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重生之戰神呂布

第三卷 、千里破江東 第七十一章 、定議 文 / 深幻

    蔡邕雖是當朝左將軍,但因為出身原因,他卻是位列文官一列,而且就在司徒、司空這兩公之後。

    文官武將分兩邊而列,但彼此距離並不遠,在文官這兒排行第三的蔡邕自然將武將那兒站在第二位的呂布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之前呂布就有和蔡邕說起想要開辦書院之事,當然那時候他是以將開辦書院當成為自己籠絡人才之用,此舉在蔡邕看來困難重重,畢竟呂布的身份限制了他的日常行事,但今日呂布在朝堂上這一番話除了打動董卓和劉協之外,也令蔡邕起了另外的心思。

    呂布的話某種程度上來說並沒有說錯,如果由皇家出面開辦這一書院的話,對於培植小皇帝的勢力是很有幫助地,要知道雖然看起來目前朝廷裡除了武將一系文官中大部分人對董卓可都沒有什麼好感,可就是這樣,要說到能夠為了小皇帝而與董卓當面對抗的恐怕也沒有幾個,這自然是因為這些人實際上背後都是代表著各自的利益,在董卓沒有觸動到他們根本利益的時候,還未成長起來的少年天子算什麼?但如果能夠培育出專屬於皇家的人才,其能力和忠心都可以讓人放心,何樂而不為。

    而後也誠如呂布所說,開辦書院乃至後續的教育建設都需要錢,通過改鑄貨幣肯定可以擠出些錢來,雖然必然會損傷某些人的利益,但只要處理得當好處也確實不少,更何況如今大**雨飄搖,要說沒有這些人一點兒責任是不可能地,但蔡邕一個人根本改變不了什麼,所以有機會他就不會放過,也可以趁機教訓教訓他們。

    當然蔡邕也很清楚呂布不會是那麼大公無私的人,其中肯定牽扯到了他的利益,但不管呂布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在蔡邕看來,只要對漢室、對天子有好處,他絕對有必要去推動。

    想到這裡,蔡邕也出班奏道:「啟奏陛下、相國,臣也以為奮威將軍所言不錯,自熹平年以來,天災**不斷,中平六年初更有黃巾為禍天下,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戶十室僅存其三四,年初那場大戰也是耗時耗材,於民於國都非有利,今新帝即位不久,天下一時卻是亂象難平,諸侯各自林立,漢室威嚴極大削弱,正需要立一新政來彰顯新氣象,也可以借此機會,鄭重昭告天下新君之聖威……奮威將軍所言不失為一條好策!」

    聽到蔡邕終於站出來開口了,呂布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對賈詡說到這時候表現出來的自信有大部分正是來自於這裡。

    一直以來蔡邕以其資歷博學以及德才兼備成為漢末德高望重的士林鉅子,但自從為董卓重用之後,他的名聲受到一定打擊,與朝廷中許多文臣都有漸行漸遠之勢,相應地,他在文官陣營裡的影響力,不如王允等人,但他的話的份量如今依舊不低。

    就見這話一出,文臣那塊兒有幾人就有些遲疑,王允也開始有些猶豫,而很少人注意到少年天子劉協眼中已經有些放光了——如果說董卓更顯得貪利和享樂,那麼作為一國之君,儘管還很小甚至實際上只是一個傀儡,但劉協對於名譽更為樂衷一些,他是一個迫切需要得到承認的新君,不管是通過什麼途徑,被董卓一直壓著他都覺得自己再下去快要瘋掉了,畢竟還是一個孩子,並沒有一下子從這其中看出太深層的東西來,這其中當然也有對蔡邕的信任。

    蔡邕可是忠於漢室之臣,哪怕他看上去是投了董卓那一頭兒,劉協卻始終相信這一點,對於他說這話的立場是一點也不會懷疑,而裡面提到的所謂新政也算戳中了劉協軟肋。

    自己就算是一個傀儡,可名義上才是真正的大漢君主,這新政自然也算自己的功勞。

    而對於呂布來說,蔡邕會出來幫自己說話這早在呂布意料之中,早先自己就和他提過這件事情,他當時也是贊同地,現在自然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只在於呂布提出的時機問題,不過現在看到劉協似乎也有些興趣——別人不怎麼關注劉協他又怎麼會不看到,卻也沒有太放在心上,他真正要關注的重點還是董卓,他也將是最終決策者。

    此時董卓也為難了,如果說之前的書院打動了他,戳中了他的軟肋,而之後呂布所說辦書院就要錢但朝廷用度比較困難這一點也的確讓他有些退縮,但他隨後提到的改鑄貨幣實際上也是董卓一直以來都有的想法,當然也是因為某個人而觸動地。

    充盈國庫、解決各處災情靠的是什麼?是強有力的後勤支持,而錢財則是其中重要一環,在這上面出了問題,會有多麼厲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地。

    但對於董卓來說這從來不是什麼問題,他最關注的還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能否穩固,還有就是他要繼續這樣的生活,要做到這個就要保證自己手下擁有的戰鬥力,保證對於天下諸侯的威懾,甚至如果能夠一舉殲滅他們自然最好,那樣自己也就能夠鞏固下來,但要做到這些無疑都需要物質基礎的支撐,就算是最基本的享樂,也是一件耗費錢財的事情,就算沒有之前開辦書院之事,董卓其實也有足夠的理由去推行貨幣改制。

    只是他也會擔憂,自己如果這麼做了,到底會有怎麼樣的後果,代價必然是要付地,他很清楚天下從來沒有白費的午餐,但問題是收穫值不值得。

    歷史上他的確幹過這麼瘋狂的事情,但此一時彼一時也,時局的不同影響也是很大地,很可能一些小小因素的變化就會改變人的主意。

    「不知廷尉對此有何看法?」董卓想著又問了一下李儒,足見如今李儒在他心中地位依舊不低,而他自然也是想到了之前李儒一直反對這事,雖然這一次受到呂布觸動有了決心,但他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李儒的認同。

    實則事到如今李儒又能夠有什麼辦法?董卓的眼神很明顯出賣了他的心,李儒自然不會看不出來,甚至如非他知曉了那人向董卓獻此策的險噁心思,如今聽到呂布這樣說或許也會有些動搖。

    此時再看看王允是指望不了地,呂布作為武將表率,他難得提出建議其後必然有不少人以他馬首是瞻,更何況這種事情本來也沒有多少武將的事情,他們什麼都不懂讓他們建議只能是瞎參合,而文臣這邊在蔡邕出來之後風向明顯也有所變化,局勢已經很明顯不是現在才有些反應過來的李儒所能夠把握地了。

    李儒的性格裡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因勢利導,但也很容易被環境和情勢所影響他的判斷,這不能說就是一個缺點,但在這裡的確讓他受到了限制,正如呂布所想地,他已經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堅持己見,別人他可以不在乎,但這會給董卓造成很不好的印象,而那正是他一直所要避免地。

    在呂布看來,這其實算是李儒的一個缺陷了,但人無完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並不算什麼,只是這時候他就笑得特別苦澀,還不得不笑,大大一個行禮,才道:「臣李儒,附議……」_del_logo_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