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最風流

正文 37 天下之中洛之陽(下) 文 / 趙子曰

    諸如太學、明堂、靈台、辟雍、社稷、宗廟等等重要的文化、禮儀場所大多在城南,洛陽城東沒有太多的文化、禮儀建築,較為重要的大概要數迎春祠了,現已入秋,尚未至冬,況乎迎春?所以,迎春祠現在還沒有到熱鬧的時候。

    但洛陽幾個大市之二的「馬市」、「粟市」也在城東,顧名思義,這兩個市乃是交易馬牛羊、粟米稻穀等畜、糧的場所,往昔太平時,馬羊嘶鳴、車來車往,總是十分熱鬧,隔著十幾里都能聽見市中傳出的聲音,可今天,卻冷清非常,要非鍾繇在路上無意中說起了一句,荀貞甚至都不知道馬市、粟市就在城東。

    由此也可看出,前幾天城中的大亂直到今日,還沒有消除影響。

    踏著暮色,在出逃的洛陽吏民之一撥撥的人群中,荀貞等「逆流而上」,馳至了上東門外。

    洛陽乃是都城,十二城門俱皆寬闊高大,以後世的度量來計,上東門足寬有二三十米。

    七里橋東的門內沒有了兵士駐守,上東門作為洛陽的城門之一,城中雖經過大亂,門內卻還是有不少甲士戍衛的。

    連著多日,只見人從洛陽城中外逃,罕見有人從外入城,見荀貞一行人大多甲衣持兵,又皆戰馬神駿,負責戍衛上東門的軍候急忙帶了數十甲士出門,上前攔住。

    鍾繇越過荀貞諸人,來到最前,從印囊中取出官印,向他出示,大聲說道:「左中郎將荀君奉詔入城。」——荀貞如是不帶兵馬入城,那麼他的確是奉詔入城,他被朝廷拜為左中郎將,肯定是得來朝中就職上任的。

    上東門的軍候卻是認得鍾繇。

    鍾繇在朝中的官職雖不高,但他出身穎川名族,朝中、城中多有長輩、故交、同郡鄉人,所以在洛陽他也是頗有名氣,這軍候認得他並不奇怪,更何況,之前給荀貞傳何進命令時,鍾繇便正是經由的上東門出的城。

    這軍候向鍾繇身後看了幾眼,目光落在荀貞身上。

    荀氏族中多美男子,托荀氏基因的福,荀貞本人英武挺拔,現又被戲志才、典韋、趙雲等如眾星捧月也似地圍在中間,任誰看去,都能斷定出他是這一行人中的主家。

    現任的城門校尉伍瓊是袁紹一黨,這軍候作為伍瓊的下屬,自是也曾聽說何進請得詔書,拜荀貞為左中郎將一事,此時見到荀貞真人,他不覺心道:「這便是逼死了張角、捕殺了趙常侍一族的故魏郡太守、穎川乳虎荀貞之了麼?果英武不凡,不愧當世英傑之名。」

    既知道了荀貞的身份,當然不必再攔阻荀貞入城,這軍候行了個軍禮,退後幾步,轉過身去,親帶著部曲把擁擠出城的百姓們趕開,給荀貞一行人清理出了一條道路,恭敬地請他入城。

    荀貞卻不急著入城,而是令趙雲上前打問:「聞董將軍迎得天子,不知還宮了沒有?」

    上東門是洛陽城東最北邊的城門,挨著城北最東邊的谷門,離城北西邊的夏門也不太遠,這個軍候卻是知道此事,答道:「董將軍與朝中公卿在北邙阪下迎住天子,已經回城返宮了。」

    「何時回的城?」

    「有兩三個時辰了。」

    現在傍晚,兩三個時辰,也就是中午前後天子、陳留王、董卓等已經回到城中了。

    「董將軍的部曲可有入城?」

    「入城的甲士、騎士不多,下吏聽說,董將軍的部曲多在城北駐營。」

    「董將軍現在何處?」

    「這……,下吏不知。」

    趙雲把問來的情況回報荀貞,聞得董卓的兵馬沒有入城,而是在城外駐紮,荀貞雖仍是擔憂洛陽可能將會出現的局面,但亦不由稍微鬆了口氣。他心中想道:「午時前後回的洛陽,……料來董卓必不會輕易離開天子,那麼現下他極有可能應是在宮省之中,陪從在天子左右。」

    此時天已深暮,等荀貞入到城中,便是有鍾繇在前為他通報,料也趕不及入宮了,——就算趕得及入宮,現下董卓既已接住了天子,以荀貞在洛陽的人生地疏,以他在朝中的援力稀少,入宮也沒有用處,那麼眼下之計,進到城中後,第一樁要事當然應該是去找袁紹、曹操。

    洛陽是一座以宮省為主的城,南北二宮差不多佔了洛陽一半乃至更多的面積。

    入得上東門內,前行一段距離就是朱雀闕,而這個朱雀闕則便是北宮和南宮間的門闕,闕北是北宮,闕南是南宮,也即是說,上東門的位置處在北宮和南宮中間。

    洛陽是都城,城中的道路和別城不同。

    別的城邑,城中的一條路就是一條路,而洛陽的一條路卻分作為三,中間一條是御道,兩旁築有牆,各高四尺餘,外分之,這條道除了天子出行時專用外,平時唯公卿、尚書、章服可行之,黔首百姓只能走御道兩邊的路,「左入右出」,也即走左邊是入城,走右邊是出城。

    荀貞是左中郎將,有資格走中間的御道。

    這還是荀貞頭次走御道,行於道上,顧望路兩邊的行人、車馬,縱是當此憂心忡忡之時,荀貞卻也不覺有了一種怪異的感覺,「階級」之說不由地又浮上了他的心頭。

    現在並非是該起雜念亂想的時候,荀貞很快就把這種怪異的感覺壓下,望了望前頭數里外高聳入雲的朱雀闕和朱雀闕南北綿延數里的宮殿樓閣,對鍾繇說道:「元常,我今入城,本該先陛見天子,然天將夜,恐宮門將閉,是故我欲先詣見袁司隸,不知司隸校尉府在城中何處?」

    荀貞說得在理,何況如今乃多事之秋,荀貞入城,從局勢而言之,也應該先見袁紹,因而鍾繇沒有多說,默認了荀貞的選擇,沉吟了片刻,說道:「袁司隸恐不會在府中。」

    「噢?」

    「宮省大亂,天子外出,歷一日夜,於今午方才歸宮,以我度之,袁司隸此時要麼在宮中,要麼在太傅府。」

    太傅府,這說的是袁隗的府宅了。

    太傅是周朝時的三公之一,在本朝,太傅則是上公。

    本朝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傅位在其上,故是「上公」。

    太傅一職並不常設,最早是在光武帝時曾設此職,光武曾以卓茂為太傅,但在卓茂薨後,光武即省掉了此職,漢家素重「故事」,前代所有之,後代多遵循,因此,光武雖省掉了此職,可在他之後,每當有天子初即位的時候,朝廷便輒仿光武故事,置太傅錄尚書事,而亦如光武時的卓茂故事,等這個太傅薨後,也即便隨之省卻,不再復設。

    也就是說,只有當天子即位的時候,朝廷才會設一太傅。

    袁隗便是由此而在靈帝崩、今天子即位後被拜為太傅,與何進共錄尚書事的。

    如把洛陽城從中分開,那麼北邊主要是南北二宮,天子、太后、太子等的居所和尚書檯、三署郎、虎賁、羽林等等一大批官寺機構都在這邊,至若三公之府,則在城南,臨城東牆。

    太傅雖不常設,然位居上公,其府坊也在城南。

    城中道路兩邊皆種的有榆樹、槐樹,鬱鬱林林。

    此時八月底,夕沉暮色,紅灑城中,道直樹郁,涼風拂面,望則宮闕如雲,顧則城門雄闊,兩邊坊裡參差,本該是一番壯觀美麗的景色,設想往日太平時,若再加上三條道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則眼前之見果不愧人間神都,可而今看去,卻不但行人倉皇,且可遠遠地望見朱雀闕外和南北宮的宮牆、宮門上斑斑點跡,不用近前看也知,此必是血跡以及火燒後的痕跡,特別是北宮的宮牆、宮門,因為這裡是袁紹等人後來的主攻處,更是有宮牆倒塌、宮門破壞的場景出現,牽連到道邊的樹木,也許是為了用來攻北宮,被砍伐了許多,望之蕭瑟破敗。

    北宮被破壞至此,聞袁紹一夜殺了二千餘宦官,宮中大約更是血流成河,亂事方定未久,董卓又帶兵至京,人心惶惶,料來這北宮中一番大肆屠戮後留下的慘景應還沒有被收拾乾淨,則天子想來大約現下只能是在南宮。

    南宮在北宮的南邊,正在荀貞轉向去城南的道路右側。

    荀貞於道上不時右顧,觀望南宮。洛陽外有城門,南北宮亦各有宮門,北宮有宮門三,南宮有宮門四,共計七個宮門,一如城門設「候」,駐有戍兵,七個宮門亦各有戍衛的屯兵,不過因為是天子所居之宮城之門,所以戍衛兵士的首領卻不稱軍候,而是稱為司馬,高了一格。

    南宮的四個宮門中,在東邊的是崇賢門,主此門戍衛的司馬號為蒼龍司馬。

    路經崇賢門外時,荀貞特地停了下馬,細細眺望之,遙見崇賢門已然關閉,緊閉的宮門外的門闕、門內的望樓和門兩邊的宮牆上皆見有持戈披甲的衛士守衛。

    荀貞遙指之,問鍾繇道:「戍衛宮門的兵士可是蒼龍司馬的部曲?」

    隔得遠,看不清楚,鍾繇瞇著眼望了好一會兒,不確定地說道:「似乎是。」

    如真是蒼龍司馬的部曲,則還好一點,如是董卓的部曲,則便事情不妙了。

    荀貞自忖,如換了他是董卓,他心道:「我必會換掉蒼龍司馬之部,改派我的部曲守宮。」想到這裡,召來趙雲,命道,「子龍,你可去宮門外遠遠打望,看守衛宮門的衛士中有無胡人。」

    董卓部下的精銳多是胡人和胡化的漢人,在髮飾上與漢人不同,可以分辨得出。

    趙雲接令,跟著荀貞又行了一段,逢上一處出口,馳馬下了御道,奔去宮門外探望。

    沿御道南行,過了南宮,前頭一條大街。

    鍾繇介紹說道:「此街便是銅駝街。」

    銅駝街是洛陽城中很有名的一條大街,地處洛陽之中,街北是南北二宮,街南是坊裡、市區,因其位置環境優越,所以最是繁華。

    此街之得名來自兩個銅駝,本朝中興後,鑄了兩個銅駝,各高九尺,分置於此街東西,相對而立,由是,此街得名為銅駝街。時有諺云:「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金馬門是前漢的宮門之名,武帝得大宛馬,命以銅鑄像,立於其外,故名金馬門,乃是當時學士待詔之處,為儒生、文士薈萃之地,以金馬門外文士薈萃的盛況來類比車馬來往、遊戲相聚於銅駝街上的洛陽少年,可見此街平時之揮汗成雨、熱鬧熙攘。

    細分之,此街又分為右銅駝和左銅駝,右銅駝在西,左銅駝在東,荀貞沿著城東的御道至此,穿過的正是左銅駝。

    荀貞雖未見過銅駝街上昔日的繁華景象,可只觀眼前之景,只見街上行人雖然不少,可不僅大多神色惶懼,而且也遠稱不上熙攘熱鬧,卻不必問鍾繇亦知,此必非是銅駝街上該有之象。

    至於原因,卻也不必再問了。

    穿過銅駝街,再往前不遠,趙雲歸返回來。

    「君侯,我遠遠打望,見門闕外、宮牆上的衛士俱無有戴卻敵冠,頗有胡人形貌。」

    卻敵冠,是衛士所戴之冠,沒有戴卻敵冠,又頗有胡人形貌,不用說,定是董卓部曲了。

    荀貞點了點頭,對戲志才、鍾繇說道:「這必是董將軍以宮省方經大亂之由,換掉了蒼龍司馬的部屬,而改由他的部曲來接替戍衛宮城。」

    口中說著,荀貞心中想道:「袁紹、袁術兄弟手下皆有兵馬,卻怎麼坐視董卓的人接管了宮城守衛?……是了,董卓是直接扈從著天子來入宮中的,袁紹兄弟當時可能不在左右,即便在左右,也可能身邊帶的兵士不多,因此無法阻止董卓。」

    既然宮門的守衛換了董卓的人,袁紹就算之前在宮中,現而今大約也應已離宮出來了。

    袁紹是帶頭血洗北宮的人,他的這種行為雖非謀逆,亦可算是「犯上作亂」了,即使有袁隗等人為他後援,在這麼個時候,在宮門被董卓一下控制的背景下,他肯定也不敢在宮中待得太久,萬一有人拿他血洗北宮、犯上作亂來說事兒,外邊都是董卓的人,他這不是自取死路?

    荀貞問鍾繇道:「元常,離太傅府還有多遠?」

    「過了前邊這幾個坊裡,就是太傅府了。」

    暮色深濃,夜已漸至。

    往日這時,洛陽城中已是萬家燈火,而此時,卻燈火稀疏,四面望之,深沉的冥暮籠罩城上,雖有人聲、犬吠時而劃破這暮色,然卻也給人以一種深深的壓抑窒息之感。

    銅駝街正對著城東的中東門,中東門南邊是望京門,太傅府就在望京門內的城區裡。

    洛陽的城區可分為宮廷區、官署區、權貴區、平民區。

    宮廷區自便是南北二宮,權貴區是權貴們的聚居之地,分佈於上東門之內、宮廷區之東、銅駝街之北,也即荀貞剛才經過的地方,而官署區則在南宮的左前方,也就是權貴區的南邊,亦即城東望京門內的這塊區域,太傅、三公府皆在此處,而至若平民區,多在城西地帶。

    因這裡是官署聚集之處,所以行至此處,御道上的車馬漸漸多了起來。

    荀貞是初入京都,在京都熟人沒幾個,路上遇到的車馬人眾,他一個不識,倒是鍾繇認識不少,時不時停下來於道左敘話,並向荀貞介紹。

    聞得當前之人便是荀貞,這些朝臣們流露出的表情不一,有的好奇,有的敬佩,有的冷淡,有的熱情,有的若有所思。

    就在此時,聞得身後馬蹄聲響,荀貞顧望之,卻見是四五騎馳騁奔來。

    這數騎行馳甚速,不多時即追上了荀貞等,看其架勢,本是要直接超越而過的,而其當頭一騎不經意地朝荀貞這邊瞥了一眼,旋即輕咦一聲,即勒馬停轉,招呼餘騎共行至荀貞等側邊。

    這人繡衣武冠,革帶寶劍,環掛青綬,腰懸印囊,從服飾冠帶來看,當是一位比二千石的武官,——青綬固是二千石、比二千石皆配,但既有青綬,又戴武冠,卻只能是比二千石的都尉之類了。

    這人跳下馬來,沖荀貞、鍾繇等行了一禮,先對鍾繇說道:「鍾君,你這是要去哪裡?」

    鍾繇還了一禮,答道:「欲訪袁司隸,故往太傅府。」

    說完,鍾繇側身想給他介紹介紹,這人卻不待鍾繇介紹,又向荀貞行了一禮,笑道:「足下必是穎川荀君了?」

    「正是在下,……恕我眼拙,我與足下曾有相識麼?」

    這個比二千石的武官年約四旬,眉眼開闊,身形雄壯,行止穩健,嗓音沉定,斷非常人,荀貞如果與他曾見過面,有過相識,必不會忘,可不管再怎麼去看、去想,卻分明都不認得此人。既然不認得他,他卻怎麼認出了荀貞是誰?

    這人笑道:「足下鶡冠,青綬,除了穎川荀君還能是誰?」

    漢世的冠帶輿服十分嚴格,正如之前荀貞通過守衛崇賢門的衛士沒有戴卻敵冠,又有胡人形貌而斷定出了其必是董卓部曲一樣,又正如荀貞通過這個武官的冠帶、印綬而判斷出了他必是一位比二千石的武官一樣,這人也是通過荀貞的冠帶、服飾、印綬判斷出了荀貞的身份。

    荀貞帶青綬,說明他是一位比二千石或二千石的吏員,而又戴鶡冠,——鶡冠和武冠的形制相似,只是比武冠多了兩個鶡尾,分豎在冠之左右,武冠是武官之所戴,鶡冠雖也是武官所戴,但能戴這種冠的只有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等宿衛之臣而已,換言之,荀貞既戴鶡冠,又佩青綬,則他只能是幾個中郎將之一,而朝中的五官、虎賁、羽林等中郎將這人盡皆認識,不認識的只有新任的左中郎將荀貞而已,那麼很明顯,荀貞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判斷中郎將的身份,還有一個特徵,便是服飾,中郎將穿的是紗縠單衣,只不過荀貞為了便於行馬,沒有換上這種衣服。

    荀貞笑了起來,只聽此人這句話,就知此人必是久在京都,要非是久在京都,熟知京都朝臣,斷難只憑荀貞的印綬冠帶就能判斷出他是誰人,當下問道:「敢問足下高姓大名?」

    「在下泰山鮑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