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穿越重生 > 幸福的小農民

正文 143.巧救母獐子 文 / 靦腆的胖子

    143.巧救母獐子(求訂閱)

    吃飽喝足的小獐子在空間裡呼呼大睡,孫剛從裡面出來,人還在樹林裡。

    忽然聽見不遠處「撲稜」一下,隨即傳來幾聲細微嘶叫聲,聽起來是像在哀鳴。

    孫剛扒開齊腰的草叢灌木,眼前驚人的一幕:一個體長近一米的母獐子,腹下的**腫脹者,估計它是孫剛剛撿起來那個小獐子的母親。

    該動物全身毛呈灰褐色,體背及體側的毛色較深,背部隱約有幾行肉桂黃色的斑點,腹部及四肢上部內側毛色淡,後肢下部後側的毛近於黑色,頰、額及耳背呈灰黑色,耳殼邊緣黑褐色,耳內為白色。頸部兩側至腋部有兩條明顯的白色或淺棕色縱紋,從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頭和面部較狹長,吻部裸露,與面部都呈棕灰色。毛較粗,沒有角,耳長,大而直立。體重將近10公斤,體長大概不到一米,尾巴極短只有3-4厘米。

    四肢很細,後肢特別長,站立時『臀』高於肩,蹄子窄而尖,懸蹄發達,看起來非常適合疾跑和跳躍。

    可惜它的左後腿正被一個獸夾子夾著,由於掙扎過度,傷口處露出深深白骨。加上失血過多,基本已近油盡燈枯地狀況。

    估計是它正在密林裡穿行,突然,它的左腿傳來一陣巨大的疼痛,原來是一隻狩獵用的鐵夾子緊緊地夾住了它的腿。它拚命地掙扎,但卻無濟於事……

    這是村民安放在山野草叢中,捕捉野生動物的夾子。如何打開它,只有懂行的人才能解開,不懂行的不知打開的竅門,會是越掰越緊。

    為了防止被夾住的動物逃脫,夾子的兩端都做成狼牙狀,母獐子腿上部的傷口就是這種狼牙狀尖齒留下的。

    孫剛小時候玩過這種夾子,沒費多大功夫就把母獐子解救出來。

    這是夾野兔的夾子,比較小,如果是夾野豬的夾子,母獐子的腿,一定會傷筋動骨。幸運幸運

    感受著它在手底下有氣無力地掙扎,孫剛明白如果不是碰上,它也會在短之內失血過多而死亡。

    孫剛看了看它有些可憐兮兮的眼睛,心中地惻隱之心大動,立即把它送到了空間裡。

    用空間水給它清洗傷口,很快傷口就止血了,用空間裡的存放的乾淨衣服給它包紮一下。害怕母獐子的骨頭也受傷,就用兩塊小木板給夾住後腿綁好。

    可能母獐子眼前的人在給它治傷,一動也不動,用那一雙清澈的大眼睛看著孫剛。

    傷口包紮好後,孫剛給它弄了點水,割了幾把青草。可能是它餓了很久,看到肥美的青草就開始大快朵頤。

    等它吃飽後,孫剛把母獐子抱到狗屋小獐子睡覺的地方,看到小獐子的時候,它掙扎著要站起來,發出喜悅的叫聲。

    小獐子被吵醒了,看到母獐子後,立即「連滾帶爬」的跑到母獐子身邊,母獐子伸出舌頭舔了舔小獐子的腦袋。果然被孫剛猜中了,它還真是小獐子的母親。

    看著舔犢情深樣子,孫剛被深深的感動了,母獐子被夾子夾住後,怕剛生下來不久的孩子沒有餵奶,就拚命掙扎,所以才會失血過多。

    母獐子躺在地上,小獐子湊在母親腹下吃奶,看著母獐子享受的樣子,孫剛感覺值了。

    有母獐子在空間裡,孫剛不用隔一段就去餵食小獐子,空間裡青草滿地,食物不愁,所以不擔心餓著它們。

    獐子一般雌雄分居,營獨居生活,而雌獸常與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動頻繁,有相對固定的巡行,覓食路線,通常只在標定的範圍內活動。

    它們視覺與聽覺靈敏,性怯懦,為植物食性,原麝所食的植物種類十分廣泛,包括低等的地衣、苔蘚和數百種高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冬季食物較少時還啃食樹皮。

    獐子雄獸平時的神態是精神抖擻,威風凜凜,雌獸則較溫和靦腆,灑脫可愛。它很少發出叫聲,即使出現敵害或發生異常現象,也只是從鼻孔裡發出短促的噴氣聲,以表示的不滿和抗議。

    無論是野花搖曳的春季、草木蔥蘢的夏天,還是五彩斑斕的金秋、白雪皚皚的隆冬,在森林裡我經常會窺見一種身體呈深棕色、背部有不明顯的肉桂黃色斑點、似鹿非鹿、像狍非狍的動物奔跑,它們就是獐子。

    獐子全身暗褐色,成年個體呈現肉桂黃色斑點,多排列成6行,體重8至10公斤;四肢細長,跳躍起來輕盈矯健,受驚時可躥至二三米高、五六米遠,在諸多動物中稱得上跳高跳遠的能手。

    雄性獐子上犬齒非常發達,最長的可達10厘米,並彎曲成鐮刀狀,但不是用於攻擊和自衛,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獐子既怕熱怕冷又怕大風,所以它們的活動區域會隨季節的交替而變化。酷暑時它們在高山密林裡,秋天轉移到矮坡,冬天則在避風向陽的溫暖地帶,多在可避風雪的岩石下棲息。

    獐子多生活在山區密林裡,性情怯弱而孤獨,常單獨活動,極少成小群,喜歡在人跡罕至的幽靜森林中棲息,食物匱乏時也到陽坡雜木林中徜徉。它們蹄殼尖銳並能左右活動,因此能像藏羚羊般地行走懸崖峭壁,更能在深雪中活動。在休息和逃避敵害時,它們能爬上傾斜的大樹。

    獐子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小型偶蹄類食草動物,對食物不太挑剔,地衣、蘚類、雜草、樹芽、嫩枝、松蘿等都可果腹,而且採食量不大,每日約需二三斤,進食後很快開始反芻。

    獐子不做巢,避風的巖邊,樹下低凹枯葉鬆軟處,只要光線暗淡,隱蔽條件好,都是它們的安身地。獐子有較強的生活規律,往返路線輕易不變,愛清潔,飲食、休息、排糞等均有固定地。它們每胎只產1-3仔,善於保護幼仔,遇險時,能yin*敵人離開幼仔。

    為了自保,獐子善於繞圈奔逃,形成迷陣,使追趕者迷失方向。

    當然,在它們不幸被捕獲時,也會拚命地大叫。有趣的是,它在逃脫追捕之後的幾天之內,往往還會回到該地,人們對這種固執的懷戀故土的情感,稱之為「捨命不捨山」。

    所以很多熟悉獐子生活習性的獵人,經常會在同一處捕獵它們。

    獐子屬小型無角鹿類,珍貴的原因是雄者鼠鼷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

    麝香不僅是馳名世界的天然香料,還是極其昂貴的中藥。具有芳香開竅、通經活絡、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排膿生肌等功效。

    每隻雄獐每年可產麝香10克左右,連續取香可達10至15年,總產量在150克以上。因其特殊的經濟價值,這種小動物曾一度遭到捕獵者的瘋狂捕殺,數量銳減。

    關於獐子在農村有很多其它的說法。

    獐子是夏夜故事中最為詭秘的主角之一。

    獐子無疑是一種小動物,似乎對生存環境要求也不高,農村到處都有它的說法,但是卻又很不容易被人看見。

    至於它究竟的模樣,也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一種說法是「老麂成獐」。麂子長得年歲久了,就變成獐子,獐子也就是成了精的麂子。

    麂子是常見的,像羊,瘦骨伶仃的四隻小腳,跑起來很是敏捷,說是一跳就能躍過八尺的距離。

    又說「麂不過三」,意思是麂子長得再大也不會超過三十斤的體重,那末這獐子也就算得上是一種玲瓏的動物了。

    在農村關於獐子的另一種描述是像黃鼠狼或者豺狗,體型較麂子自然要小一點。

    跑起來飛快,可能剛剛還在這邊叫,等到下一聲叫聲,已經越過了半條山脊。獵人的形容是根本不是跑,而是貼著灌木叢飄。這一點和另一句俗語倒是相吻合,說能夠和獐子的奔跑相比較的還真只有麂子,具體說法是「麂八尺,獐一丈」,獐子一跳就是一丈開外,難怪一般的獵狗也趕不上。

    獐子的神秘其實還在於這很少在白天叫喚,一般聽到是在深秋或者初冬的深更半夜,特別是天亮之前那一段漆黑的時光。

    聲音急促而短暫,一聲急過一聲,在寒冷而寂靜的夜裡聽起來很是嚇人。

    農村迷信流傳的說法是「鬼不騎,獐不叫」。

    這獐子叫喚,必定是被某一個遊魂厲鬼抓住了,當作坐騎。所以,聽到獐子叫喚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人們照例要趕緊叮囑孩子,千萬不能學著去叫,一叫就把厲鬼招引來了,最終的魂魄被活活拘走。

    現在,這些迷信的說法估計都沒人信了,見了獐子恨不得立馬抓起來賣錢。

    孫剛出了空間,把夾子往收起來,再到附近慢慢尋找著,夾子旁邊一邊都有獵人留下的記號,一會兒又找出來幾個,收起來,省得它們再禍害野生動物。

    收拾了一下,孫剛石階上漸漸有人經過,就起身回到路上,緩緩下山去了。

    143.巧救母獐子

    143.巧救母獐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