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帝國的黎明

第四卷 第462章 87 惟君固房陵-1 文 / 鼓元吉

    第462章87惟君固房陵-1

    「我社的勢力,還嫌單薄了些,不和京東兩路合作的話,恐怕」

    陳東憂心忡忡。過去,他有一種捨我其誰的錯覺,可在「尊天子不奉亂命」的旗號下,各種勢力相繼浮出。特別各州縣學推舉官吏之時,理社中人顯得力不從心。對蔡京、趙質夫等當朝執政,士人的清議似乎還有些影響。可對州縣豪強來說,士人議論就顯得隔靴搔癢了,或者說,這些州縣的豪強本身就是士紳的主流,以各種姻親和故交相連接。現在理社看似聲勢極大,實則虛弱不堪。清流士紳想要主導州縣學的推舉,反而比侯煥寅以官場勢力控制京東兩路要難得多。就是那些理社中人佔著上風的地方,優勢也不夠鞏固。

    「辦法也不是沒有,」趙行德沉吟道,「現在大約三十多個州縣學,都是我社中的同道。如果我社再能拿下十個縣學左右,就有四十多個,這樣一來,只要再有幾個其他的縣學支持推舉少陽假丞相事就可以了。爭取那些局域於一州一縣之地的人,代價比爭取勢力強大的侯煥寅要容易得多。」

    「可是,要再拿下十個縣學,談何容易啊。」陳東道,「我社同仁原本佔據優勢的一些縣學,也因為某些人收買捐生,讓縣令和縣學祭酒的大位旁落。」他有些後悔為籌集軍餉而認可了縣學開捐生的惡例。有些州縣的豪強,不惜破費,將一些不學無術之人送入縣學,不但把縣學搞得烏煙瘴氣,甚至還排擠原本在縣學中佔著主流的清流士人。

    趙行德猶豫片刻,輕聲道:「別人可以捐生,我們也可以捐嘛。」

    「這,」陳東吃驚地望著他,「有辱斯文吧。」

    在清流中人眼中,捐生和捐官一樣,都為人不齒的。像陳東這樣的太學監生,更是嗤之以鼻。他甚至打算將來錢財寬裕了後,將捐生和捐官的路子堵了才好,正本清源。

    「這是形勢所迫,不得不為了。」趙行德低聲道,「和把大義名分拱手讓人相比,捐生又算什麼?」他算計道,「人皆有從眾之心,假如推舉丞相的時候,四十多個州縣全力支持你的話,別的州縣說不定也就跟風推舉了。侯煥寅乃老於世故的人,這個形勢下,他必不會和你當場破局,只需稍稍給與好處,京東兩路州縣的支持就可得到。和你用丞相名位和侯煥寅作交換相比,這個代價小太多了。說不定到推舉揭曉的時候,你能得到十之***的州縣支持,這假丞相就是眾望所歸,名正言順之後,將來推行各種事項便順利得多了。」

    陳東聽他從容說來,仍然猶豫道:「可若是以捐生來爭奪縣學,此例一開,州縣的豪強也捐生相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不成了比拚誰財雄勢大了嗎?」他皺著眉頭道,「一個捐生每年要捐銀錢五百貫,一個個州縣都爭奪下來,我們傾盡家產也撐不住啊。」

    趙行德搖頭道:「州縣學已經推舉了地方官,再推舉了丞相後,在往後的三年裡,縣學不過是清議監督之地。現在勢力橫跨東南的,只有理社一家而已。志在天下和志在一隅,利益大小不同,一州一縣的豪強,犯不著傾家蕩產和理社相爭。」他微微一笑,對陳東道,「再說,捐生的款項,都用在了糧餉賑濟等公事上。捐生越多,錢糧也越多。以少陽你的為人,為了國事,若是錢糧不夠,你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自己掏出來彌補。現在不過是由左往外掏,變成右手往外掏,對天下大事總歸是有益的。捐生越多,鄂州府庫就越充實。而州縣的豪紳多一個捐生,卻是要實實在在多繳一筆錢糧。這筆賬,怎麼算都是你合算的啊。」

    陳東聽得啞然,半晌後方才歎道:「該當如此!想不到,想不到!」不可思議地望著趙行德,順著他的思路往下說道,「各州縣都有些社中的清貧士子,因為不能交好地方官,或是家貧寒素等事,不能上縣學就讀,我們就為這些人捐生吧。」他頓了一頓,臉色有些紅潤,補充道,「除了自己解囊外,還可以在社中募集銀錢,資助囊中羞澀的同道中人入縣學就讀!」

    趙行德又道:「先弄清楚各州縣情勢,扭轉理社勢力與地方豪強相差不大的縣學。」他能自我安慰道,等大局穩定過後,天下稍安,縣學選舉的制度也應當完善了,各種勢力也用不著以捐生來爭奪丞相。他心中五味雜陳,不安中帶著些內疚,有些畫蛇添足地道:「這捐生的辦法,是事急從權。少陽還要實心做事,將來終歸還是要得人心者得天下。我知少陽以一身擔天下,也不是貪戀假丞相的權位。」

    陳東點了點頭,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元直也。」

    鎮***大營離鄂州知州府不遠,因此,陳東和趙行德並沒有騎馬坐轎,二人邊走邊談,忽然,前面匆匆走過來一人,他東張西望,忽然見著陳東,臉色一喜,忙大步上前道:「陳大人,可算找著你了。」他又對趙行德躬身施禮道:「趙軍師。」

    「國棟,何事驚慌?」陳東問道。這前來稟報的人不是尋常鄂州書吏,乃是汴梁***出來的太學士子,姓許名國棟,也是理社中人。陳東一向將前來投奔的理社中人視為同道之交,哪怕是尋常書吏,也不以上官自居。

    「房州告急!」許國棟秉道,「五千遼軍騎兵裹挾上萬簽軍攻打房州。知州高振告急的文書剛剛送到州府。」房州乃是在西面的一根釘子,近日來,趙行德的考慮對遼軍的戰守之際,對此地頗為留意。

    「房州?」陳東臉現憂色,轉頭對趙行德道,「這高振也是我社中人,宣和十一年的出身。在荊湖北路頗有官聲。他前段時間斬了遼賊勸降的使者。」他回頭看了看鎮***的大營,有些猶豫道,「元直,這房州不能不救,你看?」

    宣和十一年乃是趙佑駕崩,趙柯繼位的年份,就在這一年,陳東被新皇啟用,許多理社中士人出仕為官。因此,「宣和十一年出身」對理社來說,也是一種資歷的象徵。對房州不能見死不救,可陳東還在氣頭上,不願去求岳飛發兵,便轉向了趙行德。

    趙行德見狀,點頭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此事便交給保義軍吧。」

    「行直高義,」陳東拱手道,「陳某代房州父老先謝過了。」因為保義軍剛剛建立,糧餉也不足,原以為趙行德還會猶豫一番,沒想到他答應得如此爽快。陳東道謝後,又道:「救援房州之事,保義軍若缺乏軍需,可以逕自去府庫中取用。」

    鎮***一部人馬已經東進江淮,一部分人馬分散在各州縣為理社士人撐腰,留守在鄂州的鎮***精兵不過四千多人而已,又要逆漢水北上打通襄陽糧道,又要出援房州,鄂州已經變得十分空虛。

    趙行德暗暗歎了口氣,這一仗能勝不能敗,而且還必須速戰速決。入援房州有兩條路,一條是逆漢水而上,到襄陽然後向西,這一帶佈滿了遼軍,鎮***能夠打通這條水路還是未知之數。另一條路則是逆大江而上,在歸州一帶上岸,利用巴鹽古道北上房州,這條路上沒有遼兵,只是從歸州到房州這段鹽商常用的道路狹窄崎嶇,不太好走。保義軍本身並沒有太多輜重,趙行德他略一思索,便決定走這條路。恰逢春季,長江上吹著東風,可以稍微彌補一些逆水行船的麻煩。

    回到保義軍大營,趙行德召來石景魁、陸明宇和羅閒十等將,先將入援房州的事情說了,又把自己的考慮說了一遍,詢問諸將的看法。

    陸明宇便道:「在房州有個青峰寨,寨主姓劉,還有個太平寨,寨主姓秦,加起來大約有兩三千人馬,都派了人過來說願奉軍師的號令行事,現在到用得上他們的時候了。」

    自從保義軍成軍以來,群豪商議的約條傳檄四方,投奔的豪傑絡繹不絕,短短月餘之間,保義軍已經擴充到了六千多兵馬,此外荊襄一帶打著保義軍旗號的綠林水寇更是不計其數。只要這些人不做過於傷天害理之事,趙行德也默許他們如此,甚至和岳飛商量,從鄂州府庫中撥出一部分錢糧支應給這些荊襄豪傑。在這方面,岳飛和他倒是不謀而合,更提出來要另外再支取一筆錢糧,趁遼賊立足未穩之際,聯絡河南河北豪傑為內應。鄂州要養兩支軍隊,又要支應這些聯絡豪傑的錢糧,府庫之空虛也可想而知,若非如此,陳東也不至於被逼到同意州縣學捐生來斂財的地步。

    現在,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關事打通漢水水路還是援救房州,都用得上這些地頭蛇一樣的草莽豪傑了。「算起來,這批人馬因糧於當地,還省了路上轉運輜重的糧餉。」趙行德暗暗想到。鄂州處處缺糧缺餉,掌管保義軍以來,他也不自覺地染上了這個精打細算的毛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