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法師兇惡

血淋淋的第一桶金 第一百三十四章、金丹魔種 文 / 鴻漸於野

    這兩把劍明顯同為一套,劍刃上都有一段加了細密的鋸齒,肉眼幾乎不能分辨,劍身打制過程中,應該加入了各種魔核粉末,所以才會同時呈現火焰、閃電和毒素傷害。

    上次和管璧禾交手後,蘇明海刻意打聽了她的來歷,知道了這管璧禾乃是赫赫有名的嵐陽管家的嫡女。這個管家,乃是八百年前南渡的望族,曾經出過許多魔師人物。便是現在,嵐陽王國的幾十個魔師中,管家都佔據了其中的七個。蘇明海先前刻意忍住了沒有擊殺管璧禾,也未始沒有顧忌到管家龐大勢力的緣故。

    但他現在看到這麼兩柄配套的短劍,心下也不免暗驚:這兩柄劍,可不是普通的血煉,而是加入了魔核粉末的東西。雖然說魔核切割鑲嵌後的邊角料,才會磨成粉末熔煉,但即便如此,這兩柄劍也是難得的好東西,絕對是管家的傳承之物——這樣的東西,可不是那麼好拿啊……

    蘇明海輕笑兩聲:「嘿嘿,只要我有道理可講,就不怕你找上門來。現在你家女兒沒事,外孫也沒事,恩怨也解開了,若這樣還要上門問罪,那我就少不得上管家,再去收割一番經驗了。」

    他心中計議已定,就不再為此事煩惱,收了兵刃,又翻開了那本法師的書籍:

    這一本書,開頭也無非是說些神人聚會講道,言說天地至理,給人留下一個敬畏的心態和正確的世界觀,其後就說些冥想入定的要點。但他的入手方法,和蘇明海在黃蜂寨得的一本又有些不同,乃是從祖竅觀光入手,到最後全身光明圓潤,溫養己身,最後精氣圓滿,這才再行突破。

    這些蘇明海都已經有自己的路子,而且他也隱隱覺得,自己的這一路方法,要比這些礙難的多,而一旦得竅,也要高明得多。

    蓋因他得的乃是先天真竅,隨人真性區別,可謂各個不同。因此這真竅絕不是那麼好得的,一個不慎,就要感應到什麼陰竅、乃至戰場兇殺之竅,那便不知不覺先入了邪路,嚴重一點的,怕連本性都要失去。他現在懂得的慢慢變多,也知道自己當時若不是有混沌中的經歷,這一個冥想方法,還真有許多的凶險。而這些觀光、觀想的方法,步步都有印證,就沒什麼走偏的問題。

    再然後就是內氣溫養,壯大的許多要害,這些雖然蘇明海都已經歷,這書中步步講得透徹,自然也有許多領悟。

    而再其下,就到了金丹魔種這一關,蘇明海精神霍然一震,看的更加仔細,其中逐字逐句,都仔細體味,等看到其中「五蘊俱空、呼吸生發、脾胃為引」這三句時,卻想起了前世看過的幾句話:「黃婆土母為接引、金公木母定婚姻」之言……

    心道:呼吸為肺為金、生發為肝為木,豈不是金公木母?黃婆土母,豈不是脾胃?《道德經》亦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頓時豁然開朗,領悟了金丹妙諦。

    蘇明海這一番更不著急,重新入定,溫養內氣,每日辛勤耕耘。如此一直到六天之後,自覺已然神氣勃發,不可抑制,還不放心,又掏出一枚老山參嚼碎了嚥下,等到藥力散開,這才重新開始衝擊金丹魔種一關。

    這一番練氣,不久就又到了河車運轉,至頂心一頓,甘霖普灑而下,全身酥麻溫熱。眉心祖竅,明晃晃圓坨坨一片光明,沉降而下……

    蘇明海心中一片空濛,將重心沉凝在下,這一點水中真金不得入土,在身內似癢非癢、似酥非酥,也不知是難受還是舒暢。肺金肝木也空自盤旋,蘇明海這次再不加以調節,只守得一點真心不泯。終於脾土中先是一跳,真火引出,然後肺金、肝木,復產真土真水,神識之中再震,生出真木,五氣如乳入水,漸漸氤氳一團,混為一體。

    驀的,這氤氤氳氳一團真意,在胸腹之間轟然收縮,如同塌陷到一個反空間中去一樣,全身魔勁元力,直如百川歸海,灌注而入。蘇明海只覺全身血肉通明,清晰可見。

    這強勁的吸納之力,貪婪無比,似乎連骨骼血肉,都被吸入了這虛無中的一點一樣,整個人再無半點力氣,若不是還有先前吃下的老山參絲絲縷縷的放出元氣,連人都幾乎要死將過去。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等到吸收血肉到了幾乎極點之時,週身百骸突然一震,天地之間的元氣,忽然似乎發現了一個尚未填補的缺口一般,轟然向體內匯聚而來。

    進入身體的元氣,再不是以前充滿雜質,尚要自己提煉的元氣,而是精之又精、純之又純,再無一點其他屬性。蘇明海冥冥之中,竟然覺得這灌注而入的元氣,比自己以前體內提煉過的魔勁元力還要精純——這種感覺,彷彿原先自己體內的,是純淨水裝進了瓶子,終歸還有了瓶子裡的雜質,而這一次的元氣,卻宛如從虛空中來,卻又只在虛空中存在一般。

    漸漸的,體內那一點虛空,又突然一跳,無數元力魔勁,又奔湧而回。經脈血肉,骨骼肌腱,又重新充滿了力量,蘇明海細細體察,發現竟連神識,也是精純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重生!這種感覺,只能用重生、乃至於新生,才能勉強表達!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蘇明海默默回憶著爛熟於心的《道德經》橋段,心中終於明白:

    這就是金丹魔種!不死,因為我的元力,既是我的血肉,刃傷我身,不過元力消耗而已——這才是真正的蹈火不焚、利刃不傷、遇水不溺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