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王爺的奮鬥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八章 利弊得失 文 / 讓你窩心

    「自順安軍東至莫州二十里,皆是川塹溝瀆,葭葦蒙蔽,泉水縱橫,此乃匈奴天牢之地也,彼則不能馳騁。又東北至雄州三十里,又東至霸州七十里,又東至海水口,皆是營田堤岸,隰水漸洳,此乃匈奴天陷之地也,彼則不能騎射。」

    這片漫無邊際的沼澤就是女真騎兵們的噩夢,他們在其中掙扎、呼喊,像無頭的蒼蠅一般在這巨大的陷阱中四處亂轉,最終一個個水窪成為了他們的安息地,留在了那裡發臭、腐爛,最終化作孤魂野鬼永遠在這異鄉的文安窪中徘徊、哀嚎。

    趙檉不得不佩服宗翰這小子的野外生存功夫,居然躲在窪中十多天,和宋軍搜捕部隊在百里葦叢中玩兒起了藏貓貓,靠著捕魚撈蝦,吃葦根活了下來,熬到宋軍撤圍,晝伏夜行的逃過界河,在那裡遇到了同樣狼狽不堪的兀朮。兩人在界河等了數日,收攏逃回的殘軍,點點數不過千人!

    這次戰役,宋軍斬首三萬五千餘人,而那些死於沼澤中的人根本無法統計,但這個戰績也足以傲人的了。不但重創了侵入宋軍的兩路金軍,而且再次挫敗了女真人入主中原的野心,極大的削弱了金軍的實力,震動了金國上下和周邊諸國。

    吳乞買聞報痛心疾首地說:此次南下的失敗,是大金起兵以來最慘重的失敗!此次不僅折損了二皇子翰離不,戰神完顏婁室兩位領軍人物,吳乞買的長子宗罄被俘。大小戰將三百餘人殞命。精銳軍兵更以十萬計,可謂是空前的大損失。這直接導致金軍的實力驟降。成為由盛轉衰的節點,喪失了短時間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能力。對宋全面轉為防守。

    經過滅遼之戰,金國的將士們終於見識到了中原宋國的富庶和繁華,他們第一次產生了想長期佔領這塊土地的野心,因此要徹底以武力征服這塊土地,使宋國的百姓們臣服於金國。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非但沒能使他統治整個中原的美夢成真,相反卻喚醒了整個中原人民的血性,使金國成為整個中原人民的仇敵。

    ………

    戰爭暫時結束了,趙檉站在霸州的益津關城樓上向北眺望,隔著界河那邊就是燕京地界。大宋幾代帝王朝思暮想之地,卻一次次無功而返,損失了數十萬的軍兵,而前幾年短暫的佔領卻險些招致滅國。

    「二爺,該走了!」趙信輕聲說道。

    「嗯,我們馬上還會回來的,那裡將重歸我們大宋!」趙檉收回目光道。

    「嗯,到時我陪二爺一起再來看!」趙信拉著王爺的手說道。

    「呵呵,這也許是最後的機會了。一入京城深似海啊!」趙檉略帶惆悵地說道,皇帝出行再不可能像過去輕車簡從,想去哪裡便去哪裡啦!

    「陛下,請移步起駕!」這時張所上前施禮說道。此次他已經被任命為高陽路安撫使,統河間、霸、莫、雄、清、冀、滄、恩、保定、永靜、信安十一府州軍,負責河北平原中部和東部的防禦。鎮守雄州瓦橋關、霸州益津關和信安軍淤口關,這河北三關。

    「張大人。女真人遭此大敗,雖不會再挑起大戰。但是必不甘心失敗,還會派兵擾境,所以你不但要安撫百姓,讓他們早日回鄉,還要勤練軍兵以備邊患!」趙檉邊走邊叮囑道,中興軍不能常駐於此,守衛邊境還需要組建新的邊防軍擔當,兵員就以五馬山義軍中選拔,趙邦傑為兵馬總管,這個人是太上皇封的,不能不重用,但是還需鍛煉。

    「微臣謹遵陛下教訓,定不負所望!」張所恭謹地說道。

    「鵬舉,你初當大任,當謹慎行事,切不可義氣用事,遇事三思而行!」趙檉又對送行的岳飛言道,這次他再次以其收復保定軍之功將他升為定州路兵馬總管;以王瑾知中山府,兼任定州路安撫使;陳遘升為兩河轉運使。

    「末將定不負陛下所望,整軍備戰,收復燕京!」岳飛施禮道,他自從跟了王爺官坐火箭似的往上升,定州路統中山、保、深、祁、廣信、安肅、永寧、順安八府州軍,西起常山,東接雄州與燕京接壤,此路扼守太行山東麓大道北段,山開川平,利於騎兵突擊,為歷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首選,在戰略防禦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讓他一個從軍不過數年的人擔當此任,可謂是破格提拔了。

    趙檉隨後又再次祭拜了在此次戰鬥中陣亡的宋軍將士,讓張所立碑紀念並親提碑銘。這時三軍犒賞完畢,鳴炮開拔,隨行出征的中興軍各軍及河南各府州軍同時南返。早在數日前,趙檉便分別傳書汴京和大同,並告知沿途各州縣,準備相應之物。

    大軍緩緩而行,回京的路也顯得異常漫長,趙檉躺在車中,身上十分疲憊卻難以入眠,被一種莫名的亢奮纏繞,想到自己要管理一個帝國,說不出是高興還是緊張,就如同自己第一次走上戰場一般,不知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樣的未來,史書上將如何評述自己這個憑空多出來的玩意兒…

    趙檉前世和大多數人的印象是一樣的,認為唐朝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但是隨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瞭解,雖然是最為黑暗和沒落的時期,可他對宋的有了更深的體會,與宋相比大唐帝國只不過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而已。

    的確,在大唐帝國看似燦爛華美的外衣之下,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閃現著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儘管有過開明的「貞觀之治」,有過浮華的「開元盛世」,但卻無法掩蓋唐王朝手足相殘的卑鄙,殺戮大臣的凶殘,「安史之亂」的浩劫。宦官擅權的骯髒,藩鎮割據的禍亂。黃巢起義的災難,以及唐末五代那無盡的殺伐與紛爭。

    特別是五代十國的多事之秋。武夫當政,獨夫用權,視人命如草芥,視篡奪如兒戲,視戰爭如家常便飯,甚至引狼入室,割地求榮,將好端端的中華大地糟蹋得生靈塗炭,慘不忍睹。

    趙匡胤代周自立後。定下偃武修文的國策,立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誓約,使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少殺戮大臣的朝代,也是罕見的沒有爆發全國性農民大起義的朝代。

    宋太祖推行文治,極有遠見的實行了「三權分離」的制度設汁,將過去由宰相統領的行政、軍政、財政大權一分為三,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大臣就難以「一手遮天」。此外.宋大祖還實行了官職、差遣分離的制度,只有差遣才是實職,同時地方官三年遷轉一次。從而杜絕了派系的產生。

    宋朝除秘密立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外,還廣開言路,開清明之治,提高台諫地位。設立御史台和諫院,這是兩個職責類似、威權極重的監察、輿論機構,一般由那些學術、才能、品行優良的出任其職。並准許「風聞言事」。

    宋代皇帝優禮士大夫,就是為了與其共同冶理天下。宣稱「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雖有虛偽之嫌。但是卻開了約束皇權,君臣共天下的歷史先河。朝廷出台政策,皇帝必須充分徵求臣子意見,「熟議」之後方能頒行。否則臣下可以「封駁」,拒不執行皇帝的命令。而皇帝除了撤換大臣以外,別無他法,因此不敢「行亂政」。

    此外,宋代還以「宗室成員不得任中樞要職」防諸王作亂,以健全科舉制廣納賢才,以嚴格制度防宦官專權、後宮干政……在一系列嚴密而寬仁的政治制度推行下,文官制度使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造就了中國古代政治最為開明的時代。

    「主柔臣強」成為宋代政治的顯著特點。開明的政治,使宋代實現了集權下的「分權」,民主的曙光已經初現。而當時,非洲還是原始社會,美洲仍是一片蠻荒,歐洲則在血腥和黑暗中徘徊。擁有當時最先進政治制度和最民主作風的宋朝,遙遙領先於整個世界…

    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王朝和國家的衰亡都從道德淪喪開始,宋也不能獨善其身。趙宋王朝也在歷經了政治上從積極改革到意氣用事再到私慾橫行,軍事上從求勝心切到戰而不利再到一味求和,文化上從寬厚仁和到故步自封再到寡廉鮮恥,最終無可奈何的走向衰亡。

    儘管趙匡胤以其超人的智慧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但他卻無法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能夠和自己一樣勤國是,勵精圖治。宋最終走到國破家亡的地步,無不與他的不肖子孫道德淪喪和戰略失誤有關。

    到了趙佶登基時,蔡京之流坐穩朝堂,君臣二人將人世間驕奢淫逸、荒唐無恥之事發揮到了極至。當朝君臣尤其是士大夫的無恥,造成「亂自上作」,「敗自下生」,「社會灰化」,擁有「士人風骨」的社會精英,幾乎全部被排斥在了權力核心之外。而統治面臨崩潰的時候,反而是那些在野的社會精英成為抗敵救亡的中堅力量,書寫了最為悲壯的一幕…

    ………

    對於現代的國家制度,趙檉雖然不是深有研究,但是他也知道文官制度已經成為世界的主流,三權分立也成為現代民主國家的標誌,這足以說明這種制度的先進性。設法立制,多是為了克服以往弊政,其所立之制,不乏可供後世借鑒之處。

    「家天下」的政體本身就決定了這個制度是為維護趙氏政權的傳承和統治服務的。趙匡胤即位後,深鑒五代時期五人專權跋扈之弊,所以才注重任用科舉出身的文臣,他曾說:任命文臣為官,即使都去貪污,也比任用武將的危害小!可見制定的目的就是取代過去的貴族政治和武人政治,達到強幹弱枝、尚文抑武的效果。

    制度是好制度,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鞏固了**主義中央集權,照顧了方方面面的利益,較好地調整了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使宋朝統治的百餘年間較少有大的**,從而保證了其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大發展。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宋代的文官制度也帶來了各種嚴重的政治惡果。

    首先,由於相權低落,台諫權重,致政出多門互相掣肋;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於朝,行政效率低下。史稱「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務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這也導致金軍已經渡過了黃河,而朝廷還沒有商量出應對之策,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另外,為牽制地方,宋室加設了許多官職,使官僚機構龐大。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與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起居令人不執記事之筆;……至於僕射,尚書、丞、朗、朗中、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秘書、殿中二省名存實亡,九寺、五監、尤為空官。但是不做事不等於不給開工資,這造成了財政拮据,國用日竭,十羊九牧成了真實的寫照。

    再者,中央集權雖有助消除軍事割據,然矯枉過正,造成地方之過度嬴弱。地方官吏事事聽命於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稅收又盡收歸於中央,故地方貧弱,無從建設,一旦有事很難應變。正是兵也收上,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後果就是「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矯枉過正』解決了一時之困,可長此以往幾代皇帝不敢違背祖制,不能勇於糾偏改革,最終造成極為嚴重的惡果,不僅影響到了國家的發展,還導致有宋一代積弱的局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