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067 山雨欲來風滿樓 文 / 傅戍己

    第067山雨欲來風滿樓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

    隨著時間推移,漢民怨恨之情日漸淡薄,只餘下無盡麻木,機械般捕蝗、殺蝗。

    哪怕蕭言推出的蝗蟲套餐菜色種類再豐富,也有吃厭時。

    連吃數日蝗蟲後,漢民如今見到蝗蟲就想吐,毫無半點食慾——蝗蟲畢竟不是米麥高粱等等耐吃食材。

    蝗蟲吃厭,又殺之不盡,漢民捕殺蝗蟲熱情漸漸褪去,乾脆任由蝗蟲禍害稻田。

    其實,蝗蟲帶給巢湖地區的損失,絕對數值嚴重,相對數值卻比較輕微,不足周圍郡縣十分之一。就整個淮南地區來說,巢湖地區可謂是黑暗中的光明聖地。

    蝗蟲習性,喜旱怕雨,翅膀尤其不能沾濕。

    巢湖畢竟是水區,雖因持續乾旱水位滑落,卻依舊能夠稍稍蔭護周邊,隔絕一定數量蝗蟲侵襲。這是八百里巢湖的幸運,也是其他郡縣的不幸,似合肥縣,除巢湖上游施水流域,其他鄉里,田中一切稻穀幼苗、溝渠稗草,盡數被蝗蟲吞噬。

    蝗蟲也會飢餓。待將一切綠色吞噬完畢,它們彼此開始廝殺活命,以同伴身軀為食,殘酷進化。

    ……

    就在蕭言感覺無助,幾乎對捕蝗殺蝗絕望時,一絲光明陡然出現。

    這一日,蕭言走訪田間時,忽見幾位漢民聚集一處,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蕭言好奇心起,隨口詢問漢民,此地發生何事。

    一位漢民作揖回答蕭言:「回稟都尉大人,草民略懂岐黃,粗通醫術。自古以來,災荒之後,易產瘟疫。因此,草民除蝗之餘,一直關心各村是否發生病變。今日除蝗間隙,草民偶然發現幾隻染病蝗蟲,唯因草民醫術淺陋,不知此病為何,是否傳染其他畜牲。」

    「蝗蟲染病?瘟疫?」蕭言心頭陡然一驚。

    蝗災不過斷人糧,瘟疫可是要人命。巢湖若是爆發瘟疫,則淮南一切皆休。

    蕭言湊前觀察病變蝗蟲,只見:數只蝗蟲,爬至稗草長葉尖端,頭部向上,前足和中足,抱草而死,顯然是感染一種怪病。

    瞧見蝗蟲死狀,蕭言突然覺得有些眼熟:蝗蟲此種疫病,他好像見過,但具體是什麼呢?

    「抱草瘟!」蕭言突然驚呼一聲,想起蝗蟲疫病名稱。

    蝗蟲感染真菌,真菌操控蝗蟲爬至高處,方便真菌高速傳播繁殖孢子,此即為抱草瘟,也稱吊死瘟,是滅殺蝗群利器。

    漢民不知蕭言所思,請示道:「自古治疫,火燒為先。都尉大人,我們是否先將這些染病蝗蟲燒死?」

    「不!」蕭言連忙阻止。

    開玩笑,能否滅殺蝗群,就靠這幾隻蝗蟲啦!蕭言怎麼允許漢民將這些真菌源頭燒死。

    蕭言壓下心中激盪,吩咐身邊親隨:「快,傳令。各亭各裡,自今日起,停止一切捕蝗行為!」

    「啊?」周圍人迷惑不解。

    蕭言這才向眾人解釋道:「此種疫病,名曰抱草瘟,只感染昆蟲,不感染人類。一旦此疫病爆發,雖有億萬群蝗蟲,必將不日死盡!甚至,連蝗蟲所產幼卵,也逃不過此疫。」

    「蝗災,至此止也!」

    「而且,未來數年,亦可不復憂心蝗災再度為禍!」

    「天不亡漢,降此蟲疫!」

    初聞蕭言這番話,眾漢民半信半疑,心思:巢湖數萬軍民,辛苦捕殺十餘日,蝗蟲屍體以萬斤計,尚不損蝗群分毫。單憑幾隻染病蝗蟲,能夠滅殺漫天蝗蟲,可能麼?

    漢民不信。

    然而,而後事實演變,卻由不得漢民不信。

    發現蝗蟲感染抱草瘟後,蕭言大喜之餘,又遣人將瘟蟲,主動分佈四方,加促真菌孢子傳播速度。而後短短三五日內,蝗群果然大面積相繼感染寄生真菌,或抱草而死,或抱枯枝而死。數萬漢民殺之不盡的蝗群,因為些許真菌感染,猝然崩潰,落地而亡,令天空復得光明。

    億萬蝗蟲,數日而死。

    神奇的一景,令無數巢湖漢民目瞪口呆,不知所言。

    伴隨真菌強效滅殺蝗群,一言斷定「抱草瘟」的蕭言,在巢湖漢民之中威望,亦陡然拔高至雲端,乃至被許多漢民視之為神明:數日滅殺百億蝗蟲,豈是人類手段?

    其實,早在蕭言「與民共甘苦」,親率兩千四百名輔兵盡數下鄉,與巢湖漢民同吃同住同捕蝗時,蕭言便漸漸積累許多威望,贏得漢民好感。蕭言如今行走鄉間時,漢民皆敬稱蕭言為「都尉大人」,而不言「都尉」「蕭都尉」。

    案:《易經》有云: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漢世「大人」一詞,多是遵循易經本意,為高檔次敬稱,與後世明清大人含糊含義不同。

    彼時已獲民心,此時更有除蝗威名。

    霎那間,巢湖內外,只聞巢湖有蕭言蕭都尉,不知蕭言蕭都尉,究竟是為誰所聘。

    只知有蕭言蕭都尉,不知廬江太守劉勳,亦不知成德劉曄。

    直至今日,蕭言才算是真正一統八百里巢湖。

    ======

    因抱草瘟陡然爆發,億萬蝗蟲數日死絕,聲勢威猛的蝗災,遂陡然消逝,無果而終。

    僥倖熬過蝗災,蕭言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卻又面臨第二個危機。

    缺糧!

    巢湖儲糧,只餘十日之用。

    知曉蕭言空手來赴巢湖的楚永、羅賁眾遊俠,皆憂心忡忡,試探詢問蕭言:「都尉,能否遣人向廬江求糧,渡過眼前危機?」

    可是,巢湖都尉本是蕭言冒領,蕭言即便前往廬江,又怎麼可能求來糧食援助。

    蕭言不動聲色否決眾遊俠提議:「天旱地蝗,非獨巢湖一地缺糧,廬江亦乏有糧食。吾遠來平鎮巢湖,是為救淮南,非是拖累廬江。若去廬江求糧,我又何必來巢湖?不妥,甚為不妥!」

    求糧之策不可行,眾遊俠又提出新建議:「不若先遣散兩千四百名輔兵,任其自養於家。待糧草稍有積存,再復聚集為兵?」

    蕭言依舊搖頭:「不妥。輔兵多是各流民群威望卓著之輩,其若返鄉,必與我所置裡正、里長、亭正、亭長對峙,卻是有礙巢湖內部穩定。眼下正是加固亭、裡、甲、保權柄之時,萬萬不能准許輔兵返鄉。否然,雖能避過危機,卻易使巢湖誘發內亂。」

    此計不成,他策又不妥。

    萬般無奈之下,蕭言哀歎一聲:「熬吧!熬過一日是一日。」

    於是,蕭言集中兩百條船隻,分批操練兩千四百名輔兵,選拔優良,新建水軍。為減少糧食消耗,蕭言操練水軍時,多令眾將士拉網捕魚,吩咐眾兵卒盡量多吃魚,少吃谷米。

    這光景,吃起鮮魚,吃不起米麥。

    話說,江淮之間,軍事地理,巢湖首當其衝。

    巢湖之西廬江郡,地形複雜,不利行軍,非是戰陣良地;巢湖之東,多平原少山丘,尤利騎兵衝擊。

    而巢湖本身,上有施水通合肥,下有水道抵長江,水路通暢,小用可運輸軍糧,大用可與東吳水軍鏖戰。巢湖自古便是軍事重地,戰國時為楚國要地,共和國時亦是渡江前沿。

    因是,巢湖之用,在於水道,在於水軍。

    後世,元末明初,朱元璋起兵江淮,幸得巢湖水軍援助,才能大破蠻子海牙,強渡長江,直取採石,橫掃江南,奠定大明基業。

    明初,巢湖賊首有三,廖氏兄弟廖永忠、廖永安,以及俞通海。而後,俞通海中流失而死,追封虢國公;廖永安為張士誠所殺,追封勳國公;廖永忠官封大將,可惜,因受朱元璋所忌,而後竟含恨賜死。三人雖境遇坎坷,然其巢湖水軍之功,長留後世。

    念起巢湖三將助朱元璋侵取江南之事,蕭言忽生新念頭:「我何不學廖氏兄弟,用心操練水軍,待曹操南征孫吳之時,引軍投依曹操。」

    「曹操赤壁之敗,緣起水軍之缺。若能有我巢湖水軍相助,只須助曹操在江南撕開一道缺口,曹操數十萬大軍,便可一擁而上,瞬間掃平江東,屠戮孫權。」

    「孫權若敗,蜀川劉璋不足憂,曹操便可立時平定天下。」

    「赤壁之戰爆發時間,貌似在建安十三年,也即是西元208年,距今還有十一年時間。」

    「十一年時間,足夠我操練一隻強悍水軍,助曹操滅殺孫權,一統中國。曹操若能在西元208年左右統一全國,建朔大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黑山賊帥張燕,只能爵封亭侯,是因張燕待袁紹敗亡,才攜軍投依曹操。我若能在袁紹、曹操未戰之前,便效忠曹操,未必不能得到曹操重用。最起碼,曹操待我,當勝於張繡吧?」

    一念至此,蕭言頓時將重心放在建設水軍。

    當然,建設水軍之餘,蕭言也在思考,究竟何時向曹操表示忠心為好。

    如今蕭言坐擁巢湖,掌民五萬,戰兵兩千,雖然勢力依舊孱弱,但總是一隻武裝力量。

    曹操與袁紹決戰前,兵少將寡,想來不會嫌棄蕭言來投。

    蕭言正在思考未來時,一騎突然策馬奔來:「回稟都尉,袁術兵敗下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