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吾名鯤鵬

封神卷 第二十二章 殺殺殺 文 / 莫嘯天

    紂王修建鹿台之事,弄得怨聲載道,奈何他一意孤行,就是有大臣想要勸諫,可是紂王連上朝都停下,讓他們也無可奈何。然而即便是如此仍舊有那忠貞臣子希望能夠喚醒紂王,挽救殷商基業。

    卻說當日雲中子雖然離開朝歌,不再管那狐妖之事,但是離去之際卻取文房四寶,留筆跡在司天台杜太師照牆上。「妖氛穢亂宮庭,聖德播揚西土。」題罷,逕自回終南山去了。待杜太師下朝回到家中,見到牆壁上的二十四字,其意頗深,一時難解;命門役將水洗了。太師進府,將二十四字細細推詳,窮究幽微,終是莫解。此事雖然沒有想明白,可是杜太師一直把這事情放在心中,鹿台修建完畢之後,暗想:「此必是當日進朝獻劍道人,說妖氣旋繞宮闈,此事到也有些著落。連日我夜觀乾象,見妖氣日盛,旋繞禁,定有不祥。今天子荒『淫』,不理朝政;權奸惑,天愁民怨,眼見興衰。我等受先帝重恩,安忍坐視?見朝中文武,個個憂思,人人危懼,不若乘此具一本章,力諫天子。」想到這裡,杜太師連夜寫成奏章,送到值班房,首相商榮本對雲中子所說除妖之事有些起疑,因為他知道雖然如今聖人門下不顯,可是曾經幫助人皇,五帝教化人族,這都是有記載的,而且雲中子名號還是傳播較久遠的,就算不是真仙,也必是有大本事之人。此時看完杜太師的本章,更是堅信宮中卻有妖孽。遂開口說道:「今日你我便強諫天子。」說完便拉著杜太師來到宮門外,二人來到宮門,卻見武成王被宮中武士叉出。忙上前想問個究竟,黃飛虎卻是不好開口,輕歎一聲,轉身而走。

    杜太師對商榮說道:「老相爺,武成王與大王情同手足,此時從宮中被趕出來,又不開口說話,想來武成王也是和我二人目的相同,乃是為宮中妖孽之事而來。」商榮說道:「武成王無功而返,這重責便落在你我二人身上了。」說完便讓武士前去通報。此時紂王正為妲己身體憂心,雖然妲己逃得性命,可是也是元氣虧損,聞聽內侍言道首相商榮和杜太師二人在宮門外候旨。不禁有些不悅,想道:「今日怎的如此多事。」可商榮乃是顧命老臣,卻是不好不見,遂命將商榮宣上來。商榮來到摘星樓,承上杜太師奏章,紂王看後對妲己言道:「美人,這杜太師也來說宮中妖孽之事。美人你看如何?」妲己聞言跪地泣道:「陛下,此必是朝中大臣不滿陛下寵信於我,故聯合起來預置賤妾於死地,不然怎麼會武成王剛走,首相和杜太師就來了。」紂王忙將妲己扶起說道:「美人快快起身。那依美人之見,此事當如何處理?」妲己說道:「前日雲中子乃方外術士。假捏妖言,蔽惑聖聰,搖亂萬民,此是妖言亂國;今杜元銑又假此為題,皆是朋黨惑眾,駕言生事。百姓至愚,一聽此妖言,不慌者自慌,不亂者自亂。致使百姓皇皇,莫能自安,自然生亂。究其始,皆自此無稽之言惑之也。故凡妖言惑眾者,當殺無赦!」紂王聞言沉思片刻,說道:「就依美人所言。」遂下令命人將杜元銑首,以警示眾臣。

    商榮百般勸阻,卻是無有用處,杜元銑直言進諫,卻無辜被殺。被殺之後。魂魄飄飄蕩蕩卻是來到崑崙山玉虛宮,進了封神榜。杜元銑地魂魄剛進封神榜。元始天尊便已知曉,心中思道:「這封神榜上第一人已然上榜,這封神之劫已然開始,是時候讓弟子們早作準備了,免得貽誤了時機。」

    第二日,朝歌中一眾大臣聞聽杜太師無辜被戮,皆是驚怒非常,上大夫梅柏直言上諫,惹怒紂王,他欲將梅柏梟首。不料妲己說道:「陛下,人臣立殿,張眉豎目,詈語侮君,大逆不道,非一死可贖者也。」紂王問道:「那當如何處置?」妲己說道:「臣妾曾聞,夏桀昔年曾制一刑具,高二丈,圓八尺,上、中、下用三火門,將銅造成,如銅柱一般;裡邊用炭火燒紅。卻將妖言惑眾、利口侮君、不尊法度、無事妄生諫章、與諸般違法者,跣剝官服,將鐵索纏身,裹圍銅柱之上,只砲烙四肢筋骨,不須臾,煙盡骨消,盡成灰燼。,名為『炮烙』,若是製成此刑具,朝中一眾奸猾小人,當不敢再辱及天子。」紂王笑道:「此刑具大妙,不想美人還如此多才,哈哈哈。」

    這炮烙之刑卻是昔年夏桀所造,後商湯將其流放之後,便將此刑具毀去,不料今日卻在帝辛手中重現,若是商湯泉下有知,不知會如何去想?不日炮烙造好之後,紂王便在大殿之上將梅柏處死。首相商榮見大王昏暈至此,心中大為失望,遂辭官返鄉。黃飛虎卻是再次闖入內宮,見到殷壽之後,便頓首拜道:「陛下,砲烙不是砲烙大臣,乃烙的是大商江山,砲的是成湯社稷。古雲道得好:『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今主上不行仁政,以非刑加上大夫,不出數年,必有禍亂。」紂王聞言,直氣得五靈神暴躁,三味火燒胸,大罵道:「黃飛虎你焉敢咒我,前有雲中子那妖道欲害蘇美人,萬幸蘇美人無事,寡人念及多年同窗,未曾理會與你闖宮之事,今日你又來詛咒於寡人,汝以為寡人當真不敢殺你?」黃飛虎回道:「我黃家深受皇恩,至我黃飛虎,已是六代。若是用臣一命,能讓陛下悔悟,臣不惜此頭。」紂王雖然日漸昏聵,但心中還是知道,自己可以殺杜元銑,也可以殺梅柏,但是自己缺不了黃飛虎這個保駕地大將軍。所以雖是怒火沖天,但心中還是未起殺心,只讓殿前武士將黃飛虎打出宮去。殿前武士無奈,只得將黃飛虎一頓亂棒打出宮闈。

    眾臣知道黃飛虎前去見駕,都在宮外等候,此時見黃飛虎被打出來,心中都是一涼,歎口氣,搖搖頭走了。只留下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啟、微子衍五人,五人前去扶起黃飛虎,首相比干只說了一句:「武成王……。」卻是沒了下文,卻是連他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黃飛虎。黃飛虎拱手對五人說道:「五位殿下,我黃飛虎無能啊,未能勸回大王。」剛說出此言,這位百戰餘生的大將卻是嚎啕大哭。他哭的不是自己受了委屈,而是眼見殷商社稷敗壞,自己卻是毫無辦法。五位王爺也是暗自垂淚。

    此時宮闈之內卻是起了一樁禍事。原來,中宮姜皇后聞聽紂王在妲己的蠱惑之下,殺杜太師,炮烙梅柏,棒打黃飛虎,心中怒氣橫生,想自己好不容易才醫治好紂王那邪氣病症,卻被一個女人徹底毀去。起駕前往壽仙宮,欲勸諫殷壽。卻是平白惹得紂王不悅,妲己怨恨。第二日,朔望之辰宮中嬪妃皆去朝賀皇后,姜皇后又在黃妃、楊妃面前將妲己一陣喝罵,妲己羞愧而退,心中怨恨愈深。遂暗自召來費仲,讓其設計暗害姜皇后,最終使得姜皇后慘死,兩位皇子在方弼、方相兄弟二人的幫助下出逃。後紂王下旨追趕,雖得武成王暗中相助,卻也是未曾逃脫,反累得商榮慘死。兩位皇子卻是被闡教廣成子、赤精子所救。所謂虎毒不食子,紂王迷失至此,也當他商朝基業毀於他手。

    而紂王自姜皇后死後,擔心東伯侯姜桓楚心痛女兒慘死,興兵報仇,便召來費仲商議此事。費仲奏道:「陛下,姜後已亡,殿下又失,商容撞死,趙啟砲烙,文武各有怨言,只恐內傳音信,構惹姜桓楚兵來,必生禍亂。陛下不若暗傳四道旨意,把四鎮大諸侯誆進都城,梟首號令,斬草除根。那八百鎮諸侯知四臣已故,如蛟龍失首,猛虎無牙,斷不敢猖獗。天下可保安寧。不知聖意如何?」紂王聞言大悅,言道:「愛卿所言大善。」隨即發詔旨四道,點四員使命官,往四處去,詔姜桓楚、鄂崇禹、姬昌、崇侯虎四人,上朝歌面聖。這四人接到旨意之後,都快馬向朝歌趕去。其他人不必多說,單表西伯侯姬昌。他對於朝著局勢一直是清楚的,這倒不是他另有心思,而是他們這樣的諸侯,難免引起君王猜忌,自然要防範一些,對於紂王殺戮大臣之事,他雖然心痛,可是也不敢勸諫,否則只會招致更大的災禍,他以伏羲八卦為自己卜了一卦,算出自己有七年之厄,就交代了西岐的諸事之後,前往朝歌面聖。

    來到朝歌之後,知道了姜皇后之事,東伯侯姜桓楚當場暈倒,不省人事,其他幾位也是面面相覷,對於召自己來朝之事紛紛猜測。第二天。朝堂之上,姜桓楚與鄂崇禹當場被殺,崇侯虎被費仲、尤渾二人保下,姬昌也被黃飛虎等人保下,隨後卻被囚禁在羑里。姜皇后之事,原本怕姜桓楚造反,就施加了保密政策,但是戕殺兩大諸侯之事,卻是故意造勢傳出,想要起到威懾的作用,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姜文煥,鄂順全都起兵造反,尤其是姜文煥,那是差點氣得暈倒,妹妹被殺,兩個外甥生死不明,現在老父也被處死,他是徹底瘋狂了。對於兩大諸侯造反,還好現在殷商只是大臣損傷,下轄的那些大將都沒有動搖,對上兩大諸侯一時也是不落下風。

    雖然明人眼中紂王與妲己每日裡就是飲酒作樂,但是卻不知妲己每時每刻都心中忐忑,鯤鵬讓她盡情殺人,殺得越多越好,但是她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殺得夠不夠,只能大約估摸著,計劃著要不要再多殺幾個。紂王以為她身子不好,就問她要不要醫治,頓時妲己心生一計,她言稱無礙之後就假裝昏倒,昏睡不醒,紂王一時急壞了,那些太醫們都看不出什麼病症,惹得紂王破口大罵,說若是妲己醫治不好,就要他們所有人陪葬。大臣們聽到此事,都是喜笑顏開,就差放鞭炮,擺酒設宴了,想著妲己妖女速速死去,好讓大王回心轉意,精於朝政。誰知道那妲己的妹妹雉雞精,化名胡喜媚出了個注意,說是以聖人之心,不論是何種病症都能醫好,紂王當即聽從,可是聖人之心那裡去取?胡喜媚就說聽聞亞相比干,有一顆七竅玲瓏心,若是以他心為藥引,定然可以醫好妲己。

    紂王此時也是真的迷了心智,召來比干,問他願不願意為殷商犧牲,比干沒有多想,叩拜立誓願為殷商赴湯蹈火。紂王就道出妲己病症之事以及醫治之法,比干聽聞,幾乎差點跌倒,良久之後,他慘笑一聲,指著紂王罵道:殷壽!當日你父囑咐你之事你可還記得!你如此作為遲早我殷商六百年基業毀於你手!紂王一時就要有些清醒,只是暈了一下之後就冷喝道:皇叔!我敬你長輩才詢問與你,我殷商江山鐵通一般,寡人定然會讓他延續萬萬年!說完就喚來衛士讓他去把比干的心剜出來,那衛士怎麼敢,比干一把奪過匕首,在胸口一刺,一代亞相就此隕落,而妲己之後也病情好轉,還讓紂王厚葬比干,只是比干神魂早已入了封神榜。比干之事黃飛虎後來才知道,看著比干的屍首,痛哭流涕,對於妲己之恨是傾盡四海之水也難以相抵,但是他只能強忍著,想等到太師聞仲還朝,誅殺妖婦,只是他不知道,他不反商,聞仲是回不來的。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