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二十五章 為了七百里而加錢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二百二十五章為了七百里而加錢
楊改革覺得王承恩說得有道理,這一邊送封信給那些藩王,要他們捐款,另外一方面,寫封信,讓他們存錢到自己的錢莊。
不過剛提起筆,楊改革就犯難了,這古代的毛筆字楊改革寫得不咋樣不說,光是連這藩王到底有多少,楊改革都弄不清,這得寫多少封啊?一個王爺寫兩封,這不是要自己老命嗎?
「大伴,你說,這信是不是太多了點,朕一個人寫是不是太難了點。」楊改革覺得自己還是別太勤快了,這毛筆字拿不出手,被自己的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看到了會笑話自己的。
「……陛下,陛下還是讓秉筆們代寫,陛下用印就行了。」王承恩想了想,覺得這讓皇帝一個人寫,實在是有點為難,還是把這事交給司禮監去寫比較好。
「對了,大伴,如今我朝有多少藩王?到底能不能湊到一百萬銀子啊?」楊改革決定問一問這到底有多少王爺,也準備看看,王承恩這個辦法能不能搞到錢,如果王爺太少,那每個人要存的錢,數目就很大,這個,難度就變大了,相反的,如果藩王數目眾多,那麼,攤到每一個人身上的數目,就很小,相對的容易些。
王承恩想了許久,才道:「回稟陛下,如今我大明朝歷經二百餘年,這世襲罔替的親王就有四十餘位,親王下有郡王,則不可勝數,如今,在世的大大小小藩王,怕二百位開外了……」
「什麼,二百位開外?朕沒聽錯吧?」楊改革的嘴巴,可以塞進去一個雞蛋了,以前只聽說這明朝的藩王們肥,被稱為明朝的寄生蟲,現在聽王承恩一說,才覺得,這確實有點多。剛才楊改革還擔心這藩王們的數量太少,自己要湊一百萬兩銀子有點難度,楊改革準備動員這些王爺裡的賢明王爺,準備讓他麼多存一點,才有了準備自己寫信這事,為的就是真誠一點,現在看來,這藩王,實在是太多了點。二百多位大大小小的藩王,一個弄幾千兩,這一百萬,也就是毛毛雨。這裡面還有歷史上有賢名的王爺,把情況說明一下,怕幾萬兩,甚至上十萬兩,不見得弄不到,這樣算起來,這一百萬,根本就不是難事。怪不得王承恩對自己的這個主意有很大的把握。
「回稟陛下,詳細的情況奴婢也記不清,不過大致的是錯不了的,這個,要查相關的文案才知道。」王承恩實話實說。
「大伴,你剛才說的那個,要求捐獻的那個,你準備讓每個藩王捐多少?存錢,你打算讓他們存多少?」
「……回稟陛下,奴婢的意思是讓陛下多寫一點捐獻的銀子,少些一點存錢的銀子,如此,諸藩王們,必定會樂於存錢的。」
「具體的,多少?」
「……陛下,捐獻方面,奴婢的意思是親王八千兩,郡王五千兩;存錢的話,親王一萬五千兩,郡王八千兩……」王承恩把自己心目中的「多」和「少」說了出來。
楊改革糊塗了,一萬五比八千兩還「少」?
「……還有數位素來有賢名的王爺,陛下可單獨去信,把數目再寫高一點,只需要有存錢的信就行了……」王承恩又加了一句。
楊改革聽得是目瞪口呆,這老朱家的孩子,也太多了點,難怪王承恩這個「老實人」都敢誇口一定能吸儲成功呢,原來,每個王爺,也就幾千兩的水準,遠和楊改革開始估計的,大放諸王血不一樣,幾千兩對一個王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這還不是捐獻的,只是存的錢,要這樣算起來,合情合理,基本上沒什麼難度,即便是排除一些王爺格外的吝嗇,不願意存錢到自己的錢莊,但是,這一百萬還是沒什麼難度的,如同王承恩說的那樣,也許光是那些賢明的王爺,怕就能弄到不少錢,加上其他藩王的零碎銀子,一百萬實真的沒什麼難度……
楊改革現在一點也不懷疑這王承恩這個「老實人」出的主意了,按照王承恩的思路,這絕對能吸儲到不少錢。
王承恩說著說著,見皇帝一個人在發呆,似乎沒有聽自己說,只得出言提醒,道:「陛下,陛下……」
「嗯,唔……朕在聽,對了,我大明朝的交通不便,藩王的數目雖然眾多,朕怕這遠地方的王爺,即便是接到朕的信,願意出銀子,這一來二去的,朕怕也要不少時間啊!大伴可有什麼好辦法?」楊改革想起來,這大明朝的交通實在是渣,從京師到南方,一般人沒個一兩個月到不了邊,即便是有馬,沒有個把月,也別想到,再從當地把銀子運到京師來,時間有點不靠譜了。
「……陛下,這個,確實是有點難了,奴婢以為,陛下可以先把靠近京畿地區的大小王爺說服,讓他們先存銀子,奴婢估計,大概一個月之內,銀子就能入京;稍遠一點的,北方諸省,這個,怕得兩三個月之內才會有銀子入京;如果是南方,奴婢怕這時間更久,得三個月到半年,銀子才會入京……」
王承恩一番話,楊改革又是一盆涼水從頭澆到腳,最長時間半年才能搞到儲備金,這時間,實在是太久了點。
「就不能把時間再縮短一點嗎?這個時間,實在是太長了啊!」楊改革無語了,自己確實是把這明朝的交通情況忽略了。
王承恩低頭細細的思索了一番,道:「回稟陛下,那只能用七百里加急了,如此,一天時間,七百里之內的藩王就能接到信,陛下可限令他們一兩天之內作出決定,如此,奴婢算了一下,最快的,一旬只內,一千里之內的藩王都會把銀子送到京師,如果有一個月,北方數省,基本都可以把銀子按時送到京師,南方有運河之便,靠近河流,交通便利的藩王,怕兩個月之內,就能把銀子送到京師,如此,已近是最快的了……」王承恩又給皇帝支了一個招。
七百里加急?楊改革猛然想起驛站,想起那個明朝的終結者,李自成。這傢伙,就是驛站的驛卒,想起就是他推翻了大明朝,把「自己」逼死在煤山,楊改革的臉色,一陣蒼白。自己該如何對待他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給自己提出,廢棄各地的驛站,節約經費的。自己還在大力的使用這些驛站,使用驛站的七百里加急這種古代最高規格的快遞服務,也許,自己該給驛站更好的一點待遇,或許,這個李自成有了好待遇,就不造反了呢,當然,也不排除有另外一個「李自成」造反……
王承恩發現皇帝又發呆了,臉色還一陣白,一陣紅的,可怕,關切的問道:「陛下,陛下……」
「呃……朕沒事……」楊改革被王承恩從「幻想」的世界裡,拉回了現實。自己依舊是皇帝,依舊在豪華的宮殿裡。
「……對了……大伴,按照大伴所說,需要大規模的動用驛站的快馬飛遞,朕怕這長期使用,會使這驛站的傳遞速度和能力下降,朕的意思,是不是給這驛站加點錢什麼的,為了他們能更好的為朕辦事?這常年使用七百里加急,朕也覺得,怕會累壞這些驛站的驛卒啊!」楊改革回味過來,想給驛站的驛卒加薪。
「……」王承恩不明白皇帝的意思,這朝廷和皇帝使用驛站,使用加急,還用得著額外的加銀子?要是這樣算,這邊關的將士是不是也要加?這百官是不是也要加?這樣算起來,這每年得額外支出多少?
「陛下準備怎麼個加法?準備加多少?」王承恩只能順著皇帝說。
楊改革癡了半天,根本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實施方案,有點頹廢的道:「大伴,這件事,先暫且寄下來,日後再說,你有空,叫人整理一下我大明驛站的情況,朕要看。」楊改革不想自己掛掉,給驛站加薪什麼的,準備無論如何,也要提上日程,至於有多大的效果,這個,只能是日後知曉了,不過這即便是沒有李自成這個因素,這驛站也需要額外的照顧了,這日後明朝動盪不安,軍事,民生方面需要加急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個,勢必會加重驛站的負擔,加錢,這個,是必須的。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楊改革實在是忍受不了明朝這樣渣的交通,有七百里加急絕不用五百里的,為了更好享受七百里的,準備多掏錢。
「奴婢遵命。」王承恩答應下來。
被這驛站和李自成的事打斷了一會,事情依舊回到商議怎麼吸儲,怎麼弄儲備銀的軌道上來。
「這儲備金,吸儲的事,大概也就只能這樣了,實在不行,先從朕的內帑裡拿一些救急吧,等那些藩王們的銀子到了,再拿回來。」楊改革不再糾結這儲備金的事,在古代這種交通條件下,也只能這樣了,沒有更好的辦法。
「奴婢遵命。」王承恩再次答應道。
「唉……,終於忙完了,回宮吧,朕累了。」這些日子,實在是夠忙,人也夠累,事情一辦完,楊改革整個人就鬆懈下來,覺得全身疲乏。
「陛下,不召見寶泉局的人了嗎?」王承恩奇怪,這皇帝怎麼把這召見寶泉局的事給忘記了,也心疼皇帝,這都把皇帝累成什麼樣了。
楊改革自己把自己搞糊塗了,這又是借錢吸儲的事,又是想驛站問題,考慮李自成的問題,早已經把寶泉局那事忘記得一乾二淨了,不是自己記性不好,只是今天實在是累,而且,這李自成對自己的殺傷力太大。
「呃……大伴不說,朕差點忘記了,寶泉局的人可到了?到了就見吧……對了,大伴,差點忘記了,明日朕要在這裡商議賑災、移民的事,你派人通知相關的人員。」
「奴婢記下了,寶泉局的人估摸著也該到了。」王承恩答應道。
「嗯,……另外,舉監提前歷事,基本已經成定局,你派人告訴李若漣,讓他加緊放貸,就說,這借貸的可以提前歷事,將來歷事一定時間,歷事評價合格的話,可直接轉為官,明白嗎?」楊改革又操心這高利貸的事,不管怎麼說,這高利貸是自己的一門生意,這利用職權關照一下自己生意,這不關照白不關照,既然是賣官,那就賣得乾脆一點。
「奴婢明白了,奴婢去催催,看寶泉局的人到了沒有。」王晨恩發現皇帝的臉色不怎麼好,似乎很疲憊的樣子,只盼望著這公事快點處理了,好去休息。
楊改革依靠在椅子上,準備打個盹,王晨恩就又從外面回來了,稟報道:「啟稟陛下,寶泉局的人到了,陛下可要見?」
正準備打盹的楊改革勉強打起精神處理事務,這銀幣的事今天不處理好,明天就不好說事,必須打起精神來。
「見。」楊改革深呼吸了幾口氣,搖搖胳膊,晃晃頭。
一個綠袍官員顫顫兢兢的叩頭:「微臣戶部寶泉局大使馬知德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楊改革打起精神看了看,綠袍的,這級別夠低,這寶泉局怎麼也相當於印鈔廠的廠長吧,不至於連個正處都不是的吧,這古代,也太瞧不起這技術性的官僚了。
「馬…知德對嗎?你是幾品官啊?」楊改革問道,這傢伙,級別實在是夠低,不說在京城,即便是在一個省城,或者府城,怕地位也不咋樣。
「回稟陛下,微臣正是馬知德,乃戶部寶泉局大使,正九品。」馬知德小心翼翼的說道,這九品官見皇帝,還是不多見的,何況還是他這種技術性的官僚,更是不受人待見。
正九品?這級別,可夠低的,離七品官的正處級,差得可不是一點半點啊!
楊改革對這個芝麻大小的官也不打算囉嗦,道:「馬知德,朕問你,寶泉局是幹嘛的?」
馬知德聽得鬱悶,這寶泉局是幹嘛的?就是專門製造制錢的,回道:「啟稟陛下,寶泉局專事鑄造制錢。」
「嗯,很好,朕新近登基,改元,需要鑄造新的制錢,有難度嗎?」楊改革問道。
「……回稟陛下,只要陛下下旨,需要微臣鑄造多少,微臣就鑄造多少,絕沒有一點問題。」馬知德莫名其妙,鑄造制錢還有難度?莫非皇帝想在制錢裡多摻雜點什麼?用來補貼?
「很好,馬知德,你可見過銀幣?」楊改革問道。
「銀幣?……」馬知德一時間,沒有轉過彎來,這銀幣是個什麼東西。
「銀幣,就是銀子做成的錢,大小和銅錢差不多,大伴,拿幾枚銀幣給他瞧瞧。」
「遵命,陛下。」王承恩拿了幾枚銀幣給這個不知道何物是銀幣的傢伙看。
馬知德瞧了一陣,才道:「回稟陛下,微臣明白了,就是銀子做成的錢。」
「很好,朕想,既然這銅能做成銅幣,做成制錢,那為什麼不用銀子做成銀幣,也做成制錢,朕新皇登基,就需要有新氣象,所以,想鑄造銀幣,這個,有難度嗎?」
馬知德的壓力很大,從來都只聽說鑄造銅錢的,從來沒聽說過鑄造銀錢的,這銀子,從來都是鑄造成一錠一錠的,那都是五十兩,如果都鑄造成銅錢大小,這……
「……回稟陛下,能,能鑄造。」馬知德趕忙說到,雖然沒鑄造過銀幣,不過,也對這鑄造一行,有所瞭解,知道這銀子比銅軟,更容易鑄造,所以,說了能,如果是叫他鑄造鋼幣,怕是不會這樣快就答應了。
「嗯,很好,能鑄造就好,你先鑄造一些樣品,和你看到的那些銀幣一樣,差不多大小,中間不需要留孔,每枚銀幣大約重庫平七錢二分,其中銀佔八成九,銅占一成一,一面寫上朕的年號,中間印上承天門的輪廓;另外一面,寫上鑄幣的地方,中間寫上『壹元』的字樣。明白了嗎?」楊改革把袁大頭這個髮型成功的典範拿來,準備依葫蘆畫瓢,發行銀幣。
馬知德在下面聽得一頭霧水,也很驚訝!連銀子的重量、配比都算好了,連鑄造成什麼樣式,需要寫那些字,都想好了,剩下的,就靠自己鑄造了。
「馬知德,聽明白了嗎?」
馬知德面對皇帝,本來就壓力很大,緊張得很,被這一連串的數據,搞得更是心慌意亂,聽了後半截,只記得前半截……
「微臣,明白,呃……不,有點……呃,明白……」馬知德混亂了,不知道該咋說。
楊改革看著這個可憐的傢伙,決定幫幫他,道:「大伴,用紙把朕說的話抄下來,拿給他,免得他忘記了。」
王承恩道了聲遵命,然後就用筆寫下來,交給這個綠袍的小官,心想,皇帝對這個傢伙還真好,夠可憐這傢伙的,這傢伙好運氣啊!如果是別個皇帝,怕就是一頓打,扔出去。
馬知德得了皇帝賜下的紙,不知道該說什麼,十分的感動,皇帝真的是好皇帝啊!實在是很愛護我這個芝麻小官。
「馬知德,既然你能鑄造就好,朕明天早上需要用到這些銀幣,希望你一個晚上的時間,能鑄造出來,懂嗎?」楊改革剛剛可憐了一回這些傢伙,轉眼,又把這些可憐收了回來。
馬知德覺得自己快瘋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要鑄造出銀幣……
楊改革看這個可憐的傢伙,覺得自己也許對他要求太嚴厲了些,又道:「馬知德,你給朕鑄造制錢,自然允許你用朕的名義動用財力,物力,人力,如果你辦不好,朕還要你有什麼用?辦好了,好處自然少不了你的,日後寶泉局升格,你這九品官,就不想做個八品,七品什麼的?」楊改革又把胡蘿蔔拿出來,剛才在後面甩了鞭子了,該是用胡蘿蔔喂一下的時候了。
果然,剛剛還呆若木雞的馬知德,聽到皇帝的承諾,立刻回過神來,自己時來運轉了,立刻高呼謝恩,表示自己一定能把這件事辦好。
「嗯,快回去吧,離明天早上,時間不多了,早一點回去,早一點開工,早一點完成,記得,這件事需要保密,明白嗎?」楊改革又囑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