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極品世家

正文 第二百四十章 合作(1) 文 / 雨眠

    至於為什麼要進入北美市場,而不試圖進入歐洲市場,仙女也有自己的解釋,第一,兩個市場距離中國(仙女的生產基地大都在國內)相差不多,「都是非常遙遠」,選擇的優劣性不太明顯,而印度公司已經在開拓歐洲市場了,沒有必要讓國內公司再去摻和。第二,仙女在歐洲有不少合作夥伴,利益關係比較複雜,向來都不是他們樂意大舉進入的地區,這在公司高層已經形成了共識。第三,國內產業的定位主要在國內,龐大的國內市場,是最重要的依賴,更何況擁有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第四,雖然說仙女的生產力巨大,但是並不足以同時供應兩個外部市場,尤其是要保證國內市場的供應,「簡直是天方夜譚」,再說了,公司的資金儲備也達不到那種強度,他們還沒有狂妄到哪種程度。第五,仙女也有意同日本和北美同行展開競爭,她與不少日美大公司關係比較複雜,說好吧,實際上是壞了人家的事,很敏感,確切地說是互相看不順眼。最後一點,北美這個金礦太誘人了,這在整個公司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情況下,特別有吸引力,如果能夠從北美市場上獲得一些利潤,同時又……這不是世間最美好的事情麼?考慮了以上各方面因素,仙女總部決定進入北美市場,並且是多個行業的大舉進入,電子、新材料,生物製品、食品等全部大力進入,當然,重點還是傳統的三大系,這個決策是在9月底的公司高層會議上通過的,而到了10月份,就被各個子公司嚴格的執行。有人戲稱這是中國人的大反攻,尾隨著敗退的美軍「打到了北美大陸」,不可避免的,北美商戰隨著仙女的到來進一步升級了。

    當仙女在公告上表示要全力開拓北美市場的時候,在整個世界都引起了爭議,可以說,全球的行業公司都不歡迎她的這個公告,雖然不少公司也期待成為合作夥伴,當然人們明白「這不過是事先打個招呼」。對歐美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僅僅一個日本同行,就把他們鬧得雞犬不寧,不斷的丟城失地,仙女再插進來……市場競爭肯定會更加激烈,至少他們的利潤會繼續消減。而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更加不願意,他們比北美同行更加瞭解這個競爭對手,仙女至少保持了相同的技術進步,先前的競爭優勢將面臨嚴峻的挑戰。誰都清楚仙女的意圖,她的投資數額太大了,缺錢用了,就到北美掙錢來了,而仙女有什麼呢,先前,大家知道她有資金,但是如今,幾乎所有的負責人都知道更可怕的是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遠東技術!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一個稍有經濟頭腦的人都該知道,這家大財團在北美缺乏基礎,從來沒有大舉開拓過北美市場,僅僅在印度有直接的分公司,在歐洲有一些分公司,還有不少合作夥伴,但是在這裡,連一個像樣的辦事處都沒有創辦過,更不要說得力的合作夥伴了,對頭倒是隨處可見,而且大都是實力非常強勁的大公司或者財團。輿論界倒是毫不客氣的指出這個致命缺陷,指出這是她多年來不重視國際市場和不參與國際合作的結果,事實上,由於這方面的因素,也沒有多少人對她的「淘金北美」抱多大希望,畢竟市場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出來的,各大公司無不在北美經營多年,社會人脈異常深厚,仙女麼,「或許會成功吧」!當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了公告上的一些不同往常的措辭,「合作進入」,並沒有說獨自開拓,這有違仙女的經營理念,至少沒有在她的經營史中出現過。但是仙女是一成不變的麼?答案簡單的很,當然不是。

    大多數經濟學家和評論界人士,包括一些大公司的高層領導們,都低估了仙女進入北美市場的決心,或者說是低估了她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也或者是沒有認識到李氏本身的獨特性,全世界再一次見到了「使者」滿世界飛的奇景,這讓一些人不由得回想起前不久的大動作。繼做出能源公司組建的「荒唐性」動作之後,仙女總部又一次大規模的派出了規模龐大、族群眾多的談判隊伍,這一次據說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操著漢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俄語等世界各國語言的仙女談判人員,在10月中旬開始接觸日本、韓朝、北美和歐洲等地大公司的領導高層,幾乎所有在北美市場上有較大影響力的公司,都出現了仙女談判人員的身影,從地產、電子、到食品、商貿,甚至能源公司,都有一些人在推銷他們的產品。有些公司在接到談判請求函時哭笑不得,這仙女不是在李鬧麼,自己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業務!但是,仙女是在開玩笑麼,當然不是,她從來不開自己的玩笑,對她來說,每一步都要達到特定的效果,絕不會「李作非為」。

    事實上,派出如此眾多的談判人員並不是某個領導人的豪興大發,也不是為了講究排場,更沒有絲毫李鬧的意思,每組談判人員都攜帶了足以打動人心的材料,仙女重視每一個合作夥伴,為他們準備了合適的行頭。這麼說吧,首先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合作夥伴,而且盡可能在廣大的範圍內尋找合作夥伴,並不管他先前是做什麼的,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合作可能,他們就要去試一試。第二個目的就是造勢,為大舉進入市場營造聲勢,對他們來說,引起的爭議越多,社會議論的越激烈,才越有利,這是和先前的能源談判明顯不同的地方。她也不怕人家說她是一家「雜牌公司」,只要有合作夥伴,在任何地方,產品都賣得出去,先進的技術,優秀的質量,誰都抹煞不了應有的社會形象。幾乎所有的大公司們都給搞懵了,這還是首次出現這樣的現象,全球大財團不少,先前也有財團擁有這麼龐大的談判隊伍,就是現在,也有不少財團能夠派出毫不遜色的規模性談判隊伍,但是如此集中的使用談判人員,迄今為止只有仙女這一家公司。同時,她也是第一家為了進入一個市場,而從不同的子公司抽調談判人員,並且與各種各樣的公司談判的公司,全世界再次領教了仙女。

    各組談判人員根據對方的不同,靈活的採用談判策略,一切都依據對方的公司性質、國籍。仙女確切地說是李氏,「至少擁有75個大公司實體」,而這次更是派出了90個公司或者子公司的談判人員,談判小組數量之龐大,世所罕見,甚至到了「鋪張浪費」的地步!可以這麼說,如果有一半的談判小組成功,那麼,就輪到某些人頭疼了;而如果有五分之一的談判成功,仙女就將發大財了;若是10%的談判簽訂合同,仙女就足以撼動任何一家同行在北美的壟斷地位;而如果談判成功率達到了5%,她就已經成功地打入了這個大市場,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也達到了某些人的預期目的!從各方面來說,這是仙女絕對穩贏的一次曠世談判,而最終的結果,也確實不出策劃部所料。

    策劃部是仙女總部最強勢的部門,網絡了全球各地的人才,擁有眾多的「國寶級」專家,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對策劃的這次大動作倍感自豪,除了某人時不時地拋出一些風涼話之外,整個總部沒有一個人表示懷疑。事實上,談判進程也讓他們非常滿意,10月12日,各組談判人員開始同意向公司接觸,三天後,至少有300個談判小組向總部表示了肯定看法,到了16日,已經增加到320個,而到了19日時,280個談判小組表示「希望大增」,僅僅有24個小組表示「希望已經幾乎不存在」。

    在強大的聲勢面前,不管是日本公司,還是美國公司,或者其他國家的公司,至少在表面上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不管是專業公司,或者是非相關公司,都對仙女的談判人員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不管是前對手,還是現在的對手,行業巨頭甚或是無關的公司,都表示出對事件的關切!仙女不怕對手的身份和勢力,只要能夠合作就行了,誰都可以在合理的框架內合作,她不惜扶持一些對手,不惜放棄一些市場,不惜「誘拐一個無辜幼女進入一個詭異情感世界」,只要人家願意就行!仙女的這種做法,對許多公司來說是個嚴重的威脅,但是對更多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並且可以讓一些完全無關的企業進入新的複合型行業,可以讓一些較小的公司變得強大起來,更讓一些大公司變得更加強大……仙女是一個破壞者,同時又是一個建設者,她的奇兵突出,攪亂了市場佈局,不少公司合縱連橫,不少公司引頸相望,紛紛制定新的公司發展計劃,甚至重新對公司進行定位!

    據統計,到了24日,一共有160個小組表示可以進入下一輪談判,此後,仙女開始陸續撤回外放的談判人員,以節省活動資金,而她的動作非常快,第二天就將96個談判小組全部撤回,三天後又撤回來62個小組,並加強了80個小組的談判實力。業界對仙女的一舉一動非常關注,因為這次談判的涉及面太廣了,影響也太大了,即使撤回了大批人員,對手們還是不敢放鬆,「至少還有一半的談判小組在折磨著同行們的神經」。到了11月初,至少還有40%左右的談判在繼續進行,據說不少公司已經表達了初步的意圖,過了6日之後,這些談判明顯加快,大批的談判人員開始返回原單位,大批的談判人員被重新編組,更多的談判隊伍增強了實力。據統計,到了11日時,還有45家公司正在與仙女作進一步的談判,其中有7家已經在討論合作的具體細節。根據個別公司的內部人員透露,公司「很有可能達成協議」……果然,11月24日,也就是派遣談判代表的40天之後,仙女總部再次宣佈了「北美市場合作公告」。

    總共有38家公司與仙女簽訂了合作協議,包括4家歐洲公司和3家日本公司,剩下的31家公司總部全部在北美,其中6家在加拿大,5家在墨西哥,其餘的都是美國公司。這些合作夥伴有些是從來沒有涉足過這些行業的局外公司,也有一些專業公司,甚至還有一些實力強勁的國際公司;有僅僅簽訂一種產品銷售合同的,也有簽訂兩種以上產品銷售合同的,簽訂全部產品的銷售合同公司佔了大部分。而作為交換,仙女向這些公司提供了部分技術和市場,據統計,她一共向14家公司簽訂過支持其進入中國市場或者印度市場的書面協議,其中涉嫌違約的就多達10家以上,雖然責任好像也「並不在仙女身上」。「38份協議」,這在全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雖然相對於龐大的談判陣容,僅僅只有10%多一點,似乎給人一種雷聲大,雨點兒小的感覺,但即使如此,也「夠多了」,要知道,仙女可是足足派出了360個談判小組的,38家公司,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字,相比於她先前的「地無一分,梁無一根」的狀況,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這些合作夥伴無不是在市場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公司,「即使只有一半的公司出一半的力」,也足以讓仙女受益匪淺!幾乎是輕易而舉的,仙女已經成為北美市場的一股強勁的勢力。

    面對仙女的後聲奪人,最緊張的是日本同行,仙女或許沒有基礎,但是其「唬人」的光頭足以讓她搶佔大批的市場,而這些市場肯定會有他們辛苦爭下來的一部分;仙女的到來,肯定會增加他們的市場競爭壓力,至少在北美市場上增加了一個不遜於他們的產品,但是他們也只能無奈的接受這個現實,從此以後,他們的市場銷售戰略中不得不加上對仙女的競爭!同樣的,北美的一些大公司也不好受,原本就受到日本同行的擠壓,而今又受到中國公司的衝擊,市場份額必將進一步縮小,其痛苦不足為外人道也!仙女的進入北美,使得錯亂的北美市場更加複雜,各大公司紛紛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北美市場上,全球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開始混戰,尤以日本、北美和歐洲的公司最為活躍,這使得北美市場立刻成為經濟危機後最活躍的市場。這些大公司互有攻守,要麼聯合起來,要麼單獨廝殺,而目的,就是賺取北美的每一分利潤。自然的,仙女也投入了重要精力,至少擴大了生產,大規模的增加了貨物出口量,她的產品主要是在國內進行生產,再運到美國銷售,就在一系列協議簽訂之後,即12月初,提前發出的第一批產品已經運抵美國西海岸,從此之後,每月都有大量的資金匯回國內,幾乎每天都有大批的各類產品通過輪船或者飛機運往北美,在合作夥伴的協作下在各地銷售。為此,她還首次在北美設立了幾個像模像樣的辦事處,人員配備的也很充分,各種各樣的專業人員都有,他們負責公司產品的銷售與協調,也負責一些技術支持,而為了管理,這些工作人員全部隸屬於總部管理,雖然是從各個子公司借調過來的。

    根據初步的統計,仙女在北美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年的銷售量就比歷史上任何季度的都要高,當然利潤也很不錯。北美市場也非常歡迎仙女的產品,大量的貨物被吸納進去,幾乎所有的合作夥伴都收穫頗豐,讓許多從來沒有從事過這些行業的公司也嘗到了甜頭,利潤太豐收了,促使他們不斷的催促仙女加大發貨量!根據子公司上傳的數字顯示,41年1月份的發貨量是上個月的兩倍,2月份變成了三倍,到了3月份,已經增加到4倍,即使到了4月份,發貨量還在加大,到了6月份時,的發貨量已經達到了6個月前的6倍,這使得國內工廠的開工率大大提高,不少公司的生產力已經達不到要求,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或者從其他公司抽調產品,不僅降低了庫存水平,甚至不得不考慮放棄一些國內市場,讓利給國內同行,只是這些建議沒有被通過而已。據統計,整個41年全年,是其歷史最高年份銷售量的15倍,各類產品,尤其是老三大系產品,在北美市場上都佔據了一定的份額。但是,仙女不會僅僅滿足於此,國內公司不斷的增加生產力,加大對北美市場的傾斜力度,力爭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而市場也確實在逐步上升,42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75%,下半年同比增長了25%,全年增長了45%左右,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的21.75倍!而作為一家從來「不重視國際市場」的公司,仙女首次從北美合作中嘗到了甜頭!

    相對於仙女的突出業績,加大了競爭力度的日本企業的收穫也不小,但是除去市場增長因素,增長率並不很大,當然,受損最為嚴重的是歐美公司,尤其是北美公司了,因為仙女搶佔的市場有很大部分都是他們的。面對仙女的來勢洶洶,北美同行自然是緊急應對,科研投入繼續加大,市場宣傳見縫插針,公司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最終抵抗住了國際公司的擴張勢頭,維持了相對均衡。而這時候,仙女產品或者說是仙女公司的市場弱勢就表現出來了,一些合作公司的技術力量跟不上,還有一些公司出工不出力,市場的初步統計顯示,42年最後兩個月的銷售量還略有下降!仙女是自家事情自家知道,這兩年他們是賺了不少錢,每年(北美)市場利潤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其中41年全年達到了1800億元,42年更是達到了2600億,就是她自己也能分得1760億美元,「這已經少了」!在這種形勢下,總部做出了一些調整,除了增加一些合作夥伴的技術支持之外,適當降低了國內公司的生產規模,因為這兩年,這些公司的生產規模擴展的太快了,早已超負荷運轉,有必要壓縮一些生產力,一方面準備約期再戰,另一方面也穩定一下市場,緩和一下整個公司的形勢。其實,只要能夠保持每年1000億美元的市場淨利潤,某些人就已經滿意了,那些合作夥伴也「應該」付出一些努力,總不能總是讓仙女來做冤大頭,比如說這兩年,應歸仙女所有的那些利潤,實際上只收回來500億,而且這些錢基本上又投入進去,整個公司的資金緊張狀況並沒有絲毫緩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