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孩提之時』 江夏蠻起 第二百五十五章 百度空間分享(二) 文 / 醉憨
穎川接近洛陽,對封建統治威脅最大,因而激烈而殘酷的戰爭首先在這裡展開.當年四月,波才義軍擊敗來犯的朱和皇甫嵩,乘勝圍皇甫嵩於長社。但波才「結草為營」,遂為皇甫嵩所乘。東漢官軍深夜縱火,義軍軍營3《後漢紀》卷二四。
4《後漢書;皇甫嵩傳》。
1《後漢書;靈帝紀》。
2《後漢書;皇甫嵩傳》。
3《後漢書;皇甫嵩傳》。
4《後漢書;靈帝紀》。
延燒,陣勢為之混亂。皇甫嵩乘勢進攻,騎都尉曹操的援軍恰又趕到,皇甫嵩與曹操、朱合兵進攻,義軍因之大敗,幾萬人遭到血腥屠殺。接著,波才義軍餘部於陽翟,彭脫義軍在西華,又遭到鎮壓而告失敗。之後,皇甫嵩軍調赴東線,在倉亭擊敗卜己領導的義軍,卜己被皇甫嵩護軍司馬傅燮俘殺。朱一軍則繼續南下進攻南陽一帶義軍1。
南陽義軍張曼成起兵,稱「神上使」,有眾數萬,攻殺太守褚貢之後,在宛下屯駐了一百多天,軍事上沒有新的進展,而在六月裡被新任南陽太守秦頡擊敗,張曼成犧牲。義軍繼推趙弘為帥,「眾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從六月至八月,義軍粉碎了官軍多次進攻,堅守住了宛城,幾乎迫使東漢政府撤掉朱。趙弘在戰鬥中犧牲後,義軍又推韓忠為領袖,繼續堅守宛城,抵抗朱。「兵少不敵,乃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內,因鳴鼓攻其西南。」義軍全力奮戰,官軍「連戰不克」,遂用計故意解圍,引誘韓忠出戰,使義軍中計失敗,韓忠被殺。義軍再推孫夏為首領,在宛城進行了反覆的衝殺。十一月,宛城陷落,孫夏率義軍轉移到西鄂精山,才被朱鎮壓下去2。
鬥爭的中心轉移到河北地區。河北義軍在張角親自領導下攻佔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下曲陽(河北晉縣西)諸城邑。但在三月以後即遭受到北中郎將盧植率領的東漢官軍的壓力。張角、張寶分別率義軍固守廣宗,下曲陽。盧植「築圍鑿塹,造作雲梯」1,未能攻下廣宗。代替盧植的東中郎將董卓,圍攻了兩三個月,廣宗依然屹立。八月底,東漢政府調皇甫嵩代替董卓,投入廣宗戰場。盧、董二人,「並無功而還」。這時張角病死,角弟張梁統帥廣宗義軍。義軍勇猛善戰,「梁眾精勇,嵩不能克」,皇甫嵩不得不「閉營休士,以觀其變」2,窺測方向,以求一逞。由於義軍一時疏忽,皇甫嵩「乃潛夜勒兵」,趁拂曉時進撲義軍陣地。義軍倉促接戰;張梁陣前犧牲,英勇戰死者三萬多人,不甘屈服而投河犧牲的五萬多人。同年十一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破下曲陽,張寶等十多萬義軍被殺害。各地區起義人民都遭到東漢統治者的殘酷鎮壓。連張角的屍體,也遭受到「剖棺戮屍,傳首京師」的毀壞3。
各地人民繼續堅持的反抗鬥爭黃巾主力雖僅幾個月便被鎮壓下去,但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並未能撲滅,許多地區的黃巾軍依舊堅持鬥爭。散見於各種史籍的起義武裝,以首領姓名、綽號或地名為號者就有一百多支(股),他們是:冀州黑山軍:這批義軍由黑山、黃龍、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城、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組成。這批義軍「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他們樸素的稱呼多是由起義首領的某些特徵而得名,「其大聲者稱雷公,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輕便者言飛燕,多髭者號於氐根,大眼1《後漢書;皇甫嵩傳》。
2《後漢書;朱傳》。
1《後漢書;盧植傳》。
2《後漢書;皇甫嵩傳》。
3《後漢書;皇甫嵩傳》。
者為大目。」1這批義軍「大者二三萬,少者六七千」。其首領「善得士卒心」,活動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郡之間,互相聯絡呼應,「眾至百萬」,「朝廷不能討」2。此外,尚有少數民族起義軍,四營屠各、雁門烏桓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三月,袁紹進攻黑山軍,「與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3黑山軍多次挫敗官軍的猖狂進攻,堅持了抗擊袁紹割據勢力的鬥爭。
西河白波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二月,黃巾餘黨郭太等復起於西河白波谷,轉攻太原,遂破河東,有眾十餘萬。活動於太原、河東諸郡,抗擊董卓的軍隊。當時內遷於汾河流域的南匈奴於夫羅,將其部眾與白波車聯合,攻破太原、河內等郡4。對洛陽城形成嚴重威脅。
青徐黃巾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徐黃巾復起,寇郡縣。」5他們在擊敗北海相孔融後,又把青州刺史焦和打得狼狽逃竄。「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兗州刺史劉岱欲擊之,遂與戰,果為所殺。」1黃巾軍鎮壓了兗州刺史劉岱後,部眾發展到百萬人,成為東方最強的一支起義軍。同年四月,在曹操殘酷鎮壓下失敗。
益州黃巾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六月,益州黃巾馬相,「合聚疲役之民數千人,先殺綿竹令,進攻雒縣,殺刺史郗儉,又擊蜀郡、犍為,旬月之間,破壞三郡。馬相自稱天子,眾至十餘萬人,遣兵破巴郡,殺郡守趙部」2。馬相義軍一度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區。在黃巾軍勝利形勢影響下,板楯蠻也起兵反抗東漢統治。史稱:「至中平五年,巴郡黃巾『賊』起,板楯蠻夷因此復叛,寇掠城邑。」3漢中起義軍:漢末,五斗米道以符咒治病為傳道手段,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農民政權。五斗米道的創始者是沛人張陵,從受道或醫病者皆五斗米,遂被稱為五斗米道。張陵死,傳子張衡,衡死傳子張魯。五斗米道認為人患疾病是由於不肯相互扶助,才遭到天的責罰,患染疾疫的人,在接受符咒治療同時,要在靜室思過,表示服罪,道徒入道時交納五斗米,似乎就是作為相互扶助之用的共同財產。五斗米道的組織嚴密:初入道者稱「鬼卒」,首領稱「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治頭大祭酒」。「諸祭酒皆作義捨,如今之亭傳,又置義米肉懸於義捨。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後乃行刑。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夷便樂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4這套治理地方的作法,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這1《後漢書;朱傳》。
2《後漢書;朱傳》。
3《後漢書;袁紹傳》上。
4《後漢書;董卓傳》、《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5《後漢書;靈帝紀》。
1《三國誌;魏志;武帝紀》。
2《後漢書;劉焉傳》。
3《後漢書;南蠻傳》。
4《三國誌;魏志;張魯傳》。
支起義軍還包括張普、萌生、趙廣、王盛、黃長、楊奉1、杜濩、樸胡、袁約、閻圃2等股。
其他散佈於各地的起義軍還有:長沙區星、周朝、蘇馬、郭石等,「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圍城邑」;「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於零、桂,與星相應」3。江夏趙慈,「殺南陽太守秦頡,攻沒六縣」4。兗州炅母、郭祖、公孫犢、李條等5,徐州闕宣,淮南管承、從錢、王營等6。廬江陳策,東郡王度7,江夏周直、吳霸8、吳桓9,豫章彭材、李玉、王海10,廬江雷緒,太原商榷,南山劉雄,南海王金等支。
東漢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一直持續到它最後滅亡。公元二二○年,桂陽王金「合眾於南海界上」領導起義,不久被孫權部將、交州刺史呂岱鎮壓(11)。這一年曹丕廢漢建魏,東漢名實俱亡。
東漢後期人民的反抗鬥爭,持續達數十年之久,這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罕見的。人民起義活動幾乎遍及全國,前期黃巾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及淮河流域,各地人民的持續反抗,不但活動於這些地區,還廣泛活動於前期黃巾力量未及的許多地區。它北起幽州,南到南海,東到大海,西到益州,起義的烽火,燃遍了當時的整個中國。
黃巾大起義的歷史作用和意義從張角領導發動的黃巾大起義到後期持續三十多年的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取得了重大的鬥爭成果,起到了應起的歷史作用。
首先沉重打擊了東漢皇朝的反動統治,打亂了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秩序。
黃巾大起義一爆發,立即以雷霆萬鈞之勢,打擊官府,鎮壓官吏。「所在焚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1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自敘》中回憶他幼時的遭遇說:「會黃巾盛於海岱,山寇暴於並、冀,乘勝轉攻,席捲而南,鄉邑望煙而奔,城郭睹塵而潰。」2從東漢皇朝的政治中心城郭,到地主階級田莊所在的鄉邑,都受到起義軍的衝擊。不但地方官縣令、長,就是地方大吏、州刺史和郡守,也無不受到制裁。「自黃巾之後,盜賊群起,殺刺史、二千石,往往而是。」3被農民軍殺掉的地方長吏有兗州刺史劉岱、益州刺史郗儉、任城相鄭遂、濟北相鮑信、魏郡太守栗攀等人。在起義農民1《隸牘;米巫祭酒張普題字》。
2《華陽國志;漢中志》、《後漢書;劉焉傳》。
3《三國誌;吳志;孫堅傳》、《朱治傳》。
4《後漢書;羊續傳》。
5《三國誌:魏志;呂虔傳》。
6《三國誌;魏志;何夔傳》。
7《三國誌;魏志;劉曄傳》、《程昱傳》。
8《三國誌;魏志;李通傳》。
9《三國誌;吳志;孫峻傳》注引《吳書》。
10《三國誌;吳志;吳主傳》。(11)《三國誌;吳志;呂岱傳》。吳書》。1《後漢書;皇甫嵩傳》。
2《三國誌;魏志;文帝紀》注引《典論》。
3《後漢紀》卷二五。
「屠裂城邑」的軍威震懾下,有的州刺史不敢與農民軍交戰,他們「望寇奔走,未嘗接風塵,交旗鼓」4。以致造成有的州無長官,同朝廷失去聯繫。「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5。那些過去作威作福的諸王,在義軍打擊下望風逃竄,或被義軍逮捕、鎮壓。安平王劉續「為所劫質,囚於廣宗」。下邳王劉意「遭黃巾、棄國走」1。淮陽王劉暠「遭黃巾賊,棄國走」2。甘陵王劉忠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為國人所執,既而釋之(忠)嗣子為黃巾所害」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大起義已至尾聲,義軍還鎮壓了濟南王劉暠4。漢末建安初,諸王國的整個情況是:「是時諸國無復租祿,而數見虜奪,并日而食,轉死溝壑者甚眾。」5。封建統治秩序完全被起義人民打亂,東漢皇朝名存實亡,最後完全崩潰。
其次,橫掃世家大族,摧毀了不少地主田莊,封建土地佔有關係得到某些調整。大起義中,世家豪族受到義軍沉重打擊,不少地主田莊被摧毀,許多大地主舉宗遠逃。徐州黃巾攻破北海,有名的經學家「(鄭)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而寇盜充斥,西道不通」;於是他們「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6。汝南人許靖逃亡得更遠,他同親友「浮涉滄海,南至交州,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7。其他如逃到遼東的有樂安國淵、管寧、邴原、王烈,逃到交州的有陳郡袁徽、沛郡薛綜,逃到江南的有北海王裒、臨淮魯肅、陳留濮陽興、義陽韓嵩、平原劉暠等,逃到荊州的有河內司馬芝、穎川杜襲、趙儼、河東裴潛、琅邪諸葛亮等。這些被迫離開自己田莊的豪強地主,不可能帶走他們的土地,就是那些僮奴、佃客、部曲,他們也只能帶走一部分,相當一部分人是得到了解放,就像曹休家族那樣。曹休本傳載,「天下亂,宗族各散去鄉里。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江至吳。」1由於大起義掃蕩豪強地主勢力,北方出現了大量無主荒地。正如《司馬朗傳》所記:「今承大亂之後,民人分散,土業無主,皆為公田。」2這就極大地緩和了東漢以來土地的惡性兼併,使封建土地佔有關係有了某些調整。
黃巾軍起義與先前兩次農民起義相比,有顯明的特點和進步。它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為實現這個口號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殊死的搏鬥。秦末農民起義的發難者陳勝曾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邁壯語,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提出過「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的要求,然而都沒有像黃巾軍這樣,把農民的階級仇恨一開始就引導到推翻反動腐朽的東漢皇朝,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這個根本問題上來。同時,黃巾軍第一次把農民4《三國誌;魏志;臧**》注引《九州春秋》。
5《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世語》。
1《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列傳》、《下邳惠王衍傳》。
2《後漢書;淮陽頃王羨傳》。
3《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
4《後漢書;獻帝紀》。
5《後漢書;陳敬王羨傳》。
6《三國誌;魏志;崔琰傳》。
7《三國誌;蜀志;許靖傳》。
1《三國誌;魏志;曹休傳》。
2《三國誌;魏志;司馬朗傳》。
鬥爭與宗教活動巧妙地相結合,利用宗教形式把分散的農民發動和組織起來,形成有準備、有組織的全國規模的大起義,這也是前兩次大起義所不能比擬的。這表明農民起義領袖的領導水平和鬥爭藝術,在實踐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秦末和西漢末年的農民戰爭,都是在死亡威脅下揭竿而起的,雖然一呼百應,但事先並沒有組織準備。黃巾起義則不同,它事先通過太平道積聚力量,組織起義隊伍,然後部署兵力發動進攻。他們不僅有比較嚴密的組織,統一的行動口號,而且有統一的行動時間,因而能夠做到一聲令下,數十萬人同日而起。這在我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是個罕見的創造,它為以後農民鬥爭提供了新的經驗。張角和他領導的黃巾軍英雄們以他們那種不畏**、頑強戰鬥、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在我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曲農民革命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