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朝美好生活

卷三 風起雲湧 第212章 海外封王 文 / 方景

    第212章海外封王

    偶爾興起溜躂到朱家的弘治皇帝,無意中聽聞兄弟一番今朝戰國七雄的談論,心中震驚,偌大的一個大明王朝,在兄弟眼中不過是昔日強大的齊國,難道後來被秦國欺騙,並稱當世帝王,今後也會被強秦滅國不成?

    他自然不知,明朝是先亡於百姓手裡,後來被燕地的女真人趁虛而入,最終結局倒是大同小異,都被西方白人聯手欺辱了上百年,幾乎是國將不國了,又險些被倭國人佔據天下。

    面對皇兄的疑問,朱祐桓對此思考多年,想都沒想的笑道:「說來也是稀奇,那一年去泰山岱岳廟,聽了一位老神仙的一席話,方知曉這世界並不是古書上記載的那般混沌,後來漸漸留意這方面的事。去年在甘肅時,又和忠順王徹夜長談,打聽西域等地的人文風俗,哪裡想到,這些事在西域乃至波斯等地都不是秘密,人人知曉西方還有白人,並和波斯人上千年來互相殺戮。近百年來,波斯商人乘船來我朝進貢交易貨物,皇兄難道真的一無所知?」

    朱祐樘頓時笑了,就連朱祐桪都輕笑道:「其實你一說我就信了,波斯,大食,天竺,阿拉伯,其中最會精打細算的乃是猶太商人,此外聽說西方最有名的城市,名叫威尼斯,對吧?」

    「咦」朱祐桓被唬的一愣一愣的,輪到他不可置信的叫道:「你們怎麼清楚?」

    朱祐樘和朱祐桪二人相視大笑,朱祐樘指著朱祐桓,笑罵道:「合著你才是坐井觀天,豈不知五十年前,南京就建了一座教堂,至今還住著海外各國人,其中威尼斯人都是白皮膚,藍眼睛,高鼻樑,瘦瘦弱弱的像根竹竿,說起一句話就要舉著那勞什子架子放在胸前,可笑把個釘死的人當成神來祭拜。

    北京城還有伊斯蘭的道觀,周圍住著信奉此教的回回,這些事誰不知道?我大明常年禁海,卻獨獨保留了泉州作為通商口岸,就是供波斯,猶太商人往返的。」

    「哎呀」朱祐桓喜得狠狠一拍腦袋,這和印象中不知天下事的古人,竟然截然相反,敢情明朝人對於世界並不是真的一無所知,說來也是,家裡吃的各種香料,用的象牙,牛角,香水,地毯,不都是從中東而來的?原先還以為是走的陸路,沒想到竟然是走的海路。

    朱祐樘看著兄弟神色狂喜,揮手屏退宮人,低聲道:「你可知為何我朝累次禁海?」

    朱祐桓瞬間冷靜下來,自從鄭和下西洋以後,明朝對於外界既然已經不陌生了,明明知道卻還是禁海,說什麼耗費舉國之力打造船隊,興師動眾云云完全是扯淡,早在立國之初,南方走私貿易就沒停過,各種珍惜奢侈品一日都沒斷絕過,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來的好處多了,南貨北賣誰不清楚最賺錢?

    低頭苦思,他對於明史不太清楚,是以很快聯想到了後世滿清頭上,那什麼片帆不得出海,當地百姓沿岸後撤三十里,嚴禁官民私自出海,明白了,朱祐桓什麼都明白了。

    說穿了,就是帝王心態作怪,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茫茫大海阻隔,對於就連中原大地治理起來都深感頭疼的朝廷來說,百姓渡海跑到外面,根本鞭長莫及,哪怕是設置官府,時間久了,誰不想自立為王?反正你也打不過來,打過來我就跑,東南亞氣候多惡劣?漢人一向視為蠻荒之地,不是人呆的地方。

    遠的不說,眼皮底下的一個小小越南,歷朝歷代都無法長期佔領。

    再來就是漢人崇尚的禮儀教化了,寧可大家都來朝貢,展示我堂堂天朝的威武繁榮,也不屑去靠武力征服,自從宋朝以後,尚武之風漸漸成了絕唱,現在儒家講究的就是以德服人,四海歸心。

    朱祐桓失望的道:「難道就放任那麼多土地被各國佔為己有?眼睜睜的守著祖產度日?學齊國一樣整日關起門來自吹自擂,一直等到各路豪強殺上門時,才驚覺乾坤倒轉,早已敵強我弱,然後拱手獻出財帛女人,土地城池,甘心稱臣?」

    朱祐桪嚇得臉色一白,急忙暗中朝弟弟大使眼色,這番話不免說的太過嚇人,有故意貶低朝廷,指責帝王之嫌了。

    他乾著急,誰知人家弘治皇帝根本不當回事,這般膽大妄為的言論,他從某人嘴裡,聽得次數太多了,多到都已經麻木不仁的地步。

    朱祐樘盯著地圖,反問道:「從山海關到玉門關,走一趟都得幾個月,那白人強盜怎麼就敢乘船不遠萬里,遠渡重洋而來,一來一回不得個三年五載?不可思議。」

    朱祐桓心中一動,合著皇兄此言話裡有話,突然如夢方醒,敢情葡萄牙人已經到了東南亞海域了,似乎明朝中葉為了澳門,還和明朝軍隊打過一架。

    阿拉伯人和白人世代死敵,肯定把此事上報給朝廷過,距離永樂朝不過幾十年,無數小國至今還把大明視為宗主國。

    那為何皇兄明知此事而不聞不問,以至於坐失良機,不等朱祐桓問起,就聽朱祐樘喃喃自語道:「去年暹羅朝貢使節團進京,說起過這些打極西之地而來的羅剎人,區區幾艘海船,一路上病死一多半人,餓的面黃肌瘦,划著小船上岸求救,行事很規矩,懂得禮法教養,和你形容的凶神惡煞,似乎不是一種人。」

    朱祐桓立時冷笑道:「初來乍到,自然得先禮後兵,等摸清虛實後,大舉而來時,皇兄就知他們乃是什麼人了。」

    他說的沒錯,不過卻是忘記了,葡萄牙國小人少,對於人口眾多的東南亞,並不敢武力脅迫,百年間都是友好貿易,到處設置港口據點,然後武力迫使當地國王臣服,大體上還是很規矩的,直到後來的西班牙人,英國人,最終帶來的是血腥征服。

    弘治皇帝在位時期,並未和葡萄牙人面對面接觸過,直到正德年間,澳門被佔據,明朝軍隊戰勝葡萄牙海軍,斬殺八百多白人傳教士和家眷,嚇得葡萄牙人馬上遣使臣服,並租借澳門作為通商口岸,明朝一向自大慣了,可憐他們這些蠻夷,嘉靖皇帝就准了。此後雙方交易時斷時續,並傳授給明朝紅衣大炮的鑄造技術,使之抵擋住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連年進攻。

    朱祐桓對於歷史一知半解,此刻他心中歡喜,等得到葡萄牙海員和海船,就能證明自己所言非虛了。

    不想朱祐樘歎道:「此事非同小可,不能妄動,再說有心無力,根本無力建造遠洋船隊。」

    朱祐桓很清楚此事非同小可,不能一味的鼓吹朝廷重現昔日的寶船,更不能說出放任商人出海貿易的口風,這些都得私下裡進行,等到官員和商人都嘗到了甜頭,又有自己暗地裡幫襯,不愁朝廷和帝王不妥協。

    到時候為了利益改良製作商品的工藝,為了賣出去而大肆佔據移民地,傾銷貨物,甚至都不用朝廷出頭,完全是資本主義萌芽後的自發行為。

    一等設置海關所能帶來的豐厚稅賦,滿清時最高一年六千萬兩白銀,遠遠超出土地所得,是個人做夢都會笑醒。

    不過現在打造戰船勢在必行,必須保留下永樂時期的造船技術,無法大規模建造,那就一年三五艘,不間斷的研發下去。

    朱祐桓開口道:「走私向來屢禁不止,而且人家各國都在大力營造海船戰船,鑄造火炮,開展貿易,圈地佔地,賺取豐厚利益,我大明豈能畏海如虎?幾十年來不進反退。必須要維持住水師方行,起碼能夠震懾住各國海盜,最近倭寇時時上岸搶掠,必須要有所準備。」

    朱祐樘頭疼的道:「一艘大型戰船動輒需要百萬里銀子,錢從何來?」

    朱祐桓不假思索,回道:「以海養海,自然派商船去朝鮮,去倭國,去琉球,去波斯,賺的錢用來供養水師。」

    朱祐樘搖頭道:「萬一百姓乘船跑到外域,從此不回來了呢?商賈之風大盛,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朝中群起反對怎麼辦?」

    朱祐桓冷冷的道:「世事變遷,聖人學說千年下來,為何還要奉為至理名言?先人並不知道當今世界已經日新月異,所提倡的學說本就不合時宜了,難道文人士子還要對此視而不見?應該加以改良,不斷完善,而不是繼續用程朱理學來禁錮萬民,使得士林繼續高人一等,就拿我朝立國來說,憑借的是火器之利,才把蒙古人趕回草原,到了今日,難道還要重新拎起刀劍,去一刀一槍的殺敵?」

    朱祐樘立時不悅,他乃是正統的儒家子弟,自然聽不得此話,再說他作為帝王,和朱祐桓的想法並不同,在他看來,朱祐桓的言論無疑算是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了。

    幸好朱祐樘天性仁和溫良,並未對兄弟有何不滿,只是歎道:「難,難,難」

    一連三個難字,道盡時下艱難,連續不斷的災荒沒完沒了,一處尚未恢復元氣,另一地又遭災受難,為此朱祐樘寢食不安,別說雄心壯志了,只要能護住天下百姓,弘治皇帝可謂是捨此再無他求。

    皇兄性格比較內向,性格溫和,各方面的才幹都不是最好,但綜合一起,歷史上沒有幾位皇帝能超過他,算是守成之君裡的翹楚,可惜不是雄才大略,一心開疆擴土的雄主。

    朱祐桓沒什麼遺憾,這飽受災難的天下,唯有皇兄才能打理好,換做任何人都不會比他做得更好,真要是永樂大帝在位,那才是糟糕透頂呢。他思想雖然激進,但懂得做任何大事,急是急不來的。

    朱祐桓當即笑道:「皇兄不必理會我,我口不擇言慣了,反正怎麼想的都告訴你了,這些大事需要和大臣們慢慢商議,不過臣弟有一事相求。」

    朱祐樘狐疑的盯著他,小心翼翼的問道:「你是不是企圖打造私人船隊?」

    朱祐桓啞然失笑,燦燦而笑道:「田地都分了,我又不想開舖子與民爭利,自然要想辦法賺些錢來養家,賺的錢二一添作五,咱兄弟一家一半,省的太皇太后老埋怨你苛待長輩。我還打算佔據一些小國,將來把侄兒們和我兒子們,統統攆出去封個郡王,省的一輩子窩在封地地,沒個出息。」

    朱祐樘不由自主的眼睛一亮,通過航海賺錢來添補宮中花銷,他覺得這主意不錯,對於分封皇子和皇侄兒到海外各地為王,算是感覺耳目一新。而這位英明帝王生平最大的缺點,就是重視放縱親戚,這也是他唯一被後人污病的地方,比如皇后的娘家人,多行不法也不聞不問。

    朱祐桓作為弘治皇帝最信任的好兄弟,很自然的,只要不是妄圖篡位,則不管做了什麼出格的事,年輕帝王都不會在乎。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