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一十九章 圍湖造田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二百一十九章圍湖造田
「很好,很好,徐師傅,這樣的安排,時間銜接得很好,不至於耽誤事……」楊改革誇獎道,說道這裡,楊改革才出了一身冷汗,才想起來,這古代的交通和通訊,那就是一坨渣,遠不是二十一世紀可以打電話,調火車,用飛機那樣方便,這北京的賑災聖旨到南方得小個把月,南方籌集糧食又是一個月,糧食運到陝西,又要一個月,這三個月就過去了,要想讓陝西的老百姓吃到賑濟糧不造反……起碼要在四月份就提前下聖旨準備。楊改革那個時候,雖然知道陝西會幹旱,雖然也知道陝西要賑災,但是絕沒有想到,要提前兩三個月時間去賑災,楊改革原本以為,即便到了六月份再開始賑災,也來得及,那裡想過,這古代的交通實在太渣,要是六月份開始賑災,那麼,陝西的老百姓起碼要到**月份才能吃到賑濟糧,那個時候,怕已經造反了。
更讓楊改革驚出一身冷汗的是,楊改革自己把這農曆當公歷過了,習慣了公歷時間,還在用公歷的時間月份計算農曆的糧食生產週期。楊改革想起來,這古代用的是農曆記事,也就是說,如今的五月,端午節剛過,如果用二十一世紀的公歷來算,已經是六月中旬了,按照楊改革的理解,這暑假才是收割糧食的季節,應該在七月左右,到那個時候,那些地方受災才知道,才會開始賑災,如果按照楊改革以公歷當農曆過的算法,楊改革以為七月才會收割糧食,實際上,農曆在六月就開始收割糧食了,如果農曆七月才開始賑濟,明顯的把這賑災的時間延遲了一個月的時間,那個時候再賑災,怕什麼都晚了。
楊改革心裡,懊悔不已,自己天天念叨賑災,天天為賑災想辦法,卻沒料到,把這最基本的賑災時間,都給搞混了,如果不是有人今天提起這提前賑災的事,怕自己會按部就班的把這賑災的事,搞到六七月去啊,要是到那個時候才賑災,天曉得……
「接下來呢?接下來還有那些措施?」楊改革驚出一身冷汗,這事,自己可真的夠糊塗的。
「回稟陛下,接下來,臣以為,光是賑濟和以工代賑是不夠的,還得把陝西的百姓遷移出去,這才是正途。」徐光啟接著說自己的計劃。
「遷移出去?遷移到那裡去?」楊改革覺得好奇,這受災了遷移出去,是沒錯,這陝西那塊地,養不了那樣多的人,多的人除了遷移,沒有別的辦法。不過,這往哪裡遷移?不會是說遷移到台灣去吧?那裡是個好地方,一年三熟,土地肥沃,不過,現在還沒搞定鄭芝龍呢,怎麼遷?肯定是不行啊!人家根本不給我這個當皇帝的面子啊!
「回稟陛下,是的,遷移,臣的這個對策,是和前兩個相輔相承的,沿河運賑災糧過去,回來,則可把人用船運送出來,這沿河運送,比這陸路要快,要節約時間,也節約糧食……」徐光啟沒有直接回答往哪裡遷移,而是解釋這遷移的好處來。
「沿河遷移出來?遷移到哪裡去呢?陝西要遷移出來的,怕有幾十萬戶,或者上百萬戶之多啊!那個地方能容易如此之多的人呢?」楊改革就納悶了,這台灣根本就沒有搞定,根本不可能遷移啊?自己是準備把人口遷移到台灣去,不過,這鄭芝龍才剛剛接觸,還在招鄭芝龍入京呢,談都還沒有談呢,如何安置?總不能讓那些老百姓到江南去耕種吧?要是那樣,這江南的老百姓還不和陝西的老百姓打起來。
「回稟陛下,臣的打算是圍湖造田,以供數十萬戶百姓安居。」徐光啟現在才把自己的打算說出來,說到這裡,停頓了下來,似乎為是為讓君臣有個接受的過程。
圍湖?楊改革納悶,在那裡圍湖?「徐師傅,這,在那裡圍湖?那個湖可以供數十萬的百姓安居?」楊改革心目中的湖,就比院塘大一點,上百萬人口下去,這湖怕是連水珠子都不會剩下一個。
不光是楊改革納悶,朝堂之上,其他人也納悶,沿河運到江南是比較簡單,這坐船,一日千里也不是吹牛,但是,這江南哪裡還有地方供這樣多的人去耕種啊?能耕種的,人家早就開墾了,還等著你過去耕種?都準備看看這徐光啟怎麼說。
徐光啟也許覺得自己這個辦法過於的異想天開,停頓了一下,才回答道:「圍洞庭湖……」說完,徐光啟就閉嘴了,這個辦法,確實是異想天開了點,說完了,就不說了,準備讓君臣都有一個適應的時間。
啊!!楊改革呆住了,圍洞庭湖?這這個主意比自己這個穿越者還要能異想天開啊!洞庭湖是那樣好圍的嗎?那洞庭湖多大多深,你能圍得了?
不光是皇帝吃驚,大臣們同樣是大吃一驚!沒想到,這徐子先的膽子和魄力如此的大,敢說圍洞庭湖,這得多麼大的膽啊!
「徐師傅,你肯定,是圍洞庭湖?」楊改革弱弱的問道,楊改革十分的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回稟陛下,確實是圍洞庭湖。」徐光啟說這句話的時候,氣定神閒,好似這件事一定能成一樣。
楊改革那個暈,這都是怎麼了?這都能行?
「徐師傅,這能行嗎?」楊改革暈乎乎的,只能看徐光啟如何的解釋,這件事,楊改革又暗暗自責,沒有把握好時間,沒有和徐光啟好好的溝通,否則,也不至於自己如此的被動和不解。
「回稟陛下,圍湖造田,不是臣今日首次提出,古已有之,不光是洞庭湖,這太湖,鄱陽湖,等等,都在圍墾之列,大規模的圍墾,甚至可遠推至宋,當年為了抵擋元軍南下,曾經在荊江南北築院田,開墾過近二十萬傾的良田,所以,臣以為,這圍湖一事,大有可為。」徐光啟微微道來。
朝堂之上,不少人陷入了深思,聽了徐光啟的話,不少人點頭,這圍湖一事,確實,古已有之,不少書上都有記載,有的人覺得,這確實是件可行的事。
「啟稟陛下,臣以為,徐少保所言有理,這圍湖古已有之,想洞庭湖煙波浩渺,有八百里洞庭之說,如果能圍出一部分作為良田,容納百萬移民,也不是難事,也算是造福百姓的一大善舉啊!臣贊成。」一個大臣率先就出來贊成徐光啟的計劃了。
楊改革還在為這圍洞庭湖的壯舉感慨。還在為徐光啟那種開闊性、散發性,驚艷的思維感到驚訝!
徐光啟又接著道:「陛下,這洞庭湖素來有八百里洞庭之說,臣查閱過不少文牘,發現這洞庭湖有些地方,水只有幾尺深,有點不過丈餘深,這完全可以築土圍院,改造成院田,這院田不光土地肥沃,而且還不缺水,如果不怕這潰堤,這完全就是魚米之鄉啊!想這移民如果知道是把他們遷移到魚米之鄉,估計很樂意,……這八百里洞庭,乃水草豐盛,魚肥米多之地,別說遷移百萬移民,怕是數百萬,也綽綽有餘……」徐光啟為自己的計劃解說著。
楊改革被徐光啟的圍湖造田計劃幾乎打動了,如果真的如徐光啟說的,這圍湖出來的田,是良田,又不缺水,是造就一個魚米之鄉,移民們肯定會很容易接受,移民的牴觸情緒會很低,便於移民。能容納百萬移民,那往這裡移民,則一點問題沒有,不必等到自己搞定了鄭芝龍,往台灣移民,那時間是在是趕不上,不過也糾結了,這洞庭湖是幹什麼的,楊改革還是有點印象的,中學課本裡就說了,這是長江洩洪的地方,這把洞庭湖圍了,那長江發大水咋辦?日後的環保人士不會找自己麻煩吧?
「徐師傅,這洞庭湖是長江發大水時候洩洪形成的,這大規模的圍院了,不會對長江洩洪造成影響吧?」楊改革又擔心起這個來。不過話還沒說完,又覺的自己是多餘的瞎操心,這眼下老百姓造反,自己都還搞不定呢,還有心思管長江是不是沒地方洩洪?明末的農民起義,可不是發生在江南,而是發生在北方,自己還是先把北方的老百姓搞定吧。
皇帝的這番話讓徐光啟很是不解,這長江洩洪和圍一點院壩有什麼關係?這前人都不是這樣幹的嗎?又不是我們大明朝首創大規模圍湖。
楊改革很無奈,自己不該說這話,這是多餘的:「徐師傅,這個,就當朕沒說,暫且不管那個什麼洩洪的事,先說說這圍湖,具體的怎麼操作吧。」楊改革是下定決心,先把湖圍了再說,至於以後的什麼洪水和洩洪,以後再說吧,這眼下,還是以移民,防止老百姓造反為最重要的事。
徐光啟也就沒去考慮那個什麼洩洪的事了,道:「啟稟陛下,臣以為,這陝西受災地方的百姓,光吃賑濟是不行的,這天災,陛下預測會延綿數年,所以,臣才想出了這個移民的辦法,走水路,經黃河,至運河,再轉長江,把移民送到洞庭湖,太湖等地,然後組織百姓圍湖,所得之地,可分給災民,如此,陝西延綿數年的天災,才是解決的正道。」徐光啟簡短的說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楊改革點頭,這個,是沒錯的,這天災,絕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如果年年都躺在陝西等著自己的救濟糧,怕自己也沒那個能耐,每年數百萬,上千萬的賑濟糧往陝西送,自己沒那個財力,這徐光啟說的對,送到洞庭湖,太湖去圍湖造田去,然後自己耕種,這個,才是正道啊!否則,連續幾年天災下來,自己怕是有數千萬的家產,也給他們吃窮了。
「諸位卿家,都說說這個辦法如何?議議吧。」楊改革覺得這個辦法挺好,準備問問其他人的意思。
首輔施鳳來又第一個說道:「回稟陛下,臣以為此事有大作為,想我朝當年,也是遷移山西等地百萬移民的,如今再行此舉,當真是活人百萬的善政啊!陛下,此策乃大善之策啊!是行大功德之事事……」首輔施鳳來一門心思的投靠皇帝,見皇帝的左膀右臂提議圍湖造田,立刻為這件事鼓吹。
「我朝早年還有遷移百萬移民的事?」楊改革這個小白的不足,立刻表現出來?很好奇,這明朝還有過百萬移民的事?移民可不簡單啊!最是複雜了。要是真有這事,自己現在再移民,似乎也算是有跡可尋了。不經意間,就問出口了。
好在群臣也不太在意,這皇帝年輕,不恥下問,也不算什麼,說起來,還是優良的品德。儘管這問題有點小白。
首輔施鳳來道:「回稟陛下,確實有,那是我朝太祖洪武年間的事了,那時候,河北,山東等地遭受戰亂,地廣人稀,而山西則地少人多,所以,朝廷下令遷山西的無田者往山東,河北等地,歷時數十年,人口百萬,乃歷史上有數的人口大遷移,也只有在我朝,才會有如此愛民的舉措……。」
施鳳來能當上首輔,也是有幾把刷子的,立刻把這移民的事,簡單的說了一下。
「還有這事?」楊改革很好奇,這古代移民,可不簡單啊!那都得靠兩隻腳走出來,一千里,那可得一步步的走啊!這糧食,更是運輸不便,這代價,怕是不菲。不過,這也算是一件好事,這前面有先例的事,現在,自己再做,只需要遵循先例就成,這個阻力就小很多。
「嗯,這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如今,徐師傅也提議移民百萬,乃至數百萬,那施愛卿,你說說,可有什麼舊例可循?」楊改革對這施鳳來的好感,上升了。這個首輔,也不是沒一點用的啊!
「回稟陛下,有的,當時的朝廷給的政策是:自尋無主之地耕種,免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施鳳來很簡短的回答了皇帝的話。
楊改革不免的對這施鳳來高看了幾眼,記載這樣久的東西,也能倒背如流,也算有點本事,要自己,自己絕不可能記得這樣多的東西,把數據背得這樣清晰。
「如此說來,現如今,只需要如徐師傅所言,走水路,把百姓遷移到南方,洞庭湖,太湖等地,讓百姓們自己圍湖,自己耕種,每戶給點銀子,這移民,就算是成了?」楊改革聽到如此一說,心中大動,這個法子好,要是理想狀態下,把這陝西的人全部遷移到洞庭湖,太湖這些地方去,怕這陝西的農民起義,就此終結了啊!沒人了你還起義什麼?自己可以騰出手來,和野豬皮放對,不用擔心家裡著火了。
「啟稟陛下,事情絕不是如此簡單的。現如今,這是天災初現端倪,還不知道具體有多少人受災,更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遷移,這光是每戶給二十兩銀子,怕就是一筆不菲的開支,這沿途還得救濟,吃食,還得各地駐軍解送,防止暴亂,這還得把人運到南方去,運費更是不菲,還得在南方圍湖之後才會有田可耕,這怕得一年以上,百姓才會有收成,這,陛下,覺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解決的啊!這得從長計議……」施鳳來見皇帝想得太簡單,於是,提醒皇帝,這看似移民百萬很風光,很值得炫耀,其實,這其中的是是非非,磕磕絆絆不知道多少。
楊改革被施鳳來提醒,才醒悟過來,這移民,向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
在明末移民百萬……楊改革覺得汗顏!被自己的這個命題給鎮住了。想起來了當年的三峽移民,這個,即便是以二十一世紀的財力、物力、人力,做起來,也不知道有多難,也是經歷十幾年才告一段落,還經常上中央台給予高度關注,更有貪污的在裡面吹風攪雨,可見這件事,有多麼重要和艱難,……更何況這貪污嚴重數倍的明末,想移民,……不是那樣簡單啊!楊改革想到這裡,才發覺,自己的願望是好的,可惜,現實總是很殘酷的,楊改革一想到無數張著血盆大嘴準備在移民款項上大吃的碩鼠們,就覺得不寒而慄。
自己該怎麼辦?遷移的路線,遷移的政策,遷移的動員和組織,誰去執行?遷移的款項如何不被貪污和挪用?如何保證不發生事故?甚至還有大規模遷移帶來的衛生問題,更是麻煩,一旦有大規模的疫病爆發,不堪設想……
群臣在下面紛紛議論,皇帝則坐在寶座上面,思緒飄到了如何移民上去了。
移民,理論上是好的,可是,不簡單,不輕鬆,事情絕不是計劃上,想像中的那樣美好,千頭萬緒,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