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幸福的小農民

正文 193-194. 臘七臘八 凍掉下巴 文 / 靦腆的胖子

    193-194.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孫剛過完生日,第二天一大早,就把趙涵送回家裡,她正好能趕上上班。

    進入臘月,那些曾經將村莊籠罩在一片蔥蘢中的樹木繁華落盡。一個個村落顯露在原野上,像莊子裡那些沉默寡言的漢子,剛從農事裡走出,穿著那件還未來得及抖落塵土的衣衫,坐在門前的場地上。

    這時節的鄉村,遠遠地看去,有些斑駁,顯出一些滄桑。有點像歷經坎坷的父老,滿臉歲月的風塵,卻透出一份濃濃的親情來。

    一隻隻鳥窩也顯露在沒有遮蔽的樹梢上,讓走在田壟上的人抬頭了望之間,心中湧起一絲家的溫馨。

    麥子已經是出苗兒,遙看,田間有一層絨絨的綠色。油菜已分壟,葉畔可見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廣袤的大地難得一見農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間喧囂著歲月的蒼茫。

    一年中最閒散的侯節,農具歇息在屋角,農事擱淺在節氣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坐在朝陽的山牆下,在慵懶的陽光裡瞇著眼,煙霧繚繞中數說一個個陳舊的日子,和新鮮的時光。

    農村裡的臘月是輕鬆愜意的,田野裡的莊稼都被關進農民的寬房大屋裡美美地睡起了大覺,冬麥也喝足了水養精蓄銳等著明年春天的到來。

    農村日子雖不如城裡的生活那樣滋潤,卻比城裡的生活來得精彩豐富,三個一群兩個一夥在東家甩撲克,四個一桌五個也行在西家排麻將,贏了的固然是皆大歡喜,輸個淨光的也無所謂,玩的開心就好。

    村口或者房舍的門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著村前的那條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幾條或大或小或花或純的狗在村巷裡撒歡,忽然停下追逐,豎耳聆聽。那陌生的卻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讓它們一時拿不準是吠叫還是搖尾。

    多少雙眼睛在遠遠地辨認遊子歸來的身影?誰的一聲驚喜,攪動了一個莊子的鄉情。殺雞宰鴨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聲裡,村莊進入微醺。

    在鄉村,只要一進入臘月,年味就凸現出來了。

    小鎮上的人氣一天比一天旺。現在鄉村道路好,從鄉下到鎮上,比到自家的農田里還要好走。

    幾個人家一合計,開上一輛手扶拖拉機,十幾分鐘就到鎮上。這家店舖走走,那家店舖看看,貨比三家不吃虧。

    一圈走下來,心裡有了底,直奔心儀的那家。最後是一番討價還價,店主說賠了多少本,買方說店家賺了多少多少錢,生意終於做成。

    回家時,拖拉機上是滿滿的一車東西。

    到了臘月初八,是莊戶人家迎來的頭一個年節「臘八節」。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孫剛看了很多的版本,但有兩種說法比較一致,一說在我國農曆十二月初八這天,釋迦牟尼曾以雜糧摻野果,用清泉水煮粥食用,並以此得道成佛。

    二說太祖朱元璋小時候慘遭財主迫害,被關禁閉,三天沒給飯吃,情急之下,他從老鼠洞裡挖出些豆、谷等糧食,煮粥食用,並因此保住了性命,那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

    臘八粥因與兩位名人淵源頗深,便由此向民間逐漸推廣開來,最終成為富有紀念意義的節日食俗「臘八粥」。

    臘八粥的做法南北有所差異,這種差異只是製作工藝和原料上的多寡有關,但其中必定有大棗和栗子,棗取其諧音「早」,栗取諧音「力」,意指「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登的意思。

    臘八這天,早晨起來,孫剛全副武裝,圍的厚厚的。老話說的好: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意思是說進入數九寒冬最冷的季節,在農曆臘月初七和初八這兩天更是冷的厲害。

    因此在臘八這天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用臘八粥來把嘴巴粘住,免得凍壞。

    這雖然是民間的習俗了,但是也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得祈求和祝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農曆的節氣還是很準的,初七一場小雪讓氣溫降到了最低。

    回到家裡,爸爸在院子裡清理昨天晚上的積雪,媽媽在廚房裡忙活著煮臘八粥。

    昨天晚上孫媽就開始為今天的臘八粥做準備了,栗子、紅豆、黑豆、玉米仁、大米、小米、花生、紅棗、芝麻等等。並不是一定要八樣,只要家裡能湊出的材料,有幾樣是幾樣。淘淘洗洗後全部用水泡了起來,那顏色叫一個五彩繽紛。

    臘八粥,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裡。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村子裡辛勞的婦女們不管為什麼要吃粥,更不管臘八的來歷,只為能趕在別家的粥沒熟前,早早讓香味漫散開。也為家人能吃到香甜的臘八粥,爭著,早早起來,為了一年中這個唯一的節日,做好棗紅色的臘八粥。

    人們認定的,起得愈早,做出的粥愈紅,日子會越紅火。

    孫剛坐在灶台前的小板凳上,可以聞到木材散發的清新的味道。

    鍋裡放足了水,孫媽先把火燒得旺旺的,然後就把燒火的任務交給了孫剛我。孫剛很喜歡燒火這活計,尤其是在這樣陰冷的冬天熬八寶粥,看著灶裡紅紅的火苗舔著鍋底,鍋裡不斷冒出白白的熱氣,還有咕嚕咕嚕的聲音,可真是一種享受。

    煮的時候要先煮豆類,等到豆類差不多開花了,媽媽再把大米,小米,花生,栗子和大棗倒在鍋裡繼續熬煮,這時要不住地用長柄勺子攪動,防止粥粘在鍋底上。而粥的香氣也開始瀰漫開來,媽媽就囑咐我把火調小一些,這樣熬出的粥才更香糯。

    不大一忽兒,濃濃的香味瀰漫在整個院子裡。在用小火熬煮一會兒就好了。

    來到院子裡,聞著這股香味,在腳踩積雪那咯吱咯吱的響聲中,不僅勾起了童年的美好往事。

    在過去的年月,臘八這天,村裡的人們,一般要去河裡(河裡的水是流動的,很乾淨。)找一塊厚厚的冰,完整地砍下來,找有經驗的老人通過茬口看:從上面影影綽綽、朦朦朧朧的花紋走勢與軌跡中,可以約略預測來年莊稼的長勢豐欠。

    一般來說,紋飾逼真繁茂的,一年必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反正花紋模糊不清似有似無的年份,必定來年雨水不多,莊稼長勢不好。

    有人能夠從冰上模糊的圖案中,看到小麥金黃的麥穗,惹眼、逼真、惹人心動的醉人樣子,看到綠豆、黃豆密密麻麻、擠擠挨挨簇擁在一起,相互傾心交談,親密無間的熱鬧情景,看到扁豆子抱成團,滾動。翻捲。跳躍。一副笑吟吟的模樣,不由得使人不心生渴慕之意。

    一般來說,看見哪種圖案最清晰、最好看,來年種植什麼,保準收成不錯,長勢喜人。這樣的習俗孫剛不知道有無科學道理,也不清楚究竟是否合理,但據老輩人說屢試不爽,常常靈驗的很。

    背回家裡的這塊雪白晶瑩、純潔敞亮的冰,有些人家還當做神靈一般,供奉、禱告一番,祝願來年雨水旺盛。

    然後,放入家裡大鐵鍋裡,燒幾把柴火,化成清凌凌的水,加入各種材料,做成色香味懼全的臘八粥,全家人吃了,預示著一年四季健康和順,美滿吉祥。

    記得小時常常於繁星閃爍,一片漆黑之時,雙手端著一碗這樣的冰化成的臘八粥,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四處飄著飯香的村子裡。

    民風淳樸、厚道實誠的鄉村,家家禮遇有加,互相尊敬,互相幫襯。

    端飯只不過是種形式,人人內心深處,骨骼乃至靈魂裡,都傚法傳統禮節。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實質,被內化具體在許許多多看似瑣碎但實在的行動中。

    你家端來一碗飯,我家必定也要找個大些的碗,也必定會端去一碗。誰都不欠誰的什麼,寧肯讓他人沾些便宜。

    而臘八粥做的越早,誰家的生活必定在來年有大的轉機,意味著日子能夠過到人前頭,來年事事順順利利,家人平平安安,以至於深更半夜媽媽就從冰冷的被窩裡爬起來,點火,下豆子熬粥。

    臘八粥飯裡的實質內容,反映出一個家庭的經濟實力,體現出家庭婦女茶飯的高低,手藝的好壞。

    而孫剛,吃慣了媽媽的用紅豆精心熬做的臘八粥,也樂得嘗一嘗各家各戶的「美味佳餚」——加入少許篷灰水,一種野生植物燒製的東西,飯變得好吃起來。

    灰蓬,有些地方又叫水蓬、飛蓬、蓬柴。

    生於丘陵,山地,荒灘,是一種含鹼較高的草木植物,籽生。發芽時是極小,極嫩,極翠綠的兩片嫩葉,長大後成蓬狀,莖銀白色,葉細小如針,酷似鹿頭上的茸角,又好似嫩綠晶亮的翠果,秋季開黃色小花,花落結籽,結籽後葉變枯黃而落,只剩枝幹和籽,風吹籽落,來年再生長。

    灰蓬含鹼性強,籽粒又含澱粉多,可做飼料。

    燒蓬灰,是在深秋,莊稼收拾完了之後,人們或騎驢或趕車,去到草蓬生長的地方,安營紮寨,搭個窩棚,壘個土灶,就開始工作了。

    人們先把一坡一窪的灰蓬棵拔下來,扔在那兒,讓風吹日曬。等把那一坡或一窪的灰蓬棵拔到差不多的時候,就在順風的地方挖一個很大的灶坑,把曬得半干的灰蓬塞進去,點燃。

    第二天,坑灶裡的灰已經冷卻,男人用鐵掀把結了塊的灰撬起來,一塊一塊的一大堆。綠澄澄的,像煉化的玻璃,又似燒過的爐渣。——這就是燒蓬灰。

    聽老年人說,在他們小的時候,蓬灰除了食用,還用來洗衣服,洗頭。那時候農村裡沒有食用鹼,也沒有洗衣粉和肥皂,所以,燒蓬灰是農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現在燒蓬灰已不再是為了自己食用,而是一種賺錢的營生了。他們把蓬灰送到專門的加工廠,工廠再進行複雜的程序,加工提煉成白色粉末,出售給所有的牛肉麵館和各類麵食店。

    蓬灰出自天然,成份純真。用此灰化水,蒸出的饃饃蓬鬆綿軟可口。

    蓬灰,還是製作釀皮、灰豆湯、麵包、糕點的上好佐料,比人工食用鹼要好出許多。

    風靡全國的蘭州牛肉麵,就加進了這種綠色環保添加劑,面柔軟而光滑,湯喝起來滋味好。

    有些人家的臘八粥是麥仁做的。據說將金黃飽滿的麥子,倒入事先挖好的一個冰窟窿裡,找個木頭棒子使勁舂,像南方人舂米一樣,把麥子表面那層細細的皮搗下來,攔回家裡,用簸箕簸去皮,白淨簇新的麥仁,讓人看見就喜歡。

    有人圖省事,將麥子裝入麻袋裡面(一次不能裝的太多),將麻袋放在冰上使勁踩,也可以將麥子的皮搓掉。

    嗆些豬肉,將乾淨的麥仁下到鐵鍋裡,調些蔥花,加些紅辣面子。麥仁的素白,蔥苗子的翠綠,辣子的鮮紅,看上去花團錦簇,聞起來香噴噴的,嘗一口香到了骨髓裡。

    麥仁在水中經過翻滾,沸騰,開出小小的口子,一朵朵鮮花一般燦爛,花朵一樣綻放美好容顏,就是不吃,瞧一眼就能夠惹人眼目。

    化水為粥的過程,實質體現了村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嚮往,對憧憬中的風調雨順美好年景的渴盼追尋。

    味道是一種有記憶的植物。它會盤根錯節,開花結果——就像家裡香味濃郁的臘八粥一樣,品味著親情,咀嚼著鄉情,結出豐碩而鮮美的果實。

    「剛娃,怎麼不進屋來?外面冷。」孫爸看著站在大門口好一會兒的兒子。

    「嗯,爸,我來掃吧。」孫剛接過爸爸手裡的大掃帚。

    等掃了完院子,孫剛頭上熱氣騰騰的。

    「剛娃,給你爺爺家,還有姥爺家送點兒臘八粥去。」孫媽在廚房說道。

    「嗯,好勒。」

    孫剛端著瓷缽給奶奶家,姥姥家裡送粥,往年都是孫媽煮好臘八粥端去的,所以他們都沒燒鍋。

    現在正是早飯的時候,從家家戶戶裡飄出來的香味流溢在村子裡,匆匆行走在村子裡的人們聞到這股香味,不由自主的加快腳步,急急的向家走去。

    從風雪籠罩的外面回到溫暖的家中,再喝上一碗家人熬好熱騰騰的臘八粥,那是何等的愜意啊。

    孫剛回到家裡,嫂子已經起來了,他們都還沒吃,正等著孫剛一起吃。

    孫媽給每人盛上一碗粥,放上一些紅糖,拌好了,喊大家去喝。

    「媽,多加點糖啊!」孫剛忍不住叮囑媽媽。媽媽不說話,只是抿著嘴笑。

    粥盛在碗裡,簡直就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冒著氤氳的熱氣,散發著濃濃的米香,看一眼就讓人垂涎。在燈光的照射下,粥的顏色越發紅亮,樣子也越發粘稠,各類穀類果品都已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家人圍坐桌旁,一人一碗臘八粥,吃得熱火朝天。

    喝上一口那香甜軟糯的滋味立刻傳遍了孫剛舌頭上的每一個味蕾,令他不忍心咽到肚裡去。吃在嘴裡,美在心上,更希望它能夠給自己帶來好運。

    臘八粥再美味也堵不住孫剛的嘴,孫剛開始炫耀起來了:「媽,多甜啊,虧了我囑你多加糖吧?」孫媽依舊不說話,依舊是笑。

    「媽,真好喝……」

    「好喝你就多喝點兒。」

    「嘿嘿,至少兩大碗。」

    「有吃的還堵不住你的嘴……」

    喝完香噴噴的臘八粥,意味著跨入了紅火、喜慶的年的門檻,預示著離華夏民族精神文化圖騰的春節指日可待,表明人人渴盼著嚮往著的年為時不遠了——人們將要著手準備豐盛的年貨,從穿衣戴帽到吃喝煙酒,國人熱情高漲,花錢比以往大度瀟灑,待人接物比過去禮貌周全。

    不管怎樣,農村的孩子們還是一進入冬季就開始盼望起臘八節了。

    因為在這一天早晨可以吃到一頓最奢侈的冬季早餐。在紅豆、黑豆、黃豆、芝麻、等等材料,加上黏米混在一起的粘粥中,在你一碗我一碗的爭搶中,在香甜的咀嚼中,被粘在一起的是濃濃的親情……

    更因為大人們哄小孩的歌謠常常是「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兒小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

    農村的臘月也正是從臘月初八開始才被飄曳在村莊上空的油煙熏醒,洗傢俱、購年貨、備年飯……

    臘八過了,就要過年了,孩子們最高興了。

    其實大人也很高興,但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熟與處事不驚,所以不把喜悅掛在臉上;高興不需要隱藏,幸福不需要掩飾。

    經歷過幾場小雪,年底邁著輕盈的腳步向人們一步步靠攏。

    路面上的飛雪飄飄閃閃,如棉似絮,村舍裡繚繞的炊煙衝破了冬日的寒冷,農家人笑瞇瞇的開始準備年貨了。

    甜津津的臘月,在大人的眼裡美麗,在孩子的眼裡陶醉。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