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將明

第三卷 亂世多豪傑 第四百六十六章 兩條黑線 一來一去 文 / 知白

    第四百六十六章兩條黑線一來一去

    衛孝節至死也沒有想到,李淵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魄力,為了派兵假扮自東都趕來的援兵,竟然不惜一把火燒了自己的連營。也不知道有多少軍帳,糧草付之一炬。當然,他死的太快,或許只來得及吃驚了一下就被劉弘基一槊戳死。

    他還有一個疑問到死也沒有解開,那就是為什麼李淵叛軍的攻勢一直都在金光門這邊。其實李淵並不是針對他,只是李淵必須要保持對長安城其中一座城門的壓力。這樣的話,城牆上的守軍才會晝夜不敢懈怠,不如此,又怎麼讓守城的隋軍看到自己正在造樓車?李家軍一直對金光門施壓,不過是想讓衛孝節看到那些樓車罷了。

    他要讓隋軍看到樓車,但卻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用那些笨拙的東西。

    李淵確實有這麼大的魄力,為了保證不洩密,雖然李世民等人都知道李建成和劉弘基帶兵假扮東都援兵的計劃,但具體如何實施只有李淵,李建成,劉弘基,長孫順德四個人知道。事實上,李建成和劉弘基突然帶兵衝擊樓車所在,然後四處放火,這個舉動讓幾乎所有人大吃一驚。

    為了騙開長安城門,李淵可謂不計代價。

    這一場大火,幾乎將數十里連營燒了一半去,損失的甲械軍帳糧草不計其數,若是這計策沒能成功的話,只怕李淵也會心疼的吐血。這次突襲,可以說李淵這就是在孤注一擲。若是不成功,只怕李家軍也只能暫時撤走,軍心一潰,說不得滿盤皆輸。

    不得不說的是,李淵的運氣實在太好。

    因為城牆上有一個人在幫他,這個人叫李靖。

    衛孝節被劉弘基一槊刺於馬下,李家軍發了瘋的往城門裡沖。可城門內集結了五千隋軍,一時之間城門被堵的死死的,雖然橫生變故衛孝節戰沒,可城內的隋軍畢竟都是大隋最精銳的一批人馬,他們並沒有立刻慌亂潰敗,而是在中低級將校的指揮下迅速反應過來,立刻組成了防禦陣型,結槍陣,密密麻麻的將城門洞堵死,不斷的往外擠壓,試圖將劉弘基和李建成的人馬擠出去。

    大隋府兵的素質在這一刻充分體現了出來,他們在第一時間組成的槍陣給劉弘基和李建成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先到了城門口的都是騎兵,面對著長矛手組成的槍陣他們幾乎毫無辦法。沒有速度,騎兵在馬背上就是長矛手的靶子,有多少人也不夠戳的。

    才擠進去城門,就又被隋軍一點一點的擠了出來。

    劉弘基知道此時絕不能有一點鬆懈,否則就真的會前功盡棄。唐公為了這次突襲,損失之大超乎想像。若是已經騙開了城門自己還殺不進去的話,他還有什麼臉面再回去見唐公李淵?這一戰,對於他來說才是真正的生死之戰。若是戰敗被逼著退出城門的話,他也只能以死謝罪了。

    「下馬!」

    劉弘基大聲喊了一句。

    他率先從戰馬上躍了下來,挺槊朝堵住城門洞的隋軍撲了過去。他的幾十個親兵紛紛下馬,緊跟著他身後寸步不離。李建成雖然也勤練過武藝,但或許是天分上有所欠缺,他的武藝只能說稀鬆平常。這種拚死廝殺的場面,他根本就插不上手!

    「你們都上去!上去幫劉將軍衝開城門!」

    他大聲的命令保護自己的親兵殺過去支援劉弘基,他身邊的親兵都是唐公府裡的死士,武藝都極精湛,雖然只有百十個人,但近身廝殺卻絕對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李家軍和隋軍就在城門洞裡展開了殊死廝殺,很快,兩軍相交之處的死屍就倒下了一層。劉弘基身先士卒,一條長槊舞起來真如蛟龍出海一般。奈何城門被隋軍堵死,殺了一層補上來一層,劉弘基那一條長槊或橫掃或直刺,至少殺了十幾個人,可竟然只往前突進了兩步!

    「把叛軍頂出去!給衛將軍報仇!」

    一個隋軍別將高呼了一聲,組織隋軍拼了命的往外頂。

    人太密集了,只要殺人的手停下來哪怕幾秒鐘,就會有敵人撲到身前,只怕愣一下的神就會被敵人殺死。

    「換刀!」

    人擠的太密,劉弘基手裡的長槊越來越施展不開。他猛的將長槊擲了出去,隔著二十幾步將那個喊話的隋軍別將戳死。長槊從那別將胸口插進去,從後背上戳出去,那別將身子猛的往後一翻朝後彎了下去,槊鋒頂在青石板的路面上,他身子掛在槊桿上慢慢的往下滑,血水順著槊桿流下去,灌進了青石路的縫隙裡。

    劉弘基一腳將面前撲過來的隋軍蹬出去,那士兵胸前的皮甲立刻坍塌下去一個大坑。他從親兵手裡將橫刀接了過來,猛的發出一聲咆哮,猛虎一樣揮舞著橫刀殺入隋軍陣型中,一瞬間,殘肢斷臂四處亂飛。

    可劉弘基再勇武,畢竟城門洞並不寬闊,隋軍不計代價的往外擠,李家軍還是被一點一點的壓著往後退。

    就在劉弘基的雙臂已經酸麻沉重的幾乎揮舞不起來的時候,守城門的隋軍後隊忽然一陣大亂,不知道怎麼了,火從隋軍後隊冒了起來,不少人身上冒出了火苗,被燒得嗷嗷慘叫。至少六七個隋軍士兵身上起了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全身。

    本來已經力竭的劉弘基大喜過望,身體裡最後的潛力也被逼了出來,他哪裡還顧得上自己身上已經傷痕纍纍,立刻招呼手下士兵趁亂往前衝。隋軍後隊起火,士兵們紛紛逃開躲避那些亂跑亂跳的火人,防禦槍陣大亂,李家軍立刻就衝散了餘下的隋軍殺入長安城!

    渾身是血的劉弘基狂喜的喊了幾聲,神態癲狂。

    「天祐唐公!」

    他朝天一聲咆哮,隨即將橫刀往前一指道:「殺進去!」

    「殺!」

    李建成也被劉弘基等人的奮力衝殺激起了血性,他猛的抽出佩刀往前一指,帶著城外的人馬潮水一樣湧進了城內。

    劉弘基喊了一句天祐唐公,士兵們頓時士氣大振。他們也堅信這一點,不然眼看著他們就要被頂出城門洞的時候,隋軍後隊怎麼忽然就起了火?

    火自城牆上來。

    李靖在城牆上見衛孝節被人一槊戳死,立刻大喊了一聲:「衛孝節已死!城門失守,李家軍殺進城裡了!大家逃命啊!」

    隨從他到了長安的十幾個手下也在城牆上奔走大喊,一時間城牆上的隋軍立刻就慌亂來了起來。李靖的手下趁亂刺殺了幾個隋軍將領,然後在亂軍中將投車旁邊的菜油往城內潑了下去。

    李靖一刀砍翻了一個隋軍弓箭手,奪了那士兵的硬弓,從這弓箭手準備的箭壺中抽出一支羽箭點燃,一箭射進了城內。他手下隨從也紛紛搶奪弓箭,十幾箭射下去,城內被菜油潑了一身的隋軍士兵身上立刻就冒起了火。

    看著城內起火隋軍紛紛逃避,李家軍洪水一樣衝進長安城。李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腦子裡不由自主的想起殷平那日勸自己的話。

    大丈夫生於亂世,自當有所作為。

    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有所作為的想法,只是卻並不認同殷平給他指點出來的方向。

    看著李家軍瘋狂的衝進城內,李靖歎了口氣喃喃道:「不如此,我如何取信楊侑?只是如此……只怕再難取信唐公了……二公子,你千萬不要讓我失望啊,我李藥師的一生榮辱,都押在你身上了……」

    ……

    ……

    大業十三年七月,李閒屯兵雷澤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按兵不動。李密以王當仁為大將,房言藻為行軍長史,率軍十萬距離李閒大軍三十里紮營。只是王當仁等了四五日,燕雲寨的人馬竟然沒有一個人過來叫陣,他百思不得其解,李閒率軍出東平郡卻在此安營到底圖謀的是什麼?

    素有多智之名的房言藻也是一頭霧水,又怕燕雲寨的人有什麼陰謀詭計,在不知道李閒的目的之前,他只能建議王當仁靜觀其變。王當仁雖然是個拚命三郎的性子,可也知道燕雲寨不似尋常對手,於是下令大軍駐紮,然後派出了大批的斥候查看燕雲寨那邊的情況。

    燕雲寨的大營中秩序井然,游騎不斷巡視,遠遠的能看到營地內有大批的士兵操練,而且營寨中還立起了三丈高的瞭望塔,看樣子,燕雲寨的人馬竟然是打算在這裡長期駐紮下來似的。

    瓦崗寨的斥候不敢靠的太近,但從表面上觀察,燕雲寨營地中的人馬絕不在少數,從游騎和巡營士兵的規模就能推測的出來。

    一連五六日,瓦崗寨的斥候也沒能探聽到什麼有用的消息。

    宇文士及站在輿圖前,看著輿圖上用木炭標出來的地方怔怔出神。

    輿圖上標注出來的這個地方就是劉家鋪,也就是如今他所在的位置。在這個木炭點出來的黑點旁邊,他畫出了兩條線。

    一條從這黑點出發,取道西北兜了一個圈子,和輿圖上的黃河連接在一起,而連接處,那裡也點著一個黑點。另一條線卻是從東郡瓦崗寨出發,黑線一直到了劉家鋪西不遠,宇文士及在這裡也點了一個黑點。

    這兩條線,代表著的是兩支軍隊的進兵路線。

    一條是燕雲寨人馬的,一條是瓦崗寨人馬的。

    「一個月麼……」

    宇文士及歎了口氣,拿起旁邊的酒壺喝了一口。

    「也不知道會死多少人,也不知道這地方的血腥味會不會濃的醉死我。」

    他笑了笑,聲音中有些許遺憾,卻充滿了自信。他遺憾的是,斥候探聽來的消息說,這次領兵來迎戰的並不是瓦崗寨大當家李密,而是一個叫王當仁的首領,所以宇文士及有些遺憾,當初在黎陽城外他一舉擊敗楊玄感叛軍的時候,他就想和李密交手。只是到了今日,他這願望還一直沒能實現。

    又喝了口酒,宇文士及的視線停留在燕雲寨進兵的黑線上,黃河上黑線停留下來的那個黑點,是陳雀兒水師所在的方位。這次進兵瓦崗寨,陸軍精兵五萬,水師戰船上千艘,其實……不過都是幌子罷了。

    宇文士及微笑著,捏起炭筆,將代表燕雲寨進兵的黑線繼續延伸下去,黑線一路向北,然後兜了個圈子向東又猛的打了個折,再次向南。

    他的手很穩,所以黑線畫的很平順沒有一點抖動。

    最終黑線停下來,宇文士及用炭筆在那個位置狠狠的按了一下。

    王當仁和房言藻不知道,在他們率軍到來的前兩日深夜,燕雲寨三萬精兵已經連夜向北急行軍,只一晚上就到了黃河岸邊,混入陳雀兒水師中。而他更不會想到的是,燕王李閒,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把他當對手。

    就在他派斥候查看燕雲寨大營的時候,在河道上靜止了一個月燕雲寨水師突然啟動,掉頭向東,不知所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