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小說博覽 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 文 / 午後方晴

    契機便來了。

    九月,西夏不顧宋朝的反對聲音,突然出兵慶州,未攻下什麼堡砦,但此次出擊,卻殺害了一千多名慶州百姓,擄掠無數。

    瘋狂的梁氏。

    出兵之前,西夏重臣,也是西夏的名將,讓鄭朗都有些忌憚的嵬名浪遇再三阻止,梁氏不聽,相反,因為嵬名浪遇功高位重,又像元昊一樣,漸漸將此人冷遇。

    朝廷接到消息後,鄭朗放下手中的事務,寫了一篇文章,登於報紙上,雖遠必誅賦。

    漢武帝時,陳湯上書漢武帝說,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意思是應當把砍下的頭顱懸於蠻夷居住的地方,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朝的人,即使再遠,也一定要殺死他們。

    漢武帝雖窮兵黜武做得略有些過了,可正是因為這句犯大漢者,雖遠必誅,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一次次打敗了來犯的胡虜。但現在鄭朗有點想不明白了,對契丹苟和還能理解,契丹強大,兩國開戰,對宋朝會產生極大的傷害。

    其實就是宋朝與契丹的戰績,也未必是每戰必敗,也曾多次擊敗過契丹,契丹於澶淵城下議盟,不是看到宋朝的所謂仁愛,而是主帥射殺,多次受阻,甚至出現多次敗局,迫不得己,才與宋朝議和的。

    然而現在呢,給了大量歲幣,盟和以來,共給了近兩千萬銀帛,實際價值三千多萬。然每次契丹來使到來,躍馬長街,那怕是契丹與西夏鏖戰數年之久,困窘有求我朝之時。使者到來,仍傲氣凜然,士大夫望之色沮。為何?

    不提了,畢竟與契丹盟約以來,契丹小動作不停,可並沒有真正出兵中原,雖花了錢也算是值了。

    但西夏呢?

    原來僅是一個苟於銀夏二州之地的羌奴,侵佔鹽綏宥靈等數州,這是宋朝最高官員的最高腔調。第一次將靈興鹽綏高調地歸於宋朝疆域。並且與我朝交戰,勝少敗多,慶歷數戰,擊斃了幾十萬虜敵,若不是國家財政吃緊。又遇罕見的災害,都能將其滅國。其後狄青一度拿下西夏六州,為何懼之如此?

    朝廷為了愛民,不欲生事,允和,並且給其大量歲幣與賞賜,沒藏叛亂。狄青主動出兵相助,替西夏擊敗叛賊。不可謂不仁至義盡。但不久,李諒祚入侵。陛下登基為了愛民,再次原諒。但西夏怎麼做的?就算有綏州爭議。朝廷也答應其交換,不過土門附近幾十座小堡的代價罷了。梁氏窮凶極惡,先出兵擊殺劉溝堡一千多名宋朝將士,時隔數月。再度入侵慶州。大漢的骨氣血性哪裡去了?為什麼面對一個弱小的不如自己的對手,一再的害怕苟和?難道秦州百姓。慶州百姓與陝西百姓就不是宋朝子民?

    我不懂,請諸位告訴我答案。

    文章寫得極其的煽動。

    這便是鄭朗的契機所在。

    外敵入侵,只要國家不軟弱,讓百姓失望,利用得當,便是一次凝聚民族團結的機會,更是一次轉移內部矛盾的機會。

    苟和的僅是最上層的少數人,也許佔不到宋朝的人口千分之一數量,不過這群人手中有可能佔著宋朝一半以上的權利資源,故顯得宋朝以苟和派佔據上風,實際不是,宋朝九成以上的百姓至少在外交上是激進的,多數百姓認為國家軟弱,生活在屈辱之中。不然也不可能有楊家將的傳說流傳開來。

    鄭朗放在朝會上講,也許將嘴皮子磨破了,也未必能說服三分之二的大臣支持。

    至於有些人說國家財政吃緊。

    財政不吃緊,也沒有多少士大夫想打仗。

    不過有了財政吃緊這一條,更給他們苟和理由。

    民間卻不大管的,鄭朗有意煽動,梁氏做得太囂張了,這些年,自治平時起,西夏就不停地犯邊。鄭朗文章前面一出來,後面無數士子寫文章怦擊朝堂。

    就算允許他們犯錯誤,可最少得有一個底限。西夏人根本就沒有底限,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國家養了世界上最多的軍隊,一年軍費最高時能達到一億緡費用,怎麼窩囊到這種程度?於其這樣,為什麼要養那麼多軍隊?就是大理與交趾這樣的小國家,也不能活得如此憋悶。

    朝堂不知道怎麼辦?

    鄭朗一直是激進派,此次做得也不錯了,無論與西夏使者會談綏州,或是在劉溝堡中「顧全大局」的表現,皆無可挑剔。

    但此次做得太過份了。

    就包括一部分中立的大臣,心中也開始倒戈起來。

    當然,不願意生事的大臣更多,本來國家就是多事之秋,又有赤字拖累,因此希望西北寧靜的,不然大戰發生,國家必將被拖累下去。

    不過下面反對聲音波濤洶湧,這些人不敢說話。民間輿論紛紛嚷嚷,朝堂卻是安靜一片。

    趙頊將曾公亮、鄭朗、富弼與呂公著、王珪、司馬光六名大臣詔入內宮商議。東府二人,西府二人,兩制二人,皆是二府兩制最高長官。連參知政事都無權參加此次秘密會議。

    散後,連下兩道詔書,第一道詔書正式將緩州編製,讓范純祐知綏州。

    第二道詔書是重新杜絕西夏的歲賜,將兩大榷場與一些私市全部關閉。

    兩道詔書一下,終於朝堂產生爭執。

    不管是什麼原因,那怕是關閉榷場,中斷歲賜也可以的,但不當將綏州正式編製,西北將不寧矣。可另一部分大臣卻強烈支持,為什麼西夏能蠶食宋朝的土地,宋朝就不能吞食西夏土地,況且連蠶食都不能稱,乃是嵬名山兄弟自己主動投奔宋朝的。

    梁氏聽聞,派使來議疆界,宋朝不准,我們宋朝不會像你們西夏那樣。連使者都敢殺,但你們使者也不要踏入我們大宋地盤。

    宋朝越強硬,反對的大臣越多。

    注意力真的轉移了。

    但朝中大臣不知道的是一道秘密的詔書到了渭州城。

    ……

    十月到來,通峽前川一片草黃。

    再冷一冷,西北就要落雪了。章楶獨坐在城頭上,手持書卷,看著書。

    王韶問道:「質夫,你當真想回到朝堂參加制試科?」

    「子純,莫要辜負了鄭公美意。」章楶說道。制試科分為好幾種。一種是士子考中進士後再次的考試,這是仁宗中期完善的制度,也是迫不得己之舉,趙禎心好,每次考試夾七夾八的。最少六七百名各種各樣的士子中第,多者能達到近千名。官員太多了,進一步埋汰,掣肘官員進入仕途時間,實際延阻官員名額進一步的氾濫成災。另外就是朝中重臣保薦的幾項制試科,以舉良方正為第一。這些制試科名額很少,有的往往數年才有一次。一次只有數人而己。比如舉良方正科,整個趙禎朝,也沒有幾人得中。

    鄭朗提撥了許多文武臣子將領,但非是保薦。從未有過保薦之人,此次為章王二人破例,不看僧面看佛面,最少也會得一個第五等。

    制試考得中。再進入館閣,磨勘週年半載。然後再外放,那怕繼續外放到邊境,也能算是一名真正的士大夫,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一樣,就不會定性為武臣行列。在此上,張亢就吃虧不少。

    進入了士大夫,成為士大夫一員,與武將武臣命運會是兩樣的。

    所以章楶聽聞後,感恩戴德地離開。

    他將鄭朗的好心傳給王韶,王韶不聽,說了一句:「我自從制試考不中後,遊歷陝西吐蕃,久不讀書,經義多貽忘,即便現地重新拾起,不用功幾年,必不中。鄭公雖是好心,可自己不中,不是丟自己的臉面,而是丟鄭公的臉面。」

    居然拒絕了鄭朗的好心。

    人各有志,不能強求,章楶不勸了,連鄭朗也沒有寫信再勸。但章王二人還低估了鄭朗對他們的重視程度,以為鄭朗乃是舉國棟樑,國家砥柱,能對他們表示關心,就算是不錯了,哪裡有功夫再三寫信苦勸?

    王韶微微一笑,說道:「質夫,鄭公雖是善意,但就是落得狄武穆的下場,那又如何?千百年後,百姓是記得一些士大夫的名字,還是記住狄武穆的名字?好男兒,當建功立業耳,為何耽迷於虛名當中!」

    也對也不對,千百年後,百姓有七成知道狄青的,有四成知道王韶的,但不會超過一成知道呂公弼、韓絳的。可他們疏忽了士大夫的筆桿抹殺能力,作為北宋中期最優秀的三大名將,狄王章三人功績與名聲恰好形成反比。狄青最次,名聲卻最高。章楶功勞最大,幾斃西夏將士二十萬,直接導致梁氏身亡,名聲卻最小。

    章楶笑笑道:「子純,也許你這樣想也不錯,可我不喜,大丈夫不一定學習班超投筆從戎,同樣可以學習鄭公,文武兼備。」

    「哈哈哈,」種諤站在邊上本來聽他們二人拽酸,眉毛擰起,聽到這一句,終於忍俊不住,大笑起來。

    王韶也忍不住笑了。

    不是笑章楶做不到文武兼備,章楶文章做得不錯的,學問也不錯,關健他能學習鄭朗麼?鄭朗如今發起三次改革,每次皆轟轟烈烈,那也是迫於國家形式需要,逼的。

    即便如此,也做了許多兼讓之舉,安撫一些受到損害的豪強情緒。總之,這是一個濕潤到骨子裡的舉世罕見良臣。別的不說,就憑章楶平時那些陰謀詭計,那是真正的陰謀詭計,既歹毒又無恥,種諤聽了都感到冷汗溲溲,哪裡看到溫潤二字?

    學習鄭公,豈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章楶打了一個哈哈,辨解道:「難道我不能學其一鱗半爪?」

    「別,別,」種諤都笑噴出眼水了,拭了拭眼角,又說道:「還是看訓練吧。」

    三人站在城頭上,向野外看去。

    平峽前川一馬平川,乃是訓練的最佳場所,每到冬季來臨之時。就是沒有戰事發生,也多有軍隊在些集合訓練。馬多了,王韶來此後,又有神臂弓,王韶就想到了一個訓練辦法。

    不訓練騎兵,騎兵歸騎兵訓練,步兵歸步兵訓練。步兵想訓練成騎兵不容易的,騎兵交戰不僅要會騎馬,還要騎術精湛。能在馬上閃躲騰挪,還要相互間配合得當,隊列有序。這個困難相當大,陝西十萬騎兵,漢兵僅有五萬人。其他皆是蕃兵。

    但讓步兵學習騎馬,不要求他們有多高的騎術,只要求他們能騎著馬用最快的速度飛奔。實戰時,用馬載兵,提高速度,到達目的地後,提前下馬。這樣不出動幾十萬大軍的前提下,因為西北成了飼養戰馬的重要場所,那麼便能使軍隊速度加快。至少可以組成一支速度很快的馬步兵突擊軍隊。

    朝廷製造出來的神臂弓並不多,無他。鋼的質量問題。

    還有一些技術難關沒有突破。

    這要到明年杭州第三鋼監成立後,才漸漸成熟。無論是弓箭或者兵器鎧甲,生產的規模皆比較小,僅是增補。當然。也與國家財政收入有關,大規模的兵器替換。許多很多錢帛的,自刀槍弓箭到鎧甲,就算成本下降了,一個兵士兵一套換裝下來,還要五十多貫成本。

    但這批神臂弓質量應當比史上晚幾年出現的神臂弓質量更好,自出現後又陸續的研發,終於將它所需的臂力控制在一石八斗,一是機括技術的成熟,二就是韌性好的鋼代替了熟鐵。

    不多,前後生產了五千把神臂弓,交到懷德軍卻達到三千把。與此同時,還有一批火炮,以及大量的糧草。糧草也很關健,戰爭到來時,必從後方增加軍隊進入懷德軍。

    其實西夏屢屢入侵,也拖累了宋朝財政。若邊境安寧,即便駐軍,也可以抽出大量兵士到京兆府就食。在京兆府有關中的糧食供給,即便是漕糧,成本一斗也不會超過一百文,越往前線去,運費越貴,到達懷德軍,成本會增加到五百文以上,若浪費嚴重,能接近一千文。西夏緊逼,不得不將所有軍隊一起調到前線防禦,僅是一個糧食消耗,成本就無法計算了。

    但大規模的軍隊物資調動,也很好的掩飾了懷德軍的物資糧草調動。

    戰未開始,後勤已經暗中準備好了。

    然而三人左等右等,卻未見朝廷下旨,有何命令。沒有詔旨,他們也不敢擅自行動的。

    一頓西北風起,王韶看著滿天的黃雲,用手遮著眼睛說道:「沒想到風沙居然吹刮到這裡。」

    「子純,你才注意啊。鄭公於定川砦就說過風沙的問題,與西夏交戰,風沙最惡。秋冬來臨時多風沙,我朝不論從哪裡出兵,皆是位於下風,風沙淡眼,作戰不利。春夏來臨,雖利於我軍,可西北風向又與中原不一,也偶爾會有西北風臨,即便沒有,我軍佔據上風,僅是一場公平之戰罷了。」種諤說道。

    「哦。」

    種諤又低聲說道:「我聽狄將軍說過一句話,鄭公於定川砦時,就料定西夏與契丹會發生衝突,為讓兩國形成鏖戰之勢,故用一些器械鼓風,讓元昊意識到風沙之威。這才使元昊取得河曲大捷。」

    「子正,說說,」王章二人都好奇起來。

    種諤用更低聲音說道:「子純,質夫,你們莫要對外面說,實際夏遼交惡,多是鄭公用了反間計才得功的。正是數年之戰,遼國國力殘凋,我朝河北河東始安,並不僅僅是增加歲幣之故。西夏同樣如此,就不知道朝廷什麼時候使財政轉好……」

    道理並不複雜,財政不好,頂多能做的就像未來一場突襲戰,不可能對西夏發起總攻的。

    「子正,子純,這也是鄭公做過的事,何必笑我?」

    王韶與種諤直接翻白眼。鄭朗用計也不是你那些計策!

    正在說著話,遠處幾騎飛奔而來,到了平夏城下,正好看到城頭上三人,大聲喊道:「蔡知州有令,請王知軍、種通判、章判官急去渭州城。」

    韓琦去了大名府,陝西沒有人總領五路事務了,整個涇原路事務交給了蔡挺。

    三人聽聞,找來馬匹,翻身上馬。帶著侍從,飛快奔向渭州城。

    見到蔡挺,蔡挺將其他人打發下去,只留下一個太監,對王韶種諤說道:「你們臨行前,鄭公可有什麼安排?」

    詔書到了,再聯想到以前朝廷一些武器與物資的調動,蔡挺還能不明白嗎?

    「有,鄭公讓我們乘機襲擊天都西夏行宮。揚我大宋國威。」王韶道。

    「很難。」

    「是難,但我們做了周密的佈置,就等朝廷命令下達。」

    「王知軍,你可能勝任乎?」

    「蔡知州,放心吧。」

    「不是放心。若你們成功了,自會揚我國威。若是失敗了,不僅是三軍奪氣,有可能會牽連到鄭公的改革。」蔡挺狐疑地說。他接到詔書的同時,也接到鄭朗的密信,一旦出擊開始,最大限度給王韶權限。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也盡量不要插足。蔡挺也知道王韶那篇平戎策,關健是王韶沒有過真正的戰鬥經驗,憑借一篇策子。就能代表如何如何的,很讓人懷疑。比如尹洙寫了多篇兵策,實際軍事能力也就那樣。不但他,包括西夏人同樣是這麼認為的。宋朝文人多是那德性。誇誇其談有本事,真上了戰場。卻誤國殃民。

    這一戰勝利了,對改革沒有多大幫助作用

    ,也許數將有功,畢竟與種諤上次不同,這次是詔書同意的軍事行動。

    但對鄭朗,會產生一些爭議,有好有壞。

    蔡挺不在朝堂,當然不知道其實好處很大的,轉移了大家視線,就是最大的好處。

    然而失敗了,那就非同小可。

    本來改革就產生了很大爭議,再來一次大敗,無數屎盆子一起扣在鄭朗頭頂上了的。都能讓改革失敗。蔡挺也是一個改革派,一旦失敗,國家再無振興的可能。

    雖知鄭朗有一些識人之能,可蔡挺心中委實不安。

    「蔡知州,請放心吧,我雖欠缺實戰經驗,種子正卻將這一點彌補了。」王韶說道。

    「那就好,我接到詔書同時,接到鄭公的秘信。不但托負你大權,還讓某來配合你,甚至讓宮中的李子范監軍使也要配合你。」

    「蔡知州,你們說話,某家無妨,」李憲說道。這時候他還遠沒有後世的地位,鄭朗器重,刻意推薦他前來西軍監軍,反而讓他有些受寵若驚。還有一點,鄭朗與宮中太監們幾乎不交往,但對他們一直不惡,不像一些士大夫那樣,將太監們狠狠地往泥坑裡踩,宮中太監們對鄭朗應像同樣不惡。

    「那就好,王韶、種諤、章楶,接旨。」

    三人伏下接旨,李憲宣旨,主要就是命令他們在年底之前,對天都行宮發起一次反攻,但可以見機行事,若行宮防守森嚴,可以尋找天都山某一軍營發起進攻,將行宮放棄。如何決定,給予他們便宜行事的權利。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可在宋朝,一個便宜行事,是多難得。

    王韶說道:「臣等一定不負聖恩。」

    接完了聖旨,三人站起來,蔡挺說道:「王行軍,種將軍,朝廷還調來幾將。」

    說著拍了拍手,兵士從外面帶來幾人。蔡挺做了介紹,

    第一個乃是前名將王凱手下大將竇舜卿,在西北戰爭中多有出色表現,曾隨使出使契丹,契丹人聞其善射,置酒請射,每發皆中,又取得二弓示其精良,竇舜卿不屑地未弓,一挽皆折,能拿出來做示範的可謂強弓了,只用一次力氣就將弓生生拉斷了,可見其臂力之大。以涇原路鈐轄身份來到西北,不過這一職位是空掛,實際將會充塞到懷德軍,聽由王韶指揮。

    蔡挺說到這裡,有些苦笑。

    鄭朗未免太看重了這個王韶,讓種諤居其下,讓竇舜卿也居其下,千萬莫在看錯了人。

    第二便是定川寨犧牲的將領劉賀之子劉昌祚,以蔭錄為右班殿直威遠砦主,只做了一件事,青唐聚兵井鹽,經年不散,劉昌祚奉命前去詰問,諸酋問,漢家想要取我鹽井嗎?劉昌祚說道。國家富有四海,何至與汝爭此?與諸酋首俱來,犒酒歡宴,由是西境乃安。沒有什麼戰功,但經鄭朗指名,想來不差的,也塞到了懷德軍。

    第三第四也是定川寨一戰犧牲的將領姚寶的兒子姚兕、姚麟兄弟,兄姚兕蔭補為右班殿直,弟姚麟考為團指揮使。現在沒有什麼名氣,調了過來。

    第五人乃是麟州保衛戰中有功的將領苗京之子苗授,以蔭補供備庫副使帶指揮使。

    第六人是好水川戰役中慘烈犧牲的名將王珪之子王光祖。

    介紹完畢,蔡挺說道:「鄭公在信中對我一再囑咐,此六將乃是一時之選。國家未來的重要武將,望王知軍用之也要護之。」

    是六個人才,給你們的重要幫手,千萬不能當成炮灰使用。

    「喏。」三人對視一眼。

    除了竇舜卿外,對其他五將皆不瞭解。

    也無妨,帶回去溜躂溜躂,就知道了。

    蔡挺又說道:「此外。涇原路副都總管楊燧也是一時之選的名將,若有需要,三位也可以動用。」

    「喏,」三人驚喜地說道。

    楊燧也是一員老將。平王則與儂智高,以及與交趾交戰時皆立下赫赫戰功。有此人相助,勝利便多了一份可能。

    其實他們不知道,中間五人若用得好。那一個都勝過了楊燧。

    給了武器與重將支持不算,接下來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支持。

    蔡挺說道:「王知軍。你跟我來。」

    「喏。」

    蔡挺將他帶到州衙後一個安靜的小宅子裡,屋中坐著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大漢,蔡挺退下,只留下王韶。

    大漢自我介紹道:「王知軍,我乃是特務營總管周淵。」

    王韶肅然起敬。

    朝廷有一個特務營,都是知道的,可究竟他們有什麼成員,怎樣構成,已經成了國家的保密核心,在外界人眼中特務營神秘無比。

    他說道:「見過周總管。」

    「王知軍鄭公很看好你,也莫要與我客氣了。我前來渭州,第一乃是為你提供情報幫助。」

    「謝過聖上,謝過鄭公,謝過周總管。」王韶大喜,有特務營詳細的情報協助,無疑是如虎添翼。

    「大家皆是為了大宋,無需謝過了,第二條我向你提供一個幫助,但在這之前,請你記住一句話,今天所聽到的不能向第二人洩露,那怕是最至親的親人。」

    「請明示。」

    「嗯,我協助你,只能呆在渭州協助你,過一會兒,我會安排三人,與你一道前往平夏城,由他們與你保持聯繫。」

    「行,」王韶道,但他眼中還有一絲不解。

    周淵看出他的疑惑,說道:「此一戰,乃是鄭公看好你,不然還輪不到我本人出面,因為本人還有一個名字,沒藏青都。」

    前面將沒藏青都說出來,後面王韶差一點嘴冒白沫,雷了。

    不過他迅速反應過來,周淵也許沒有幾人知道,沒藏青都知道的人太多了,甚至許多西夏人都能認識,當然不能去前線。忽然他眼中閃過古怪的神情。

    「不錯,不愧是鄭公看好的人,居然猜測出現,其他的五員沒藏六虎皆是特務營的高級特務。」

    「我,我,」王韶嘴角哆嗦了。因為六人當中有一人此時正坐鎮天都山,李開泰。此人在西夏成名已久,對遼對宋對吐蕃,皆立下赫赫戰功,為了對付此人,王韶與種諤絞盡腦汁,敢情幾月來,一直是謀劃對付自家人哪。

    「先帶一個好消息給你,西夏馬上圍攻綏州城,帶去了大量將士與軍隊,這是奇襲天都山的好時機。其次是李開泰,他會配合你行動,關健時候能調動一些軍隊離開天都山,便於你行動。但有兩個前提,一不是有損他的名聲,未來李開泰必有更大的重用,若因為天都山一戰,讓梁氏推卸責任將他斬殺,即便有功,也會得不償失。二是做得漂亮一點,不能讓外面人懷疑。」

    「好,我知道了,一定會謀劃好,」王韶認真地答道。這五個人已經成為西夏的重要將領,一旦利用得當,會起來無可擬代的作用。僅是為了一次突襲,折損一人,那是有點得不償失了。

    「不錯。不錯。」周淵又誇了一句。

    王韶又想到一個問題,壓制住心中的驚訝,問道:「這麼說來,朝廷不久便收復西夏?」

    「王知軍為何有此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