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8 三軍兵至董營外 劉關馳挑敵將前 文 / 趙子曰
陽人聚、廣成聚董營的領軍主將是胡軫帳下的一個校尉,名叫何機,亦是涼州人,與胡軫乃是同郡,早年從胡軫共投到了董卓麾下,勇悍敢戰,數先登,歷戰頗有功,因得以被胡軫親點,被派到了此處把守伊闕、廣成諸關的東南前沿陣地。
董卓到洛陽,掌握住了朝權後封賞帳下諸將,各給陞官加爵,分授中郎將、校尉,何機因為此前多有戰功,也在被封賞之列,被董卓表為了校尉,原本號為「振武」,今次山東諸侯起兵,為壯本部聲勢,宣以正朔之名,董卓又給他改了一個校尉號,而今名為「討逆」。
荀貞記得在原本的歷史上,孫策好像做過「討逆將軍」,天下戰亂,諸侯紛爭,皆欲以「大義」為號,可到底誰才是「正」、誰又才是「逆」,卻也是難以說清了。
荀貞、孫堅等部在注城東駐營,當日商議完進軍的方略,次日休整了一天,然後在第三天一早全軍開拔,除留下劉秉統三千人看梁縣、程普統兩千人看注城外,餘下三萬多步騎悉數進軍至了陽人聚、廣成聚中間的董軍營外。
在營外十五里處,荀貞傳下軍令,命各部暫停,遣了哨騎去董營外再探。
由此地至董營,來回三十里地,哨騎快馬疾馳,未及一個時辰便折轉回來,向荀貞回報。
「稟將軍,董營聞我軍繞過注城、忽至營前,營中頓亂。」
「董軍可有出戰之意?」
「我等遠遠在營外聞得營中鼓聲大作,料應是董將在召將聚兵,不過董營的轅門緊閉,卻似無出兵之意。」
荀貞轉對身邊的孫堅說道:「看來志才、奉孝所料不差,這董兵敗了一陣,確是收起了驕縱之心,一改前態,現下卻是變得膽怯懼戰了。」
如非懼戰,以董兵的驕傲勇銳,一聽說荀貞到了,怕還不立刻就出營逆襲?而今卻是緊閉轅門,分明就是膽怯不敢戰了。
孫堅說道:「我聞董將何機在董卓帳下亦頗有勇名,號為敢戰,今觀其舉,先驕後怯,卻非良將。」
就像荀貞叮囑荀成的那句話一樣,為將者其慎有五,第四為戒,應是勝不驕,敗不餒,而
何機先是驕縱,派了千騎長驅直入,竟招搖過市地到穎川郡內去挑釁荀貞,戰敗之後,又一下變得膽怯畏懼,縱是荀貞已殺到營前,卻仍閉門不敢出戰,舉置失據,的確難稱良將。
荀貞說道:「昔於冀州從皇甫公討黃巾,我在董卓軍中見過胡軫、徐榮諸將,但對此人卻是沒甚印象,不過也曾聽說,此人確是以勇武出眾,……,台,涼州多驍士,將勇兵悍,今他雖先驕後怯,非為良將之材,你我卻也不可小覷之也。」
荀貞從皇甫嵩討黃巾時,何機才只是董卓帳下的一個曲軍候,以荀貞那時獨領一軍、為皇甫嵩所重用的地位,當然不可能認識他,不過在偶爾與徐榮等閒聊時,講起各自軍中的勇士,卻也的確是從徐榮等那裡聽到過何機的名字,知道他在董卓軍中也算是一個出眾的猛士了。
孫堅心道:「貞之諸般皆好,就是有時太過謹慎。」笑對荀貞說道,「卿言固然甚是,不過以我看來,這等無用之將也不值得太過重視,待交戰時,卿且看我如何取他首級。」
荀貞心道:「台交友以義,生性豁達,諸般皆好,就是有時未免輕脫,失之於重。」想起孫堅在原本歷史上的的死因,有心提醒他幾句,卻又深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且今已至董營外,大戰在即,也不太適合在這個時候講這些話,遂也就罷了,只是笑道,「萬軍陣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此台是也。」
有的將校在碰到將要開戰時會很緊張,有的會很謹慎,而也有的會越是碰到將要開戰,反而約是會興奮,孫堅就是這類人,他顧望身後、遠近的步騎兵眾,眺望前邊、左右的開闊原野,只覺胸懷大開,心情暢快,躍躍欲試,手癢難耐,恨不得現在就與敵人拚殺鏖戰,哈哈大笑,說道:「『萬軍陣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好!這句話說得好。知我者,貞之也。」
荀貞此番行軍的次序是按的前天定下的軍略,前邊為九千挑選出來的出戰精銳,後邊是餘下那兩萬多的後備軍馬以及輜重等物,此時聞得董營兵士並無出營,似沒有迎戰之意,遂即傳下軍令,命後頭的許仲、謝容、丁猛諸將統帶後備部隊就地駐紮列陣,而與孫堅、樂進帶著準備出戰的中、左、右三軍又往前行了五里地。
距離董營就只有十里地了。
荀貞又遣哨探再去探看。
不多時,哨探歸來,回報說道:「董營兵卒上了營壘,挾弓設弩,正在做守營的準備。」
「仍無出營接戰之意?」
「其轅門依然緊閉,並無出戰之意。」
孫堅說道:「貞之,你與謙且領兵暫駐,擺好陣勢,待我引一支人馬前去董營外挑戰,等我把他誘出之後,再三軍合戰,共滅此賊!」
所謂「挑戰」,不外乎在營外謾罵、示威,以挑起對方的怒氣,使其按耐不住,率兵迎戰。
荀貞心道:「我軍已至董營外十里,而何機仍閉營不出,幾句謾罵、幾樣示威一時間卻怕是難以挑動地他出營來戰,不過台既提出了此議,卻倒也可試試。」因對孫堅說道,「卿為左陣主將,豈可輕身冒險?此挑戰之任,遣一偏裨去足矣。」
說完,荀貞心中盤算該派何人去挑戰,想道:「要說示威、謾罵,高子繡是最好人選,只是他武力稍遜,萬一失陷,反損我士氣。」心中一動,
想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下令道,「傳我軍令去給玄德、雲長,叫他兩人帶三百精卒往董營外挑戰敵出。」
高素生性飛揚,早年在西鄉時為一土霸王時就好耀武揚威,這種事他很拿手,只是他武力不足,萬一真的激怒了董兵,被董兵出營來追,他很可能就會折損當場,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他性格雖然適合,卻也不能派他去。
不能派高素去,那最好的人選就是關羽了。關羽矜傲,他甚至不需要開口罵人,只要橫槍立馬地、仰著臉在董營外那麼一站,一副「睥睨豎子」的模樣說不定就能把人激怒。
劉備、關羽的部曲多是新卒,按說他倆是沒資格跟著荀貞、孫堅出戰的,但是劉備卻再三請戰,所以荀貞就單單把他兩人帶在了身邊,留於中軍聽命。既然劉備立功心切,他這次隨軍出戰又沒帶部曲,只和關羽兩人一道,荀貞也不好單派關羽去,故此索性就把他兩人都派去。
那邊派人去給關羽傳令,這邊荀貞、孫堅、樂進三人各領本部,分成中、左、右,除留下了騎兵在前警戒外,皆豎旗擂鼓,指揮安排,開始排列步卒佈陣。
卻說關羽得了荀貞軍令,對劉備說道:「此大兄立功之時也。區區一小小董營,何需帶三百精卒往去挑戰?兵多,則難顯大兄之功,且董軍本就已懼怯不敢出戰,如我兩人再領兵太多,他恐怕更不會出來迎戰,以我之見,也不用帶三百精卒去,選那瘦小的,帶個七八人足矣。」
前番殲滅那千許董騎的一戰,好幾人都立了功勞,劉鄧不用說,張飛也立了功勞,劉備、關羽卻無甚功,這回關東群雄討董,聲勢浩大,眼看建功立業就在眼前,劉備此時的心情和孫堅相仿,也是急切求戰,渴望早能與敵展開戰鬥。
這時聽了關羽的話,他心為之動,卻猶豫說道:「叫我兩人帶三百精卒前去挑戰,這是君侯的將令。君侯素軍紀森嚴,你我二人如擅改軍令,恐是不妥。」
「這怎是擅改軍令?君侯是叫我兩人去董營外挑戰,帶多少兵卒並不重要。」
「……你說的也有道理,那好,就按你說的來辦。」
劉備、關羽拿了荀貞的軍令,從軍中選了七八個身形瘦小的,前去董營外。
荀貞正在指揮各曲、各屯列陣,忽得適才去給劉備、關羽傳令的軍士來報,說是劉備、關羽只帶了七八人去董營挑戰,頓時吃驚,初時以為是軍士傳錯了自家的軍令,隨即想道:「我軍令清楚,他定不致傳錯,此必是玄德、雲長求功心切,故擅改我令,只帶了數人前去挑戰。」
他問道:「玄德、雲長去了多久了?」
「去了有兩刻多鐘。」
荀貞本部五千人,本來排開後就佔地甚廣,加上正在列陣,不能直來直去,這軍士回來時繞來繞去的,又耽擱了一些時間,卻是用了兩刻多鍾才得以回來荀貞面前覆命。
已經去了兩刻多鐘,此時追之已是來不及,荀貞無奈,只得喚來候在左近的聘來,令道,「董軍雖怯戰不敢出,而其將亦頗有勇悍之名,玄德、雲長只帶了數人前去挑戰,或會有失,你速點三百精卒,往為他二人之後援。」
荀貞之前定武之制,聘雖是久從於他,乃是「元老」一級了,可一則因其年歲稍輕,今年才二十出頭,二來也是因荀貞對他有厚望,想把他帶在身邊再「耳提面命」地鍛煉他一段時間,因而並未給他「校尉」之職,沒讓他獨領一部,而只是任為了一個中軍的曲軍候。
叫聘去追劉、關,倒不僅是因為擔心劉、關的安全,更主要的是,和不派高素去一樣的原因,荀貞擔心劉、關失陷,如他兩人挑戰不成反而戰死,必將會大傷三軍士氣。
聘得令,即點了三百精卒,去追劉備、關羽。
荀貞看著他帶兵出陣,遙見很快就要追上了劉、關,這才放下了心。
約用了不到一個時辰,佈陣完畢。
剛把陣型布好,聘領兵歸來,荀貞往他身後看去,卻是不見劉備、關羽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