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匡扶後周

小說博覽 第336章 忠奸馮道 文 / 張建邦

    第336章忠奸馮道

    董遵誨返回隆州之後,將大隊人馬交予劉慶義指揮,自己按照皇帝的命令,快馬加鞭前往崇陵,隨同皇帝拜祭先帝。

    作為樂安公主未來的夫婿,董遵誨確實有隨同皇帝祭拜郭威的資格,重要的是,他先前並沒有推脫斷後的命令,郭榮看來,董遵誨對大周、對他都十分的忠心。既然郭榮不準備短時間內提升董遵誨的官職,就決心別的方面對他進行補償,比如說,讓大家覺得董遵誨深得皇帝信任。要知道皇帝的信任,比起官職的提升來還要有用,要不然也不會有簡帝心一說。

    郭榮拜祭完郭威的陵寢之後,便來到了負責修繕陵寢的馮道居所。此時馮道已經七十有三,四代為相的官宦生涯雖然給他帶來了不少榮耀,可也嚴重損耗了他的健康。不過,有董遵誨這個半吊子醫生拿出許多後世食療的方子來維護,馮道倒是沒有陷入歷史上那種病懨懨的狀態。管如此,他還是堅決地向郭榮請辭,也作為自己對前段時間阻撓郭榮北伐的懲戒。

    郭榮對馮道倒是十分看重,其實人家馮道的話也有一定道理,帝登基,重要的不是南征北討,而是穩定!穩定重於一切,要不是郭榮急於向軍方展現自己的果敢勇毅,馮道的提議就是郭榮的不二選擇。所以即便馮道對自己有所頂撞、甚至有所貶低,郭榮依舊將為先帝修繕陵寢的這個重任交給了他。古代,這可是皇帝親信、一國丞相才能肩負起的任務。

    見馮道去意已堅,郭榮也只好點頭應允。不過他並沒有同意馮道辭去所有官職的請求,而是保留了馮道書令的職位,並明詔天下,冊封馮道為瀛王。

    馮道堅辭不就,可實是耐不住過郭榮的請求。用郭榮的話說,馮道就是父皇留給他的一盞指路明燈,豈能不加以重視?!何況馮道先前反對北伐之事,也卻有一番道理。

    聽郭榮這麼一說,馮道很受感動,對郭榮鄭重地拜了幾拜。他對郭榮說道:「老臣出仕之後,歷經數代,只有先帝和陛下能夠仁慈對待姓,不對他們肆意欺凌,設身處地地幫他們改善生活。老臣本想糊塗日,卻被先帝和陛下打動,竭心力,為咱們大周謀算。如今雖然因為年齡和身體願意,退守林下,卻也願為我大周搖旗吶喊、穩定民心。」

    送走了相對滿意的郭榮之後,馮道將董遵誨留了下來,對他說道:「近不知怎麼,總想回憶往事,也想找個人好好聊聊天。今天你應該也沒有大事要辦,就陪陪我這個糟老頭子!」

    董遵誨連忙答應下來,歷史上馮道因為反對北伐一事心結未解、鬱鬱而終,現看來,總算還有些精神。也許等他閒了下來,沒有繁雜的政務要處理,不再勞心勞力的他也許還能多活十多年呢!

    馮道對董遵誨說道:「我剛剛出仕的時候,投靠了號稱『燕帝』的劉守光,當時我還是個愣頭青,甭管主上接不接受,時不時給他提些意見。而且當時我也是以魏征為偶像,遇事就直言相勸。於是……」

    董遵誨好奇地問道:「於是您就陞官了?」

    馮道大笑,「於是我就被打入死牢,隨時可能會被問斬。也許這種生存狀態提醒了我,讓我以後總是保全自己的基礎上再來委婉勸誡,後來我被朋友設法營救出來,再後來雖然沒有青雲直上,卻也算是出人頭地。」

    「所以您就保持這個節儉的習慣,來隨時提醒自己?」董遵誨好奇地問道,自從他離開隨州來到馮府,就覺馮道對自己很是儉約,從不捨得購置些奢華物品。

    馮道自失地一笑,點頭說道:「也許是,當年我做隨軍掌書記,住茅草棚裡,還沒到分配床和臥具的級別,就是睡草垛上。後來俸祿多了,倒也請了些隨從、僕役,照樣有錢大家花、有飯大家吃,也沒有搞什麼特殊,卻從來沒覺得清貧。其實就是這樣,就算攬下再多的財物,一朝身死,萬事皆空。兒孫自有兒孫福,如果全指望你留下的父蔭過日子,那還不如讓他平凡日,免得牽扯進複雜的官場漩渦。」

    董遵誨連連點頭,笑著說道:「我過去聽人說,過去有人給您送搶來的美女,您都設法推辭掉了,實是退卻不開的,就另外找間屋子養著,日後送她們返鄉。而您辭去翰林學士返回故里時,正值大旱,您傾家財賑濟鄉民,親自耕田背柴,並幫助鰥寡孤獨耕地。您的這些舉動,十分值得我學習!」

    馮道輕輕一笑,當年也不過是為了求名而已。窮苦人家的孩子,沒有後台,不搞些小動作如何出名,不出名如何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馮道又與董遵誨閒聊一段時間,這才笑著說道:「我平生有幾件事做得很是得意,第一件事,就是告誡唐明宗善待姓,防止谷賤傷農、谷貴餓農,並勸說他實行仁義;第二件事,就是協助眾人以雕版印刷《經》,弘揚教事業……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我這大半輩子,還有兩件事情,足以宣慰餘生:

    第一,就是我做宰相以後,不管讀書人是否貧窮、有無背景,只要他擁有真才實學、只要他還有事業心,那我就會對他進行提拔重用。而我不管那些個世家子弟平日裡如何顯貴,只要他們沒有能力、品行不端、辦事浮躁,我就會他他們進行抑制、冷遇。這些年下來,我總算是培養出一個高素質、有能力,卻**於世家的階層;

    第二,當年契丹入主原,我背負著漢奸的名義、背負著貪慕富貴的名義前去參見耶律德光,自貶自己,談笑間卻救活了不少姓,緩解了契丹人的殘暴舉措,減少了契丹人南下造成的破壞,活人無數。當年有許多人要給我建生祠,我竭力反對,這遍及天下的生祠才沒有建起來。

    不過,我這些舉動後世肯定會引不少爭議,我死之後就算是洪水滔天,只要有利於姓、無愧於良心,我又有何懼?!……」

    看著有時慷慨激昂有時卻有些雲淡風輕的馮道,董遵誨不知道哪個才是他內心的真正面目。不過對他來說,馮道終究是他的親人,而親人總不會害他。馮道的教育下,董遵誨對為官之道又有了的領悟。三天之後,這才回京,而京已有大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