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寒士謀

小說博覽 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諸葛亮之信 文 / 坐井觀天的青蛙

    「哈哈哈哈!!看來諸葛孔明已黔驢技窮矣,竟編造這般趣之事,來賺朕出軍!!此下伐吳大業正緊,朕豈會就因諸葛孔明這片面之詞,便立即撤軍,轉攻西唐!!?」

    曹操此言一落,帳下諸將都是明悟,紛紛冷笑。孫乾頓時面色大變,疾言厲色而道。

    「陛下勿要多疑!!此信中所言皆是事實,絕半字虛言!!」

    曹操聽言,頓時面色一寒,冷聲喝道。

    「倘若文不凡有這般神器在手,為何遲遲不用,西川之戰前前後後他幾乎折損七、八萬餘兵士,文不凡性子,朕是深知,他絕不會枉費一兵一卒的性命!!哼,天下人皆說諸葛孔明韜略了得,有神鬼莫測之智。依朕看來,卻是名過其實。眼下他抵不住西唐的兵馬,卻又妄想朕放棄伐吳大業,轉攻西唐,以使得文不凡急撤回守,如此一來,西川自是慮。諸葛孔明這算盤打得是極為精明。可朕卻還未老眼昏花,被他這般彫蟲小技賺得!!」

    曹操喝畢,一拍奏案,剎時威嚴迸發,嚇得孫乾一陣心驚肉跳。就在孫乾失神之時,王平面色肅然,凝聲而道。

    「陛下此言差矣!!我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乃當世第一智者,韜略之高,堪比張子房、姜子牙。若非西唐賊子手持這般神器,以我蜀漢丞相的謀略,還有成都地勢之險,西唐賊子如何能夠如此迅疾殺到成都城下!?陛下莫非昔年荊州之戰耶!?」

    王平此言一出,帳下曹仁、張頜、夏侯淵皆是面色大變,特別是曹仁曾經被諸葛亮在荊州以萬餘兵馬,殺得狼狽而逃,十萬兵馬幾乎折損殆盡。此事被曹仁視為一生之辱。而張頜、夏侯淵等將,皆曾敗於諸葛亮之手,可謂是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之中。而就連曹操亦曾屢屢敗於諸葛亮計策之下,將其視為平生之心腹大敵。

    「放肆!!豎子你莫要自取其辱!!」

    就在曹操還有眾將回想起昔年之辱時,帳下忽然一將暴聲大喝,眾人望去,正是夏侯楙也。王平瞟了他一眼,見他年幼,想他不知厲害,卻不理會。夏侯楙見狀,氣得咬牙切齒,就yu衝出,把王平撕成碎片,以解心頭之恨。

    「子林不得莽撞,退下!」

    就在此時,忽然一聲不可觸犯的威嚴喝響暴起,夏侯楙頓時變成乖順的綿羊,退回席內。喝話之人,正是大魏皇帝曹操。此下曹操已了嗤笑之色,面色肅然,眼光凝重。曹操何等智慧,適才被王平這一提醒,頓時便醒悟過來。正如王平所言,以諸葛亮的韜略計謀,兼佔有成都地勢之利,縱然擊退不了文翰的西唐兵馬,亦可能會屢屢挫敗。曹操越想越是覺得不對勁,思慮一時不穩,卻又難以相信諸葛亮信中所言。

    這也難怪,曹操對文翰的脾性極為熟悉,兩人昔年是摯友。曹操實在想不通,素來將軍士視作自家兄弟的文翰,竟會藏匿這般神器,耗費如此多軍士性命。王平見曹操陷入沉思,雙眸一亮,腦海想起,臨行前諸葛亮的吩咐,連忙秉道。

    「文不凡素來謹慎狡詐,來此之前,丞相曾有言,文不凡之所以藏匿這些神器不用,乃是懼怕震驚天下,以致大魏、東吳、蜀漢三國聯合攻之。陛下有所不知。據我軍細作打探,那些神器名為轟雷炮,可發射如雷霆一般的黑色圓狀物體,觸之即炸,威力窮。我軍數萬兵馬,曾遭西唐賊子用這些轟雷炮連番攻打,大軍瞬間潰散,死傷數。西唐賊子卻費一兵一卒,據遠而she,我軍便已大敗而退。西唐賊子因而可大舉進軍,直逼成都城下,兼後來文不凡以一百二十八尊轟雷炮齊而攻之,三日之內便將一座甕城炸成粉碎!!」

    曹操聽王平這般描述,頓時眉頭皺得緊緊,同時心頭亦是已然明悟,文翰為何會藏匿轟雷炮的用意。帳下一眾魏將聽得,宛如眼前展現一幅幅雷火沖天,如有天威般的光景,不變色。夏侯楙嚥了咽喉嚨,大吞一口唾沫,眼中儘是驚駭之色,口中卻是鄙夷冷聲道。

    「我看這人實乃危言聳聽,豈可深信!!」

    王平聞言,轉過身來,冷冷地瞟了夏侯楙一眼,冷聲叱道。

    「不知天高地厚,豎子不相與謀!!」

    「你!!」

    夏侯楙一聽,哪裡忍受得了,就yu發作。這時,曹仁卻忽然起身,猛地一擺手,制止了夏侯楙,然後邁開步伐,眼光銳利,冷冷地盯著王平。王平慨然相視,毫懼色。曹仁打量了王平一陣,見其未有虛假之色,不像是亂打誑語。少頃,曹仁默默地收回目光,面色凝重,轉身與曹操拱手而道。

    「陛下,我料此子所言並非虛言。陛下可曾還記得那文不凡當年便已善造奇物,那馬吊賭具,馬鞍馬鐙都是出於此人之手。後來聽聞,西唐兵甲之所以如此精良,卻都是全賴文不凡經過改良。若是文不凡果真研究出這等犀利軍器,我大魏不得不防!!」

    曹仁此下忽地提起昔日往事,曹操聞言,臉色連變,已是信了大半。曹操眉頭深鎖,凝聲向曹仁問道。

    「那依子孝之見,該當若何?」

    曹仁瞟了王平、孫乾一眼,用眼色示意曹操,然後不慌不忙地說道。

    「茲事體大,不可貿然抉擇,陛下當應從長計議。」

    曹操聽言,又見了曹仁的眼色,心裡會意,遂點了點頭,與王平、孫乾謂道。

    「此中厲害,朕已知矣。你等遠途跋涉而來,便先去歇息,待朕有決議,自然會召你等來見。」

    王平聽了,面色一急,腦海儘是成都城破之時的畫面,心如火焚,急yu再勸,催促曹操早作決定。

    孫乾卻是暗中伸手阻止了王平,畢恭畢敬地向曹操拱手而道。

    「如此,我等便先是退下。不過還望魏王早作決議,否則蜀雖有亡國之災,但恐怕泱泱大魏不久便亦要步蜀漢之後塵矣!!」

    孫乾一言落下,帳下各員魏將不忿然而起,怒聲呵斥。霎時間,曹操的虎帳好似被一陣陣怒罵聲震得搖晃起來。孫乾毫不變色,冷冷地拱手一拜,與王平一同告退而去。曹操看著兩人離去的背影,哈哈笑道。

    「哈哈。這孫公佑這張嘴皮子還是如此犀利。」

    曹操笑畢,遂教左右將兩人安置在右寨,暗中監視。安排定後,曹操神色一沉,默默地環視帳下諸位將士,沉聲問道。

    「有關西唐之事,諸位卿家有何看法?」

    曹操話音一落,夏侯淵立馬忿然起身,拱手喝道。

    「我等耗費如此多功夫,方才渡過長江,以我數十萬軍士之銳,不需數月,便能攻克東吳。豈可就憑這片面之詞,罔顧大局!?依末將之見,當迅起兵馬,早日攻克東吳。至於西唐,待我軍取得東吳基業,天下三分之二皆屬我大魏,西唐縱有那所謂的神器在手,又有何懼哉!?諸葛孔明能,難保蜀漢基業,卻來賺我等為其解燃眉之急,實在可笑!!」

    曹操聞言,細目剎地射出兩道精光,卻是不作聲色。這時,曹仁起身作禮,雙眼帶著幾分嚴肅之色,一臉凝重地接話道。

    「話雖如此。但以諸葛孔明能耐之高,西唐軍竟能勢如破竹殺至成都城下,可見那叫轟雷炮的軍器,絕非凡物。兼之適才聽那王平所言,這轟雷炮如有天威之力,此事還需謹慎為上。」

    曹仁話未已,帳下劉曄又起身發話,竟是認可夏侯淵之言,反駁曹仁。劉曄說畢,張頜亦起身發言,卻是認同曹仁謹慎之言。於是,帳內兩為兩班人馬,互相爭執,帳內剎時響起一片片嘈雜之聲。曹操坐於高堂,冷眼相看,被眾人吵得頭疼,忽地一聲冷哼,猛拍奏案。

    彭!!一聲驟響,嚇得正在爭執的一眾魏臣,立馬紛紛停住了爭執,閉上了嘴巴。

    「你等皆乃我大魏國之棟樑,如今卻如街集小販,成何體統!!?」

    曹操怒聲一喝,眾人皆懾皇威,連忙紛紛告罪。曹操擺了擺手,閉目養神,沉吟一陣,帳內霎時間又是鴉雀聲,靜得詭異。須臾,曹操緩緩睜開眼眸,凝聲而道。

    「伐吳大業,眼下正是關鍵,倘若撤軍,前功盡棄,朕實在不甘。何況,若大魏與西唐開戰,蜀漢、東吳得以養息,不出數年,便可東山再起。待那時大魏縱然克得西唐,但蜀漢、東吳必定聯手相抗。待那時三國鼎立,大魏要一統江山,必要耗費許多時日。故而此時撤軍,實乃荒唐之舉。不過西唐手持這般神器,卻又不可不防。依朕之見,當下可速遣人趕往洛陽,於河間、河內界首暗中調配兵馬。待朕平定東吳,即引大軍從建平而入,同時又教一將望河間、河內進軍。西唐於西川之戰,國力耗損極多。而朕之大魏,幸賴得諸位同心協力,國力尚大損。到那時朕兵分兩路,長驅大進,西唐顧此失彼,必敗疑!!」

    曹操此言一落,帳下一眾文武皆是面色一震,暗暗稱好,面面相覷後,齊聲拜道。

    「陛下雄才偉略,運籌帷幄,我等不如也!!」

    曹操聽眾人皆是認同,縱聲大笑,甚是欣喜,遂又凝se問道。

    「如此,誰肯復回洛陽,先去整備兵馬!?」

    曹操話未已,曹仁、張頜齊齊而出,不約而同拱手拜道。

    「末將願往!!」

    曹操細目一瞇,眼光如若蜻蜓點水一般,在曹仁、張頜兩人各是一點,然後面色一凝,似乎已有決議,徐徐而道。

    「統軍備戰,行兵佈陣,懏義不如子孝之jing。但若論衝鋒陷陣,兵法韜略,懏義卻又精於子孝。如此,進往洛陽調撥兵馬,整備戰事,應由子孝而往。當下伐吳大業正緊,朕還需多多依仗懏義。你等認為如此可妥!?」

    曹操一席話便將曹仁、張頜兩人的能耐道出,真可謂是一針見血。曹仁、張頜兩人聽了不但未有絲毫不忿,反而對曹操敬服比。曹仁、張頜面色一震,齊聲喝道。

    「陛下遣兵調將,用兵如神,天下雙,自然是妥!!」

    曹操聞言,哈哈一笑,遂傳令曹仁,當夜收拾行裝,速回洛陽整備兵馬。同時又喚人傳來王平、孫乾。少頃,兩人入帳拜見。拜禮畢,王平、孫乾兩人定眼一望,只見曹操坐於高堂,一臉笑意。兩人見了心頭一震,看來曹操定是有了抉擇。就在兩人思索間,曹操忽然笑道。

    「出兵西唐之事,朕適才已遣曹子孝回去中原籌備,一月內便可出軍。至於伐吳,朕耗費許多功夫,眼下正是關鍵之時,萬萬不可能撤軍,以致功虧一簣。不過你等不必多慮,東吳已長江之險,朕麾下數十萬兵馬,不出數月定能將東吳攻克。即時朕自當回軍殺往西川,與中原兵馬兵分兩路,齊而進軍。以解蜀漢之危。」

    曹操此言一出,孫乾、王平臉色皆是一變,卻絲毫喜色,反而都是憂心忡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