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一章 遣將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一百四十一章遣將

    楊改革和眾大臣話裡藏針,來來往往的對打了一陣,明裡暗裡都過了幾招,這秦良玉帶六千兵馬入京,拱衛京師,算是達成一致了,至於皇帝自己掏錢給兵費,這個也只能隨皇帝,誰叫皇帝拿的是內帑呢?這銀子不經過戶部,也不經過兵部,什麼人也沒辦法,誰叫皇帝精乖呢?

    這秦良玉帶兵入京,算是有了定論。

    不過接下來,人選就不好弄了。楊改革百度出來的,比如洪承疇,孫傳庭,盧向升這些,那都可是在「農民起義」爆發之後,才逐步崛起的將領,而且還都是進士出身,現在,都還按部就班的當官呢,沒一個有秦良玉那樣的威名和資歷。

    再者,讓他們轉到武職,當將領,恐怕不行,現在武人的地位太低,無緣無故的讓一個進士轉到武職裡,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是不可能的,至於日後是怎麼領兵的?那是因為農民造反了,他們去鎮壓,也才順勢成了領兵的將領。否則,是不可能去領兵的。楊改革也糾結了,這些百度回來的人選,根本拋不出來啊!

    想來想去,真正的武人,就只有滿桂,趙率教,戰績和資歷還算靠譜。祖大壽三兄弟現在,官階還小了點,要拱衛京師,恐怕還輪不到他們。要拱衛京師,這起碼得要一個總兵的名頭,否則,單位太小了,朝廷也看不上你,要拱衛京師,總不能這裡調一個營,那裡調一個團吧。祖大壽現在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副總,他那兩兄弟,位子更低,更不靠譜。

    楊改革頭疼,自己的這些資料,又不能公開,只好看看諸位大臣,看大家有沒有什麼高人引薦。不過這也是緣木求魚,這歷史自己都知道,那個行,那個不行,自己一清二楚,讓這些朝臣引薦拱衛京師的人選,恐怕費力不討好啊!楊改革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諸位卿家可有拱衛京師的人選?都不妨說說。」崇禎帝楊改革無奈,只好讓群臣們都說說,給自己騰出點時間好好考慮下該如何讓這些人出場。

    下面的群臣見皇帝讓大家引薦拱衛京師的人選,又見皇帝親發內帑十萬兩給秦良玉,都知道了,這次拱衛京師是個肥差,皇帝也相當的大方,一個個都心動。準備把和自己有關係人推出來。

    「啟稟陛下,臣舉薦總兵,總兵武勇過人,效忠朝廷,乃我朝不可多得的戰將,陛下可召他入京,拱衛京師。」一位老臣首先就引薦了。這樣好的機會,那裡會錯過。

    楊改革用手支著下巴?總兵,根本沒聽過啊!無名小卒一個,也就不感興趣了,但是這是眾大臣第一個引薦出來的,又不好直接說不行,想想,道:「這個人可有什麼值得說道的戰績?」

    「呃!」剛才那個引薦的大臣傻了,沒想到皇帝會這樣問。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啊!老夫出面,皇帝都不給幾分薄面?這面子往哪裡擱啊!下不得台,下不得台。

    「拿不出什麼值得說道的戰績,也就不要給朕引薦了,免得到時候轉進如風,拋君棄父,大家臉上都不好看。」楊改革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引薦可沒好臉色,這可關係到我日後的生存問題,你也敢跟我打馬虎眼,楊改革氣不打一處來。很想扁一頓這傢伙,又看人家七老八十了,唉,還是算了。

    剛才引薦的那個大臣被皇帝如此的奚落一頓,臉上掛不住,臉上紅彤彤的異常尷尬,用袖子遮了臉面,退了回去。

    楊改革發現,自己根本沒必要問他們,問他們幹嘛?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嗎?他們引薦的人有沒有用,難道還準確得過歷史?自己連這後來的歷史都知道,還問他們幹嘛?緣木求魚。

    想了想,於是就問道:「朕查看了一下我朝帶兵將領的名冊,找了一些戰績還算出眾的,諸位卿家議一議。」

    眾大臣爭準備躍躍欲試的引薦一些人選過來,見皇帝又要自己提名人選了,又只好看看皇帝準備提那些人,暗自罵剛才引薦的那個老傢伙,你引薦什麼不好,偏偏引薦個無能的,連帶我們的引薦機會也沒了。

    「滿桂。」楊改革第一個就提出了滿桂。這個人,後來可是在北京保衛戰當中,下了大力的,忠心就不用說了,戰力也是可以的,和野豬皮打對戰的人,戰鬥力,也是一頂一的。楊改革自然第一個就提到他了,而且這滿桂,楊改革本來就準備調回來,自己還有重要的任務給他。再者,他和袁崇煥不和,袁崇煥已經申請過把滿桂調走了,不過那次被皇帝罵了一頓,加上次次被皇帝和孫承宗「虐」,袁崇煥就再沒提這事,於是天天蹲在家裡練「星際」。

    「啟稟陛下,陛下可是說太子太師,都督僉事,錦衣衛簽事,總兵官滿桂?」這個人一連報出了一連串的頭銜,夠長的。

    嚇!楊改革沒想到,這滿桂,頭銜還蠻多,剛開始還不覺得,覺得他是一個武將,不就是某某總兵而已,沒想到,還有這樣一長串頭銜。

    「嗯,正是,朕說的就是他,滿桂的戰績大家想必也知道,朕也就不多說了,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啟稟陛下,臣以為,陛下準備放袁自如巡撫遼東,這滿桂和袁自如據說不和,剛好可以將滿桂調回,避免將相不和,乃兩全其美之事。」一位大臣立刻出來說道這袁崇煥和滿桂之間的八卦,表示調滿桂回來這是好事。

    「此事朕也知曉,所以,特地乘這次調天下精銳入朝拱衛京師之際,調滿桂回京的,即避免了他和袁崇煥不和,又可以拱衛京師,兩全其美。」

    「臣無異議!」

    「臣也無異議!」

    一群大臣都沒有意見,都覺得調滿桂入朝,避開和袁崇煥的不和,兩全其美。

    「那該多少兵為好?」楊改革問道。

    「啟稟陛下,滿桂乃太子太師,都督僉事,位與秦老夫人相仿,臣以為,也該帶六千精兵入朝為宜。」一個大臣很快就計算出來,滿桂該帶多少兵了。不過,不是根據戰力,不是根據實際需要計算出來的,而是根據地位,品級計算出來的。

    楊改革雖然對這種以地位和品級決定帶多少兵的計算方法很無奈,但是這六千之數,卻也剛好和自己心目中的人數差不多,也就忍住沒發作出來。

    「嗯,如此甚好,那就也是六千吧,也是十萬兩銀子的開拔費,朕會派人送去的。」楊改革很快就敲定下來出兵的費用了,自己雖然出了大錢,出了大血,但是這個值,歷史上,勤王的時候,因為地方上沒有做好後勤,來勤王的兵馬半路上潰散的也不在少數,這個,一定要提防,出兵了,一定要給銀子。

    「啟稟陛下,臣以為,滿桂滿大人那邊離京師近,又有馬代步,很快就可以到京師,根本耗費不了十萬兩。」這位兵部的尚書,見這次調兵,銀錢又沒有從自己手邊過,於是,又出來,跟皇帝說,要不了十萬兩了。

    「嗯,這個到也是啊!愛卿說得有理。」楊改革發覺,這個人看著有點討厭,但是有時候說話也是靠譜的啊!這關外到關內,很近,又有馬代步,的確,恐怕不要一個月,兵馬就能進京了,如果事情緊急,恐怕一兩個星期入京也是可以的。

    楊改革覺得這個人順眼了點,剛準備誇獎幾句,準備降低一下這開拔費,邊上就有人出來「搗蛋」了。

    「啟稟陛下,臣以為,大人如此計算,有誤,想秦老夫人的乃步卒,長途跋涉四五個月時間才能入京,確實艱辛,十萬兩也確實不多,這太子太師,滿桂滿大人那裡,離京師近,又有馬代步,速度極快,本不該需要十萬兩,但是,正因為是有馬,乃騎兵,這騎兵的費用數倍於步卒,這乃常識,所以,雖然路途較近,但是開拔費用,確實昂貴得多,十萬兩,不多也」這個人好像對兵部尚書不感冒,「啪啪」上來就給兵部尚書扇了兩耳光,基本軍事常識都不知道還當兵部尚書。

    楊改革聽了,不知道是說得有道理,還是沒道理,這騎兵的費用確實比步兵貴得多,雖然只有六千人,但是考慮到一個人至少一匹馬,這馬嚼用起來,能頂幾個人,馬吃得不好,它還罷工,拉稀,更是要好好伺候著,所以,耗費更是厲害,這樣算起來,十萬兩,開拔六千人,也不算多啊!

    楊改革混亂了,於是,又開口問孫承宗:「孫師傅,以你看,該多少?」

    軍事不決問孫承宗,這個覺悟,楊改革愈發的強烈。

    「回稟陛下,臣以為,給八萬兩,足以。」孫承宗給了一個折中。

    「嗯,那就,朕會派人送去的。」楊改革立刻決定下來。

    兵部尚書噘噘嘴,好,這八萬兩,又和自己沒啥關係,又用眼瞥了瞥剛才那個打自己臉的人,心中暗恨。

    「下一個,朕準備調趙率教入京,拱衛京師。」楊改革直接說了自己的第三位人選。

    「陛下可說的是太子少傅,左都督,世襲錦衣衛簽事,總兵官趙率教?」照樣有人提了一大串的頭銜出來。

    楊改革發現這明末好多武將的頭銜,都相當的高。動不動就是太子,然後是都督,然後是錦衣衛,最後實職是總兵官。頭銜雖然高,但是也都不是很給力。歸低階文人指揮不說,還要給文人胡亂的殺頭。

    「正是,朕準備召趙率教入京,拱衛京師,這趙率教的戰績,大家想必也都知道吧。」

    眾大臣覺得皇帝說的儘是廢話,這武人沒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戰績,能升到這樣的高位來?朝廷可不是開批發部賣官的地方,紛紛心中鄙視皇帝。

    「敢問陛下要帶多少兵馬入京?」這回沒有反對的,直接就問帶多少人了。

    「四千。」楊改革一口就說出來了,為什麼?因為歷史上趙率教帶兵入關救援的時候,就帶了四千人馬,想必,趙率教對這個數字的人馬都是比較有自信的,看重的,有信心的。所以,楊改革也就認準了四千了。

    「陛下,為何不是六千?前兩位可都是六千啊?陛下如此厚此薄彼,恐怕……」一個大臣建議皇帝,既然大家的品銜都差不多,那就不要有差別。

    楊改革聽煩惱的,很不喜歡這種拿品級說事的,沒有一點技術含量。

    「孫師傅,你以為呢?」

    「四千精騎,尚可。」孫承宗也挺認真的,特意加了四千騎兵幾個字,這關外和野豬皮對戰,敢稱精兵的沒馬,那真是個笑話,也防備著有人從中搞鬼。

    「嗯,那就四千精騎。費用呢?」楊改革直接就定下人馬了。

    「六萬兩。」孫承宗也很乾脆,給了三個字了事。

    「嗯,那就六萬兩,朕照樣會派人送過去的。」

    兵部尚書不噘嘴了,熄了心思了,這開拔費是不會從自己這裡過了,自己眼饞也沒辦法。

    「下一個,朕準備召祖大壽入京,眾愛卿以為如何?」

    「敢問陛下,可是寧遠副總兵祖大壽?」這回,這個人給的頭銜及其的短,前面還帶了個副字。

    「正是!祖大壽的戰績大家都知道嗎?」楊改革以戰績說事,大臣們都漸漸習慣了。這個還是比較公正的,拿不出好的戰績,什麼也別說,誇上天皇帝也不鳥你啊!

    「啟稟陛下,臣以為,此人不妥。」有人出來反對了。

    「如何不妥?是戰績不行嗎?」

    「回稟陛下,不是,祖大壽他戰績到還算出眾,也和東虜後金野戰過,確實乃一員猛將,不過,他乃一副總兵,這品級也過於低了點,再說,我朝總兵都不知幾凡,要找精銳來拱衛京師,還不至於從副總兵裡找吧,如此,也太失我天朝顏面了,顯得我天朝無人啊!」

    楊改革對這個反對的理由無話可說,關鍵的是戰績,還跟顏面有關係?這個離譜,難道調某人入京拱衛京師了,還要給一衣帶水的鄰居們通報一聲嗎?還要看下他們的反應?如果他們覺得不行,這還不能算數?

    不過也有人給祖大壽站場子的。「啟稟陛下,臣以為大人說得有誤,祖大壽現在雖然只是副總兵,但是那是在錦寧大捷之前就是副總兵,經過了錦寧大捷積功,這功勞如果算在內,……還請陛下唯才是舉。」

    楊改革今天已經有點頭暈了,這個祖大壽,楊改革一直在遲疑要不要調他入京,想這歷史上,祖大壽也是一位能左右歷史轉折的關鍵性人物,如果他當時見了袁崇煥的手書,見了孫承宗的使者,沒有回頭,而是呆在關外不回來和野豬皮幹架,這明朝的歷史,恐怕真的要大改寫了,……楊改革頭暈,也不打算在這裡面費心思,直接問孫承宗得了:「孫師傅,以你看?」

    「回稟陛下,臣以為,關外遼東精兵已經抽取過度,不可再抽取關外的精兵入朝了,陛下忘了,如今,東虜後金正在清掃入關的道路,正在和蒙古人打仗呢。想必日後,陛下放袁自如巡撫遼東,袁自如也勢必要再次清掃一番蒙古,這精銳如果盡入了關,這袁自如要想清掃蒙古,可就難了。」孫承宗是個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關鍵。

    楊改革才發現,自己已經在關外抽取了一萬人的精銳了,真的不能再抽取了,幸虧這孫承宗提醒,否則,自己會把這祖大壽,以及他們幾兄弟都弄到關內來呢。那時候,袁崇煥恐怕就要對著剩下的「遼東精銳」哭了。

    「孫師傅說的有理。朕忘記了。差點壞了大事,如此,就不再從關外調兵了。」楊改革暗自責備,自己做事,還是無頭無腦啊!想到哪裡做到哪裡。多虧了孫承宗,不然,自己這半桶水要想拯救大明朝,估計也懸。

    「眾位卿家可還有其他人選要引薦的?」楊改革有點累了,決定問問大臣們還有什麼人,如果沒有自己熟悉的,那就準備結束這次會談。

    一干大臣七七八八的也舉薦了一些。楊改革一聽,沒有一點印象,立刻槍斃。這聽都沒聽過的人,弄到京師裡來幹嘛?吃乾飯啊?決戰的時候轉進如風嗎?

    「如此,調天下精兵入朝,拱衛京師一事,暫且就到這裡,日後如果有那位愛卿能引薦合適的人選,也是可以再調入的,反正,這東虜入關還有一段時間,今天,暫且就到這裡吧。」

    會議開了一段時間,實在是沒什麼值得發掘的人了,楊改革才宣佈這次會議結束,然後立刻用聖旨,召這三個地方的兵馬入京。

    會議結束,楊改革揉了揉自己的額頭,真的是頭疼。這事關整個國家的安全戰略佈局,國家運轉,要考慮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考慮進去,實在是累。

    待眾人都走了。楊改革喝了口茶,開口問道:「大伴,記得上次朕召那個歸附我朝的蒙古部落首領的,叫什麼來著?」

    楊改革調滿桂入京的時候,才想起來,自己佈局蒙古那邊的一招棋,因為自己最近實在太忙,差點給忘記了。現在想起來,又連忙問情況。

    「陛下可是問歸附我朝的蒙古首領,那個叫能乞兔金歹青的?」王承恩一口就報出了那個蒙古部落首領的名字。

    「等等,大伴,那個叫什麼?什麼歹青的。」楊改革對這個名字,念得饒口。

    「回稟皇上,是能乞兔金歹青。」王承恩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皇帝聽。

    「哦,明白了,能乞兔金歹青。嗯,很好,他到了嗎?」

    「回稟陛下,已經到了,在外恭候多日了,一直等待陛下召見呢。」王承恩如實的回答了。

    早到了?嗯,好,自己剛好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行動了。楊改革道:「到了,好,那就召見吧,朕在暖閣裡休息一會,等那個人來了,再叫醒朕。」楊改革決定乘著召見人的這個空隙,打個盹,實在太累了。

    「遵命,陛下。」王承恩吩咐一個小太監去傳旨叫人,又服侍皇帝睡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