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184 功勳第一(五) 文 / 傅戍己

    第184功勳第一(五)名為曹操,實為劉備

    十月十一日,巳時中(10:00),蕭言誘降趙庶、李鄒,攻取葛嶧山。

    十月十一日,申時末(17:00),巢湖兵移軍泗水河邊。

    十月十一日,酉時中(18:00),映著落日餘暉,裨將軍徐晃、騎都侯曹休率軍入駐葛嶧山,史渙隨即全軍壓上。

    十月十二日,丑時末(03:00),徐晃、曹休率步騎四千,越過泗水,突襲泗水東側曹性、魏續兩部一千人。

    十月十二日,辰時中(08:00),徐晃、曹休擊潰曹性、魏續。

    十月十二日,辰時末(09:00),徐晃、曹休稍作休整,揮軍進擊張遼部兩千人,與此同時史渙率軍兩千增援泗水東側。

    十月十二日,巳時中(10:00),穎川太守夏侯淵、議郎參司空軍事曹純、平虜校尉於禁,督率三千精銳步騎,乘船渡河,合擊張遼。

    十月十二日,午時中(12:00),呂布倉促集結步騎三千,出城援兵張遼。

    十月十二日,未時中(14:00),曹操親督步騎萬人抵達泗水、沂水之交,呂布、張遼見勢不妙,退走下邳。

    十月十二日,申時中(16:00),曹操分遣諸將,清除下邳城西、城北一切防禦、障礙。

    借助蕭言快速攻拔葛嶧山,徐晃當機立斷,率軍夜襲曹性、魏續,合擊張遼,一舉摧毀呂布泗水防禦。

    昨日巢湖兵才攻拔葛嶧山,今日曹操已經兵圍下邳城,戰局衍變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聞聽曹操一系列捷報傳來,蕭言欣喜之餘又有些鬱悶,欣喜自然是覺得曹操軍事進展順利,或能快速攻克下邳;鬱悶是因為下邳之戰本自巢湖始,泗水東側清剿曹性、魏續、張遼,卻無巢湖身影。蕭言暗自惡意揣測:「徐晃突襲曹性、魏續,自然人越多越好,然則他只向我借船渡河,卻不允巢湖兵參戰……徐晃是尚未百分之百相信陳登為內應,還是不欲分功巢湖?」

    好在曹操未令蕭言繼續鬱悶,當天傍晚他就傳來軍訊,吩咐陳登、蕭言移軍向北,兵圍下邳城南,與其主軍三麵包夾下邳。轉移途中,陳登對蕭言大加讚譽:「仲達用軍真是神乎其神,竟能片刻攻取葛嶧山險關。曹操能夠一日兵圍下邳,當算仲達首功。」

    蕭言非但沒有追究陳登昔日懷疑,反而呵呵笑著謙虛推辭:「葛嶧山之捷,全賴郡守辛苦佈局。如非郡守設謀迷惑呂布、成廉,巢湖哪能輕鬆擒捉趙庶、李鄒兩將!」

    見蕭言不居功自傲,陳登臉上笑容更加燦爛:「不能這樣說。如果我率軍往攻成廉,必是急軍突進,攻其不備,如此雖能建功,卻未免打草驚蛇,不如仲達這般,似緩實急,片刻擊降成廉兩千精銳戰卒。」

    無論陳登如何誇許,蕭言始終謙虛推功陳登,不獨攬葛嶧山軍功。一路閒談,待巢湖兵、廣陵兵安營紮寨時,陳登好似突然記起一事:「仲達可知劉備劉玄德?」

    蕭言不禁一怔,不知陳登為甚突然提及劉備。

    當然,後世赫赫有名的劉皇叔享譽中外,哪怕完全不懂中文的外國佬,也難保不會蹩腳念出劉關張名字。經過兩千年故事流傳,後世十三億中國人,不識劉備為誰者,那可真真切切寥寥無幾。至於熟讀歷史的蕭言,不僅知道劉備為誰,更幾乎熟記劉備一生坎坷經歷。

    蕭言猜不透陳登心意,小心措辭:「久聞劉豫州(劉備)之名,然吾生在江淮,不曾北去,未能親見其人。」

    陳登點點頭,忽又高聲喚來太史慈:「太史司馬可知劉備劉玄德?」

    太史慈亦是面現詫異,繼而才小心回答道:「昔日北海相孔融為黃巾賊管亥所圍,我曾充任孔融信使,請救於劉備,是以有過一面之緣。」

    陳登又問太史慈:「太史司馬感覺劉玄德此人如何?」

    太史慈卻不答話,偏頭轉向蕭言。劉備此時為豫州牧,官階兩千石,太史慈身為巢湖三號人物,一言一行代表巢湖方向,蕭言未出聲,太史慈哪管隨意臧否是非。

    太史慈目光轉向蕭言,陳登亦隨之轉向蕭言,顯然非要太史慈給出明確態度。蕭言只好出面稍勸太史慈:「我亦久聞劉豫州之名,只恨未曾有緣親見。子義既然與劉備有過一面之交,不妨說說你對劉豫州印象如何。」

    得到蕭言允許,太史慈方才轉首順著蕭言口氣,回復陳登:「劉豫州有威有恩,有勇有義,有仁有智,有器有量,百折不撓,委實是天下英才傑士。」

    陳登呵呵笑道:「吾與太史司馬所思略同。仲達,男兒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訪遍天下英雄豪傑。此番合伐呂布,恰逢劉玄德亦隨軍遠來徐土,戍兵下邳城北。我與劉玄德頗有舊交,不日或將前往拜訪其人,屆時仲達可願隨我同行?劉玄德生性最喜結交天下英雄,若能一見巢湖蕭郎,必然興高采烈,謝我引薦。」

    蕭言稍稍沉默片刻,拱手應諾:「渴盼親見劉豫州非一日,正要謝過郡守從中引薦。」

    「果然是英雄惜英雄,今日那便暫且就此說定,仲達且等我改日安排酒宴。能見仲達,劉玄德不虛南行;能見劉玄德,仲達不虛北行。」陳登哈哈大笑,繼而辭別蕭言、太史慈離去。

    遙望陳登遠去背影漸漸模糊,太史慈目光閃動,低聲向蕭言說道:「校尉,觀乎陳登心思,似乎極其傾心劉備,甚至有意助其成事。他設酒宴邀請校尉,或許勸校尉率巢湖七縣歸降劉備?」

    蕭言輕輕點頭:「昔日徐州牧陶謙讓位劉備,即為陳登舉旗。由此可見,陳登傾心劉備,早非一兩日。他勸我歸依劉備,雖然出乎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

    一邊回答太史慈,蕭言一邊心中感慨:「劉備!劉備!原來是劉備!我本該早就看穿陳登內反呂布真心。的確,陳珪、陳登合謀曹操,內外共擊呂布,看似好像真心歸順許都。但是,陳登顛覆呂布徐州政權,誠然有益於曹操,何嘗不更有利於劉備?」

    「也是我後世讀史時,未能連線成面,只記得陳登內反呂布,卻忘記陳登終極所求。歷史典冊記載:曹操殺呂布而使車胄為徐州刺史,未幾劉備殺車胄而自據徐州。前時讀史不曾注意,今日細細端詳,劉備殺車胄而據徐州,其中寧無陳登為之籌謀?陳登反呂布,曹操殺呂布,劉備殺車胄,本就是陳登佈局其中一環。」

    「名為曹操,實為劉備!」

    「不愧是名傳千古才士,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騙過呂布,騙過曹操,悄然連環佈局徐州。明白陳登終究所求,他邀請我北征呂布心思,自是不言而喻。」

    「陳登是相中巢湖地盤,準備勸我投誠劉備。」

    「怪不得陳登隨意贈我兵員,怪不得陳登允我重編廣陵郡兵,原來陳登是想以此結好巢湖,然後使劉備以個人魅力折降我與太史慈。我與太史慈如果投降劉備,巢湖、廣陵豈不都是劉備兵?」

    「嘿嘿,前有周瑜勸我歸降孫策,後有陳登勸我歸降劉備,若是誰再勸我歸降曹操,我就成為曹魏、孫吳、蜀漢三國全力爭取的香餑餑啦!」

    一念至此,蕭言也不知該是驕傲宣稱自己晉陞三國豪傑一員,還是無奈嗟歎外人不曾視他為天下諸侯之一。

    太史慈目光不如蕭言深遠,只知眼前局勢:「我軍合伐呂布,曹操為主力,陳登卻傾心劉備,而後難免矛盾重重。校尉,我們該如何取捨?」

    蕭言避而不答,忽然提及新話題:「子義心中,真以為劉備仁義無雙,是天下豪傑?真若如此,子義昔在青州,緣何不就勢投歸劉備,反而南下揚州,追隨劉繇?彼時劉備為平原太守,深受公孫瓚倚重,又有孔融在青州合盟,勢力不但強過初至揚州的劉繇,更遠非今日巢湖七縣所能相比。」

    太史慈倒也不忌諱蕭言提及他往日取捨舊事,呵呵輕笑:「昔日青州未曾歸依劉備,原因有三。」

    「一則,那時我初從遼東歸來,多知公孫瓚隱情,覺得公孫瓚性情乖戾,非是長久之人。彼時劉備效力於公孫瓚,我怎會投歸他?」

    「二則,當時年少,心知尚高,有意封侯建勳,力攬狂瀾。劉繇隻身南來揚州,正缺戰將部屬,勝過夾在青州亂局之間。」

    「三則,陳登面前,我對劉備印象,其實只說一半。劉備固然有勇有謀,有仁有義,百折不撓,但是他雖然百折不撓,卻屢戰屢敗,非是豪傑所能皈依人君。劉備眼高手低,志高而才淺,有王霸之象而無王霸之能,才情委實不足校尉萬分之一。」

    「太史慈說劉備不足我萬分之一?」蕭言雖然欣喜太史慈輕視劉備,卻有自知之明,搖頭反駁太史慈,說道:「劉備雖然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今日或許艱難,他日未必不能成事,萬不可小覷。四百年前,漢高祖之於項籍,前時不也是屢戰屢敗。結果,最終自刎烏江者,卻是項籍,而非漢高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