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七百二十六章 缺糧的紅線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    平台。

    楊改革正在拿著尺子仔細的比量。

    放出了邊軍和皇協軍進入遼東,確實取得了不的進展,以瀋陽為中心的廣袤地區,開始不斷的被標上明朝的記號。

    「瀋陽」楊改革拿尺子比了一下。然後有拿尺子比下一個城池的距離。

    「鐵嶺」楊改革出了另外一個城市的名字。這個城池,距離瀋陽又是一百里。

    「建州」楊改革又拿尺子比了一下,又道。運些標記出的地點,一個比一個遠。

    「……………,這些個城池,如今都是我大明拿下的……」楊改革道。

    周圍都是重臣,都認真的聽著皇帝話。

    「這越往北,壓力越大!」楊改革不得不如此道。前線的大軍拿下鐵嶺,建州這些地方,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麻煩還是麻煩在糧食和補給上,對於明朝來,路途實在太遙遠了些,大軍的吃喝拉撤,越往北,消耗得越多,越難以保障。

    「回稟陛下,是的,以我大軍的戰力,拿下這些地方都不是問題,問題就出在了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後勤難以補給……,這還是依靠邊軍皇協軍以戰養戰的結果,若是全部依靠後方補給,則更加艱難…」袁崇煥回答道。

    楊改革一陣無語,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總是殘酷的,總會出現各種意外。大軍壓平遼東,固然爽,但這後勤壓力也是格外的大1本來,即便是增加些軍隊吃喝,楊改革咬咬牙,也還能堅持,畢竟邊軍和皇協軍是以戰養戰,所需補給較少,倒是還能支撐,可問題就出在,到遼東去的,不僅僅只有軍隊,還有移民,還有災民,和數十萬移民的吃喝拉撤相比,軍隊那點人數,倒不是大問題了。

    「陛下,移民遷徙,再算上東江鎮,錦寧等原遼東軍民還遼,這總數人,怕是有好幾十,百萬了,……陛下,這糧食的缺口相當大,如今離七月夏糧收穫還有一兩個月,只怕戶部預備的糧食是撐不到那麼久了,若要支撐下去,只怕得限量供應了,…陛下,臣失職,還請陛下責罰」戶部尚書畢自嚴很是自責的道。他倒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了出來,原本戶部也做了計劃,也早早的從南方調糧,可計劃

    趕不上變化。南方的糧食,除了一部分要通過黃河往陝西送之外,也還有一部分走海運運到了天津,供移民之用,還得準備前線的軍糧,今年又是大災年,北方糧食急劇減產,南方還得往北方數省輸糧,壓力陡增。

    即便是提前做了準備,可到了現在,整個明朝的糧食都有些捉襟見肘。原本用於遼東的糧食,也是早有準備的,但奈何移民和還遼的人實在太多,一下子多出這麼多張嘴吃飯,這原本就有些捉襟見肘的糧食儲備,立刻跳到紅線以下,處於危險狀態。

    楊改革一陣頭疼,如今自己也算是將大明朝上下捋順了,不存在那種南方將糧食囤積起來,屯而不售的事,雖然價格有些高,但絕對是將整個明朝的糧食都調動起來,可到了如今,還是缺糧,楊改革也沒轍,在古代,人口遷徙,大軍作戰,實在是一件相當難的事,僅僅是吃,就絕對會把絕大多數朝廷和官員嚇死,也難怪中國古代向外擴張的動力不足,這還沒把敵人打死呢,自己就先把自己折騰死了。

    楊改革知道,這是全國性缺糧,不是開幾個倉,弄幾個大地主就能解決的,供不起糧食的開銷,不僅僅是移民受阻,連軍事也會受阻,甚至重新引燃農民造反。雖然也可以通過限量供應糧食來解決,可這絕不是一個好東西,一旦出現這個東西,對社會必定造成巨大的衝擊,對自己必定造成巨大的衝擊,很多正在進行的計劃,都必定會受到影的。

    「此事朕知道,卿家不必自責,這也不是卿家的責任,天災,大規模減產,加上供養大軍,加上移民遷徙,要支撐起其中任何一樣,都不容易,如今戶部能做到這午模樣,也算是極為難得了,卿家不該自責,朕因該感謝卿家才對」楊改革得是實話。在這種全國性的缺糧,到處需要糧食的局面下,將全國的糧食調動到這種程度,在古代社會,已經到了極限了。這三樣,隨便一樣拿出來,就夠任何一個古代王朝喝一壺,楊改革如今三樣同時存在,這壓力,不是知情人,根本難以想像,也就如今楊改革拿海量的銀子支撐,將全國的糧食運作到極限,否則,必定是難以想像的後果。

    「…臣謝陛下不追究之恩,可還是缺糧,這該如何是好?」畢自嚴道。

    皇帝並沒有回答畢自嚴的話。

    「……陛下,起來,今年遭遇如此之災,還能遷徙如此之多的災民,還能供養大軍作戰,實則,還是依靠了陛下推廣蕃薯得力,否則,早就支撐不下去了」畢自嚴見自己把話到死胡同裡去了,又起他的話題,把話題帶出來,他的壓力大,想必皇帝的壓力更大,他也不想皇帝為這些事著急。

    楊改革不經意間,瞟了畢自嚴一眼,這頭上,居然有不少白髮,楊改革倒是看得一楞,楊改革不記得畢自嚴什麼時候有白頭髮了。在外人看來,大明朝朝氣勃勃,意氣風發,連戰連捷,可誰能想到,也是如履薄冰,主持國家運作的官員,也會急得白頭髮。

    韓爔一直低頭不悟,想起的是前些日子,皇帝跟他們的話,大明朝不過是在不斷佻離地獄的吞噬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盛世輝煌,更談不上什麼遠邁漢唐之類的,大明朝是在逆水行舟,不進就會退。現在的韓焙,倒是更加理解這句話了。

    「…是!這蕃薯,可是朕的大救星,今年能發揮奇效,也不枉朕下了那麼大的功夫去推廣它……」到這裡,楊改革一陣慶幸,一陣後怕,一陣得意。若不是徐光啟早早的給自己準備好了適應南北方種植的蕃薯種子,若不是徐光啟一直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甚至要求把蕃薯的推廣提高到國策的高度,或許今年蕃薯的種植,絕不會有如此之規模。在這種天災下,還要搞大規模移民,還要供大軍作戰,實在是難以想像,即便是調度得力,集中全國的糧食應對災荒,只怕也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即便是有銀子,也沒地方買糧食,只能看著這三根崩斷,甚至會讓整個局面翻轉。

    「施首輔,今年蕃薯的推廣如何?如今北方乾旱,補種蕃薯的事進行得如何?」既然到了這個問題,楊改革又問到施鳳來。

    「回稟陛下,此事臣一直在督辦,如今從各地報上來的情況來看,補種蕃薯的情況良好,絕大多數遭災的地方,都願意補種蕃薯,各地官府也都盡職盡力,積極督促,今年的蕃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必定有相當大的提高……,這也多虧了陛下給天下的百姓指了一條明路,也多虧陛下給天下百姓做了示範,若是沒有陛下依靠種植蕃薯獲利的事,天下想要推廣蕃薯,只怕難上加難」施鳳來立刻上報自己這邊的情況。今年推廣蕃薯,他倒是信心滿滿,充滿了自信,比去年剛開始推廣蕃薯的時候可大不同,去年推廣蕃薯,幾乎寸步難行,地方官員多是敷衍了事,蕃薯的產量少的可憐,實在是對不起那一百萬的蕃薯推廣費。但今年不一樣了,有去年皇帝做的榜樣,依靠種蕃薯賺了大錢,很多沒遭災的地方就自行改種起蕃薯了,可謂形式喜人。去年花了那麼多錢推廣蕃薯唯一的效果就是幾乎每一個州縣都有蕃薯種子,都知道蕃薯怎麼種,為今年大大規模種植提供了經驗,這也算是額外的收穫了。

    「好,此事,首輔還要用心,還要不斷的催促各地補種蕃薯,邊牆內外,遼東那些地方,卿家也要多用心,歸地方官府管的,卿家也要多催促,不歸地方管的,朕會下令的……」楊改革道。楊改革這就是的邊牆,遼東種植蕃薯的豐,如今遼東那麼多的人吃馬嚼,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楊改革去年種下的蕃薯,遼東去年就開始大規模的種植蕃薯等作物了,今年的規模更大,對於緩解糧食緊張,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今年雖然糧食形勢緊張,糧食儲備已經到了紅線以下,可今年又快到了豐收的季節,只要再支撐得一兩個月,到了七八月間,就可以接上今年夏收的糧食了,再撐一兩個月,到了九十月間,全國種植的蕃薯都將成熟,更是不怕沒吃的。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楊改革一直就把糧食的產出作為自己關心的重中之重,對於糧食的持有,一直當成自己的頭等大事。如今糧食的儲備下滑到紅線,楊改革鼻然有些頭疼,但也不至於驚慌失措。

    「臣領旨!」施鳳來答道,今年他推廣蕃薯,終於是出彩了,倒是有點挽狂瀾於既倒的模樣了,人也是格外的精神。

    「對了,徐師傅,大琉球那裡,今年的第一期稻子已經收穫了,產量可觀,朕已經讓徐師傅盡量的把糧食運到北方來,先解北方缺糧之苦,想徐師傅大琉球的糧食一到,這缺糧之苦,一定會緩解的……,朕估摸著,再有半個月左右,糧食就要到天津了……」楊改革又道,糧食的重要性,楊改革向來不會忘記。對於自己花費巨資打造的糧倉,楊改革也很是得意,也很有成就感。

    「大琉球?」」

    「已經收穫子?」」

    「已經起運子?」」「快到天津了?」」平台裡,是一陣的驚訝和意外。大家雖然都不自己種稻子,可也吃了那麼多年的米,好歹也知道夏稅什麼時候收,如今才五月下旬,這麼快就收穫了?而且是糧食快從大琉球運到天津了,這簡直難以相信。

    「……………,陛下,這才五月,這不會是……」施鳳來當意外的問道,五六月向來就是青黃不接的日子,可如今第一批新米即將上市「怎麼,朕還會騙人不成?這麼大的事,朕能假話麼?那大琉球一年可產糧兩到三回,最早的稻子,年初就插秧,四月中旬就可收穫,五月就可入倉,如今運到北方來,又有何不可?」楊改革笑道,對於自己的成就,相當的得意,在這青黃不接的時日忽然運來了新糧」對於穩定糧價和人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震撼可想而知。

    以巨資移民台灣,開發台灣,楊改革原本的打算,除了安置災民,更有著其他考量,比如,在日後遭災,極度缺乏糧食的時候,用來和南方那些囤積糧食的糧商打對台戲用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自己的糧食產地,有了自己的糧食來源,楊改革也才敢放開手腳做事。楊改革最開始的打算,是在內地最青黃不接的時候忽然殺出一批新糧來,以此來作為逼迫糧商們讓步的手段。

    這是楊改革退一萬步的後手,迫不得已之後的手段,當然,現在南方已經被自己捋順了,倒是沒拿個不長眼的敢跟自己叫板,一般商家地主手裡有糧食,提點價賣,楊改革也不會什麼,畢竟糧食緊張,漲點價也得過去,若是囤積不賣,想製造糧荒待價而沽,那楊改革可就不客氣了。楊改革有的是手段對付這些糧商。當然,現在都用不著了,南方的糧商,地主都很有眼力,沒有不長眼的。

    除了大琉球,最開始的移民洞庭湖也有著這個考量,楊改革需要把糧袋子裝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安全感。

    不過,洞庭湖也有著不的弱點,那就是糧食運到北方來,路途實在太遙遠了,拿在手裡,也只能聊勝於無,楊改革放棄移民洞庭湖,也有著這個考慮。

    大琉球雖然也遠,可有海船之便,運輸量極大,可以抵消路途遙遠的因素,再加上楊改革有意推動海上擴張,移民洞庭湖也就變成了大琉球了。

    洞庭湖和大琉球都是如此,實際,遼東也是如此,任何一個社會和時代,吃總是最主要的問題,不能保證吃,什麼都是假的,遼東實際也是楊改革的糧食袋子之一。

    幾個人都驚訝和吃驚的看著皇帝,沒想到,皇帝不動聲色之間,就從大琉球搞來了糧食了,還是在這最青黃不接的時候,這,實在是沒料到。

    幾個人雖然也聽過大琉球一年三熟,可卻沒真正感受過一年三熟的糧食代表了什麼,如今在最青黃不接時候的見到糧食,倒是給震驚了。

    「呵呵呵,諸位可是不信朕?既然不信,那就再等等,頂多半個月,糧食就該到京城了,到了那時候,不用朕解釋,諸位自然相信了…」楊改革笑著道,這個後手發揮出的效能,雖然沒有預期的大,可也不。大琉球的糧食對於整個明朝的糧食體系有著不的補充,有了這個糧食來源,明朝對於江南糧食的依靠程度,再次降低,朝廷對江南依靠的降低,對於平衡朝局也是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幾個人面面相窺,驚訝得不行。

    「陛下,不是臣等不信,只是這實在是太出乎意料了……」韓爔道。

    「陛下瞞得臣等好苦,既然有糧食運來,為何不早點告知臣?讓臣白白的急白了頭髮,陛下,就是不知,這糧食有多少,能有多少糧食運來…」畢自嚴倒是歡喜起來,趕緊問到,這一瞬間,一直壓在身上的重擔,似乎是減輕了不少。心中更是感慨,還是皇帝有辦法,在這麼青黃不接的日子裡弄來了糧傘。

    「呵呵呵,糧食嘛,這一批,很大一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糧,第一批大約有三十萬石,隨著大琉球那邊糧食不斷成熟,還會陸續的運糧食過來,至於有多少,諸位自己算吧,那大琉球可是移民百萬的」楊改革笑著道。

    幾個人又一驚,這才回過神來,那琉球去年就號稱移民百萬了,今年還在移民,這人數必定是超過百萬了,這得種多少田?這些田最少都是一年兩熟,很多都是一年三熟,那這一年得收穫多少糧食?那不是,隨著這麼下去,每年支援京師百萬石糧食都不成問題?甚至更多?

    畢自嚴在內心是不住的感慨,移民這麼多人過去,雖然耗費了巨大的資金,可也不得不,從長遠來看,絕對是相當划算的,如今那裡不就是往京師輸糧了嗎?又想到,那邊移民過去的,幾乎都是種地的,糧食極多,自己是不可能吃完的,又不用給地主交租子,除去繳稅,必定還要剩餘很大一部分,為了換取其他生活物品,必定是要賣掉的,賣給誰?皇帝給了那些災民活路,那些災民把皇帝當成菩薩一般,不賣給皇帝還能賣給誰?外人是別想沾半分便宜,畢自嚴內心忽然冒出一句話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今皇帝應對朝局是游刃有餘,好似隨心所欲,實則絕不是偶然。

    「陛下瞞得臣等好苦,唉,那徐子先也瞞得我等好苦,………」施鳳來出了這麼一句話,算是在埋怨了,他本以為他推廣蕃薯,今年能力挽狂瀾,出盡風頭的,可剛冒出了個影子,就出了這麼一個事,他推廣蕃薯的作用,大大的降低,力挽狂瀾的還不是他,他頂多是個配角,施鳳來這心,涼了一截。

    「呵呵呵,朕也不是有意要瞞諸位的,只是糧食沒運到,莽然間這種大話,只怕會讓諸位卿家見笑,本來,朕打算等糧食到了再的,不過被逼急了,也只好把這個消息出來,沖沖喜,給諸位吃個定心丸…」楊改革笑著道,可心裡卻不是這麼想的,楊改革當初就是打算拿這個東西當殺手鑭的,明末必定天災延綿,糧食必定奇缺,楊改革知道自己必定要為糧食發愁,很有可能要和江南的商人鬥法,這殺手鑭一樣的東西楊改革藏都來不及,怎麼會沒事掛在嘴邊,所以是從來不提,誤讓很多人以為,大琉球那邊還是蠻荒之地,又在大規模的移民,養活自己都不容易,那裡有糧食往外送?如今這殺手鑭雖然不要用來對付江南的糧商,地主,可也還有奇效,在振奮人心,緩解糧食壓力方面有奇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