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百五十七章 教育產業化很給力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一百五十七章教育產業化很給力
楊改革大白天的,就做起美夢來。
幻想著,在明朝把這個「教育產業化」,重新做大作強。重開國子監,把這國子監的待遇提高一點,入學的門檻弄低一點,管理嚴格點,低進嚴出,把這個國子監的名聲搞起來。最重要的,把這國子監的收費水平提高一點,一個人收個一二百兩銀子,不,每個人收他個二三百兩,楊改革一轉眼,這銀子就翻了一倍,楊改革覺得自己的心太黑了,這樣,一萬人入學,自己就能賺個二三百萬兩銀子花花。
然後,出點錢,搞個「獎學金」制度。還能得個關心貧寒子弟的好名聲,只要自己開個政策的口子,這每年,就有白花花二百萬兩銀子的收入,實在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了,這比出玻璃,開金手指更加的給力,來錢更快,而且環保無污染。
楊改革現在是「窮」怕了,這按揭還款的催款步伐,越來越快了。這內帑裡的六百萬兩銀子,因為練新軍,嘩啦一下今年就要出去二百萬兩。招天下精銳入京,也是幾萬人馬,這同樣得花額外的錢,這估摸著,沒有百八十萬兩銀子不可能擺平。還有毛文龍那邊,每年也是百十萬兩銀子,還有袁崇煥那裡,自己還得給他準備銀子,每年恐怕也不會少於二三百萬兩銀子,還有各邊的欠響,下半年自己答應過的,也是二百萬兩銀子,這全得楊改革掏出來,這還要造船,還要推廣蕃薯,還有皇室宮廷的開銷,搞情報的開銷,收編皇協軍的開銷,收買蒙古人的開銷,其他的比如大劇院的建設費,這林林總總加起來,已經遠超千萬兩了,楊改革的財政赤字,高達百分之一百以上,而且絕對不能拖欠。更可怕的是這賑災,和這軍事行動,今年準備去清掃蒙古的,這就是一個無底洞,還不知道要準備多少銀子。
縱使這國子監的教育產業化還不夠楊改革塞牙縫的,楊改革也決定,把這個搞起來再說。這蚊子腿細,他也是肉啊!
徐光啟躺臥在床上,看著皇帝莫名其妙的發呆,問道:「陛下,可是在想什麼事?」
楊改革覺得找到了一條「致富」的路徑,高興的呵呵笑,道:「呵呵,這個,朕對這國子監很感興趣,徐師傅給朕說說這國子監的『光輝歷史』,朕聽徐師傅說這近萬人在國子監就學,想這必定是我朝文化教育史上的奇葩,這萬人一同就學的場面,必定蔚為壯觀啊!朕是十分嚮往啊!真想親身感受一下啊!要是可以,朕決定,把這個進士班就放在國子監學習得了。」楊改革面對這塊「教育產業化」的肥肉,饞得直流口水。
「國子監?唉,俱往矣,……不復往日的風采,現在的國子監,名聲早就臭了,也沒什麼人願意到國子監去就學了,陛下問他幹嘛?至於把這進士班放到國子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國子監這樣大的地方,空著也是空著,還不如讓他發揮一點作用呢。」徐光啟聽出這皇帝的話外之音了,對這國子監,也就含糊起來。
「唉……別,徐師傅,朕可是真的對這國子監比較有興趣的,還麻煩徐師傅給朕講解一下這國子監往日的輝煌。」楊改革見徐光啟不說國子監了,急起來了。「教育產業化」這口肥肉不吞下去,楊改革會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與其說是想知道這國子監『光輝歷史』,還不如說是想重開國子監,收點入監銀,納貢銀吧。不知道老臣說得可對?」徐光啟一語戳破了楊改革的那層遮羞布,直指話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楊改革帶著一絲尷尬,笑道:「嘿嘿嘿,徐師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朕想些什麼,確實,朕在考慮這徐師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夠開國子監納財,朕現在窮瘋了,也準備抓點收入什麼的,說出來,也就不怕徐師傅笑話了……」楊改革對徐光啟這種人沒有什麼好隱瞞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給說了出來。
徐光啟本以為皇帝會因為講面子,不願意承認這事,卻沒料到皇帝敢說,敢想,還敢承認,更準備做,一時間,準備好的「教育」皇帝的說辭,說不出口,把這話憋在心裡,轉而考慮皇帝的話來。窮瘋了?這皇帝還是弱冠的年紀,就說出窮瘋了的話,唉,這國事,已經艱難到了什麼程度了啊!徐光啟心直往下沉,唏噓跌宕。
「唉……臣本以為,臣對這國事之艱難有所瞭解,卻沒想這國事已比老臣所想的還艱難,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這國子監的往事,給陛下說一說吧,至於,陛下是不是拿國子監斂財,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評論了,想這萬人讀書,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強教育,嚴加管理,想這國子監,必定可以為我朝培養更多的可用之才,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徐光啟很快轉變了思想,雖然猜破了皇帝的心思,但是,還是準備順著皇帝的意思,斂財就斂財吧,反正也是為了國事,又不是皇帝自己昏庸無度的花費去了,也是為了天下人。這萬人讀書,說起來,也是培養天下更多讀書人的善舉,也不是什麼壞事。
「好,快給朕說說。」楊改革迫不及待,這「教育產業化」,根據歷史的經驗,明顯,是可以做大做強的一個產業,每年從裡面賺點銀子,也不過分。
「我朝國子監,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時候,太祖置國子學,這時候的國子學,是改集慶路儒學而成,可以說是國子學的前身了……」
「到了當吳元年,太祖稱帝之時,就增設這國子學祭酒,這國子學,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學衙門了……」
「當時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這國子學,確實為朝廷輸送了不少的人才,在當時,這科舉和貢舉,也就是這國子學,都被視為這正途,那時候,為內閣,為各部尚書,不少都是國子監出身,不似現在,只認科舉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鳳陽也設立了一座國子學,洪武十五年,這國子學就改成國子監了,後來,這成祖永樂元年,就設立了這北京國子監,永樂十八年,改北京國子監為國子監,自此至今,這就是國子監的由來,其實,這國子監,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首創的。」
徐光啟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這國子監的來歷,說了出來。楊改革聽得有味,對這國子監的歷史有了新的瞭解,這對於自己搞這個「教育產業化」,可是很有幫助的,否則,日後和朝臣們爭辯起來了,連這國子監的來歷也說不清,肯定是不行的,這就省去了查閱大量資料,歷史文獻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錯,徐師傅果然是博學多才,接著說,後來呢?結果如何,怎麼又會增加到好幾千人就學呢?這是那年的事?收費情況又如何?」
楊改革已經等不及了,很想知道這是從什麼時候起,這國子監變成斂財的工具的,既然明朝歷史上已經有過先例,自己只要照著做就是,那些朝臣也無話可說,這以前行,為什麼到現在就不行了?難道這大明的皇權,隨著時間的流逝,能打折了麼?
「至於國子監後來是如何有幾千人就讀的?說起來,也是和朝廷的財政有莫大的關係的。到了景泰四年,國庫空虛,無力賑災,也就開了納貢,出八百石的米於幾處地方賑災,就可以入監一人,且不限身份,這就是最早的,因為朝廷賑災而可入監的先例……」
,楊改革心中狂罵,這是那個穿越者出的主意,這種用功名換賑災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麼穿越者的書中看到嗎?這明顯,是穿越者所為啊!
「至後來,因邊事緊張,或賑災無力,也就常常開納貢,例監,也就是輸銀子,糧食,馬匹給朝廷,換取入國子監的名額。初期,還控制的嚴格,一般以千人為限,納貢,例監不過年餘就停,入監也就是掛個名稱,並不實地在國子監入學,但是,後來,到了成化年間,這口子就開得逐漸收不攏了,就可以在國子監入學就讀了,國事一緊張,就納貢,例監,一下子,入監就學的人就高達六七千人了……」
哇塞!楊改革聽傻了,這誰說明朝熱迂腐和傻的,看看,明顯的都是一群很精怪的主啊!沒錢就搞搞「教育產業化」,就可以對付危機,這明顯是很有經濟頭腦的。楊改革聽著,覺得這明朝也不是書上說的那樣迂腐不堪,更加垂涎的是這一個人就要輸送八百石的米到災區,這個,遠超楊改革的「規劃」,原本,楊改革打算,這一個人收個二三百兩銀子,就算是這「教育產業化」極大的「升級」了,自己已經夠黑了,沒想到,人家歷史上直接從八百起,比自己狠了幾倍以上,更黑的是,還要是米,還要運倒災區,這個,恐怕一個監生的費用,起碼也在一千石的米以上,注意,是米,不是糧食或者谷,而且,最黑的還只掛個名,不去實地讀書,楊改革淚奔,自己還是一純情的宅男啊!和古人比起來,不夠看,心,不夠黑啊!
楊改革一邊流口水,一邊恨自己的心不夠黑,不夠狠,一邊催促徐光啟接著講:「徐師傅說得好,徐師傅說得好,接著說,接著說……」一個人一千石米以上,這六七千人入學,起碼能輸六七百萬石的米以上,按現在北邊糧食的價格,起碼值一千萬兩以上,楊改革猛吞口水。心中狂喊:我了個擦,給力,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