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生孫策

作品相關 關於三國的十大猛將及十大謀士 文 / QQ名峰起雲

    三國時期猛將如雲,我只是列舉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啊。

    1:呂布呂布(?—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曾先後為丁原、董卓的部將,後自成一方勢力,於建安三年(198)被曹操擊敗並處死。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影響,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歷史評價陳壽:「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三國誌——呂布臧洪傳第七評》)譯文:呂布有咆哮老虎那樣的勇猛,卻沒有超群智慧的謀略,輕撫狡詐而反覆無常,眼中有的只是私利。從古到今,沒有像這樣的人不被消滅的。

    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曹瞞傳》范曄:「術既叨貪,布亦翻覆。」(《後漢書——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評》)譯文:袁術已經貪婪成性,呂布也反覆無常。

    陳宮:「君,驍勇無敵,善戰無前,然勇而少計,暴而少仁。恐眾叛旦夕之間。」譯文:(不知此文出自何處的,無法找到權威譯文)君,驍勇善戰,但有勇而少謀,殘暴而缺少仁慈。恐怕眾叛親離也只是早晚的事。

    高順:「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譯文:所有的國家覆滅,並不是因為沒有智囊忠臣,只是因為聽不進去良言。將軍的行動,不肯仔細思考,喜歡聽信讒言,犯得錯太多了。

    曹操:布,狼子野心,成難久養。譯文:呂布,凶暴居心狠毒習性難改,很難長期的收留。

    2:趙雲趙雲(?—公元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善始善終。卒於公元229年,追諡為順平侯。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終寡不敵眾,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趙雲的形象可以說自古以來便是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他一方面是嚴肅厚重、強摯壯猛、克服戰禍、救主於危難的猛將,一方面又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統時選士、跟隨先主經營天下的開國忠臣。趙雲的這種表現,正好符合傳統儒家社會對武將和人臣的要求,因而特別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在民間說書人和劇作家、小說家的口述以及演義抬高之下,趙雲慢慢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夢幻武將。

    趙雲在傳統民間說書人的三國武將武勇排名中經常名列前十名之一,而近代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說法,更是將趙雲的武勇地位提高到三國第二的程度。而《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更進一步讓趙雲成為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古代將領典範,時至今日,在各種影視媒體和動漫遊戲的大力介紹推廣之下,「常山趙子龍」已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的古代勇將代名詞了。

    3:典韋典韋(?—197),東漢末年陳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人稱「古之惡來」(惡來是商紂王部下猛將)。曹操部下重要將領,同許褚共領虎衛軍。典韋,陳留己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己吾城村)人,世稱「古之惡來」。在京劇中被畫為黃臉。三國時曹魏猛將。擅使大雙戟,為人壯猛任俠,曾為鄉人劉氏報仇,殺人出市,人莫敢近。軍中的牙門旗既長且大,人們都不能把它舉起,而典韋竟以一手便將其執而豎起,人們都以他的奇力為異。初屬張邈手下司馬趙寵,後屬夏侯惇。曹操討呂佈於濮陽時,典韋奮力勇戰,殺退呂布,為曹操所異。因其人忠誠謹重,自此引典韋為近侍,遷為都尉,置之於左右。後曹操於宛城時,張繡先降而復反,急迫曹操本營;典韋守著大門,殊死惡鬥,殺敵甚眾(200餘人),最終因寡不敵眾戰死。

    4:關羽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注〕,并州河東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使青龍偃月刀,《三國誌》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謚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最後被封為「蓋天古佛」。佛教中稱其為「伽藍菩薩」。《三國演義》中,描述了「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宴」,「水淹七軍」等佳話,亦有「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憾事。

    註:關羽的本字,可能因資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是「長生」和「壽長」這兩說。

    5:馬超馬超(176-222)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大將。為戰國趙國名將趙奢(號:馬服君,「馬」姓起源)與東漢著名的軍事家伏波將軍馬援後人,漢征西將軍馬騰的兒子。

    《三國誌·蜀書·馬超傳》裴松之注引《典略》:其父(註:指馬騰之父,即馬超祖父)字子碩,嘗為天水蘭干尉。後失官,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騰少貧無產業,常從彰山中斫材木,負販詣城市,以自供給。騰為人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賢厚,人多敬之。

    6:張飛張飛(?-221年六月),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志》中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張飛,身高八尺,專用兵器:丈八蛇矛。認識劉備,關羽之前,以屠宰豬羊為生,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在長阪坡當陽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入川義釋嚴顏,分定州縣,率精兵擊敗張郃大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范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范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彊,彊與疆很像)、張達刺殺。

    7:許楮許楮,字仲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癡」。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8:黃忠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東漢末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歷任中郎將、討虜將軍、征西將軍,官至後將軍,死後謚為剛侯。

    9:夏侯敦夏侯惇(?—220),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國名將,曹操部下重要將領,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夏侯嬰的後代。夏侯惇好學、專師,雖身在軍旅,也會親自迎接老師來講學。但為人剛烈,14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為人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雖然他位高權重,但生性儉樸,一生淡泊,有多餘家財便會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受與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將軍的漢官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夏侯惇便受任,可見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當時無人能及。

    10:張遼張遼(169-222)字文遠,三國時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區大夫莊)人,曹魏著名將領,官至前將軍、征東將軍、晉陽侯。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曹魏的「五子良將」。他使用長槍、金戟,武功高強,又謀略過人,多次建立奇功。還有著武將少有的突出的語言才能。

    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纍纍。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斬烏丸單于蹋頓於白狼山,又討平梅成、陳蘭等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後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先鋒,挫其銳氣,後孫權軍感染瘟疫,敵軍十萬退卻,追擊時,差點活捉孫權,威震敵國,名威天下,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黃初三年,抱病打退吳將呂范的進攻。遼病篤,卒於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四歲。

    武將勇猛,卻總是難免亡於陣上,再來看看多智的謀士。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有名的謀士也很多,我這只是列舉一些大家熟識的。

    1:孔明孔明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表字。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司馬懿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謚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懿為晉宣帝。

    3:郭嘉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歷史評價曹操:「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並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傅子》:「嘉少有遠量。」

    《三國誌魏書十四》:「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三國演義》對郭嘉的贊詩:「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曾多次提及郭嘉,稱讚他:「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三國演義》「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裡,曹操曾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易中天品三國對郭嘉的評價:神機妙算,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能與諸葛亮相匹敵,可惜英年早逝,沒有讓後人見到一場針鋒對決的好戲。

    4:賈詡賈詡(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謀士,著名戰術家,官至太尉。時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李傕郭汜作亂時,在李傕帳中任謀士,後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皆有賈詡之謀。曹操占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為賈詡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在曹操立繼位人問題上賈詡暗助了曹丕。曹丕日後稱帝封其官為太尉、魏壽亭侯。曹丕問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征吳無功而反。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閉門自守,不與別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結權貴。死時七十七歲,謚曰肅候〔周澤雄評價其為「亂武」〕5:荀彧荀彧荀彧(yu)(163—212)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戰略家,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並在戰術方面也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數十年,後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6:周瑜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軍事家,任東吳三軍大都督,人稱「美周郎」。自幼與孫堅之子孫策交好。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民間流傳名句:曲有誤,周郎顧。24歲娶小喬為妻(或納為妾),有兩子一女。周瑜多謀善斷,性度恢廓,忠君愛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後圖進中原,不幸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於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年僅三十六歲。

    7:陸遜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歷任東吳大都督、丞相。吳大帝孫權兄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於公元222年率軍與入侵東吳的劉備軍作戰,以火攻大破之。後因捲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葬於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8:田豐田豐(?-200)字元皓,鉅鹿(今河北巨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

    9:龐統龐統(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劉備之軍師中郎將。少時樸鈍,未有識者,唯穎川司馬徽異之。後郡命為功曹,屬周瑜。性好人倫,勤於長養。吳將周瑜卒,統送喪至吳。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魯肅、諸葛亮皆薦之,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並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除之,先主不從。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三計。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謚曰靖侯。

    10:荀攸荀攸(157-214)字公達,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三國時期魏臣,荀彧之侄,曹操的重要謀士之一,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出任濟南太守,又任尚書令,並為曹操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大將顏良。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軍師,魏國建立之後出任尚書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於曹操伐吳路上。正始年間追封謚號敬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