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美好生活

卷三 風起雲湧 第263章 漢武 文 / 方景

    第263章漢武

    以九虞之禮親送弘治皇帝的棺槨於皇陵暫時安放,下旨禮部和工部督造陵墓,待修好後擇吉日下葬。祭拜一番後,朱祐桓灑淚而別。

    關於年號,朱祐桓並不滿意群臣商議的,什麼興寧,元昌,正建,宣泰,永安之類,大多寓意吉祥,取國泰民的的意思。唯有首輔劉吉揣摩上意,提出天命,天眷,順天等,不問可知,是為了彰顯繼承帝位的合法性。[.]

    朱祐桓並不同意,他有他的見解,先是親自提出年號為永武,不料遭到群臣激烈發對,沒人理解皇帝的深意,以不吉利為由拒絕。

    朱祐桓乾脆說道:「要不是永明,要不是漢武,你們自已選一個。」

    幾十位重臣彼此面面相覷,都震驚於陛下的銳氣,永明和漢武何等霸氣?看來龍椅上的那位,是立下中興大明的遠大志向了。

    既然陛下有重現秦皇漢武,太祖太宗時期的雄心壯志,群臣自然不好反對,明字和國號衝突,最後定下漢武的年號,即刻起詔告天下,來年正月初一,改國號為漢武元年,

    其實依然沒有人能體會出朱祐桓的深意,永明不過是美好願望,而武字絕非單純的想為了開疆擴土,重現漢家昔日輝煌。而是有感於文人處身於一個轉折點,正德之後文人的膝蓋越來越軟,武字自是意味深長了。

    再說一味的崇文抑武,崇尚儒家之道,在這強敵環伺的時代,何其愚昧?

    文華殿內,朱祐桓背手而立,緩緩說道:「改每日早朝為七日一次,經筵取消。三更天起床過於早了些,木樁子似地站半天,於國有何益處?鬧得帝王和百官常年疲憊不堪,辦事效率緩慢。沒了早朝,這今後定下規矩,在京七品以上官員,皆可至文華殿求見閣臣,有重大國事,自可請求見朕,中間不許任何人阻礙,違者重罰有事咱們就面對面的詳談。往後立下規矩,面聖時說什麼都可,無罪」

    經筵取消,一干飽讀詩書的大臣不太樂意,不過想到帝王的學問,不學無術還是擔得起的,既然不是什麼儒家子弟,自然不待見經筵,根本就聽不懂嘛

    早朝不早朝的,臣子們沒太在意,和經筵一樣,此種事當慢慢勸導,陛下的脾氣不好,這可不是先帝爺那種好好先生。

    就像是哄順毛驢似地,一干大臣含笑點頭,反而鬧得朱祐桓暗叫古怪,本來一肚子的旨意,想了想決定留在日後再說。委實這場面著實怪異,說什麼都點頭,嗯,肯定有詐,不得不防

    猜不出臣子們腦袋瓜裡都琢磨什麼缺德主意,朱祐桓悻悻的道:「朕不是很有耐心的人,做不來凡事事必躬親,更不是貪權之人。即日起翰林院和工部,兵部,都督府,擇資歷足夠的年輕官員十二位,講武學堂挑選成績優異的學員六位,設立文書閣,一體賜封為正六品的議事郎,輔佐朕處理國事,這些新進之臣三年一換。對了。

    朕不希望奏疏中寫滿了不知所謂的八股文,雲裡霧罩,阿諛奉承那一套都省省吧,有事說事,務要簡單明瞭,花團錦簇的錦繡文章,朕不稀罕」

    眾臣有些摸不清頭腦,議事郎不過是六品官,輔助陛下打理奏疏,相當於又成立一個內閣。不過三年一換,說明替代不了閣臣,大抵是用來制衡閣臣和六部尚書之用,這新君繼位怕地位不穩,可以理解。

    劉吉說道:「陛下,往日都是由閣臣票擬,然後經內侍送至乾清宮,交由您親筆朱批。這有了文書閣,不知這規矩是不是要改動?」

    朱祐桓油然道:「不錯,話說一個人的精力有限,縱使某一代帝王精力充沛,不覺辛苦,但其他皇帝呢?有多少奏疏是由親近太監代筆的?你們稱這些太監為內相吧?」

    群臣皆點頭,神色間有些難堪,王恕冷哼道:「昔日王振,即自稱內相,首開此不良風氣之先河。」

    朱祐桓神色凝重,說道:「朕並非厭惡宦官,宦官也是人,有好人好惡人,但我朝對於宦官太縱容,皇族家奴豈能任意干涉朝政?內相內相,宦官豈能做宰相?豈能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到各地去搜刮民脂民膏?動輒在內廷蒙蔽帝王,在外凌駕於朝臣之上,此種事實在是駭人聽聞宦官之禍和黨爭之禍一樣,皆是亡國之源。即日起,朕立下鐵律,徹底廢除宦官。」

    大臣們立刻驚呆了,不可置信的紛紛抬頭望著皇帝,就連王恕等最是厭惡太監的大臣,都覺得匪夷所思,沒了宦官,用什麼人來伺候皇族?難道要用正常男人?那成何體統?

    朱祐桓卻笑道:「諸位愛卿的家裡,都養著公公嘛?」

    大臣們馬上搖頭,開玩笑,有那心沒那膽啊宦官雖然卑微,那也不是尋常人能用得起的。

    「這不就結了。」朱祐桓笑容滿面,眼眸毫無一絲笑意,冷笑道:「朕既然定國號為漢武,就是要宣告天下,很多陳規陋習都要改改了,有些事必須要有人做,朕就要做繼往開來的一代君王。」

    朱祐桓一時間思緒飛揚,感慨道:「歷代王朝花開花落,沒有超過五百年的,後人美其名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視為我中國常態,可仔細看看,不是因沒飯吃殺官造反,就是被外族踐踏神州。對外族朕用一個武字,就是要提醒眾位愛卿莫要坐井觀天,坐視當年蒙元一幕重演,要嚴防四周外族崛起。

    對內朕取了一個漢字,是要告訴大家,漢乃我族之基本,百姓要是人人安居樂業,誰會去跑去造反?因此必須要革除弊政,不給後代子孫留下內亂根源。」

    眾臣恍然大悟,原來漢武是這一層深意,紛紛朝皇帝深施一禮,神色激動。

    朱祐桓沒注意到大臣們的反應,繼續說道:「千百年來,種種施政改革多了,歷代歷朝都有明君名臣,勵精圖治,攜手共建一代盛世王朝,可為何還是免不了三代而腐朽沉淪?就是因皇朝規矩永遠一成不變。建造個偌大的紫禁城,耗費天下之力,為了供養皇族和貴族,催生出十幾萬的太監,平均一千人伺候一位主子,然後一千百姓供養一位太監,寄生於百姓,於國沒有半點益處,百姓焉能不恨?朕不信邪,沒了宦官,難道還無法過日子了?」

    這一席話,說的人人動容,其實在場誰不曉得此種利弊?但卻是沒有任何人敢說出來,蓋因這就是皇權,皇權是至高無上的,這就是封建王朝,沒有人敢質疑。

    太監代表著什麼,奴性思維,代表著皇族這一特殊群體。這裡面的根源多了,歷數太監和外臣之間的關係,恐怕三日三夜都說不完,朱祐桓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就是要試試,離了太監會怎麼樣?

    朱祐桓瞅著一干欲語還休的大臣們,抬手一指劉吉,說道:「劉大人你說。」

    劉吉一臉為難,低著頭道:「驟然沒了各司監,恐怕紫禁城就會陷入一片混亂,再說陛下今後總得廣納嬪妃吧,沒了公公伺候,難免,難免。」

    說到這,劉吉的腦袋低了更低了,其他人都露出不屑神色,堂堂首輔關心皇帝內宮瑣事,除了罷官的萬安,就屬眼前這位最操心了。

    朱祐桓笑道:「劉大人是指男女授受不親吧?沒了太監,恐怕宮裡會惹出亂子。朕要告訴你,既然沒了宦官,選秀一樣廢棄,百姓家辛辛苦苦養大了女兒,憑什麼要被逼著送到紫禁城裡受罪?一輩子暗無天日,操持苦役,死後無葬身之地,爾等不拿百姓當人看,朕不行,朕不允許任何人糟踐人命。」

    王恕等人這下是徹底震驚了,他們萬萬沒想到,剛剛登基的帝王,竟然敢如此的離經叛道,敢做出任何人都不敢做的事,皇帝的這一番話,意味著延續幾千年的家天下封建傳統,徹底終結。

    一系列必定會震動天下的肺腑之言說完,朱祐桓清楚其後果難以預料,馬上笑道:「朕的意思,恐怕諸位有所誤會,並不是連宮女都一併裁撤掉,而是改用聘請,就像你們僱請下人一樣,受律法保護,來去自由。朕是為了以身作則,天下臣民,朕皆視為親生骨肉,誰都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紫禁城裡的惡事該如何解釋?明顯是自欺欺人嘛凡是我朝子民一出生就要受到大明律的保護,即使為奴為婢,那也是人命,人命關天,不能等閒視之呀」

    大臣們良久無言,最終心悅誠服的齊聲道:「陛下仁義,臣遠遠不及,臣等心服口服。」

    朱祐桓並未如何欣喜,他的話改變不了傳統的上下尊卑,他也從沒想過能徹底改變。他要做的,實際上還是為了子孫後代,只希望造的孽少一些,將來有一天,百姓能記得大明皇族的好,最好就猶如倭國一樣,哪怕皇帝一家子僅僅淪為象徵也行。

    皇帝的家事,外臣們自然不好干預,遣散宦官對於文臣有利無弊,可謂是對此求之不得。而遣散大多數宮女無非也是苦了宮裡的一干貴人,其實話說回來,兩代帝王都駕崩了,除了太皇太后和太后,那些太妃的日子不見得好過。

    朱祐桓做的並不絕情,京城十二太監衙門,那是必須要裁撤的,一個人都不留。內宮十二大衙門,一樣都不保留,比如說御馬監統管的御林軍,軍權交由都督府,都明朝中葉了,在這被八股文洗腦的年代,哪有什麼武將會造反?真若要造反,也不是如今這些老爺兵所能抵抗的。

    各宮長輩身邊有內侍不願離去的,任由其留下,供奉月錢一律照舊,但人數不得超過五人。宮女則年滿二十六歲的,任憑來去自由並賜下豐厚銀兩。

    第263章漢武。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