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紀元1912

第二卷 中國,一個春天的開始 第113章 何為重 文 / 無語的命運

    歡迎大家來到——:

    「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注重道德教育……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平」

    民四年

    一本書,可以象徵很多事物,甚至可以說是人們難以想像的事物此時,展現在李子誠面前的這簡單的幾本書,卻是象徵著一些事物,或許象徵著一個時代最「」

    就像此時,捧在李子誠手中的,這是連雲港的希望書局印製的「小學教材」,這套小學教材,同樣也是教育部納定的「由國庫出資購買」的三十二套教材之一,這三十二套教材,無不是國內各書局雲集精英歷時數年編纂而成,與往年由各學校自行購買不同的是,這批教材由教育部出資購買,各所國民中小學只需要根據樣本選擇一套上報即可

    而與往年大都是用普通紙印刷不同的是,這一批教材印刷可謂是極為精美,甚至可以說是不惜工本,每本教材遠高於往年數倍,不單書面用硬紙印製,而且紙張亦是使用a級印刷用約工,甚至其中還有大量彩面,即便是李子誠後世所接觸過的國內的小學教材,亦無法與之相比,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在於回收最「」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有關教科書的章程,在免費提供教科書的同時,採用了一個做就是每學期開都將印刷精美的教科書免費供應學生使期末收回,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節約教育經費,減輕民眾教育負擔,二則是可培養學生的愛書習慣

    而按照用書要求,課本屬於學校財產,隨課桌椅子一起編號,學生不能隨意塗寫上課時有重點的地用鉛筆勾出補充資料寫在筆記本做習題有專門的練習盡可能使教科書保存完好學生在學期結束時交回教科學校檢查書木的完好程已經破舊了才以書補充

    按照教育部的推算這全國平均每年可節約70一80%的課本,之所以能夠節約大量教科書,最主要是因為這一批教科書都是精裝耐用,而學校則通過課堂培養告訴學生把照顧好借來的教科視為他們的職責和榮耀

    在後世時,隨領導在國外參觀時,李子誠最為欣賞就是國外的教科書回收制度,若是實施教科書回收,就會產生諸如父母減輕負擔、環境得到保護等多方面的好處,當然為重要的是自幼養成「愛書」的習慣,可在後世的中國回收教科書,卻喊了幾十年,官方的解釋是「與時俱進、知識」,可事實上呢?按照一位做著教材生意的朋友說法,歸根到底是為了一個利字

    在官方,教材編纂數千上萬名「公務員」,每年審定教材,亦是一塊肥肉對企業,每年幾十億冊教科書的印刷帶來數百億的市場,對個人全國成千上萬人靠著「啃教材」為生,而對於校方來說,教材同樣也是一塊「肥肉」,在這麼一個環環相扣的市場面前,誰可能放棄?所以,教材年年改、日日改,而改來改去,其目的早就不是什麼「育人子弟」,而是名副其實的「吃學生」、「啃學生」

    不過,在這裡雖說教材編纂對於國內的各個書局都極為重要,但是與後世不同,幾乎是在教育部推出這個政策之後,無論是書局,還是編纂者們就紛紛表示贊同和支持,而其原因則是在看到隴海沿線學校採用教材回收帶來的益處,學生不需要再負擔書本費,任何人只需要幾個銅板的註冊費,就可以入學就讀,對於這些以「教育為業」的人來說,這正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

    而為了印刷符合質量的教科書,各家書局不惜於去年採購了式印刷機,不以掙錢為目的,唯社會責任所繫,或許,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方才能編纂出這些讓李子誠倍覺滿意的教材

    與後世的「統一教材」不同,現在教育部所採用的是「審定制」,就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根據頒布的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通過自己設定的教材審定機構,對有關出版單位編輯的各類教材進行審查鑒定,審定通過後准予出版、發行、使用的一種教材編審制度與國定制想比,這種制度無疑為教材的編纂和出版留下了較大的自由空間

    正像這三十二套由各個書局編纂教科書的編纂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民間性,民間在編纂教科書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只報教育部審核即可;二是它的編纂者都是國內具有現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自然也就體現了此時教育的基本理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維之恥鮮民之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我獨不卒」

    念著這篇,這篇以以緬念父母的辛勞為主旨的課文,李子誠只是滿意的一笑

    對於這套教材,李子誠亦十分贊同,在他看來這套教材顯然要比後世的教材為適用,揚學學、說,而不忘中華之美德傳統教之本在育人,使學生有自由發展思想的能力;使學生能看平易的古書使學生能做文法通順的文字;使學生發生研究中國語學的興趣,這才是國語的根本

    這套希望書局制定的小學國語一共6冊,每冊大概有50到70篇課文教材中多半談的是人生修養、民族精神那些從國內各地聘請的或保守或推地編者們編輯意圖很明確,所收作品大致反應了四個方面的主題

    一是「親愛精誠」,敘述親族朋友之愛,及闡發濟物利群之精神者,二是「民族意識」,關於衛國御辱及發揚民族精神者三是「學業修養,關於學問及人格之修養四是「身心陶冶」關於欣賞、健體、娛樂

    因為國語課本無疑是培養人文素質的最重要的媒介,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心靈,因此對於學生的人格塑造,乃至對於一代人的人格塑造都是不可小覷的所以在李子誠的強調下在書局編纂國語教材地時候可謂是慎之又慎

    這套按照他理想中的模式,給學生展示一個嶄的精神世界這裡要地是真善美,容不得半點矯情、誇飾、作假和媚上,也不要枯燥無味的政治說教在浩如煙海的古今文字中,要精選出有血有肉言之有物,文采斐然,可作青年範文的名篇實在是一項浩繁而又有相當難度的系統工程

    所幸這套凝聚著數百人心血編纂地國語教材在制定之後,受到國內教育界的好評這套國語教材中沒有所謂的革和國學地爭執,有的僅只是對文化傳統地傳承,所有的編者都以殷切地期望和父輩地理性希望通過這部教材地教化,來塑造理想中地未來中國青年形象

    「怎麼,又在看這套教材,」

    笑看著似乎對那教材有些愛不釋手的李子誠,穆很難想像作為一國總理在去年一年之中,幾乎每個月都會抽出時間來過問小學課本的編纂,甚至還親自教科書的審議甚至還曾專門邀請編纂委員會的成員,與他們商討教科書的編纂事項,那種認真的態度遠過外界的想像

    「藕初,我對教育的理解僅僅站在一個普通人的理解上」

    放下那本厚厚的教材,李子誠極為認真的說道

    「但我關心中國的今天,也同樣關心中國的未來所有正處於當下的中國人都知道,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轉型當中,這次轉型將以什麼方式展開,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與教育有關的一個國家的教育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這個國家的文明就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或者說,普通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中學、小學是一個什麼樣的水準,這個國家就是一個什麼樣的水準」

    道出這一番話時,李子誠的神情變得很是認真,在三年前創辦德華大學時,李子誠所考慮的是集中精力創建一所世界上第一流的理工大學,不惜巨資建起的那所大學,雲集著世界一流的學者,但是,在隨後的幾年間,這種態度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小學的水準,等於國家的水準?」

    對李子誠的這番話,穆倒是一愣,出於實用,他頃向於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像隴海沿線的一座座中高等專科學校以及作為最高學府的德華大學,都是公司傾力支持的

    「19世紀,普魯士打敗法國,有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在小學老師的講台上就決定了」在歐洲遊學期間,我曾經去過德國的一個邊遠小鎮,看到十九世紀的德國教學掛圖:世界地圖一個七八歲德國小學生就知道萬里長城是什麼樣的,就知道世界七大洲,知道基本的科學常識而且我還看到了當時保存下來的完整的化學、物理、生物實驗室看到這些之後,我就知道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

    在李子誠舉這個例子的時候,實際上是引用的後世中國的學者們才德國的考察

    「就像我一樣,當我因為公司的需要,開始去關注教育的時候,剛開始主要關注大學,只有大學才能決定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所以我把過多的目光集中在全世界的那些頂尖的大學,我會特別嚮往、羨慕那些學術大師們,嚮往著那些學術大師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嚮往著發達國家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力資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隨著見識的增長,尤其是對現實的瞭解,使得我發現,比大學重要的是中學比中學重要的是小學」

    在提及這個看似簡單實則非常複雜的問題時,李子誠隨之變得認真起來,過去的經歷給了他太多的啟示,也正是這些啟示加結合了對這個時代的瞭解,李子誠方才發現,小學的重要,遠過他的想像

    「可以說,小學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好的小學,就不會有好的中學;沒有好的中學就沒有好的大學當然,也有很多人的意見正好相反,在教材編纂時,就有一些人和我爭論這一個問題,他們說沒有好的大學,中學的師資從哪裡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從哪裡來?因此要先辦好大學這也許可以看成是一個循環的問題,但是就現在來看「小學比大學重要」,應該是沒有問題了,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學教育而在所規定的強迫教育前提下,未來所有的中國人幾乎都要接受小學教育所以,我才會說了小學課本,尤其是小學語文課本,代表著一個民族文明的底線這句話也曾被一些人廣泛引用為什麼說是「底線」?如果說,我們的文明高度是由最頂尖的知識分子決定的,那麼在底線的意義上,一個民族整體的文明水準則是由所有的中國人決定的所有的中國人受到一個什麼樣的小學教育,這個民族基本上就是什麼樣子」

    在提及這一看法時,李子誠的腦海中浮現出後世的中科院前副院長李慎之先生他是1923年生人,在民國受的教育,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大學,而是小學和初中,其中印象最深的課,不是數學不是語文,而是公民課他說當時讀的那套書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他推算那個時代和他讀過同一套教科書的人大概有幾百萬人,那個時候的教育還沒有普及所以,他就有一個感想:這些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受小學、中學教育的人,到了五十年代初,也就是建國初期的時候,正好是社會的主力,而那個時候社會風氣相對較好,如果說還做不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話,大致已經接近了有些人認為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好,是政治原因,是改朝換代造成的的,但是李慎之說是教育造成的,因為這些人社會的主力人口小時候受過公民教育

    也正因如此,在、之外,才會另開,而按照李子誠的設想,未來的中國不是一群對國家承擔責任的國民構成的,而是億萬自由之公民構成的平等國家,平等與自由,對於這個習慣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古老民族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甚至重要的太過沉重

    「五年前,共和代替帝制,民國打倒滿清,在時人眼裡,卻不啻一場地震,寄予了無數強國強種的希望然而如何「強」,精英們卻多是一頭霧水其實他們都在走一條彎路,」

    唇角微揚,李子誠的臉上略帶著一絲嘲諷之色

    「強,並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強,如果日本沒有數十年的強制教育之功,又豈甲午戰爭的大勝?又豈有日俄戰爭的大勝?現在,我們辦實業是強國之道,我們創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也是強國之道,可強國之本呢?」

    看著似若有所思的穆,李子誠笑了笑

    「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強國之本,而且這個本不是要以培養多少大學生、培養多少專家、培養多少天才為目的,其實教育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一個普通人成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為文明社會的正常人,學校只擔負一個使命,培養普通人;不擔負培養「天才」、「人」的責任學校並不擔負培養弗洛依德、愛因斯坦的責任……不是為培養科學天才,也不是培養家、藝術家而存在的,貝多芬、莫扎特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嗎?他們本身就是天賦異能,天才不是靠學校教育提供的,他在任何環境下都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脫穎而出??當然,學校會給他提供一些契機……」

    說到此處,李子誠把聲音微微一揚

    「現代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從本質上講,現代社會首先應是一個公民社會什麼是公民社會?就是民主與法治社會、平等社會、憲政社會我們需要構建的是公民社會,不能寄希望睛高高在上的權貴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他們學會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讓他們成長為肩負公民責任的人,才有可能創造中國的美好未來,所以……」

    將手中的小學課本用力一盒,手撫著那本小學教材,李子誠用極為認真的口吻說道

    「小學,小學才是根本啊小學才是所有教育中最為重要的,在那裡所學,將會影響每一個人的一生」(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