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起明末

小說博覽 五百零六章華夏文明的崛起! 文 / 蘇北小白領

    五零章華夏明的崛起!

    登基,立國是件大事,自然需要準備無數的東西。就是通告天下,審查那些前來觀禮的人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完成的。]

    幸好,內務部對台灣內部的控制是非常的嚴密,除了那些外來的邀請者之外,所有的人都是底細清白的。

    另外此期間,第一,第二野戰師被緊急調回台灣,負責台灣島的防務,海軍第一第二第三和特別艦隊也組成了一支戰艦數量達到二艘臨時聯合艦隊,護衛台灣的海域。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台灣島,防禦力量是為強大的時候,就是大明這個時候,傾全國之力也無法攻下台灣島。

    同時,觀禮邀請也送到了幾乎所有可能來到台北觀禮的國家手,包括大明,日本,緬甸,印莫臥兒王朝,各蒙古王公等等國家。

    而且即使是因為路途遙遠,不可能送達其國內的歐洲國家,也向這些國家的代表送了一份觀禮邀請函。

    說實話,這裡面大部分國家心,對華帝國立國,蕭明乾登基,是非常的不好受的。因為華帝國的崛起,使得他們的身邊有了一個強大到了極點的龐然大物,嚴重破壞了亞洲地區,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力量平衡。

    何況,華帝國之前的十數年內,滅亡了十數個國家。這樣的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崛起自己的身邊,誰都會感到極大的壓力。

    特別是大明,蕭明乾定下國號為華帝國,那將大明置於何地。一時間整個大明是群情激奮,從朝到明間,對蕭明乾都是罵聲一片,稱台灣這是沐猴而冠,恬不知恥。

    不過,再罵也沒用,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雖然華明的繼承方面台灣的確遜色大明不少,但是對華明的展來說,台灣比之大明加的擁有活力。

    因為台灣的崛起,使得東方明西方明面前並沒有處於劣勢,反而是強勢崛起了。

    華夏的傳統思想華帝國的這種寬鬆的思想環境之下,通過不間斷的激勵,迸出了燦爛的火花。即使是郭邢這樣的儒家弟子現也不會僅僅抱著幾本先賢的書本死啃了,開始對孔孟的學說進行符合時代的解說。雖然這有些牽強,但至少不會以古老的理解來限制現的頭腦。

    而華夏的傳統化和技藝是台灣迸出了炫目的光芒。因為台灣擁有來自大明各地的姓,他們將各地的化形式和傳統技藝也帶到了台灣。

    不管是人的琴棋書畫,還是明間的傳統戲曲;不管是救死扶傷的傳統醫,還是強身健體的華武術;不管是璀璨的傳統學,還是多樣的民間工藝;不管是傳統思想,還是民風名俗,都這小小的台灣島上匯聚一堂。

    大規模的不分地域的移民,使得這些傳統化都這一個小小的島嶼上匯聚一堂,同時也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融合,並社會的展過程,產生了巨大的進步。

    就拿醫來說,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刺激下,不少明間的名醫將自己的珍藏給拿了出來,不僅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使得台灣的醫這種大規模的交流當,開始大踏步的前進。不僅遠遠的超過這個時代的西醫,就是大明某些領域也無法與之相比。

    而華武術,同樣得到了巨大的進步。蕭明乾本身是個喜歡武術的人。上有所好,下必興焉。再加上南洋各地的姓時刻要面對那些不服台灣統治的土著的襲擊,所以武術教習是遍地開花,深受姓們的喜愛和追捧。

    期間是誕生了不少驚才艷艷的天才人物,他們不少人都受到過蕭明乾的接見和交流。

    各種實例是不勝枚舉,可以說,台灣雖然高端思想方面還比不上大明,但是作為基礎的傳統化方面,比之大明加的繁榮加的富有活力。

    有了這樣的基礎,難道還怕產生不了思想上的昇華。所以說,華帝國這個國號是名至實歸。大明的那些儒家士子的詆毀和謾罵顯得那麼的蒼白而無力。

    陷入了儒家沒落的深淵的大明明間化,充斥著無數腐朽的東西,三綱五常,假道學,八股,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是女子纏足這種東西都嚴重的禁錮著人的思想和身體,讓人壓抑的透不過氣來。

    這樣的環境之下,儒家士子只能如同書蟲一般,瘋狂的啃著那幾本可以讓他們升入上等人的階層的書籍。

    或許有人不認同這些,甚至有極少數人認為這些都是華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這些都將阻礙明的展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而蕭明乾的雷霆手段下,摒除了這些糟粕的台灣,才真正的能夠擔任起讓華夏明閃耀全世界的責任。

    不管崇禎如何的怒,不管大明的明間如何的群情激奮,是否參加這個觀禮,始終要擺大明君臣的面前。

    說實話,身為華帝國的敵對國,不去觀禮也沒什麼。而且大明的那些官員普遍高傲的不行,不認為自己有去那不通禮儀的虎狼之國去觀禮的必要。

    是的,台灣現大明的眼已經從蠻夷小國變成了虎狼之國。這種轉變連大明自身也沒幾個人注意到。

    但是吳榮堂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極力勸說崇禎皇帝派遣大臣前去觀禮。就算是為了去摸清台灣的底細和下一步的行動,也要去參加觀禮。

    終崇禎皇帝無奈的答應了這個請求,現的華帝國的國力已經遠超大明,去這樣的一個國家去參加立國大典,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只是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派誰去台灣。這個問題實是讓眾大臣為難。沒有人願意去參加華帝國立國大典的觀禮,因為這需要這個人華帝國這個強大的興國家面前,不能有損大明的威嚴的同時,還能不失禮儀。

    終,選來選去,將這個時候還只是個禮部四品官的史可法推了出來,那些大臣的理由就是,史可法上次出使台灣,有禮有節,不失大明的威嚴,所以是佳人選。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