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霸王 第235 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四) 文 / 傅戍己

    第235隻手遮天,將世界左右(十四)氣運

    「今日為仲達所殺,也好過三五年後當作亂臣賊子處死。」周瑜冷聲拒絕。

    耳聽周瑜拂袖拒絕巢湖召喚,蕭言卻依舊鎮靜自若,他早有準備:名傳千古周公瑾,怎會輕易降服巢湖?便是真實歷史上,周瑜投誠孫吳之前,不也三度離別孫策!

    蕭言無視周瑜拒絕,緩聲說道:「我既立下擎天偉志,就絕不會再怕他曹操、袁紹!然則,公瑾可知我憑什麼不懼曹操、袁紹為害?」

    「嗯?」書簡復歸案牘,周瑜仰頭望向蕭言,眸子裡充滿意外、驚訝。

    蕭言斟酌一番言辭,忽而提及一個不相干話題:「公瑾認為,前漢崩潰,為王莽所篡,其根本原因為何?」

    周瑜猶豫良久:「時人多謂:孝武皇帝晚年窮兵黷武,耗盡國力……」

    「哈哈。且不說前漢十二帝,孝武皇帝之前有四,孝武皇帝之後有七,單說孝武皇帝去世之日距離王莽代漢多少年?九十六年!九十六年間,有何事不可為?孝武皇帝高舉公羊派儒學『十世之仇猶可報』,出兵進討匈奴之日,距離漢高祖皇帝受困匈奴白登之圍多少年?六十七年而已!六十七年間,漢高祖皇帝至孝武皇帝五人,漸次討平異姓同姓諸侯王,使長安終於實際掌控山東數百郡縣,進而奔逐漠南漠北,擒殺匈奴單于。孝武皇帝去世後九十六年間,國家竟能始終受困孝武皇帝時代財政短缺?前漢存亡,何必討罪九十六年前之人?」蕭言冷笑打斷周瑜無意義回答。

    周瑜前額蹙起道道皺紋:「仲達意思是……?」

    蕭言沒有道出自己態度,而是繼續追問周瑜:「公瑾認為,今漢崩潰,先有董卓禍亂兩京,後有山東諸侯袁紹、曹操、公孫瓚、袁術、呂布之輩競相兼併征討,其根本原因為何?」

    「時人多謂:十常侍……」話說一半,卻又突然戛然而止,周瑜自嘲笑了笑:「仲達慧眼卓識,想來也不願聽所謂時人廢話。」

    蕭言也笑了笑:「我欲與公瑾議論兩字——氣運!」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皆奉行家國制度,一姓氏之家牧養秦、齊、楚、燕、趙、魏、韓等等諸國百姓。家規雖妙,難禁後代爭財,是故,秦趙同姓,廝殺數代,乃至有白起長平坑殺四十萬人之戰;魏、韓、燕同為姬姓,卻離心離德。」

    「前代施恩,分封諸侯;後代無能,諸侯反叛。」

    「為求革弊,戰國末際漸漸推行郡縣制度,穩固家國一姓統治。秦始皇帝一匡九合後,曾有名言:『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四百年前,秦始皇帝之所以敢言勳業萬世,是因為他看好郡縣制度,自謂廢除分封,大秦帝國從此杜絕春秋五霸叛周之弊。可惜,大秦帝國偉業僅傳二世,先有陳勝、吳廣前驅反叛,後有項籍、高祖皇帝總籌霸業。項籍因秦始皇帝之敗而重啟諸侯分封制,高祖皇帝所建漢家社稷,即為項籍當年所分封也。」

    「可惜,項籍看見郡縣制度之弊端,卻未看見分封制度之弊端,乃至天下屢屢反叛,數年之間,將天下拱手讓給高祖皇帝。高祖皇帝誠然一代英傑,知曉郡縣制度並非秦始皇帝所言能夠傳之萬世,更知重啟分封諸侯乃是自掘墳墓,於是將郡縣制度與分封制度合勢一體,關西用以郡縣鞏固本源,關東用以分封攫取人心,遂以王霸之道興建漢家天下。待劉氏王業安穩,高祖皇帝又漸次討平異姓王,使關東郡縣皆為劉氏。前漢白登之圍,漢軍雖受困一時,卻並非沒有反擊之力,但是高祖皇帝為何暫緩用兵?無非匈奴勢大,非漢軍兩三年所能討滅,而與此同時,山東同姓異姓諸侯王虎視眈眈,有使高祖皇帝再赴項籍悲劇跡象。前漢孝武皇帝之前,真正制約漢軍進討匈奴的,不是匈奴強兵,而是關東無數勢力強大同姓諸侯。」

    「孝景皇帝年間,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等,串聯匈奴、東越、閩越,以『清君側,誅晁錯』名義,起兵西攻長安,史稱七國之亂。幸有名將周亞夫,先以慢打快,後以快打慢,奇兵斷糧道,三月之內,成功剿滅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此後,孝景皇帝籍借七國之亂,奪取劉氏諸侯王特權,推行削藩,使關東沃土終於實質性受到長安轄制。亦是有漢景帝剿滅七國之亂前提,待孝武皇帝子繼父位後,才能正式無憂無慮議論匈奴邊患。前漢文景之治,削藩之功當佔十分之八。」

    「孝景皇帝、孝武皇帝,父子兩代,一除內弊,一靖外患,遂建煌煌大漢帝國。至此,中國境內,郡縣制也就正式完全取代分封制。」

    「分封制雖為郡縣制取代,然而家國制度卻始終未變。漢家國力,雖然遠遠強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卻依舊是劉氏一姓牧養天下億萬百姓。大漢帝國何其廣闊也,東至濱海,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甌越,自漠北而往甌越,從濱海而去西域,所需歲月,何止十數月?廣闊地域,非長安天子一人所能知,非長安天子一人所能治,因故,內建三公九卿,外置州牧郡守,層層轄制,構建一體。漢家廢除分封已久,又制約近代血親,則長安朝廷之上,三公九卿皆為他姓。同族易起禍患,而他姓畢竟是他姓,於是長安天子不可避免啟用母族,以此制約外郡官僚,是謂外戚。」

    「外戚有善有惡。前漢時代,霍光秉政,聲譽九州;王莽執政,篡漢建新。霍光、王莽,皆為外戚,相差何其懸殊?王莽之後,雒陽天子漸漸知曉,原來外戚亦有如刀器,能為功亦能為弊!論及朝政,外戚存在,是為制約三公九卿,如欲制約外戚,當需用誰?待至今漢孝順皇帝年間,梁商、梁冀父子專權,囂張跋扈,廢立皇帝如同兒戲,王莽再生,亦猶有不如。艱難期間,忽有孝桓皇帝收攏宦官單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五人,集結羽林軍千人,雷霆之擊,數日之間,盡誅梁冀羽翼。自孝桓皇帝識,漸漸認識到宦官這一存在,彼於深宮,近於天子,雖無血親,卻能制約母族為害,於是宦官從此正式成為一股影響朝政走向的力量。」

    「宦官主內,外戚主外,外戚有血親,宦官有近勢。外戚,雒陽天子之所用;宦官,雒陽天子之所信,上至孝桓皇帝,下至孝靈皇帝,宦官外戚之爭,冤孽之起,莫非如是。宦官十常侍、外戚何進之爭,真正根結亦在此處。」

    「時人有所謂氣運之爭……」

    「世間究竟有沒有氣運,有!」

    「何謂氣運?似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郡縣制度衍生官僚等級制度,官僚等級制度衍生外戚,外戚衍生宦官……這便是氣運!歷史向前走,但凡推動歷史前進者,皆為大氣運!」

    「項籍敗而高祖勝,輸在郡縣制度;霍光忠而王莽反,五侯興而梁冀死,輸在外戚失衡。」

    「氣運,並非看不見摸不到,而是切切實實存在於世人眼前。」

    「十常侍與何進之爭,為何何進敗亡?外戚輝煌在於梁冀,梁冀之後再無一等一外戚。外戚之弊,三公九卿諱莫如深;外戚之害,帝王痛恨入髓。何進欲殺十常侍,何太后即時反目,喝罵何進無智,欲害漢家……凡此種種,莫不間接顯露:梁冀之後,外戚已無氣運;梁冀之後,國勢不容強勢外戚再生,何進欲總霸朝政,是逆天而行,敗亡豈非早為定數。」

    「十常侍與何進之爭,十常侍為何勝而覆敗,為袁紹、袁術屠戮?梁冀之後無外戚氣運,十常侍之後亦無宦官氣運!自梁冀而後,宦官弄權,朝野忌恨,上至三公,下至草民,無不恨罵閹逆弄權,十數年前黃巾蟻賊之亂,旗號便是誅殺閹逆宦官!單超五侯弄權延續到十常侍的宦官政治,已經積累起足夠的怒氣、怨氣!」

    「梁冀之後無外戚氣運,十常侍之後亦無宦官氣運!」

    耳聞蕭言囉嗦說許久,周瑜非但沒有心生厭煩情緒,反而心神大震,陷入深層次思考。

    周瑜雖有無盡才華,眼界卻畢竟受限漢末三國,沒辦法如蕭言這般整理數百年歷史進程。郡縣制度和諸侯分封制度優劣,周瑜或許勉強能說出所以然;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卻還不是周瑜如今能夠看清的——周瑜如同漢末三國其他名士那般,剛剛認識到外戚制度、宦官制度的無窮害處,卻還未探明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存在根由,更不能完美改革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分封制度、郡縣制度、官僚制度、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郡縣制與宦官制的聯繫,是他周瑜第一次聽人提起。周瑜或許不贊同蕭言的觀點,但是蕭言這些囉嗦話語,卻為周瑜打開一道新門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