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七百八十三章 小重山(一) 文 / 午後方晴
這一年冬天不是很冷,可鄭朗覺得特別冷。
先是從周沆開始,鄭朗幾個娘娘冬天皆生病了,老年人病就多,三娘奔八,四娘五娘七十好幾,年齡最小的六娘七娘也有六十多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那是唐朝,宋朝生活條件漸漸上去,人的壽命也漸漸上去。文彥博活到九十多歲,富弼也活到八十歲,龐籍自幼生活寒困,還活到七十多歲,范仲淹對自己不可謂不苛薄矣,活了六十好幾。
但上了年齡,終是不好。
特別是三娘與四娘病重得厲害,鄭朗不得不減少下去巡視的時間,治河五大臣,何郯、程師孟、田瑜與周沆、元絛只好格外多負擔著事務。鄭朗帶頭,獎罰又比較公平,下面官員不能個個化成焦裕祿,但積極性高了,包括五員大臣。周沆上了高齡,勞碌過度,加上朝堂一些人隱約地找麻煩,心情不好,病重去世。朝廷追贈工部尚書。接著又到元絛病重,不得不致仕返鄉。
影響不大,此時河工漸漸到了收尾階段,另一個人去世,卻讓鄭朗感到很惋惜,龐籍。
被自己拖下了水,即便辭去相位,依然在中書協助諸位相公處理政務。若沒有龐籍,吏政會更糟,至少在財政收入上會更差。
這一累,年末終於提前三個月去世,廢朝,臨奠,吊其家,贈司空兼侍中,謚莊敏。
趙禎感到可惜,但他也不知道龐籍的去世乃是一個里程碑。鄭朗腦海裡又不由地浮現出史上趙頊登基時,一年居然虧空一億多萬緡的史實。若如此,縱然自己打下再好的底子,也不足以讓韓琦與歐陽修折騰。
這樣也好。
危機就是生機,不經過這次折騰,大家也許不知道何謂珍惜二字。
接著三娘病情越來越重,到了彌留之際,將鄭朗與其他四個娘娘喊來。喃喃道:「要信佛祖,說不定我們鄭家還能再有一個兒子。」
六娘急切道:「三姐,我們鄭朗沒兒子。」
鄭朗向崔嫻努了一下嘴。
崔嫻會意,走出去,將趙念奴喊來,然後將下人打發出去,趙念奴對李貴說道:「跪下來。」
李貴睜大眼睛,想了想。還是聽媽媽的話,跪在三娘床邊。
六娘七娘急得想拉李貴起來,忽然反應過來,張大嘴巴。
雷了。
三娘娘歎口氣道:「就一獨苗,可惜又不敢姓鄭。」
然後閉上眼睛。
三娘過世,四娘娘病重。五娘也時常犯病,鄭朗終於沒有了心思,寫了辭呈,要求請喪。
但他推薦了一個人前來總管河工,歐陽修。
歐陽修對水利略懂那麼一點,真懂還是假懂,問題不大,反正是掃尾階段,還有程田二名幹吏相助。至少六塔河之弊乃是歐陽修最先發出反對聲音的。
這是用人不避親仇。
實際不是。若真考慮到內行人,無論程師孟或者田瑜皆比歐陽修對水利更精通。
乃是迫於時局,趙禎一朝,先是王丁,後是范呂,再到鄭賈,隨後看似百花齊放,實際已變成鄭文,鄭朗那時離京城遠。看不到這種影響。到韓鄭已經明朗化。
鄭朗影響力超過韓琦。然而實權派還是在韓派大臣手中。
一旦鄭朗離開河工,已到了分蛋糕的時候。還不知道怎麼糟蹋呢。輕者對田程等有河功大臣不能保護,重者影響最後竣工時間。讓歐陽修來分最後最大最順利的一塊蛋糕,便沒有這些後顧之憂。是妥協,也是一個明智之舉。
歐陽修看到奏折後,躍躍欲試。
這時去河工,就是撿天大便宜的。連佔用耕地的糾紛都不需要處理,早就處理好了。
然而這封奏折引起很大爭議。
先是楊畋說不許,按照道理,鄭朗只能為大娘娘請喪,其他的皆不行,包括四娘。這才是禮法。也不能請,若請,鄭朗還有五個娘娘,也別做官了,慢慢守喪孝吧。
楊畋也未完全說對。
若四娘在鄭朗生父死後,被趕了出去,或者大娘用什麼方法強迫她改嫁,這個孝不必守的。但在鄭家,也不能不守。可是三娘性質不同了,本身就是小妾,又不是生母,鄭朗守不守無所謂。
引起一片附和聲。
可是又有人說國家以孝道治天下,鄭朗幾個娘娘視鄭朗如親生兒子,臨喪不守,不合情理。若鄭朗自己以國家為重,不守喪也不強求,然鄭朗以孝為重,連河工都放下了,為什麼不准鄭朗請喪?
兩方產生爭議。
看似是為孝禮而爭,實際爭的乃是權利。
最後韓琦喝道:「有喪不守,何為國家大臣。真不行,等百日後,再下詔書奪情。」
此時韓琦隱隱有了「顧命大臣」的風采,而且趙宗實暫時老實了,也讓他抽出身,雖有一些官員不服氣,可是韓琦威望一天比一天重。鄭朗未見中書,只有他說話算話。
一聲喝,全部啞然。
趙禎想想也是,於是坐在龍椅上,說道:「就依韓卿之見吧。」
其他人也沒有太過爭執了,反正是百日之喪,問題不嚴重。
歐陽修立即去鄆州交接。
鄭朗花了一天時間囑咐,心情悲傷,但這麼大攤子,也不能讓歐陽修胡來,這才準備押著靈柩離開鄆州,返回鄭州。
臨行前歐陽修忽然將他們一行攔住,說道:「行知,你回鄭州守孝,就不能再將皇孫與公主殿下、小候爺帶著了。」
他小視了趙頊。
趙頊與王安石是很久以後才被翻案,實際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且不說那個謚號神字的譏諷含義,就說他的本紀裡有多少貶損的文字。但在鄭朗看來,都不對。
有作為是好的,可過於輕率躁進,又沒有處理好各個大臣的關係。做皇帝未必要學習朱元璋與雍正事必躬親,朱元璋身體素質那是不用置疑的,雍正就悲催了,活活累死。這二者不可摸擬。關健就是用人,沒有用好大臣就是失職。
因此趙頊不算是一個明君,只能說他用心不錯,好心辦了壞事情,中資之君。
但不可忽視他的小聰明與有作為。
其實說到底,趙曙死得早,沒有及時給趙頊很好的教育,高滔滔放權又早。造成許多惡劣結果。真實的趙頊天資是有的,現在鄭朗所做的,就是將趙頊為塊短板在進行彌補。
自趙曙正式為皇子之後,鄭朗對他的教育進一步加深,隱隱地說了一些政治鬥爭方面的知識。
趙頊吃透多少,不知。但簡單的是能知道的。歐陽修這個氣勢洶洶而來,幹嘛啊?鄭相公拋棄己見,讓你吃這一塊大蛋糕還不滿足?鄭朗未來得及說話,趙頊搶先答道:「歐陽公,我是奉陛下詔命前來鄆州,跟鄭公學習。你讓我離開鄭公,返回京城,可有詔命?」
歐陽修那有什麼詔命?
鄭朗搶了過來,將趙頊擋在身後。說道:「永叔,這樣吧,我會從水路南下梁山濼,再從五丈河(廣濟河,西濟水)到京城,再順汴水西上鄭州。逆水行舟,比較慢,你寫一份奏折,請朝廷下明詔。將皇孫與公主殿下召回京城。正好時間來得及。」
歐陽修也是自這條水路到鄆州城的,不過他來的時候是順水順舟。比較快,鄭朗回去速度就會很慢。歐陽修想了想,這樣也好。
一行人,人數不少,有蕃騎,還有趙念奴與趙頊帶來的侍衛太監,租了數艘船,這才在人群夾送下,陸續登上船。
上船後,趙頊說道:「鄭公,為什麼要牽就他。」
「莫要急,待會兒我與你說原因。」鄭朗說著開始寫奏折,主動稟明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乃回鄭州請喪,讓皇孫跟隨我去鄭州不合。其實估計朝堂中也有人反應過來。
開始吵鄭朗合不合適丟下河工不顧,回鄭州請喪,一起吵糊塗了。自己動身回去,不要歐陽修,會有很多大臣進諫彈劾,未必全部不安好心,是有違禮度了。
繼續寫下去,因此自己乘船西上,到京城時,不用等朝廷明詔,自己會將皇孫與公主殿下送上岸。另外就是自己回家請喪,無官職在身,又身在中原腹地,沒有公差在身,自己只帶二十名蕃騎回去,其餘蕃騎送回京城,讓他們到邊境建功立業,這才是蕃騎的真正作用。然後讓鄭肅率領八十蕃騎上岸,帶著奏折,發向京城。
一下子鬆掉八十騎人與馬,船變得輕多了,速度也快了起來。
趙頊快要氣瘋了,這使他想到了唐朝一個人物婁師德,別人朝他臉上吐口水,擦也不擦,為什麼要擦呢,那不是表示對人氣憤嗎?
他說道:「鄭公,我感到很憋悶。」
鄭朗呵一樂,讓他睚眥必報,鄭朗不屑的,但讓他做婁師德,也辦不到。
這中間鄭朗是準備在下一步好棋,有以後國家財政的敗壞,有趙頊對他的感情,還有趙宗實……不得長命,又學習了他的兩個學生做法。
既入地獄,那怕是替這些鬼們超度的,也會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了。
可惜別人沒有他的金手指,不會有一個人能看出來。
鄭朗說道:「殿下,你也跟我後面學了一年有餘,皇嗣的事我仍然是不插手不參與的態度,但有一句話我始終憋在心中。陛下一直無子,他不是不能生育,因此遲遲不立皇嗣。一旦陛下身體不行,會不會不顧國家安危,還讓皇嗣高懸著?立皇嗣,會立誰?」
趙頊不作聲。
鄭朗也不打算深入這個話題,用它為引子,又說道:「為什麼那麼多大臣進諫要早立皇嗣?有的大臣忠心不可質疑的,他們是為了國家,怕國家未來因為皇嗣而發生動盪。但有的人用心卻很詭奇,比如想用立皇嗣轉移六塔河失誤。或者比如想得到這個擁立之功。」
「可恥!」
「殿下,勿得動怒,我不是對你說過嗎,是人總有貪婪**的,今天做了知縣,還想望知州,做了知州。還想望兩制台諫,做了台諫兩制,又想望宰執,首相。不可能每一人都將功名視若糞土。若想那樣用人,第一個結果是用不到人,第二個結果上下為了投君王之喜,變得越來越虛偽。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其實用得好。可以用這個官職,讓官員為動力多做一些政績。因此它不可恥。」
「鄭公心胸就像大海一樣寬闊。」趙頊說道,隨鄭朗一道,去過海濱,知道大海有多闊。
「勿誇,聽我說。這是殿下第一個不能動怒的原因,第二個不能動怒的原因就是某些人的心計,文景二帝是好皇帝,但不是當時最聰明的人,為什麼能做皇帝,是因為血脈。但是殿下,擁有殿下血脈就你一個人?」
趙宗實雖不長壽,可能生,好幾個兒子。
「無所謂。」
「你身為長世子。怎能說無所謂呢,有了萬一,你不上去,下場未必能像李成器(李隆基大哥)。皇嗣每次過渡,能平安的少,醜陋的卻是極多啊。」
趙頊無言了。
「萬一陛下有不幸,皇子為君王,必提撥擁立的大臣,他們的權位更重。若他們聯手倒戈。殿下如是什麼下場?」
趙頊道:「他們敢。」
「沒有什麼不敢的。不但敢,而且他們還會掛著大義。若殿下下去,不但未必有好下場,還會讓一些人的筆墨所伐,遺臭萬年。記住我曾說過的一句話,史書是什麼?是人寫出來的,好壞全部筆者數字之中。」
「鄭公,我怎麼更憋悶?」
「要學會這種憋悶,如今之計,你最好不要與他們產生太多的爭執。不僅是為了保住你自己,也是為了國家的將來,社稷安危,父子之情,兄弟之情。畢竟若東宮有變,每一次變蕩都會發生太多太多的醜陋之事。你也飽讀了史書,相信多少有些體會。很多事物道理是相通的,就如兵法,有進有退,有迂迴,有轉移,有時候退就是為了進,有時候進反而為了退。適當的時候適當的退讓,對你未必沒有好處。多看看易經,不要想著用它來卜卦,而是想著它裡面的辨證觀。」
「喏。」趙頊終於低下高傲的腦袋。
「歐陽永叔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回鄭州請喪守孝,你跟著是不大好了。我朝什麼最大,天大地大,道理最大,」按理說是一件好事,可是鄭朗嘴角卻露出淡淡的譏諷。
「我未看到什麼道理。」
「是啊,道理也是人說的,何謂道理,大道的理由,能有幾人能看到真正的道理,與史書一樣,皆是人裝扮的,世人嘴中的道理未必是真理,就算找到了真理,也要學會適度的牽就,一點一滴的努力,讓大家最終能看到這個真理,接受這個真理,千萬不能硬來啊。」
趙頊未必能聽懂,但時間緊迫了,鄭朗只好強行灌輸。又道:「至少現在歐陽永叔持著的是一個看似的道理。」
「為何說看似?」
「若沒有意外,殿下以後必為人主,一個人主的好壞對國家有多重要?雖然我不才,但相信在教育殿下成長為一個好人主,天下間未必有人能勝過我。為了自己一些自私的想法,為了所謂的禮法,讓殿下匆匆忙忙地回京,即使是道理,也僅是一個看似的道理。」
「鄭公,你上奏陳敘。」
「殿下,我說過的,要學會牽就,歐陽永叔說的是看似道理,可這個看似道理會得到九成以上士大夫的認可,我有何力量與九成以上的士大夫對抗?」
「鄭公,我越聽越糊塗了。」
「沒關係,你只要記好我的話,船到京城立即回京,某些人,你也別與他們頂,低調行事,多看多想少言!」
「是。」
「我教你的時間不多了,先教你一件事,陛下是否是好皇上?」
「是。」
「他才五十出頭,正是人的黃金時間,為何體弱多病?」鄭朗的話倒也不假,上戰場臨陣殺敵,或者做力氣活,二十歲到四十歲正好,但擔任官員重臣或者做人君,如果能保持臨到晚年不貪圖享樂,最佳的時光卻是在五十歲到六十歲之間。思想成熟,有了閱歷與資歷,也有了人生的感悟,與處理政務的經驗。但這有一個前提,不能耽於享樂之上,否則越到晚年越壞,作惡越重。
趙頊未想這些,他在想趙禎身體不好的原因,想到一部分,但不敢說。
「第一個陛下為了傳宗接代,略有些沉戀女色,我隱晦用陽陰平衡勸過,陛下不聽,惜域。再者過於苛薄自己,做人君不能奢侈無度,安於享樂,但要吃飽穿暖,保持正確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動靜結合,那麼就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健康的身體,便有精醒的智慧,判斷事物對錯,處理政務。非是為自己保護愛惜身體,乃是為了國家也。」
「鄭公,我也看到你的做法,」趙頊額首。
鄭朗也很忙,又要抽空教趙頊,更忙。不過生活飲食合理,有時候公務多了,處理得累,便坐下來撫一撫琴。不是雅興,而是為了勞逸結合。鄭朗看著他,以身作則為榜樣教授,這一條也重要。這孩子不長命,留下一大堆爛攤子,其實不用多,若他能活上一個六七十歲,那來的趙佶那小子上位?
便不再說,又道:「接下來我就傳你最重要人主之道,馭臣之道。」
「我……我……」
「未雨綢繆吧,先講兩個人君的用人之道,第一個乃是唐明皇,前期人才用得好,於是有開元盛世,後期人用得不好,於是有安史之亂。然後說當今陛下,陛下開始也沒有用好大臣,但一直在成長。到了慶歷新政之後,用人能力進入大成,可惜這幾年又開始下降。對我朝來說,用人之道更重要。許多士大夫產生誤區,認為道理最大,社稷最大,又看不到真相,固執己見,說好聽的就堅持,說不好聽的就是桀驁不馴。若掌握不了用人之道,馭臣之道,國家必將亂矣。」
「亂在何處?」
「黨爭,士大夫分裂,政令朝令夕改,國家在內鬥中一步步走向瓦解。」鄭朗說完,開始對李隆基與趙禎一生用人做詳細點評,甚至讓趙頊與他互動,互相討論。
船櫓欸乃,京城一天天近了。
ps:昨天下半夜碼好了一更,感到感情太過噴發,不合,推倒全部修改。上個月更了三十九萬字,以此求各位的保底月票。就爭這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