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首輔

小說博覽 第三十一章 兵者詭道 文 / 諒言

    第三十一章兵者詭道

    「不錯,下也是這麼想的。」王崇古也跟著微微點頭贊同,「如果不出意料的話,俺答捨寧夏而入大同,其實便就是防著圖門。」

    「那趙將軍那又該如何答話?」孫朝見兩人只談著韃靼,卻隻字不提救援大同的事兒。

    雖說宣大和延寧不屬一個戰區,可是根據兵部的例定,大同遭襲,延綏也該派兵相助。

    「孫將軍莫急。」王崇古伸出手來擺了幾下,「救當然是要救的,可也得商量著該怎麼救才好。

    韃子游騎四處竄掠,若是就這樣派支兵去,想找到他們便就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也未必就能促使俺答和我軍正面而戰。再退一步說,就算俺答願意和我軍正面而戰,孰勝孰負還未可知,我軍即使勝了,也必然損失不小。」

    「兩位大人的意思是?」孫朝看著地圖,沉思半晌,想說些什麼,卻又不敢隨便開口。

    「圍魏救趙。」蕭墨軒轉過身來,臉上掛著一絲神秘的笑,「與其正面尋找機會和韃靼決戰,不如……」

    蕭墨軒一隻拳頭,重重的砸了地圖上的一點,「乘著俺答主力關內,直搗他們的老巢。」

    「另外,俺答和圖門之間,也順便給他們下點料,不能讓他們過得太安生了。」蕭墨軒的臉上,又泛起一層笑來。

    「出兵關外?」孫朝不禁倒吸一口冷氣。這麼多年來,明軍都是倚仗長城固守,從來沒對關外用過兵。

    「寧夏這裡可也要出兵?要不要上報下兵部?」孫朝有些擔心,寧夏震災後還沒來得及補充兵源,若是再派兵出關,防守只怕是薄弱。

    「機會稍縱即逝,豈容再這般折騰。」蕭墨軒背著身。對後面擺了幾下手,「況且本官有皇上御賜的王命旗牌,這些個事兒,本官還做得了主。

    這回出兵,也不可能帶上太多人。」

    「那……末將謹遵大人吩咐就是。」孫朝聽蕭墨軒的意思,是要自個把事情全扛了下來,便也不便再多說。

    「孫將軍,你且過來說一下俺達三部的巢穴所。」王崇古示意孫朝也上前來。

    「是。」孫朝拱了下手。

    上前指著地圖說道,「根據關外探子所繪的地圖,永謝布部的營帳,眼下是宣府以北,神木堡的半坡山;鄂爾多斯地營帳,便是延綏西北的荍麥湖一帶;還有土默特的營帳,便就是板升一帶了。

    關外的地圖,寧夏軍也有。兩位大人若是要,末將讓再描一份送來便是。」

    「出關作戰,地圖自然是要。」蕭墨軒點了點頭,「但這些事兒且吩咐下去便是,快些回來。還有要事相商。」

    孫朝接了令,先退下去了。

    「這一戰,王大人想如何安排?」蕭墨軒和王崇古相坐下。

    「即使要出兵,當然要力求果大。」王崇古邊想邊說著。「依下所想,這回可以分兵三路而出。

    命延綏總兵趙岢分部銳卒,一路直赴神木堡,一路直赴荍麥湖,下官則親帶三千輕騎出寧夏,直搗板升。」

    「王大人比下能統得大體,還是由下領兵出戰。王大人便留寧夏,督修兵備便是。」蕭墨軒畢竟年輕。

    又好個冒險,眼下有個出塞遠征的機會,自然不肯放過。

    而且眼下俺答主力正關內,想是也不會太過凶險。

    「眼下誰領兵倒也無關緊。,」王崇古竟似是看出了蕭墨軒的心思,「可千里奔襲,畢竟是個勞累的事兒,一般人未必能吃得了這個苦。」

    說罷眼皮翻了幾下。瞅了蕭墨軒一眼。

    原來竟是見我長的白淨。便怕我吃不了這苦。蕭墨軒也看出了王崇古地意思,頓時一肚子的不服氣。

    「王大人不也是讀書人。況且若論起年紀,還要比下年長上不少。」蕭墨軒微微一笑,並不賣帳。

    「哈哈哈。」王崇古和蕭墨軒又對視一眼,齊聲大笑一番。

    大明嘉靖四十年,十月二十。

    延綏總兵趙岢接延寧陝西代行軍事,兵部員外郎蕭墨軒令,分部銳卒,令裨將李希靖領兵兩千東出神木堡,直撲半坡山,令徐執領兵兩千,西出荍麥湖。

    寧夏城裡,三千騎兵也準備停當,隨時侯命出征。

    「長途奔襲,若是穿重甲,倒是成了負擔。」孫朝帶著蕭墨軒軍械庫裡穿行著,讓蕭墨軒選一件合身的鎧甲。

    嘉靖雖然把蕭墨軒派來代行軍事,可從兵部到陝西,都把蕭墨軒當書生看,一時之間,倒是沒給他準備鎧甲,所以只能臨時來軍械庫裡選一件。

    「這幾件看著倒是輕便。」蕭墨軒看見幾座架子上放著幾堆鎧甲,隨手抓起一件,初時只覺輕便,再仔細一看,面上不禁有些失色。

    原來,他提起的這件鎧甲,雖然看起來挺結實,可仔細一看,便有了貓膩。

    原來整件盔甲,竟都是用一層層厚紙糊出來的,只是又表面縫了一些散碎的棉布,輕易也是看不出來。

    蕭墨軒現代的時候,早就聽說過明朝有些將領會用紙張糊成鎧甲,冒充軍備,以便從貪墨。當日還有些懷疑,可眼下見到了這見紙甲,心裡頓時一陣惱怒。

    沒想到這一切都是真的,還生邊關緊要之處。這個孫朝平日看起來克職守,原來竟也是這等貨色。

    蕭墨軒忍住心頭地火氣,又摸了摸旁邊的幾堆,觸手之間,居然也都是用紙做成的。

    「蕭大人,這件皮甲,是下做守備時候穿過的,雖然有些舊,可也是選西域犛牛皮所製,上邊綴了釘,結實的緊,也不沉重。」孫朝似乎並沒有注意到蕭墨軒地舉動,尋了一番,一座架子上找出一件皮甲來,「若是大人不嫌棄,不如就穿這件罷。」

    眼下正是要出兵的時候,這時候論這些事兒,未免損了軍銳氣,等回來再找他算帳不遲。蕭墨軒心裡對自己說。

    於是平復下情緒,又翻出笑臉來,迎上前去。

    「好,好的緊,我且試試。若是合適,就穿這件。」蕭墨軒呵呵笑著,從孫朝手上接過了那件皮甲,身上比試著。

    京師,兵部大堂。

    「祖制哪能如此去壞,若是因此壞了軍備,我看他蕭墨軒有幾個腦袋去償。」果然不出嚴世蕃所料,楊博聽說嘉靖帝已經把蕭墨軒的奏折到了內閣,責令酌情而辦時,頓時勃然大怒。

    「都說這蕭墨軒是個能臣,我看其實卻是個誤國地小人。」楊博是實實的行伍出身,脾氣向來就是出了名的大。

    他站起身來,一邊公房內來回走著,不停的拍著桌子,「他以為倚仗著皇上和裕王爺的寵信,便可以胡做非為了?偏偏還有那麼多人附和他。」

    「大人。」楊博正怒不可遏,身邊心腹的一句話,卻猛得將他拉了回來。

    「楊大人,王大人可也寧夏,正和蕭墨軒一起。」心腹的聲音雖然不大,卻一下子定住了楊博。

    王大人,便就是王崇古,可巧的是,王崇古不是別人,正是楊博自個地兒女親家。也就是,楊博的兒子,娶了王崇古的女兒,大家都是一家人。

    當日蕭墨軒為了找一個可以幫自己的人,簡直是傷透了腦筋。其實此時間,大明朝除了那戚繼光,譚綸那個幾人和王崇古外,其他的良將也是有的,比如殷正茂。

    可蕭墨軒偏偏就只想到了一個王崇古,也當真是天意了。

    「難道這事兒他也有份?」楊博剛才還火冒冒的心裡,頓時冷了半截。

    冷靜下來的楊博和火頭上地楊博,簡直是判若兩人,他開始仔細想著眼下地這件事兒。

    往日裡論及馬政的折子,皇上向來都會讓內閣派人來知會下兵部,要一個態。可這回,根本就沒一個人來問過自己。

    適才聽說地附和馬政的那些人,再一個個翻出來想,不禁覺得有幾分怪異。這些人,絕大部分居然都是和嚴家往來密切的。

    嚴嵩的那幫子人和裕王、徐階那幫子人近來勢如水火,早就不是什麼秘密。兩幫人朝堂上互相傾軋,互喝倒彩也是日日可見。

    這回嚴黨的人,怎麼卻力挺起蕭墨軒來了。

    其有詐,不是對著蕭墨軒去的,便就是對著我楊博來的。聰明人就是聰明人,楊博的腦袋立刻便轉過了彎來。

    「不行,我得去見皇上。」楊博伸手從帽架上取下烏紗帽來,「得去探一下其的究竟,這馬政的事兒,也由不得胡來。」

    楊博的轎子剛出了兵部大門,嘉靖老人家那裡,也已經是鬧開了鍋。

    蕭墨軒所奏的馬政,戳疼的可不是一個人。陝西,山西,北直隸和兩淮的一批御史們,個個義憤填膺。

    每年那些養馬的大戶家裡送的許多銀子,不就是指望著自己有機會能說上幾句話。何況,有的御史家裡,或者親戚家裡,原本就是養馬的大戶。

    若是按照蕭墨軒所奏的去辦,每年成千上萬兩的銀子便要長翅膀飛了。再過段時間便又要過年了,家裡的年貨還沒辦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