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十二章 征討藏霸 文 / 教皇
. 看到眾人吃驚的樣子,最誇張的是糜環,居然叫了出來,宋揚不由想笑,不過現在只能一拜,說道:「我正是柴桑太守宋揚,請大家恕我隱瞞之過,我也是身不由己啊,本來不想打擾陶公,可還是,哎,請眾人末怪。」
那糜竺反應最快,忙說道:「原來是少艾兄,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有幸到我府上一住,三生有幸啊,還說什麼見怪啊!」
而此時糜環更是一句話也不說,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直看著宋揚,宋揚被看得渾身不自在,忙說道:「多謝子仲兄,今日已有所打擾,先告辭了。」
陶謙一聽,笑呵呵的說:「正好,少艾,今日就到我府上住。」
宋揚一聽,正是求之不得,忙說道:「那打擾陶公了。」
出了糜府,宋揚才鬆了一口氣,糜環那殺人的眼光真厲害,害得自己渾身冷汗直流,下次遇見她自己要小心點。
再來就是陶謙的過分的熱情,其實自己也知道陶謙並非三國演義寫的為人溫厚純篤,史書上評介他是「昏亂而憂死」的軍閥。桀驁不遜、志大才疏,但自己不這麼認為的。
其一,殺曹嵩這事。史書記載大抵如此,的確是陶謙手下干的,但他不知情,確有治下不嚴之罪,但比之曹操公然屠城,又算得上什麼?
其二,別駕從事趙昱。史書上說「別駕從事趙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見疏,出為廣陵太守。」別駕從事和太守哪個職位更高,前者親近州牧,後者是掌握一郡實權,互有長短罷。而這是陶謙提拔的趙昱。即使後來陶謙疏遠趙昱,也還是給了一個不小的官,正常的人事安排而已,比袁紹宰了田豐強。
最讓人不得理解的是說他在下邳闕宣自稱天子,勾結土匪。陶謙以堂堂州牧,居徐州多年,會去勾結一個土匪,有點可疑。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指出「按謙據有徐州,托義勤王,何籍宣數千之眾,而與之合從?」
總的來說,陶謙也是割據的諸侯,但現在天下大亂,割據州郡的比比皆是,為什麼說他不是呢?而他心存漢室又有幾個人可比?此時曹操還沒有迎漢獻名義上的正帝,連統都沒有。他治理徐州還不錯,比之周圍州郡來要好得多,僅此一點他就很值得肯定了。陶謙讓徐州,也是有可信之處的。陶謙若生於治世,可為三公一級的人物,但他和劉表一樣,不具備在亂世中發展的能力,這是毫無疑問。
另外,陶謙得罪了曹操,後來魏的史官還敢不敢為他說好話?依魏國史料而成的後漢書和三國誌對陶謙的評價有些不公。為什麼在非魏國史料中卻沒有陶謙的劣跡呢?
種種現象,宋揚知道要小心點,不然自己恐怕會有危險。
次日,徐州議事廳,陶謙把宋揚一一介紹給眾人,曹豹,許耽,章誑,靡竺,靡芳,陳登,等眾歷史名人。
宋揚知道徐州丹陽兵的實力,但他們的統帥曹豹,許耽可是差了太多,讓這樣的人統兵,怪不得徐州只能自保,不能向外發展。
二糜自己昨天就見過了,而當介紹陳登時,宋揚特別留意,陳登長像很平凡,看起來也不高,不過是給人感覺很深沉的那種。不過想到陳登在徐州攻防戰的時候竟可以把呂布玩弄於鼓掌之間,把曹操耍的團團轉,可見此人智力之高。
記得史書上記載陳登字元龍,徐州人也。機敏高爽,博覽載籍,雅有文藝。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年二十五,舉孝廉,除東陽長,養耆育孤,視民如傷遷典農校尉。興修農業,廣積稻穀。曹操以登為廣陵太守,登陰合眾以平呂布。拜伏波將軍。登在廣陵,廣施仁德,明審賞罰,民畏愛之。孫策遣軍攻登於匡琦城。登鮮克周章眾,斬虜萬數。敵舉興眾返向。登以兵不敵,又劃某謀克敵,斬首萬級。遷東城太守。建安十二年卒。
可以說陳登是個將才,自己一定要招攬啊。
在議事廳宋揚得到了一個消息,孫堅死了,孫堅得到玉璽後在回來的途中被劉表伏擊,自此兩家結怨,後孫堅不聽眾人勸告,跨江擊劉表,最終被蒯良設計,戰死於峴山,年三十七歲,其長子孫策用虜將黃祖換回孫堅靈柩,罷戰回江東,葬父於曲阿之原。喪事已畢,引軍居江都,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
看來歷史就是歷史,自己已經叫魯肅寫信告之,居然孫堅還是死了,哎,只能說是天意啊。
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宋揚想了想,要想讓眾人認可,自己可要有點成績,想那琅琊境內,藏霸,孫觀、吳敦、尹禮、昌稀黃巾餘黨連連做亂,曹豹屢戰不克,反損兵折將。黃巾餘黨作亂必定影響商業,受其危害最大的應該是糜家,然後陳家必定看風轉舵,所以此仗自己得必勝,才能受眾人的支持,想到這,宋揚連夜去見陶謙。
見到陶謙後,宋揚說道:「這幾日多謝陶公照顧,揚不日就到回柴桑了,恩情無以報答,揚聞琅琊境內,藏霸,孫觀、吳敦、尹禮、昌稀黃巾餘黨連連做亂,願為陶公討之。」
當陶謙聽到宋揚提議後,想了想,問道:「不知道,少艾你要多少兵馬?」
宋揚答道:「兩千足矣。」想當初,孫策三千人馬就平定了江東,自己兩千足矣。
陶謙笑道:「好,明日議事廳,我再宣佈。」
次日早,議事廳,當陶謙向大家宣佈這件事的時候,眾人皆然,不過很快反應,糜竺當然非常願意宋揚出兵,乃出列道:「少艾文武雙全,此戰必能大獲全勝。」
有贊同的,必然有反對的,只見曹豹出列道:「那黃巾有十萬之眾,宋兄你以兩千人馬,豈不是羊入虎口?」
宋揚笑道:「黃巾餘黨雖有十萬之眾,但真正有戰鬥力的不超過三萬,而且都是有勇無謀之輩,我自有妙計破敵。」
聽到宋揚的話,陶謙站了起來,「好,少艾,我就借你兩千兵馬,助你破敵。」
「謝陶公。」
回到自己地方,宋揚把眾人召集過來,說明了事情,大伙都非常高興,好久沒打仗了,大家都憋壞了。而最興奮的是典韋,又可以殺敵了,別說有多高興。
宋揚看了看郭嘉,乃問道:「奉孝有可良策破敵?」
郭嘉只是笑笑,並不回答宋揚,宋揚知道三月之約未到,也不多問了,讓眾人回去準備。
次日,宋揚率眾人向琅琊出發,在研究過地圖後,宋揚與眾人制定了兵出即丘,屯住利城,北取東安,南進陽都的戰略。
一路上,到也平靜,一日,人報有一將來投,只見那小將一身白甲白袍,坐騎白馬,手拿銀槍,若不是自己在汜水關前見過趙雲,真會以為他是趙雲。
那小將一報姓名,居然是徐盛,徐盛字文向,是三國時吳國名將。他在漢末因戰亂客居江東,由孫權所設「招賢館」登用,從而開始輔佐孫權。早期同丁奉共為周瑜帳前護軍校尉,護衛周瑜,隨周瑜參加了赤壁之戰、南郡爭奪戰,後隨孫權參加了合肥之戰,隨呂蒙參加了襲荊州之戰,隨陸遜參加了彝陵之戰。劉備伐吳時,徐盛跟隨陸遜攻下蜀軍多處屯營;曹休伐吳時,徐盛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以少抗多,成功防禦。吳國大大小小的戰鬥,徐盛多有涉及,屢立戰功。因前後戰功,徐盛先後升任建武將軍、安東將軍,任廬江太守。後期,徐盛成為駐防吳國東側的大將,曹丕大舉攻吳,吳國依徐盛的建議在建業外圍築上圍牆,曾獻策火攻曹丕親自率領的魏軍,取得大勝,曹丕被迫退走。
沒想到,他這麼早就來投奔,宋揚任命他為帳前校尉,隨軍討伐黃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