是,當經濟代理人不知道引起匯率變動的真正重要的模型和基本面變量。改變經濟基本面變量的干預可能不比沒有改變經濟基本面變量的干預有效。用近似理性預期的觀點來看,只有存在保持匯率接近某個目標的義務時,干預才會有效。」

    講出這麼多東西,楊濤也是在對自己做心理暗示,他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一定能在外匯市場乘風破浪。然而現實卻比較殘酷,他眼前的屏幕上顯示出,歐元兌美元匯率下滑到了1.3400一線!如果再往下掉,歐元兌美元的形勢就會被逆轉,重新開始跌勢了!

    楊濤變得無比緊張。

    楊沖聽了楊濤深奧的理論後。對於外匯有點心悸了,這個水貌似比他想像的深的多,他也不知道自己用時空沙鍾這個殺器是不是能真賺到錢。畢竟,外匯交易的影響因素太多了,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他的每一個逆轉時空後的交易都可能帶來劇烈的影響,由此產生的新趨勢很可能和逆轉前的不一樣。所以要從這裡賺錢,他還真得下點功夫。

    也不管楊沖想不想繼續聽了,楊濤為了緩解緊張,繼續給楊沖講道:「外匯不像股票,外匯從週日下午開始每天可以進行24小時的貨幣交易,到每週週五下午的規定時間結束。每週的貨幣交易可以持續5天半,在這期間每天都會至少有一個外匯交易中心對公眾開放,事實上,在此期間,一些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交易市場會持續到很晚。由於很多地方的外匯交易時間重疊,所以貨幣就會持續不斷地被交易。換句話說,外匯交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倒吸一口氣,屏幕上歐元兌美元又降了兩點,到了1.3398了!1.3400被突破了,楊濤急死了,但也沒辦法,他只能把緊張轉化為給楊沖講知識:「雖然外匯市場每天是24小時對外開放的,但每個時段的交易量有很大的不同。當幾個國家在同一時間進行外匯交易的時候,此時的交易量會變得非常大。當貨幣的交易市場變得非常活躍的時候。交易者就有可能從中獲取更的更多的機會來獲得更多的利潤。許多的外匯市場的開放時間基本是在當地時間的早8點到下午4點。因此。如果你想從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你就需要對市場的活動週期有很好的瞭解。」

    「嗯,你說吧,老哥,我記。」對於外匯市場開放時間這種重要信息,楊沖還是要知道的。

    「歐洲和美國市場在上午八時至中午12點(美國東部時間)是十分活躍的,在市場的活躍期,交易者可能從歐元美元,英鎊美元和美元瑞郎這些貨幣對中獲得更大的利益,歐洲市場和亞洲市場活躍期是東部凌晨1點到凌晨3點,當亞洲與澳大利亞市場在7:0010:00的貨幣交易期重疊的時候,他們的交易量也會變得很大。」楊濤把自己的心得跟楊沖講了。

    「嗯。我都記住了。」楊沖把楊濤給他講的時間重複了一遍。

    楊濤沒聽楊沖的話,緊張的腦子裡想起什麼就說什麼:「對了,我再給你講講各國央行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吧,這個對於外匯交易的把握也很重要。是必須知道的。」

    「行,你講。」聽說是必須知道的,楊沖自然上心。

    楊濤毫不整理思路,直接就講道:「自從浮動匯率制推行以來,工業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來沒有對外匯市場採取徹底的放任自流的態度,相反,這些中央銀行始終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其主要目的就是對外匯市場進行直接干預。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價格出現異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連續幾天劇烈波動時,往往會直接介人市場。通過商業銀行進行外匯買賣,以試圖緩解外匯行市的劇烈波動。對於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原因,理論上可以有很多解釋,為大多數人所按受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楊濤豎起一根胖手指,道:「第一,匯率的異常波動常常與國際資本流動有著必然聯繫,它會導致工業生產和宏觀經濟發展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因此,穩定匯率有助於穩定國民經濟和物價。現在國際資本跨國界的流動不但規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為障礙很小。工業國家從70年代末開始放寬金融方面的規章條例,進一步為國際資本流動提供了方便。在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浮動。如果大批資本流人德國,則德國馬克在外匯市場的匯價就會上升,而如果大批資本流出美國。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必然下降。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人們都期待某一國貨幣的匯率會上升。資本就勢必會流向該國。資本流動與外匯行市變化的相對性變化對一個國家的國比經濟產業配置和物價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國家的資本大量外流,導致該國貨幣匯價下跌時,或者當人們預計該國貨幣的匯價會下跌,導致資本外流時,這個國家的產業配置和物價必然出現有利於那些與對外貿易有聯繫的產業的變動。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從對外貿易角度來看,可分為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和無法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兩種。前者如製造業,生產的產品可出口和進口,後者如某些服務業,生產和消費必須在當地進行。當資本流出貨幣貶值時,能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部門的物價就會上升,如果這一部門工資的上漲速度不是同步的話,追加這一部門的生產就變得有利可圖,出口因此也會增加,但是從國內的產業結構來看,資本就會從非貿易產業流向貿易產業。如果這是一種長期現象,該國的國民經濟比例就可能失調。因此,工業國家和中央銀行是不希望看到該國貨幣的匯價長期偏離它認為的均衡價格的。這是中央銀行稈該國貨幣持續疲軟或過分堅挺時直接干預市場的原因之一。資本流動與外匯行市變化的相關性對國比經濟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在於,大量資本流出會造成該國生產資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資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壓力,影響長期資本投資。美國從80年代初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美元匯價逐步上漲,而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聯儲會)在1981年至1982年間對外匯市場又徹底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西歐國家為了防止資本外流,在歐洲貨幣的匯率不斷下跌時,被迫經常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並一再要求美國的聯儲會協助干預。」

    楊濤又豎起第二根胖手指,道:「第二,中央銀行直接干預外匯市場是為了國內外貿易政策的需要。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外匯市場的價格較低,必然有利於這個國家的出口。而出門問題在許多工業國家已是一個政治問題,它涉及到許多出口行業的就業水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選民對政府態度等許多方面。任何個中央銀行都不希望看到該國的出口因為該國貨幣的匯率太高而受到阻礙,也不希望看到該國外貿順差是由於該國貨幣的匯率太低而被其他國家抓住把柄。因此。中央銀行為這一目的而干預外匯市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中央銀行為了保護出口,會在該國貨幣持續堅挺時直接干預外匯市場。對那些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比重的國家來說,這樣做就更有理由。1992年4月以前。澳元一路看漲,而且漲勢平緩。但是,在3月30日澳元對美元的匯率漲到0.77美元時,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立刻在市場上拋澳元買美元。又如,德國是世界製造業出口大國,7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馬克的匯價隨著德國經濟的強大而一路上揚,為了維持其出口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德國政府極力主張實行歐洲貨幣體系,以便把馬克與歐洲共同體其他成員國的貨幣固定在一一個範圍內。從國際外匯市場發展史來看,利用該國貨幣貶值來擴大出門是許多國家在早期經常採用的政策。它被稱為『乞鄰政策『(beggarthyneghborpolicy),在經濟不景氣時,常引起兩國的貿易戰。由於現在非關稅貿易壁壘名白繁多,這一人為干預外匯市場的政策已很少採用,而且也會明顯地引起其他國家的指責。」

    楊濤最後豎起第三根胖手指,道:「第三,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是出於抑制國內通貨膨脹的憂慮。宏觀經濟模型證明,在浮動匯率制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匯價長期性地低於均衡價格,在一定時期內會刺激出口。導致外貿順差,最終卻會造成該國物價上漲,工資上漲,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在通貨膨脹已經較高的時候,這種工資一物價可能出現的循環上漲局面。又會造成人們出現未來的通貨膨脹必然也很高的期待,使貨幣當局的反通貨膨脹政策變得很難執行。此外。在一些工業國家,選民往往把該國貨幣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壓力作為政府當局宏觀經濟管理不當的象徵。所以,在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許多工業國家在控制通貨膨脹時,都把該國貨幣的匯率作為一項嚴密監視的內容。英鎊自80年代以來的波動,很清楚地說明貨幣貶值與通貨膨脹的關係。70年代,幾乎所有工此國都陷入兩位數的通貨膨脹,英鎊也在劫難逃。在整個80年代,美國和西歐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把反通貨膨脹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或重要日標,美國、德國等都取得明顯效果,而英國則效果較差。歐洲貨幣體繫在1979年成立後,英國在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出於政治等因素的考慮始終不願加入,在抑制該國通貨膨脹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頂了10多年後的1990年,英國終於在梅傑任首相後宣佈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首要原因就是希望通過歐洲貨幣體系,把英鎊的匯價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使英國的通貨膨脹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可是好景不長,1992年歐洲貨幣體系出現危機,外匯市場猛拋英鎊、里拉等,終於導致意大利里拉正式貶值。同樣是基於反通貨膨脹的考慮,英國政府花了60多億美元在市場干預,德國中央銀行為了維持英鎊和里拉的幣值,也花了120多億美元在外匯市場干預。在英鎊繼續大跌,英鎊在歐洲貨幣體系內貶值的呼聲很高的情況下,英國宣佈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而絕不正式將英鎊貶值,同時宣佈仍要繼續執行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

    講完這些後,楊濤又道:「央行干預的手段也有很多,而什麼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呢?有一個較為正式的定義。80年代初,美元對所有歐洲國家的貨幣匯率都呈升勢,圍繞著工業國家要不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1982年6月的凡爾賽工業國家高峰會議決定成立一個由官方經濟學家組成的「外匯干預工作小組」,專門研究外匯市場干預問題。」(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