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199 三雄會(九) 文 / 傅戍己

    第199三雄會(九)獻降之前

    紅日東昇時分,下邳漸漸塵埃落定。

    收官戰完畢,三千巢湖兵集結南城,等待曹操軍命。

    蕭言前時分出的八百巢湖兵,返回南城時,復又帶來捷報,卻是他們趕在曹操兵之前,活擒住呂布麾下另一員大將高順。

    高順效力呂布麾下,境遇悲催,可謂相當不如意。

    呂布麾下派系紛雜:有以成廉為代表的並涼派系;有以侯諧、侯成兄弟為代表的謫親派系;有以魏越、魏續為代表的親眷派系;有以陳宮為代表的兗州派系;有以張遼為代表的別部派系;有以陳珪、陳登為代表的徐州派系……等等。

    然則,成廉看不慣高順性格,彼此不和;陳珪視高順為呂布心腹,彼此不和;高順視陳宮為奸賊,彼此不和;侯成恨高順合勢陳宮,彼此不和;魏續與高順利益衝突,彼此不和;張遼與高順理念不同,彼此不和……高順效力呂布期間,恍若獨狼,孤寡一人,深受眾人排擠,唯有陳宮、張遼兩人性格不因私情廢公事,戰場上還能與他合勢進退。

    呂布麾下眾將,無論身屬何類派系,皆與高順不和,而高順在呂布軍的前途,亦可想而知!

    呂布割據徐州之初,曾有郝萌叛亂。彼時,高順聯合郝萌屬將曹性,欲將郝萌叛亂罪衍推給陳宮,所以當眾向陳宮發難,說陳宮不忠,前時叛曹操降呂布,今日復欲叛呂布降袁術。然而,一則陳宮不曾真有異心,二則呂布尚且依賴陳宮主持政事,所以高順此次發難,很快無疾而終。

    政治劇烈衝突,不是你輸,就是我輸,不可能出現雙贏,呂布既然選擇聽信陳宮,肯定是放棄高順信任。尤其,曹性繼承郝萌舊時屬兵之後,也與高順漸行漸遠,屢屢非議高順,使得呂布越來越懷疑高順貳心。郝萌叛亂不久,呂布粗暴廢棄高順帶兵之權,使高順舊日直轄步騎強弩,盡皆交付魏續。自此以後,每逢高順出征,自魏續處領兵;待高順回師,不論勝負,步騎即時移交魏續。

    好似下邳之役前期,高順、張遼兵敗彭城,呂布使張遼率步騎兩千繼續扼守泗水、沂水之交,卻使魏續收編高順屬兵,出鎮西城,與曹性協防泗水。哪怕是曹操兵圍下邳期間,呂布對高順且疑且防,限制高順用兵時間,使得高順對屬兵控制力度遠遠不如魏續。真實歷史上,魏續、侯成叛變,能夠輕鬆擒捉陳宮、高順,亦是因為此間原因。

    巢湖兵昨晚夜襲,恰逢高順再次輪空,被呂布再次兵權,留家休養。高順昨晚夜間為衝殺聲驚醒,遙遙望見南城火光,立即暗道一聲不好,集結下邳府兵、衙役,準備救援南城,奪回城門。只是,下邳武官文吏,大抵皆知呂布有防備高順之心,非要高順出示呂布軍令:「若無將軍軍令,還請中郎將且回府邸。」

    高順集結輔兵、衙役無果,只得率領數位僕從,拔刀赴戰南城。哪想,高順霉運沖天,迎頭碰上由蕭言主部分出的八百巢湖兵。八百對數人,戰果毫無懸念,巢湖兵由是波瀾不起活擒高順——巢湖兵初始不知高順為呂布屬將,誤以為他是伍長、什長之流,不曾真正在意,最後還是成廉協助巢湖兵收編俘虜時,這才愕然發現高順原來早已經被巢湖活擒。

    至此,三千巢湖兵此番攻陷下邳,總共活擒呂布、陳宮、高順、侯成、魏續五將。

    ======

    辰時巳時之交,陳登、蕭言、徐晃三人,攜帶呂布、陳宮、高順、侯成、魏續等降將,獻降下邳郡守治所。

    巢湖兵急速突進,俘虜無數,活捉五將,功績輝煌。反觀陳登,待其趕至南城時,南城已經只剩下殘羹冷炙,使得兩千廣陵兵所獲無幾。然則,比陳登更悲劇的是徐晃,當徐晃增兵南城時,南城裡僅剩下的殘羹冷炙,也全被廣陵兵搜刮乾淨。徐晃麾下數千戰兵,最後僅能作為輔兵,協防要塞,防止呂布潰卒逃竄。

    下邳南城方向斬獲來的功績,巢湖部三千人霸佔百分之八十五,廣陵部兩千人佔有百分之十,徐晃部兩千人僅佔百分之五。

    儘管巢湖兵戰績燦爛奪目,蕭言卻無疑自損戰績,讓給陳登、徐晃——哪怕陳宮說巢湖「木秀於林,風必吹之」,或將引起曹操忌諱,被囚許都,蕭言也絕不會自損功績。

    蕭言興建巢湖,建北府、紅巾、兩湖三軍,雖然由於蕭言較為生疏冷兵器戰略,多採用漢世本土製度,但是蕭言靈魂畢竟來自兩千多年後,其在組建軍伍時,不知不覺吸取無數前輩經驗。

    巢湖軍制類似漢世,分為兩大系統,分別是募兵制、徵兵制,其中募兵制募集精銳戰卒,保證戰鬥力;徵兵制募集普通戰卒,保證人員補充。而巢湖兵結構,則亦類似於漢世軍事結構,採用積木塊結構,易分散易合聚。

    表面看起來,巢湖軍制與漢世軍制好像完全一致,但是唯有類如太史慈這般軍將,才能漸漸體會到兩者之間巨大不同。

    好似巢湖軍制,雖然漸漸以募兵制為主,徵兵制為輔,但是太史慈卻清楚,巢湖徵兵制與漢世徵兵制性質完全不同,漢世徵兵制目的是為召集兵員,而巢湖徵兵制則是募兵制的預備役——徵兵制徵集來的兵員,選拔優異,轉入募兵制。再好似巢湖軍事結構雖然同屬積木塊,但漢世制度每塊積木核心是該部主將,而巢湖制度每塊積木核心是該部兵員。

    以高順、魏續為例,呂布使魏續領兵,使高順將兵,每次調換都有翻天覆地變化——高順不滿意魏續選拔,魏續不滿意高順選拔。反觀巢湖,則是以軍侯為核心,鐵打的軍侯,流水的將軍。

    呂佈兵叛變,以部為基礎叛變,巢湖軍如若有人叛變,卻只能以屯為基礎叛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