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征伐江東 第六十三章鹿門山外 文 / QQ名峰起雲
徐庶對兩人如此無微不至的關照,更是激動的有些無話可說。心中想到:「男人還是要有權力才好啊!就看這兩人,與我比來確實是手無縛雞之力。可是我這身份的問題,憑我自己根本就想不到解決的辦法。就是劍術如神的王越大師也是無法可施。
可放到他們這裡,卻是三言兩語就解決了。只是他們為什麼要對我這個素不相識的無名小子,如此愛護呢?我跟他們又無親無戚的!該不會是有什麼問題吧!」[|com|]
他卻是不知道,人各有所好!能幫助一些年輕人求上進,給他們一個重新來過的機會。卻也是眼前這兩個讀遍聖賢書的文士,特殊的愛好吧!
而且桓階更是曾經受人所托,對眼前這個名叫徐庶的青年更是關注。
桓階這一生,對犯錯的年青人,也一直採取的是寬大為懷的態度!之後在他的仕途人生上,也是盡心挽救了很多因為各種原因,本是沒有出頭之路的人。
就當做,徐庶這次是幸運的遇到了貴人吧!
一個人在人生的關鍵時候,他的選擇就決定了自己生命的未來發展方向。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上了正確的人。能選到正確的人生方向,這樣的人是何其幸運。
卻是有太多的人在面臨自己人生的選擇時候,沒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者說,沒有被有經驗的人進行正確的引導。一失足成千古恨又不是少數人身上發生的事。
荊州襄陽城東南約三十里處,有一座神秘的山,它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鹿門山。
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隱居而名聞遐邇,後人謂之「聖山」。
鹿門山原名蘇嶺山,瀕臨漢江,與同是文化名山的峴山隔江相望。
就在一年半前,孫策的父親正是在這峴山之下,中伏戰死。一代英雄只能是壯志難酬!讓後人空自望山悲歎。
英雄已經逝去,但山卻依舊是巍然不動。草木榮華,與人生死無擾。
站在山腳下遠遠望去,鹿門山的五座山峰如仙女起舞,雲遮霧繞,忽隱忽現,直讓人心馳神往,想投入其中。
近觀渚山,獅子山秀、香爐山幽、霸王山雄、鹿門山峭、李家山曠,置身其中,彷彿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飄香、雲霧繚繞的仙境。
山上有座鹿門寺,一百五十年前,光武帝與近臣習郁在此夢見神鹿自稱山神,遂建寺紀念,後來山以寺名,得名鹿門山。
徐庶在桓階府中養好傷之後,就隨身帶著桓階與韓嵩的推薦信,和桓階為他出具的新的身份證明。辭別了兩位生死相交的前輩,王越與史阿。
兩個豪爽的前輩俠客,也是為他這次因禍得福重新得回正常人的身份,高興之極。他們雖然不在乎,可這殺人在逃的身份終也是個麻煩,能解決掉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
再也不用遮遮掩掩的走路,這讓徐庶終於有了一種再世為人的感覺。
再也不用擔心,遭遇到城衛官兵的盤查輯捕。他一路心情輕鬆的來到了這鹿門書院求學。整整四年,他都沒有過這種輕快的心情了。
這讓他一路行來,看著優美的山景大大叫喚了幾聲。
終於來到鹿門書院的牌坊前,只見那座高聳的漢白玉牌坊上,刻著鐵劃銀勾的四個大字--鹿門書院。兩邊的立柱上卻是刻著一幅長對聯。
上聯:雲影空照一曲清溪當山繞,典寄鄉梓看風光晚照綠水繞山實賞心樂事。
下聯:風聲寂靜萬棵松竹向門栽,身安深林當逸氣清明惠風和暢恰遊目聘懷。
兩句話卻是寫出了書院主人的閒適情懷。
徐庶感歎一番,抬眼看見牌坊下,正站著一個十三四歲,似乎是書僮打扮的少年。徐庶心中知道,這大概就是鹿門書院的待客的門童了。不過心中有些奇怪,這個門童的年紀似乎有些偏大了,應該稱之為守門少年了。
心裡驚歎:「果然是名門書院,一個守門的童子居然看起來頗有氣度,我也要擺出幾分認真的樣子,起碼不能丟了兩位推薦人的面子!」
徐庶整理了一下行裝,努力把自己打扮的齊整一些,第一次見面怎麼也要給人家留下個好印象才是,自己以可是要在這裡過上幾年的。
上前拱手對這少年招呼道:「這位小哥,在下徐庶有禮了,在下由荊州別駕韓嵩與長沙從事桓階大人推薦來此鹿門書院求學,這是他們的推薦信,還請小哥代為通報一聲。」
徐庶感覺到,那少年書僮看著自己的眼神十分奇怪。心中卻是依舊坦然。
心中思量:「有什麼好奇怪的!不錯!我是耽誤了四年的求學時光,但是今天我也只有二十二歲。只要我努力學習,三五年後應該會學有大成!又有什麼好驚訝的!我不就是比你成熟了一些嗎?」
那清秀少年聽到徐庶的自我介紹,開始一楞,很快就反應過來。也不說什麼,只是嘴角微微帶笑著接過了徐庶的推薦信。
可能是正處於變聲期,少年的聲音顯很是粗啞的說道:「嗯!好的,這位公子你稍等,待我去通報一聲院主。」
龐統匆匆的拿著這個新人的薦書,直接走入書院的後進,自己叔叔的居處。
心中好笑的想到:「我看來真得很像是一個書僮了。書院裡人人都因為我院長侄兒兼教習的身份,對我十分的恭敬。這個徐庶倒是頭一個把我當應門童子使喚的人。
真是有趣的緊,今天我正覺得氣悶,就在門前望了下山景。卻是被這個傻大個,叫徐元直的當做了應門童子,呵呵!真是沒眼力的傢伙,乾脆就扮這童子耍上一回吧!」
站在書院門前牌坊下耐心等候的徐庶,想起自己來鹿門山之前,桓階與自己私下說的一番交談,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不只是他,就是桓階這個老官場,對於孫策的行為同樣也有些莫名其妙。
徐庶心想:「這個孫策孫伯符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早就寫信,囑托桓階大人有機會關照我這個殺人亡命江湖的人。
他難道算定了我會在長沙遭難嗎?有時間一定要去見識一下他。這個人真是有些奇妙!雖然他托桓大人關照的並不只是我一個人。
可又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諸葛亮、龐統、馬良···還有我!」
孫策自然不知道,自己的一封無意中寫給桓階的信,會正巧起到了做用。他自己也只是大概的知道,這個時期政局平靜的荊州,實在的大才之士雲集。
卻又不知道他們具體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出現,只能是拜託桓階先生代為留意,盡可能的幫忙招攬,其中特別提到了幾個名字而已。
本來就是抱著撒大網撈大魚的念頭,就算是撈不到龍鳳這種大能的,撈個白眉毛什麼的也是很好的收穫。
而桓階要不是早就在信中知道徐庶這個名字,也不會在史阿找到正巧與他一起辦理公務的韓嵩求助時,這麼積極的參與營救了。
想桓階本就是孫堅提撥上來的官員,對於故主的兒子自然會有一份特別的感情。更和況孫策對他的尊重是從心底發出的。
對於他當年能不懼生死,去於劉表談判換回老爹的屍身,且打消了劉表在謀士蒯良的鼓動下想要趁機攻取江東的念頭。孫策一直是對之感懷於心,總是念念不忘的會在信中提上幾句。
孫策本就極缺謀士,對於這個有膽氣且與孫家深有淵源的大才之士,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不過就目前來看,讓他在荊州做官,遠比把他招到身邊來輔助自己作用要大的多。
只是孫策從來沒有放鬆過與桓階的信件聯繫,這也是維繫彼此感情的重要方法。不論是請教還是客套,總之不會斷了關係。決不會後來白白的把這個人才送給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