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最風流

小說博覽 57 市恩 文 / 趙子曰

.    荀貞問敬老裡的那幾人:「怎麼了?」

    「啊?」

    「獲了勝得了獎賞本該高興,我看你們卻有些心不在焉?」

    敬老裡的那幾個人你看我、我看你,似乎有點吃驚荀貞的觀察力,吞吞吐吐了會兒,一人說道:「獲得獎賞當然高興,小人等只是為……。」

    「為什麼?」

    「為本裡的事情犯愁。」

    「何事?」

    「小人裡中準備立桑苗僤,集全裡之力,效仿安定裡,在裡中內外種下桑樹。」

    「我聽你們的里長、裡父老和原師說過此事。怎麼了?可是有了難處?」

    「依原師的章程,以每戶出錢之多少來定將來桑苗之歸屬。小人裡中不比安定裡,大多數的民戶都很貧困,雖傾盡所有,湊得的錢還不夠買苗百株。」

    「噢?」

    「以此計算,出錢多的可分桑苗三五株,出錢少的則不足一株,實在不夠分配。——小人家貧,出的錢少,分不到一株,故而愁悶。」

    荀貞了然頷首:「……,原來你是為此發愁。」

    早在前漢時,種植千畝桑麻,每年的收益就可達二十萬錢,如今雖不致翻番,但也早超出了這個數字。一株桑樹差不多「值絹十匹」,也就是一株長成的桑樹值錢兩千左右。雖說桑樹苗會便宜點,但對敬老裡大部分的民戶來言仍是個不能接受的高價。

    荀貞沉吟片刻,說道:「你說你們裡中湊得的錢總共只夠買百株桑苗?」

    「是的。」

    「分不到一株的有多少戶?」

    「這,……。」說話這人沒有留意過,與旁邊那幾個本裡的人推算了會兒,估摸出個大概的數字,答道,「二十戶上下。」

    「這二十戶出的錢共有多少?」

    說話之人更不知道了,又與本裡的那幾人低聲估算了多時,不確定地說道:「可能有萬五六千錢。」

    一萬五六千錢最多夠買十來株桑苗,換而言之,也就是還差一半左右。

    荀貞心道:「若差的錢少,我倒是可以給他們補上。如今差一萬多錢,……。」他家也只是中人之家,沒有這麼多的閒錢,現在能動用的除了早前借給程偃的那五千錢之外,最多還能再拿出三四千錢。總不能為了幫助敬老裡把自家的積蓄悉數拿出。他倒不是可惜錢,而是一下把錢拿完,以後怎麼辦?他既有意交接豪傑,立足當地,總有要用錢的時候。

    他看了看敬老裡的那幾人,轉念又想道:「我自來亭中後,不論是善待許母、還是結交江禽諸人,功夫大都用在了輕俠諸輩的身上,對普通裡民並無太多的投入。要細說起來,這倒是個機會。……,並且,這敬老裡與別的裡不同,裡中居民多是太平道信徒。若能借此機會市恩於他等,對日後也許會有些好處。家中閒錢雖不多,但還有幾百畝田地,大不了以後需要用錢的時候,將田地賣了就是。反正天下即將大亂,田地留在手中也無用處。……,前時還勸說高素『市義」換到自己,怎麼就忘了借此『市恩』呢?」

    思及此處,他啞然失笑,立刻做出了決定,笑道:「『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我見你在場上蹴鞠時輾轉騰挪、勇往直前,是一個好男兒,今日居然也為些許錢財犯愁了?不足之處,我來替你補上就是。」

    敬老裡那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聽錯了:「什麼?替小人補上?」

    「不但替你補上。……,你們幾個呢?是不是也分不夠一株桑苗?」

    敬老裡另外的那幾人中,有兩人點了點頭。

    「也替你們補上!……,還有你們裡中別的住民,凡分不夠一株桑苗者,我都替他們補上。總共差多少錢,你們算個數字過來,……。」吩咐陳褒,「先去將那五千錢拿來。」

    陳褒已經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荀貞怎麼吩咐他就怎麼去做,大聲應了諾,回去亭捨。

    周圍的裡民被他們說話吸引了過來,得知荀貞將要替敬老裡的民戶出錢補足桑苗後,無不驚奇。從小到大,聽說過「好官兒」,但從沒聽說過這樣的「好官兒」!不收取賄賂已是難得「青天」,而這位新來不久的亭長居然還肯自掏腰包拿錢給轄下民戶?竊竊私語,頻頻目注荀貞。

    荀貞若無其事,只與敬老裡那幾人微笑談話,話題不外乎桑苗、裡中的收成等等內容。敬老裡那幾人不敢相信荀貞的話,對談之際,神思不屬的,回話常風馬牛不相及,荀貞也不介意。

    直等到陳褒將錢拿來,荀貞遞交過去,那幾人尚且如在夢中,不敢置信。

    最先說話那人惶恐推辭。

    荀貞說道:「嚴格來說,這五千錢也不是我的,實是阿偃欠鄉亭高素的錢。高素因念及鄉里之情,將債券焚燒掉了,把錢還給了阿偃。阿偃因此也願如高素,把這些錢也用於鄉里。我代替他做主,就用在你們敬老裡吧!餘下不夠的,等你們算好數目,再由我來出!」

    荀貞說這五千錢是程偃的,但裡民們都知道實際是他借給程偃的,也就是說,這錢是他自己的。

    江禽在旁邊,聽他先說高素、又說程偃,心中想道:「荀君可謂『善則稱人,過則稱己』了!……,程偃暫且不說,只說那高素,在聽聞此事後肯定會歡喜非常,對荀君必傾心相待了。」荀貞此舉,既「市恩」又「推善」,不但自己得了好處,而且還得了別人感激,一舉兩得,加在一塊兒,得到的好處就更大了。

    敬老裡那幾人推辭不得,只得收下,彼此對視了一眼,跪拜在地,將錢高高捧起,叩首說道:「生我者父母,養我者荀君!」旁觀的其它諸裡的裡民也紛紛拜倒在地,齊聲稱頌。

    一時間,操練場上人人拜倒,獨荀貞與江禽、陳褒寥寥數人站立。在感受到了裡民們的敬畏後,荀貞很快又感受到了受人愛戴的滋味。他臉上含笑,顧盼左右。

    陳褒侍立在側,偷窺他的表情,心道:「早前問荀君之志,他說縣吏非其所願。今觀其舉止,不是『縣吏非其所願」而是縣吏根本不能包容他啊!」對荀貞為何來做亭長更加好奇了,不過他忍著不問。

    有了之前給自己的提醒,荀貞牢牢記著來當亭長的目的,裡民們的敬畏不能使他得意,同樣裡民們的愛戴也不能使他忘乎所以。他承認這種感覺很讓人享受,但依然保持著清醒,謙虛地請裡民們起來,笑道:「休息得也差不多了,準備開始下一次蹴鞠罷!」

    ……

    江禽的猜測一點兒沒錯,荀貞「善則稱人」的舉動被在場的裡民們傳播開來,第二天下午就傳到了鄉亭。高素聽說後,歡喜非常,不住口地問報訊的賓客:「鄉人如何說我?」

    賓客湊趣,誇大其辭地說道:「少君的恩義傳遍鄉中,鄉人都說:便連高陽裡的荀氏也誇讚少君呢!都以與少君同鄉為榮。」

    在荀貞來找他的時候,高素沒把高陽裡荀氏放在眼裡,但這會兒聽了賓客的話,卻歡喜得手舞足蹈,說道:「荀氏也誇我了!荀氏也誇我了!」想那高陽裡荀氏天下知名,是黨人中的黨人、清流中的清流,便是士子儒生也會為因他們的一句誇讚而興奮異常,何況高素呢?他沒把荀氏放在眼裡是一回事,但得到荀氏的誇讚是另一回事。

    高素坐立不安,搓著手,喜笑顏開地說道:「那五千錢是程偃的欠債,我既已不肯收,就不能算我出的。荀君以厚實待我,我不能坐受虛名。」

    「少君此話怎講?」

    「我要實打實地出錢!」

    「出多少?」

    「五千,……,不,一萬!」

    高素說做就做,撩起衣袍就出門,到了門口,鞋子都來不及穿,只趿拉著,小跑似的,一溜煙到庫房去,命隨從取了一萬錢出來。一萬錢不少了,鼓鼓囊囊一袋子。

    他上下打量了一會兒,卻覺得不氣派,好像配不上他那「傳遍鄉里」的「仁厚恩義」之名,改變了主意,說道:「把錢放回去,拿塊金餅出來!……,不,兩塊!」

    一塊金餅一斤,一斤值錢一兩萬。他先前那一高興,就主動要出一萬錢;他現在這又一覺得不氣派,一萬錢就變成了三四萬。他門下的賓客們知道他的脾氣,誰也不願在他高興的時候觸他的霉頭,皆不勸解,只是笑嘻嘻地奉承不止。

    ……

    當天傍晚,兩塊金餅就送到了繁陽亭捨。

    高素會送錢過來,荀貞是沒有想到的。雖然沒有想到,但他沒有推辭,對送錢來的高家賓客說道:「貴主有此善舉,實為鄉民之幸。荀貞在此代本亭的裡民們謝過貴主了!」與高素的接觸雖不多,但他已漸漸瞭解了此人性格,好聽點說是個「重視名聲」的,不好聽點說就是個「沽名釣譽」的。與其拒絕,不如乾脆地收下。這樣子,高素反而會更加高興。

    等送錢的人走後,亭捨諸人圍聚荀貞身邊,杜買嘖嘖稱奇:「真沒想到,高素居然還能做出這種事?」

    繁譚、繁尚兩眼發光,說道:「兩塊金餅,三四萬錢!敬老裡那邊最多還缺一萬來錢,剩下的咱們分了吧!」

    程偃瞧不起他們兄弟倆,說道:「高素這錢是給荀君的,可不是給你們的!」陳褒問道:「荀君,這錢打算怎麼用?」

    「大繁、小繁說的不錯,除掉給敬老裡的還能剩下兩三萬錢。……,這錢,是高君送來的,咱們當然不能分,而是應該用出去給高君揚名。」

    「如何用出去給他揚名?」

    「我本就在想,如果只照顧敬老裡會不會引起別的裡中住民不滿?如今高君送了錢來,正好可以問問其它諸裡有何需要,盡數用在裡民身上便是。」

    所謂「借花獻佛」。將這錢用在諸裡的身上,既為高素揚名了,也為自家博得了聲望。可以預料,等這筆錢用完後,荀貞在本亭、乃至在本地的名望將會上到一個新台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