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首輔

小說博覽 第六卷 第一章 國富民強 文 / 諒言

    京城,戶部衙門。

    十一月的北京城,已經少許有了些寒意。平日裡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們,迫不及待的屋子裡升起了火盆。偏偏浙江清吏司的公房裡頭,卻是個例外。

    每日到了午膳和晚膳前,那些肚飢餓的官員們是有些耐不住,便是尋著機會去其他司裡溜號的,也是大有人。

    「海大人。」幾個浙江清吏司的官員,輕輕的跺著腳,湊到了海瑞面前,「這天氣可夠冷的,比不得南方。」

    「哦。」海瑞只是輕輕應了一聲,卻是連頭都沒抬起來一下。

    「海大人。」幾個官員見海瑞竟是毫無反應似的,禁不住心裡暗自罵了聲木頭,臉上卻是仍不得不堆出笑來,「京城這地方,一過了十月便像是進了冰窖,這拿筆寫起字來,都哆嗦著呢。若是要想個事兒,這心窩子也像是被凍住了一般,如何也轉不過勁道來。」

    「海大人,您是海南人,怕是耐不住京城的寒冷。」幾個人一臉色莊重,關心著海大人的身體健康,「您是不知道京城這天氣的厲害呀,不消幾日,這手腳上頭都長出凍瘡來,若是只疼著還好,偏偏還鑽心的癢……海大人……」

    「若是嫌冷,就多加件衣裳。」海瑞停下手裡的筆,抬起眼來,看了眾人一眼。見眾人欲言又止的樣子,卻又輕歎了一聲。

    「唉……也罷。」海瑞突然揮了揮手,鬆了口,「去叫人搬幾個火盆進來。」

    「哎!」幾個官員,頓時喜出望外,喜滋滋的搓著手。推了一個人往門外去了。

    看來這位傳說的海大人,倒也沒這麼不近人意,幾個人心裡一起偷偷的想著。

    其實這幾位主事和庫使想不到的是,今個海大人突然鬆了口並不是良心現。若是按照海老爺從前地脾氣,只要不到滴水成冰的時候,即便是給他們點根蠟燭湊著烤烤手也算是開恩了。

    只是突然之間,海老爺突然想起來當日蕭經略和自個聊天時候談過的一席話。

    蕭大少爺先是肯定了海瑞的不與民爭財的一貫作風,可是話鋒一轉,卻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富民富」?

    公元一七七年。一本叫《國富論》的書歐洲正式出版,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叫作亞當斯密的蘇格蘭人。

    這本書一經出版,便整個歐洲掀起了一股閱讀和學習的狂潮,並此書地基礎上,開創了一門叫做「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學科。

    而《國富論》則被奉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對整個人類的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海大人起初對蕭經略的問題很不以為然,幾乎未經思考,便給出了回答:人人得衣食,家家有餘糧;官倉錢糧,足夠三年支取而不空。

    只是海大人沒想到的是。蕭經略聽了他的這一番回答,竟沒說對。也沒說不對,只是微微笑著搖了搖頭。

    人人得衣食,國庫錢糧足夠支撐三年,充其量只能算是解決了溫飽問題,怎麼能算是國富民強了,就是連小康且都算不上。

    這些理論太過高深,蕭墨軒一時間自然沒辦法和海瑞說個明白。但是他接著又向海瑞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為何普通人家就不能做到年年衣著綢,日日食有肉。

    這個問題著實是把海大人嚇了一跳,「年年衣著綢,日日食有肉」。即便是海大人做七品知縣的時候,只靠著俸祿也做不到,如何能要求普通人家都過上這樣的日子。

    緊跟著,蕭墨軒笑瞇瞇的說出了為何不能實現「年年衣著綢。日日食有肉」地原因,其實也就是產出的東西遠遠跟不上姓所需要地數量。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分工合作。也就是說,該養豬的養豬,該種田的種田,該養蠶的養蠶,不能想著東拆一塊,西補一塊的來實現「國富民強」。靠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理想來實現,永遠只能是存與故事裡頭。

    這個問題甚至直接擊了海大人的內心,因為海大人自個就是靠著屋子後頭種菜解決餐飲問題的。雖然海大人知道蕭經略並不是笑話自個,而且海大人也不乎別人的看法,可他卻一直也認為,自己做地很好。

    如果按照蕭經略的說法,大部分人竟是可以不去種田,而改去做其他事情,這對於海大人來說,簡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大明

    立國,農民可以穿絲綢,商人卻是不許,蕭墨軒的這一點,簡直要動搖國之根本。

    但是蕭經略地後一個問題,卻讓海瑞也說不上話來。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一戶有著壯年勞動力的人家,究竟可以種植多少畝地?眼下只說這南直隸和浙江的地方上,一戶人家卻是種了多少地?

    海瑞海南地家裡,也有幾畝薄田,從前海南的時候,海瑞也親自伺候過莊稼,

    一戶有著壯年勞動力的人家,如果只做著耕種一事,一個人種上十畝二十畝的地根本毫無問題。而實際上,眼下不單是直浙兩省,整個大明朝算下來,每戶人家所種的地,平均下來多也只有三四畝的樣子。

    所以,除了農忙以外的大部分時候,走進任何一個村莊,那些閒著無聊的男人們,不是打獵摸蝦的想著法子改善生活,便就是聚村頭提著茶壺擺著龍門陣。

    既然只需要一小半人就能把地裡的莊稼伺候好,那為何一定要把絕大部分人死死的按土地上面?為何就不能讓他們去做點什麼其他事情?

    即便是分一部分人出來去下海打魚,那些種了糧食吃不完的農民,自然也會來拿糧食交換他們捕撈上來的魚。這其,官府也可以從獲得大量的稅收,用來充實國庫而不必去靠徵收眼下的人頭稅。

    好蕭大經略說這些東西的時候,臉上總是泛著淡淡的笑,看起來半是認真,半是玩笑,這才沒把海大人真的嚇壞。

    蕭墨軒說的東西,海大人不然明白,可是海瑞畢竟也是個聰明的人,從蕭經略的話裡頭,他起碼明白了一個意思。那就是銀子和東西,絕對不能都陷手上,只有讓這些東西都動起來,產出多的東西,才能大限的接近「國富民強」。

    事後海瑞仔細想來,竟是覺得蕭經略說的確實有幾分道理。只拿自家夫人織出來的布來說,若是沒人賣棉花給自家,又沒布店收購織出來的布,那麼就連每年的那麼幾兩額外的收入也沒有。海瑞歷史上雖負盛名,可是眼下這時候,卻是也只能先想到這一層。

    而允許公房裡點起火盆,也並非海大人做了回明白人。海瑞京城裡的住所,便就香爐營一帶。海大人家無餘銀,所以住的地方也並非什麼豪門貴族的聚集地,說明白了,香爐營一帶其實住的都是些工匠和手藝人。

    隔著半條街的地方,便就有一家燒炭的作坊。海大人每日寅時末上戶部衙門的時候,也都要從那家作坊門口經過。

    伴隨著一陣陣有些嗆人的煙霧,偶爾裡面會探出來幾張熏得烏黑的臉龐,有些木然的看著早起的行人。

    興許……多燒點炭,他們的日子也會好過些,海大人如是想。

    很簡單,也有幾分悲涼。徘徊紫禁城邊的海瑞海大人,用著這一種簡單,單純的做法,追隨著蕭墨軒的思想,稚嫩而蹣跚的走出了探真正的「國富民強」的第一步。

    幾隻火盆,戶部浙江清吏司的公房裡點了起來,熾紅的炭火漸漸的帶起了屋子裡的溫。原本把手腳都縮衣服裡的官員們,也漸漸放鬆了下來。

    清吏司主事貢士賴,湊到火盆旁邊,烘了烘手,又把一隻火盆朝著海瑞坐著的地方推了幾步。

    「海大人可是寫著要獻給皇上的青詞論表?」貢士賴等身上暖和了些,臉上堆著笑,站起身來。

    「青詞?甚麼青詞?」海瑞有些愕然的從案卷裡面抬起頭來。

    「難道海大人竟還是不知道?」貢士賴似乎比海瑞吃驚,「皇上昨個頒下旨來,改奏天殿為皇極殿,這個月的乙酉要皇極殿邀進京的諸方高人論道。京官,皆可上青詞論表。」

    給皇上寫青詞論表,向來是內閣大臣和三公卿的專利,尋常的小官,想給皇上寫只怕也是沒機會。這一會遇上這麼大一件事兒,若是自個寫的青詞被皇上給看上,那麼自個的仕途也就有了底子了。

    京大小官員,從昨天得到消息開始,都偷偷忙著這事兒。只是這事兒並沒有以公的形式傳達,而海大人又總一副不近人的模樣,所以居然是到現也沒人和他提起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